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梅;刘晓君
目的 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时高碳酸血症对患者麻醉深度及熵指数监测的影响.方法 22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通过积极增加分钟通气量仍未能纠正高碳酸血症,需降低气腹压力进一步处理的病人,观察30 min后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分组,8例病人PetCO2波动于51~55 mmHg,归为Ⅰ组;6例病人波动于46~50 mmHg,归为Ⅱ组;8例病人波动于40~45 mmHg,归为Ⅲ组.分别记录麻醉前(T1)、切皮后(T2)、CO2气腹30 min(T3)、降低CO2腹压30 min后(T4)、停止麻醉时(T5)、拔除气管导管时(T6)的RE、SE、MBP、HR值,并记录停止麻醉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T5-6).结果 Ⅰ组病人T4和T5的RE、SE值均低于Ⅲ组(P<0.05);Ⅱ组RE、SE值各时间点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病人T4和T5RE、SE值低于T2和T3(P<0.05);Ⅰ组病人意识恢复时间T5-6长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 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造成的高碳酸血症可使熵指数下降和意识恢复时间延长,在麻醉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苏志源;陈郡兴;张双全;吴涯雯;詹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一起水禽H5N1疫情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HA)基因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毒株序列间的关系.方法 自疫点采集97份咽拭子标本及84份环境拭子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H5核酸,从阳性标本中扩增全长HA基因并作序列测定,同2006年广州市及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人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行比较并作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从一份环境拭子中扩增获得一株H5N1禽流感病毒HA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与广州市2006年人禽流感病毒HA序列一致性较高,且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H5NI病毒HA基因属于同一组;从基因序列推导出HA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其受体特异性为禽源的,蛋白酶水解位点含有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结论 引发此次禽间禽流感的为高致病性H5N1病毒,和广州市人禽流感的H5N1病毒在遗传上有紧密的亲缘关系.禽源性的H5N1病毒仍存在感染人类的可能性,禽类从业人员目前处于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高危状态,进一步加强对活禽市场和禽类从业人员的监测,对于预防禽流感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新伟;李向忠;王玉林;伍业健;蒋力云;岳锦亚;柳洋;刘于飞;王鸣;杨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替普瑞酮(geranylgeranylacetone,GGA)对持续热损伤大鼠、中暑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测定肛温(直肠温度,core temperature,Tco)后持续暴露于41.0~41.5℃热仓中建立持续热暴露模型或暴露于41.0~41.5℃热仓中35 min建市中暑模型,观察连续3 d灌胃给予GGA(100 mg/kg)后大鼠直肠温度变化及在热仓中的存活时间或热损伤后在室温中的存活时间.结果 热暴露组大鼠进入热仓后体温上升迅速,肛温到达42.1℃的时间约为24 min,在热仓中的生存时间约为46 min;GGA(100 mg/kg)连续3 d给药对大鼠基础体温无影响,但能轻微延长大鼠进入热仓后体温到达42.1℃的时间,约为26 min(P<0.05),而对大鼠体温从42.1℃到死亡的时间及在热仓中的总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影响(P>0.05).正常大鼠热损伤35 min后在事温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约为20 min,而GGA预处理后在室温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延长至195 min(P<0.01).结论 GGA对持续热暴露条件下大鼠热损伤无保护作用,但明显延长大鼠中暑后在室温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作者:鄢友娥;赵永岐;魏明芬;刘淑红;汪晖;管又飞;李盟军;范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针对肿瘤细胞的自身抗体的存在.方法 收集肠癌患者及胃癌患者术前血清96份和健康体检人群血清62份,分组后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定性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 正常健康人群和正常肝细胞株96%(212/220)的反应条无显色带,而97%(60/62)的肠癌患者肠癌细胞株、89%(39/44)的胃癌患者胃癌细胞株反应条均出现多个阳性带.结论 健康人群体内很少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自身抗体,而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为消化道肿瘤的病凶,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
