司菡;陆家海
目的 分析重庆市1992-2006年霍乱弧菌菌株的相关性.方法 94株霍乱弧菌基因组DNA经NotⅠ酶切,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检测94株霍乱弧菌毒力基因,ctxA阳性92株,其中有2株水产品市场霍乱监测中分离的菌株ctxA为阴性:tcpA阳性91株,其中有2株水产品市场霍乱监测中发现菌株,1株从病人分离的0139群霍乱弧菌tcpA为阴性.94株霍乱弧菌被分为44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聚类分析将大部分菌株分为三群.从甲鱼分离的0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0139群霍乱弧菌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结论 重庆市霍乱弧菌存在紧密相关的流行克隆群.甲鱼中分离的0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被污染的甲鱼可能是食源性霍乱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海、水产品的监测是霍乱防控的重点.霍乱弧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有助于霍乱的主动监测和传染来源的追踪.
作者:吴国辉;ZHAO Bo;赵波;王豫林;肖邦忠;熊鸿燕;王文斟;段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43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对3株经多重PCR鉴定的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 UL143基因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并将其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其它临床分离株UL143基因一起进行分析.结果 D3株UL143基因因碱基缺失形成多处终止密码无法产生有功能的蛋白:Toledo株UL143基因开放读码框由27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蛋白由9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它临床分离株UL143基因开放读码框均由252个核苷酸组成,DNA序列比较保守,变异均为碱基替换,编码蛋白由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序列也很保守,不同临床分离株氨基酸变异率为1.2%~2.4%;HCMV UL143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在除Toledo株之外的所有分离株中均高度保守,没有缺失或新增;不同临床分离株UL143蛋白二级结构有所不同;除Toledo株外,其余分离株UL143蛋白的等电点均为8.75.结论 临床低传代分离株HCMV UL143基因DNA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但仍存在一定多态性.
作者:王波;李月琴;叶宁;胡兢晶;苏海浩;何震宇;田传军;张纯青;周天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克隆人p27kipl,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p27kip1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在上下游引入Mlu I和Spe I酶切位点,从人肾脏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PCR得到cDNA,亚克隆入携带GFP报告基因的pWPXL真核载体中,经筛选获得正确的克隆,并通过双酶切凝胶电泳及测序鉴定.将成功构建的质粒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肾癌786-0细胞,并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了人p27kip1基因,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无误;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表明为正确重组子,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肾癌786-0细胞48 h后,p27kip1蛋白出现高表达.结论 成功克隆了p27kip1基因,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在肾癌细胞中成功表达,为p27kip1在肾肿瘤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工作基础.
作者:吴芃;郑少斌;谭万龙;左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表达Ⅱ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为制备抗体作前期工作.方法 从分离培养的Ⅱ型副流感病毒标本中RT-PCR扩增出核衣壳蛋白基因,Nde Ⅰ和Hind Ⅲ双酶切PCR产物,定向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2中,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QEHpI2NP,重组表达质粒进行DNA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目的 蛋白的表达.利用Ni-NTA agarose纯化带6个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Hpl2NP多抗,Hep-2细胞培养的Ⅱ型副流感病毒制备可溶性抗原.Western-blot分析.结果 构建了表达重组质粒pQE2_Hpl2NP,测序鉴定了克隆序列的准确性,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并纯化得到重组核衣壳蛋白.经Western-blot证实,重组蛋白免疫的小鼠血清与细胞培养的Ⅱ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有特异性反应.结论 成功表达了Ⅱ型副流感病毒核衣壳蛋白,并制备了抗Hpl2NP多抗.
作者:林斌;田新贵;唐启慧;王长兵;游爱萍;周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肝脏特异性的微RNA-miR-122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对其表达活性进行鉴定.方法 经PCR从人基因组DNA中扩增肝脏特异性的微RNA-miR-122的前体序列,引入酶切位点和Poly T转录终止序列,将其插入siRNA专用真核表达载体pSuper中.将构建载体进行酶切、测序鉴定,再通过共转染含miR-122靶序列的GFP表达质粒后,经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 Blot检测,鉴定载体功能性表达.结果 miR-122的前体序列成功地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Super上.且可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miR-122,将该真核表达载体命名为pHsa-m122.结论 成功构建miR-122真核表达载体pHsa-m122,有助于进一步研究miR-122在肝炎病毒复制及肝癌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陈姗姗;余冰;倪明;吕婷婷;张小勇;江敏;陆蒙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胎盘早剥与病因关系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年中住院分娩发生胎盘早剥32例患者.结果 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41%,其中Ⅰ度21例(65.62%).Ⅱ度8例(25.00%),Ⅲ度3例(9.38%);宫缩过强、过频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其主要病因,各占40.63%、15.62%;产前B超诊断符合率为83.33%;剖宫产率为59.38%;产后出血11例(34.38%),子宫胎盘卒中5例(15.62%),失血性休克、DIC合并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9.38%);围生儿死亡5例,病死率为15.62%.结论 胎盘早剥发生临床类型与病因密切相关,不同临床类型早剥导致不同的母儿结局.
