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荨麻疹和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黄樱樱;陈明春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乙肝病毒, 丙肝病毒
摘要:荨麻疹病因复杂,多种多样.近年来发现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肝外组织的损伤和相关症状,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他们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也存在一定联系.本文的目的是系统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慢性荨麻疹与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皮肤免疫病理方面的调查研究,认为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肝外组织的损伤与免疫反应,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蟑螂重组变应原的研究进展

    根据近十年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本文对蟑螂重组变应原免疫学特性以及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慧;刘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宝安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10年(1995-2004)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宝安区1995-2004年疫情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5-2004年全区菌痢发病率为17.99/10万,无菌痢死亡病例报告,历年发病率波动在9.03/10万~22.40/10万之间,1997年发病率为22.40/10万,是发病率高的年份,发病率低是2004年为9.03/10万人,比1995年下降了51.84%.发病年龄以五岁以下儿童及20~30岁之间的青年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9.87%,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职业分布明显,发病率前三位是工人、托幼、散居儿童,占总发病数的72.39%;地区分布以石岩和光明为多;发病季节高峰为夏秋季.结论 1995-2004年宝安区菌痢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防治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该病发病率一直居于法定传染病百分构成比前五位.综合分析结果,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工人、托幼、散居儿童)及高发季节时段的预防干预.

    作者:马智超;黎建明;詹志强;吴泰顺;余家麟;朱元芳;黄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清远市无SARS病例地区人群SARS冠状病毒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清远市无SARS病例地区人群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水平.方法 采集本地区各县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血液,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SARS-CoV抗体IgG.结果 共检测血清样本1 484份,SARS-CoV抗体IgG总阳性率为0.61%(9/1484),其中0~6岁和13~18岁年龄组SARS-CoV抗体IgG均为阴性,7~12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为1.82%(8/439),19岁以上年龄组的阳性率为0.10%(1/1009).在9份SARS-CoV抗体IgG阳性的血清样本中,1份为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阳性率为0.39%(1/257);其余8份为学生,阳性率为1.70%(8/471).结论 本地区人群SARS-CoV抗体水平比较低,低龄组0~12岁人群SARS-CoV抗体IgG阳性率高于高龄组13岁以上组人群的阳性率.提示SARS-CoV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隐性传播和隐性感染聚集性.

    作者:陈丽萍;禤汝流;孙小康;罗文玲;刘皑莹;林燕锋;曹晓月;黄晋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北京市科普活动人群热带病健康知识现状和需求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一般人群对热带病健康知识了解的状况和需求,探讨一般人群健康教育的佳教育和服务模式.方法 采用科普活动现场随机抽样、现场问卷的调查方法,运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问卷所列11种常见热带病认知程度较高的是:广州管圆线虫病、麻风病、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但高认知度也只达到所调查人群的50%.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与其他组人群相比,在大部分热带病的认知度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20~39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进行分析,只有一项结果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获取知识途径上,分析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通过网络、书籍、报刊获取知识比率较大.调查人群中有291(69%)人不了解也不知道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专看热带病的医院.95%(399/420)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热带病的健康普及教育.结论 相关部门应关注,向一般人群提供适宜的热带病健康教育普及、咨询和服务.

    作者:温艳;潘春枝;陈小华;张素辉;刘健;袁联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东莞市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对东莞市2005年流脑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东莞市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5年流脑疫情及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带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东莞市流脑的高发人群是外来青壮年工人;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的携带率为0.16%,A群和C群流脑IgG抗体平均浓度分别为2.72μg/ml和3.35μg/ml,A群抗体保护率为56.22%.本地人口的A群和C群流脑抗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流脑的优势菌群及脑膜炎双球菌的耐药性已发生改变.结论 流动人口是预防和控制流脑的重点人群,建议在外来青壮年工人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流脑病人的治疗和预防性服药时,应选择脑膜炎双球菌对之敏感的青霉素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药物以取代传统的磺胺类药物.

    作者:熊劲光;张巧利;刘艳璋;张泽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LISA法检测江门地区性病门诊患者生殖支原体抗原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Mg)抗原,探讨江门地区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Mg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Mg多克隆抗体,标记酶结合物,建立检测Mg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Mg抗原检测.结果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检测到5μg/ml蛋白浓度,除肺炎支原体外与其他泌尿生殖道常见支原体和细菌无交叉反应;共检测了174例标本,Mg抗原阳性33例,阳性率为18.97%,其中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9.88%和7.69%;男性患者中,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淋病、前列腺炎患者的Mg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3.43%、62.5%和4.84%.结论 STD门诊患者存在Mg感染,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Mg抗原具有一定的灵敏度,且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适合临床筛查Mg抗原.