作者:刘玢;陆学东;邹瑟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人类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多种同有耐药基因,同时亦易获得外来耐药基因.本文就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革;周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对紫红笛鲷过敏原进行提取、分离及免疫学特性鉴定.方法 新鲜紫红笛鲷经预处理后用PBS缓冲液制备总蛋白粗浸液,SDS-PAGE分析紫红笛鲷总蛋白的组成,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紫红笛鲷过敏原、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总蛋白粗浸液进行分离并鉴定不同组份的免疫学特性.结果 紫红笛鲷可溶性蛋白粗提液SDS-PAGE显示有20条蛋白条带,对鱼过敏病人的阳性混合血清能与其中7个条带反应,分子量分别是42 000,36 000,30 000,27 000,25 000,17 000和12 000 Mr.离子交换层析后分子量为42 000、36 000、12 000 Mr的阳性过敏原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结论 本实验对紫红笛鲷过敏原进行了提取、分离和免疫学特性鉴定,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可以用于紫红笛鲷过敏原蛋白的分离纯化,为紫红笛鲷过敏原的进一步研究和鱼类食品过敏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李荔;吴曾闵;刘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脐带血S100B蛋白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正常阴道分娩、剖宫产非窒息、异常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宫内窒息4个组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异常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宫内窒息组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非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阴道分娩组与刮宫产非窒息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的检测有助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
作者:曾鸿毅;邹劲涛;苏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条件体外构建人发角蛋白组织工程化神经.方法 从乳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施万细胞,将传代施万细胞与人发角蛋白(HHK)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内联合培养,分别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施万细胞与HHK的相容性,评价体外构建效果.结果 施万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纯度达97%.联合培养后施万细胞在光镜下呈单层或多层贴附于HHK支架表面.扫描电镜下呈细长梭形.生长方向与HHK细丝长轴相一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贴附程度加强,数量增加.结论 在旋转式培养系统下施万细胞与HHK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相容性.体外构建HHK组织工程化神经初步成功.
作者:王万山;王格;卢康荣;顾为望;朴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及疫源地的分布.方法 从野外、餐饮店、农贸市场等场所采集食用淡水螺、陆生螺、蛞蝓、虾、溪蟹、鱼和青蛙,用组织捣碎匀浆法及过筛沉淀法检查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解剖榆查野鼠心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 7县(市、区)有5县(市、区)从野外捕获到福寿螺:3县从野外捕获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方形环棱螺和蛞蝓,检查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7县(市、区)均未发现褐云玛瑙螺.6县(市)解剖褐家鼠、黄胸鼠、鼩鼱3种鼠,仅在1只褐家鼠的心脏和肺检获广州管圆线虫成虫8条.结论 福寿螺在湖南南部地区分布广泛,首次证实湖南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
作者:段绩辉;李正祥;刘洪庭;唐小雨;王江浩;张传禄;周海羽;李海余;郭淑珑;王郭清;唐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及菌株分子型别特征.方法 采用传统生化鉴定、荧光免疫分析及PCR方法分离和鉴定所分离的菌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从100份检材中分离到10株空肠弯曲菌,不同方法得到一致的鉴定结果.10株菌经PFGE分析共得到3个聚类群.结论 传统生化鉴定与PCR方法相结合能有效地从食品中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和鉴定.食品分离的空肠弯曲菌中存在PFGE型的多态性.
作者:李孝权;李钏华;胡玉山;邓志爱;庞杏林;张欣强;张健;张颖;肖扬;莫自耀;陈守义;王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广州市白云区艾滋病流行特征,评估监测效能,为下一步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AS统计软件对广州市艾滋病疫情数据库中白云区属的病例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07年底,白云区共发现病例1 136例,男女比为3.5:1;年龄以15~49岁为主(94.01%),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61.10%),流动人口占疫情的大部分(71.48%).性传播(x2=12.009,P=0.001)和职业人群(x2=44.935,P=0.001)随年份比例增加;常规监测发现病例口趋增加(x2=5.533,P=0.019).结论 白云区已进入疫情的快速增长期,疫情主要侵袭青壮年男性.吸毒人群和无业人士所占比例较大.由于白云区在经济和生活上的一些特点,流动人几的疫情负担较重,且传播途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监测力度包括高危人群干预专项和监测效能,将有助于迅速准确的掌握疫情.
作者:虞华珍;李泽荣;叶双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特大地震后重灾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需求,确定救灾防疫工作重点和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了解当地概况、历史疫情、卫生资源、震灾影响、群众安置、人畜尸体处理、饮用水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疾病监测体系、灾民与救援部队人员健康状况、卫生处置以及外部需求等.对灾区现场进行全面快速卫生学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表明,特大地震灾害后,平武县南坝镇生态环境被破坏;卫生资源受重创且运行困难;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蝇密度高;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存在较大隐患;疾病监测体系亟待建立;急需外部专业防疫力量的援助.结论 特大地震灾区初始阶段,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与环境消杀以及完善的症状监测体系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关键环节.
