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张英;朱建芸;曾丽娇;谢仕斌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摘要: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000 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红霉素胸膜粘连术对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价值

    目的 观察红霉素胸膜粘连术对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价值.方法 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红霉素到胸膜腔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28例为治疗组,以同期28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以红霉素为硬化剂的胸膜粘连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组28例复发3例,复发率约为10%.对照组28例复发11例,复发率约为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胸腔引流管注入红霉素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是简便易行,安全、费用低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0例RA患者,26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埘照血清中GPI抗原的浓度,RA患者同时还检测了类风湿因子(RF).结果 70例RA患者血清中GPI浓度为(2.01±1.01)μg/mL,26例其他风湿性疾病组为(0.41±0.18)μg/mL,30例健康对照组为(0.090±0.030)μg/mL,RA患者血清中GPI浓度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在RA活动组和RA非活动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分段回归分析发现GPI的浓度和RA病情活动成正相关.GPI抗原对RA检测的敏感性为61.4%,特异性为93.3%.结论 GPI在部分RA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有可能成为诊断RA及判断其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赵可伟;司徒儒如;巫剑雄;梁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OSAHS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RT-PCR方法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NF-α基因的表达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OSAHS组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OSAHS患者组TNF-α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高[(42.75±20.00)%vs(28.16±12.49)%](P<0.05),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TNF-α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及氧减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6、0.552,P均<0.05),与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452,P<0.05).结论 炎症因子TNF-α可能参与OSAHS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陈晓辉;刘世明;李艳玲;江中喜;毕晓锋;陈晓军;张永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SARS疫苗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GoV)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虽然SARS的流行已经被有效控制,但很可能因实验室样本外泄或动物宿主中南类SARS-CoV演化而来的病毒的分离株导致再次爆发,阻止SARS再次流行有效的方法就是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所以,SARS疫苗的研究仍然是目前SARS相关研究的重点.不同类型SARS疫苗的研究已经迅速展开,并且有些疫苗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在SARS疫苗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SARS-CoV病毒变异快、没有理想的动物模型等.本文对SARS疫苗的研究、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代娟;陆家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州市一起水禽H5N1疫情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一起水禽H5N1疫情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HA)基因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毒株序列间的关系.方法 自疫点采集97份咽拭子标本及84份环境拭子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H5核酸,从阳性标本中扩增全长HA基因并作序列测定,同2006年广州市及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人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行比较并作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从一份环境拭子中扩增获得一株H5N1禽流感病毒HA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与广州市2006年人禽流感病毒HA序列一致性较高,且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H5NI病毒HA基因属于同一组;从基因序列推导出HA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其受体特异性为禽源的,蛋白酶水解位点含有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结论 引发此次禽间禽流感的为高致病性H5N1病毒,和广州市人禽流感的H5N1病毒在遗传上有紧密的亲缘关系.禽源性的H5N1病毒仍存在感染人类的可能性,禽类从业人员目前处于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高危状态,进一步加强对活禽市场和禽类从业人员的监测,对于预防禽流感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新伟;李向忠;王玉林;伍业健;蒋力云;岳锦亚;柳洋;刘于飞;王鸣;杨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人类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多种同有耐药基因,同时亦易获得外来耐药基因.本文就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革;周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州老年人恙虫病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临床特点,以期降低老年人恙虫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 将1983年5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0例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仍具有发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的特点,但皮疹少见,外周血白细胞数多升高,血小板降低多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多脏器损害多见,易发生误诊、漏诊,病死率达14%.结论 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趋向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且病死率高,尤其是对病程超过两周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冯婥;杜宇;周宇辰;何纬;叶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州地区食品分离空肠弯曲菌的病原及分子分型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及菌株分子型别特征.方法 采用传统生化鉴定、荧光免疫分析及PCR方法分离和鉴定所分离的菌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从100份检材中分离到10株空肠弯曲菌,不同方法得到一致的鉴定结果.10株菌经PFGE分析共得到3个聚类群.结论 传统生化鉴定与PCR方法相结合能有效地从食品中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和鉴定.食品分离的空肠弯曲菌中存在PFGE型的多态性.