    作者:黄澍杰;王蓓;赵季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TAg和霍乱毒素不同程序滴鼻免疫小鼠诱导抗弓形虫作用

    目的 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toxin,CT)佐剂不同程序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能力,确定STAg和CT滴鼻免疫的佳程序.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1次、2次和3次免疫组,用20μgSTAg+1μgCT/只分别滴鼻免疫1次,2次或3次,前2次间隔2周,末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第14天,用4×104个速殖子/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攻击后第30天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粪便IgA,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分离并计数派伊尔结(Peyer's patches,PP)和脾淋巴细胞数.结果 2次和3次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1次免疫组(P<0.05),肝、脑组织内虫荷显著低于1次免疫组(P<0.001),血清IgG和粪便IgA高于1次免疫组,PP和脾淋巴细胞数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2次或3次能有效诱导小鼠抗弓形虫感染.

    作者:殷国荣;孟晓丽;张建红;申金雁;刘红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含结核分枝杆菌Ag85A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

    目的 构建含结核分枝杆菌Ag85A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并初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PCR法从结核杆菌H37Rv株扩增Ag85A基因,将PCR扩增产物克隆于2型腺相关病毒(AAV-2)表达质粒pSNAV中,构建重组质粒pSNAV-Ag85A;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BHK-21细胞中,G418筛选得到能表达目的基因混合细胞系BHK-Ag85A;用具有rAAV-2包装功能的辅助病毒感染BHK-Ag85A,纯化后得到rAAV-2-Ag85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病毒Ag85A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rAAV-2-Ag85A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Ag85A抗体,51Cr释放分析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PCR扩增的Ag85A基因唐列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纯化后得到的rAAV-2-Ag85A滴度为1×1012 virus particles/ml;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rAAV-2-Ag85A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2 000的多肽;rAAV-2-Ag85A免疫的Balb/c小鼠,抗-Ag85A抗体的滴度可达1∶l 024,同时还可激发Ag85A特异性的CTL产生.结论 rAAV-2-Ag85A构建成功,rAAV-2-Ag85A免疫小鼠可以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出现.rAAV-2-Ag85A对于防止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尤其是作为结核病的治疗性疫苗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海峰;俞守义;欧程山;胡贵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 了解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81例静脉药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HCV感染和常见的血源传播病毒的感染指标.结果 静脉药瘾者中抗HCV阳性261人(68.5%),感染率与当地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吸毒史长短、共用注射器者和重叠HIV/HBV感染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主要因素是HIV感染、吸毒史和共用注射器.结论 静脉药瘾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而吸毒史长、共用注射器和伴发HIV/HBV感染时,使机体易感性增高,静脉药瘾者是丙型肝炎的重点防治对象.

    作者:李建蓉;公瑞煜;黄汉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32 04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特点.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2005年1月至12月32 046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时间、年龄、部位、科室、菌种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2 046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 12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52%.主要感染科室:普通外科5.48%、烧伤科5.32%、心血管内科5.28%;主要感染部位:下呼吸道35.40%、上呼吸道18.68%、泌尿道12.05%;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1.8%、革兰氏阳性菌占22.9%、真菌占15.3%,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占13.57%、铜绿假单胞菌占12.0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55%.结论 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是普通外科、烧伤外科、心内科,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氏菌占首位.

    作者:李杰;冯捷;陈立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胎盘α1-微球蛋白的检测在诊断胎膜早破的价值

    目的 探讨阴道液中α1-微球蛋白(PAMG-1)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的价值.方法 分析62例胎膜早破病例和38例胎膜未破病例的阴道液中PAMG-1、pH和HCG检测结果.结果 PAMG-1检测胎膜早破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39%、100%和99.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44%,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pH和HCG方法,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少量阴道液PAMG-1检测对胎膜早破的诊断优于pH和HCG,且同样具有简单、快速、无创伤、实用的优点.

    作者:廖启洪;吕程;潘柳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梅州城区旅店业卫生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梅州城区旅店业卫生状况,为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按<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对37家旅店业进行调查.结果 城区37家旅店业均建立了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32家旅店业有较完善的洗涤消毒等卫生设施,客房各项卫生指标监测检验总合格率为96.70%.结论 城区旅店业卫生状况良好,卫生设施较完善,但管理上仍有欠缺,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率较低.