作者:张小兰;陈晓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高血压病患者血清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ECLIA)测定119例高血压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速度峰值(E)/晚期速度峰值(A)比值,比较不同NYHA、LVEF、LVMl分级下NT-proBN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ROC).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LgNT-proBNP水平为3.4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42(P<0.001),不同NYHA、LVEF和LVMI分组下的血清NT-proBNP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T-proBNP诊断高血压患者心衰的AUCROC为0.863.多变量相关分析表明,血清NT-proBNP浓度与NYHA分级、LVMI、体重指数(BMI)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581,P<0.001,r=0.437,P<0.001及r=0.352,P<0.001),与LVEF分级、E/A比值之间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0.361,P<0.001和r=-0.626,P<0.001).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LVH)强的预测因子(HR=3.392,P<0.01),并与患者的临床治疗结局密切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NT-pm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可用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状况,且与临床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杨春莉;裘宇容;周芳;冯平峰;陈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高危新生儿HBV慢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06份高危新生儿资料,其中HBV慢性感染者34例.对所有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孕妇的年龄、妊娠次数、HBeAg、分娩方式、父亲HBV感染、喂养方式等变量未进入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统计学方程:孕妇的HBV DNA、新生儿免疫接种方法是影响新生儿慢性HBV感染方程的两个主要变量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高水平HBV DNA是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主动+被动免疫是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的保护因素之一.
作者:周冬生;唐慧珠;杨刚;蒋就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现况,为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部分大型公共场所的集中空凋通风系统,对新风量进行检测;对送风中可吸人颗粒物(PMIO)、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进行检测并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军团菌进行检测.结果 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合格率为99.01%,送风中PM10合格率为95.53%,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2.64%,真菌总数合格率为90.70%,β-溶血性链球菌合格率为100%;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TVOC合格率为81.05%;冷却水冷凝水中军团菌合格率为89.58%.结论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加强卫生管理.
作者:何晖;黎淑端;粱晓芸;李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疟疾暴发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探讨控制暴发的措施.方法 收集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疟疾报告、个案调查、发热病人血检、暴发点漏报调查及年终全民普查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南省永城市2006年发病2889例,发病率为222.7/10万,较上年的51.9/10万上升3.3倍.病例主要分布在马桥镇、李寨乡、新桥乡和双桥乡4个乡镇,共发病1825例,平均发病率为1067.3/10万,是永城市发病率的4.8倍,而发病数占永城市发病总数的63.2%.这36个暴发点集中在与安徽省交界的上述4个乡镇,共发病1265例,占4个乡镇发病总数的69_3%,平均发病率为1.8%,其中李寨乡的彭庄村发病43人,发病率达4.0%.分析暴发点的126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1.36(730/535),年龄小的4个月,大的92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占23.3%(295/1265),5岁以下儿童占2.8%(35/1265);农民和学生发病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4%(928/1265)和23.3%(294/1265).暴发主要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31个暴发点,占暴发点总数的86%.暴发点调查漏报率为5%.年终全民普查发现417例疑似疟疾病例.结论 永城市2006年出现疟疾暴发,疟疾疫情形势严峻.
作者:周广超;张红卫;苏云普;周水森;黄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自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用化学药物治疗麻风病以来,各种药物作用和耐药菌的发生、监测等研究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在麻风菌耐药的分子机理的研究上又有新的突破,为采用更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耐药菌奠定了基础.本文就麻风病的药物治疗和麻风菌耐药的发生和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温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 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 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ZHOU Bin;周彬;黄月华;单光华;侯金林;王战会;温淑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影响人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并构建基因与相应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方法 先对前期研究已经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选择结合功能类基因(数量多)进人研究:再用MaxLAPS,TFME和SCOPE 3种软件预测这些基因的转录因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Bibliosphere软件构建转录因子与基因的转录调控网络.结果 获得25条Gene Symbols,基因本体功能注释集中于结合功能(共19条),2种程序预测得到14个相同的转录因子,得分高的6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对应的转录因子与预测的基本一致.按照高水平标准构建的转录调控网络,显示CASPASE-3位于网络的核心.结论 电离辐射很可能经转录因子TP53介导CASPASE-3激活而致人成纤维细胞凋亡.