    作者:李孝权;李钏华;胡玉山;邓志爱;庞杏林;张欣强;张健;张颖;肖扬;莫自耀;陈守义;王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紫红笛鲷过敏原的提取、分离及其免疫学特性鉴定

    目的 对紫红笛鲷过敏原进行提取、分离及免疫学特性鉴定.方法 新鲜紫红笛鲷经预处理后用PBS缓冲液制备总蛋白粗浸液,SDS-PAGE分析紫红笛鲷总蛋白的组成,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紫红笛鲷过敏原、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总蛋白粗浸液进行分离并鉴定不同组份的免疫学特性.结果 紫红笛鲷可溶性蛋白粗提液SDS-PAGE显示有20条蛋白条带,对鱼过敏病人的阳性混合血清能与其中7个条带反应,分子量分别是42 000,36 000,30 000,27 000,25 000,17 000和12 000 Mr.离子交换层析后分子量为42 000、36 000、12 000 Mr的阳性过敏原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结论 本实验对紫红笛鲷过敏原进行了提取、分离和免疫学特性鉴定,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可以用于紫红笛鲷过敏原蛋白的分离纯化,为紫红笛鲷过敏原的进一步研究和鱼类食品过敏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李荔;吴曾闵;刘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抗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目的 寻找一种适用于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IQC)的方法.方法 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即刻法和控制变异系数(CV)的方法(改良即刻法)同时统计规范操作前和规范后的两批各30个质控数据,制作质控图.结果 规范前检测采用即刻法和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考核显示在控,改良即刻法显示失控;规范后检测3种方法考核均为在控.结论 采用即刻法考核,前3次结果对后续质控结果影响较大,前3个质控数据的CV值较大时,随后的结果会出现假在控.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如果不对CV值进行考核,前3个质控数据的CV值较大时,随后的结果也会出现假在控.采用改良即刻法统计,只要设定好一个实验室或一个地区的允许CV值,就没有假失控和假在控的结果,因此改良即刻法较为适用于HIV抗体ELISA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ELISA检测手工操作步骤较多,操作细节都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规范实验操作,并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作者:刘芳;胡斌;何蕴韶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脐带血S100B蛋白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判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脐带血S100B蛋白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正常阴道分娩、剖宫产非窒息、异常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宫内窒息4个组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异常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宫内窒息组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非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阴道分娩组与刮宫产非窒息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的检测有助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

    作者:曾鸿毅;邹劲涛;苏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抽检与送检桶装纯净水微生物污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抽检与送检桶装纯净水微生物污染的结果差别和卫生质量.方法 对深圳市桶装纯净水的各种产品随机抽检280份;商场、超市和企业等主动送检桶装纯净水各种产品121份,采用国标标准进行微生物指标的各种检测,按国家微生物卫生标准评价.对二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 抽检的280份桶装纯净水合格率为74.3%;送检的桶装纯净水合格率为90.1%,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12.73,P<0.001).结论 抽检桶装纯净水合格率明显低于送检桶装纯净水的合格率.且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桶装纯净水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威胁着市民的饮水安全.

    作者:吴平芳;贺连华;刘涛;石晓路;扈庆华;陈妙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000 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张英;朱建芸;曾丽娇;谢仕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国产与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同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与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差异.方法 2007年1~8月在广州市天河区中医院接种门诊接种的3个月以上、2岁以内的儿童1230名,向家长介绍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让家长自愿选择其中一种疫苗接种.接种后24~48 h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结果 725名接种国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儿童有局部反应84例,反应率为11.59%;全身反应108例,反应率为14.90%.505名接种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儿童有局部反应29例,反应率为5.74%;全身反应41例,反应率为8.12%.其中两组的第一、二、三针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针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四针的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均明显低于国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结论 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具有接种反应轻微、安全性好的特点.

    作者:陈怀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EGFP-野毒株核壳蛋白、I97L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WT和pEGFP-L97),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EGFP-WT、pEGFP-L97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筛选阳性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克隆细胞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A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和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 成功建立了融合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显示各细胞克隆有较好的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细胞系核壳蛋白表达没有差异;16、32、48 h时,pEGFP-WT、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日月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 h和48 h时,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 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凋亡因素可能更敏感.