作者:肖新才;刘于飞;严子锵;伍浩荣;杨智聪;张玉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GoV)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虽然SARS的流行已经被有效控制,但很可能因实验室样本外泄或动物宿主中南类SARS-CoV演化而来的病毒的分离株导致再次爆发,阻止SARS再次流行有效的方法就是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所以,SARS疫苗的研究仍然是目前SARS相关研究的重点.不同类型SARS疫苗的研究已经迅速展开,并且有些疫苗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在SARS疫苗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SARS-CoV病毒变异快、没有理想的动物模型等.本文对SARS疫苗的研究、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代娟;陆家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仪检测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的方法.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115例拟诊新生儿溶血病标本以流式细胞仪进行直接抗人-IgG试验、血清游离抗体检测及红细胞放散液抗体检测3项试验,选择FITC标记的单克隆二抗作为与红细胞特异性抗体结合的抗体.同时以试管抗球蛋白法进行3项试验作为对照,比较两方法的差异.结果 建立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方法:细胞采集比例为54.5%;阴性阈值2%;流式法对ABO HDN和Rh HDN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6%和100%.试管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结论 流式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易判定,客观、标准等优点,为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戎霞;罗广平;付涌水;陈杨凯;夏文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清远市2007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情况,分析当前职业健康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 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3 175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工人中,检出1 837人一项或一项以上结果异常,异常检出率为57.83%.接触粉尘作业人员中检出9人不宜从事粉尘作业.占接触粉尘作业人数的0.71%.接触噪声作业人员中检出噪声职业禁忌证24人,占接触噪声作业人数的2.08%.接触铅作业人员中检出铅观察对象9例,占铅作业人数的10.00%.接触有毒化学物作业人员中血常规异常共24例,占接触有毒化学物人数的7.43%;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2例,占接触有毒化学物人数的3.71%.检出异常情况以高仟伏胸片、肺功能、听力、血常规、尿铅检查为主;清远市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结论 清远市面临的职业健康问题十分严峻,必须做好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做好职业病三级预防工作,并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人及企业的职业病防范意识.
作者:陈瑞梅;刘晓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白细胞介素26(IL-26)是新近发现与白细胞介素10密切相关的一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记忆性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其受体IL-26R是由白细胞介素20受体R1(IL-20R1)和白细胞介素10受体R2(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近年来,IL-26和IL-26R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现对IL-26及IL-26R的基因表达、分子生物学特性及与临床疾病的联系等做一综述.
作者:袁运生;马中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000 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张英;朱建芸;曾丽娇;谢仕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Taqman探针技术,组建肺炎支原体荧光PCR基因检测方法.方法 对GenBank登录的肺炎衣原体的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针对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组建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来自本院的560份临床咽拭子样本和肺泡冲洗液样本进行检测.采用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进行特异性评价.结果 本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甲型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毒无特异性反应.本院的临床样本检出26份,其中咽拭子9份,肺泡冲洗液17份.结论 肺炎支原体荧光PCR检测方法可用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籍会彩;温淑娟;林斌;向春艳;崔红;王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EGFP-野毒株核壳蛋白、I97L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WT和pEGFP-L97),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EGFP-WT、pEGFP-L97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筛选阳性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克隆细胞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A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和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 成功建立了融合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显示各细胞克隆有较好的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细胞系核壳蛋白表达没有差异;16、32、48 h时,pEGFP-WT、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日月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 h和48 h时,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 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凋亡因素可能更敏感.
作者:李发武;卢放根;吴福全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东莞市常平镇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方法 收集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共报告麻疹病例3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46/10万,年均发病率外来暂住人口显著高于本地人口(x2=10.354,P<0.01);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3~8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87.2%,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发病年龄向低年龄组(<8个月)和高年龄组(>14岁)转移;2005年以来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年平均接种率为90.2%,本地儿童高于外来流动儿童.结论 外来暂住人口中的散居儿童和工厂员工是东莞市常平镇麻疹发病的主要对象,外来暂住人口数影响当地麻疹发病率.建议采取以加强外来流动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和外来青工麻疹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单金华;袁满;袁钦发;肖满华;梁国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