    作者:钟玉梅;李涛;巫峤;谢建志;李晓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州增城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 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 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铁钢;刘于飞;秦鹏哲;陈雄飞;杨智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生物分泌抗菌物质研究进展

    分泌物是生物防御系统的组成之一,从原始的植物到细菌、真菌、两栖动物乃至高等级的哺乳动物,它们都能利用独特的分泌物来维持自身的菌群平衡及抵御外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本文从生物分泌物抗菌物质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抗菌机理、应用及展望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作者:国果;吴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探讨蜱传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对组织螺旋体载量、莱姆关节炎严重性、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和伯氏疏螺旋体单一感染小鼠模型,在不同时间点研究各组小鼠组织中的螺旋体载量、关节炎严重性和血清IgG效价,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单一感染组相比,在螺旋体感染后18 d和30 d,混合感染组小鼠组织螺旋体载量显著增高,关节炎明显严重,血清IgG效价显著偏低.结论 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显著增加小鼠组织螺旋体载量、加重关节炎症状和病理改变,且抑制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宝福凯;Erol Fikrig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ARS冠状病毒M基因膜内区的克隆、表达与鉴定

    目的 对SARS冠状病毒M蛋白膜内部分(Mc蛋白)的基因(Mc区)进行克隆、表达及鉴定.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SARS-CoV GD322株M基因全长片段上扩增得到Mc区,克隆至pGEM-T载体.利用引物上的EcoRⅠ/XhoⅠ酶切位点切下Mc区插入至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原核表达系统BL21,表达His-融合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的Mc区长度为360 bp,重组子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获得pET-32a(+)/Mc原核表达菌株并可进行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为相对分子质量约43 000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实现了Mc蛋白的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SARS冠状病毒Mc蛋白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志伟;胡族琼;赵卫;张文炳;龙北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东省湛江市农村人群肠道蠕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湛江市农村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现状.方法 随机采集村民新鲜粪便,用直接涂片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虫卵,用盐酸左旋咪唑驱虫法检查感染钩虫种类.结果 粪检190人,虫卵阳性78人,总感染率为41.1%.检出3种肠道蠕虫卵,其中钩虫感染率25.8%,蛔虫感染率12.1%,鞭虫感染率10.5%,有2种或3种虫卵阳性率为6.8%;不同地点各虫感染率不同;钩虫以50~70岁人群感染率较高,蛔虫、鞭虫以20岁以下人群常见;女性的钩虫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药物驱虫后检获有十二指肠钩虫成虫、美洲钩虫成虫及雄性蛔虫,其中,十二指肠钩虫占钩虫比例87.4%,美洲钩虫占钩虫比例12.6%.结论 湛江市农村人群感染蛔虫、鞭虫及钩虫常见,其中以钩虫感染为严重.钩虫感染率较高与旱作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十二指肠钩虫在该地钩虫流行中占了重要地位.

    作者:彭礼飞;何天文;郑冼华;何庆丰;梁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弓形虫分子生物学诊断和基因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弓形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病原学诊断、免疫学检测等费时且不够稳定.而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实时定量PCR(RT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的应用,不仅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及稳定的检测方法,而且通过对病原基因型的分析鉴定为弓形虫群体生物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及对基因型和疾病模式之间潜在的相关性研究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张翰;廖申权;宋慧群;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48例新生儿眼结膜炎与产妇阴道病原感染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 了解自然分娩产妇产道细菌性感染(不包括衣原体)对于新生儿眼结膜炎的发病影响,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视力损害.方法 对148例新生儿眼结膜炎患者作结膜囊渗出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A组:培养阴性(无菌生长)组,B组:培养阳性组(有菌生长),同时相应将A组、B组患儿母亲分为产妇A组和产妇B组,作阴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相对照.结果 产妇A组检出病原菌者5例(17.2%),清洁度正常,未检出病原菌及滴虫者24例(82.8%).患儿B组检出淋病奈瑟氏菌13株(10.9%),其它各属菌株106株(89.1%).产妇B组涂片见有白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者11例(9.2%);其它病原菌及念珠菌、滴虫感染者76例(63.9%),清洁度正常,未检出病原菌及滴虫者32例(26.9%).产妇A组产道感染阳性率17.2%,B组阳性率73.1%,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新生儿眼结膜炎与产妇产道感染有密切相关性,应加强对妊娠中晚期孕妇的生殖道感染防治,减少新生儿经产道感染的几率.

    作者:林常瑜;罗秀峰;邹明荣;孙丛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8例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妊娠重肝)的病原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妊娠重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病原感染率分别为:HAV 3.57%,HBV64.29%,HCV 7.14%,HDV 3.57%,HEV 25.00%,重叠感染率为28.57%;病死率为67.86%,妊娠并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87.50%、80.00%、53.33%;早孕仅1例,存活;而中孕、晚孕并重型肝炎病死率分别为75.00%、68.42%;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脏萎缩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DIC、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8.57%、78.57%、50.00%、35.71%、25.00%;胎儿死亡率46.43%.结论 本组妊娠重肝以HBV感染常见,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率高;妊娠并重型肝炎转归与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肝脏体积是否进行性缩小、伴并发症的数量有关.

    作者:朱建芸;陈幼明;谢仕斌;高志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