    作者:李发武;卢放根;吴福全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东莞市常平镇2005-2007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东莞市常平镇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方法 收集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共报告麻疹病例3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46/10万,年均发病率外来暂住人口显著高于本地人口(x2=10.354,P<0.01);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3~8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87.2%,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发病年龄向低年龄组(<8个月)和高年龄组(>14岁)转移;2005年以来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年平均接种率为90.2%,本地儿童高于外来流动儿童.结论 外来暂住人口中的散居儿童和工厂员工是东莞市常平镇麻疹发病的主要对象,外来暂住人口数影响当地麻疹发病率.建议采取以加强外来流动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和外来青工麻疹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单金华;袁满;袁钦发;肖满华;梁国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州市白云区1991-2007年艾滋病疫情监测

    目的 总结广州市白云区艾滋病流行特征,评估监测效能,为下一步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AS统计软件对广州市艾滋病疫情数据库中白云区属的病例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07年底,白云区共发现病例1 136例,男女比为3.5:1;年龄以15~49岁为主(94.01%),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61.10%),流动人口占疫情的大部分(71.48%).性传播(x2=12.009,P=0.001)和职业人群(x2=44.935,P=0.001)随年份比例增加;常规监测发现病例口趋增加(x2=5.533,P=0.019).结论 白云区已进入疫情的快速增长期,疫情主要侵袭青壮年男性.吸毒人群和无业人士所占比例较大.由于白云区在经济和生活上的一些特点,流动人几的疫情负担较重,且传播途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监测力度包括高危人群干预专项和监测效能,将有助于迅速准确的掌握疫情.

    作者:虞华珍;李泽荣;叶双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罗湖区学校麻疹爆发成因分析

    目的 通过对罗湖区学校麻疹爆发疫情的回顾性调查,了解校际麻疹爆发的成因,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近几年来学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7年间共发生6起学校麻疹爆发疫情,均为外来工子弟学校,主要集中发生于3~6月,爆发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2.7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为27.27%和50.00%.结论 学校学生中的免疫接种空白是麻疹爆发疫情发生的关键.应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免疫接种管理工作.

    作者:刘卫民;何梅英;卓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吸虫病流行地区人群相关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顺德地区人群日常生活中与肝吸虫感染相关生活饮食习惯和健康知识的认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在杏坛海凌村和勒流龙眼村生活>5年,年龄>6岁的人群进行问卷凋查,采用改良加藤氏法进行虫卵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合计粪检2 440人,肝吸虫虫卵阳性率为60.7%.对部分中重度患者进行B超及肝功能检查.结果B超异常占83.3%,肝功能检查异常占15.9%.检验当地淡水鱼2种,草鱼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0.42个;鳙鱼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1.2个.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8份,其中有84.3%调查者表示生熟食物共用同一块砧板;有49培%调查者曾经进食鱼生;有71.8%的调查者吃火锅时进食未熟姜葱.调查中表示既往有肝胆道疾病的有39例,其中31例检出有感染肝吸虫.本次调查中有8.2%调查者曾接受肝吸虫病检查.有14.0%调查者曾接受驱虫治疗.肝吸虫病相关知识方面:传播肝吸虫病危险食物的知晓率为23.2%:肝吸虫在人体寄生部位知晓率为8.2%;肝吸虫保虫宿主知晓率为25.5%;肝吸虫病临床症状知晓率为39.1%.结论 顺德区人群肝吸虫感染仍属高度流行区,当地群众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仍是肝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肝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肝吸虫病危害重视不足.今后应该加大防制肝吸虫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人群对肝吸虫病危害的认识.建议政府为群众提供免费药物治疗,通过普及治疗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

    作者:马健强;陈国雄;唐弦;左志华;曹富鹏;宫斐;梁展华;周艺枝;吴艳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因子分析法在评价结核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中的应用

    目的 以自制的结核病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为依据,探讨因子分析法在研制生存质量量表中的应用.方法 在已确诊为结核病的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中随机抽取253例研究对象,用自制结核病人生存质量量表(QLI-TB V1.0)进行测评,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及相关性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47个条目进行主成份因子分析.按特征根大于1并经方差大旋转后提取12个主成份,累计贡献率达76.0%.其中,共性模块提取出8个主成份,累计贡献率达72.19%;特异性模块提取出4个主成份,累计贡献率达68.33%;各维度的条目与本维度的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较小.结论 用因子分析法结合维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此量表的效度较好,因子分析是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研制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

    作者:杨本付;刘秀惠;宋红梅;庄斌;许金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