作者:廖之君;马文丽;梁爽;陈霞;商涛;董云巧;郑文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轮状病毒VP7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对其进行表达.方法 克隆编码轮状病毒VP7的基因.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带有6 xHis标签的融合蛋白.结果 经双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证明成功重组了轮状病毒VP7基因的pQE-30重组质粒;蛋白质PAGE电泳表明,获得了分子量约为48000 Mr的蛋白质.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重组的轮状病毒VP7蛋白.
作者:周转;李军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霍乱弧菌全菌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分辨度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方法 利用适当的裂解液处理霍乱弧菌,提取全菌蛋白;采用pH梯度等电聚焦对全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获得的双向电泳图谱,并利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图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所得的数据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得到了(1081±16)个蛋白斑点,蛋白主要集中在pI 4.24~7.20之间,重复胶的匹配点数为(1057±28),匹配率为97.85%.结论 建立了霍乱弧菌全菌双向电泳分析方法,2-DE图谱中蛋白位点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非常高,获得了较为理想、清晰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研究其蛋白质组学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守义;张欣强;刘俊华;胡玉山;龚玉娇;李钏华;王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抗HSPC238的单克隆抗体,为HSPC238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纯化的重组蛋白HSPC238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HSPC238单克隆抗体,并用问接ELISA法和Westem-blot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建立两株稳定分泌抗HSPC238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E001和E002.ELISA检测抗HSPC238单克隆抗体的腹水效价为1:12800和1:25600.两株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异G1.通过Western-blot实验证实,两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真核细胞内源性HSPC238蛋白.结论 成功制备了两株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HSPC238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抗HSPC238单克隆抗体可用于HSPC238蛋白的鉴定,为HSPC238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湘;王穗海;潘华政;赵玉梅;牟霞;李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陪伴分娩对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产时出血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5~7月在深圳市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分娩的246名健康无难产指征的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分娩前、中、后采取有经验的助产士陪伴分娩,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护理.两组产妇分别于住院分娩时及产后3d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判定心理状态,同时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时出血量.结果 干预组分娩后SDS评分明显低于分娩前(P<0.05),而对照组分娩前后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产程时间和产时及产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陪伴分娩不仅能改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负性心理,而且对产妇的生理指标有正性干预作用.
作者:陈小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化指标变化在低钾性周期性瘫痪(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PP)中的发生机制、变化规律及治疗对策.方法 病例组33例,病人来诊后,立即采静脉血检验血钾、血磷、血钠、血氯、血糖和血钙,选择同期其他内科病例3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HOPP 33例中,生化检测值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血钾、血磷以降低、严重降低为主,血钾降低占100%,其中严重降低占48.5%;血磷降低占78.8%.其中严重降低占15.2%.血糖、血钠、血氯以升高为主,血糖升高占66.7%,高达24.77mmol/L;血钠升高占75.8%,高达149 mmol/L;血氯升高占39.4%,高达117 mmol/L.各组生化检测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约8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生化指标检测值水平,血钾、血磷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血钠、血氯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血钙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剧烈运动或劳累、酗酒、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应用地塞米松、静滴葡萄糖是导致HOPP发生及生化指标变化的主要诱因,尤其是低磷血症,在临床上应注意监测,及时纠正.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地塞米松和葡萄糖.
作者:杨珠江;李春华;赵有春;阮营辉;韩杰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玉屏风散对荷瘤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S180肉瘤细胞,接种C57BL/6纯系小鼠,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荷瘤对照及玉屏风散给药组,检测各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Th1(IL-2、IFN-γ)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产生水平.结果 荷瘤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4的含量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Th1型细胞因子IL-2及IFN-γ的产生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玉屏风散给药对T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有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与荷瘤组比较T细胞增殖能力及IL-2、IFN-γ的产生明显增加(P<0.01),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血清含量下降(P<0.01),IL-4的含量略有下降,但与荷瘤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玉屏风散可有效调节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荷瘤鼠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效纠正荷瘤导致Th1/Th2的失衡,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作者:张红军;唐小云;鞠宝玲;宋宝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采自我国的6个弓形虫虫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Ⅱ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进行比较分析,并与RH株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弓形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弓形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弓形虫不同虫株的pcox1,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每个虫株都获得599 bp的pcox1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弓形虫不同虫株的pcox1序列之间没有差异.结论 弓形虫pcox1序列不能作为种群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也与弓形虫毒力无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周东辉;钟柳艳;张翰;林瑞庆;宋慧群;朱兴全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