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李建蓉;公瑞煜;黄汉菊

关键词:静脉药瘾者, 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摘要:目的 了解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81例静脉药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HCV感染和常见的血源传播病毒的感染指标.结果 静脉药瘾者中抗HCV阳性261人(68.5%),感染率与当地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吸毒史长短、共用注射器者和重叠HIV/HBV感染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主要因素是HIV感染、吸毒史和共用注射器.结论 静脉药瘾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而吸毒史长、共用注射器和伴发HIV/HBV感染时,使机体易感性增高,静脉药瘾者是丙型肝炎的重点防治对象.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清远市无SARS病例地区人群SARS冠状病毒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清远市无SARS病例地区人群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水平.方法 采集本地区各县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血液,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SARS-CoV抗体IgG.结果 共检测血清样本1 484份,SARS-CoV抗体IgG总阳性率为0.61%(9/1484),其中0~6岁和13~18岁年龄组SARS-CoV抗体IgG均为阴性,7~12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为1.82%(8/439),19岁以上年龄组的阳性率为0.10%(1/1009).在9份SARS-CoV抗体IgG阳性的血清样本中,1份为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阳性率为0.39%(1/257);其余8份为学生,阳性率为1.70%(8/471).结论 本地区人群SARS-CoV抗体水平比较低,低龄组0~12岁人群SARS-CoV抗体IgG阳性率高于高龄组13岁以上组人群的阳性率.提示SARS-CoV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隐性传播和隐性感染聚集性.

    作者:陈丽萍;禤汝流;孙小康;罗文玲;刘皑莹;林燕锋;曹晓月;黄晋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含结核分枝杆菌Ag85A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

    目的 构建含结核分枝杆菌Ag85A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并初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PCR法从结核杆菌H37Rv株扩增Ag85A基因,将PCR扩增产物克隆于2型腺相关病毒(AAV-2)表达质粒pSNAV中,构建重组质粒pSNAV-Ag85A;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BHK-21细胞中,G418筛选得到能表达目的基因混合细胞系BHK-Ag85A;用具有rAAV-2包装功能的辅助病毒感染BHK-Ag85A,纯化后得到rAAV-2-Ag85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病毒Ag85A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rAAV-2-Ag85A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Ag85A抗体,51Cr释放分析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PCR扩增的Ag85A基因唐列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纯化后得到的rAAV-2-Ag85A滴度为1×1012 virus particles/ml;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rAAV-2-Ag85A在BHK-21细胞中能够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2 000的多肽;rAAV-2-Ag85A免疫的Balb/c小鼠,抗-Ag85A抗体的滴度可达1∶l 024,同时还可激发Ag85A特异性的CTL产生.结论 rAAV-2-Ag85A构建成功,rAAV-2-Ag85A免疫小鼠可以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出现.rAAV-2-Ag85A对于防止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尤其是作为结核病的治疗性疫苗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海峰;俞守义;欧程山;胡贵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8例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妊娠重肝)的病原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妊娠重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病原感染率分别为:HAV 3.57%,HBV64.29%,HCV 7.14%,HDV 3.57%,HEV 25.00%,重叠感染率为28.57%;病死率为67.86%,妊娠并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87.50%、80.00%、53.33%;早孕仅1例,存活;而中孕、晚孕并重型肝炎病死率分别为75.00%、68.42%;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脏萎缩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DIC、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8.57%、78.57%、50.00%、35.71%、25.00%;胎儿死亡率46.43%.结论 本组妊娠重肝以HBV感染常见,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率高;妊娠并重型肝炎转归与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肝脏体积是否进行性缩小、伴并发症的数量有关.

    作者:朱建芸;陈幼明;谢仕斌;高志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游离雌三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游离雌三醇(uE3)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方法.方法 采用竞争抑制一步法建立检测uE3的TRFIA分析方法,并对该试剂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该方法的灵敏度为0.14 nmol/L,线性范围为0.14~120 nmol/L,回收率为97.7%.分析内和分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6%~4.1%和4.4%~8.8%.与E2、孕酮和睾酮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24%、0.36%和0.40%.149份血样用本试剂与进口的同类试剂同时检测,其相关系数为0.925.结论 试剂盒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试剂盒.

    作者:蒋艺勤;汤永平;丁岚;李来庆;李明;吴英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蟑螂重组变应原的研究进展

    根据近十年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本文对蟑螂重组变应原免疫学特性以及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慧;刘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宝安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10年(1995-2004)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宝安区1995-2004年疫情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5-2004年全区菌痢发病率为17.99/10万,无菌痢死亡病例报告,历年发病率波动在9.03/10万~22.40/10万之间,1997年发病率为22.40/10万,是发病率高的年份,发病率低是2004年为9.03/10万人,比1995年下降了51.84%.发病年龄以五岁以下儿童及20~30岁之间的青年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9.87%,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职业分布明显,发病率前三位是工人、托幼、散居儿童,占总发病数的72.39%;地区分布以石岩和光明为多;发病季节高峰为夏秋季.结论 1995-2004年宝安区菌痢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防治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该病发病率一直居于法定传染病百分构成比前五位.综合分析结果,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工人、托幼、散居儿童)及高发季节时段的预防干预.

    作者:马智超;黎建明;詹志强;吴泰顺;余家麟;朱元芳;黄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东省湛江市农村人群肠道蠕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湛江市农村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现状.方法 随机采集村民新鲜粪便,用直接涂片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虫卵,用盐酸左旋咪唑驱虫法检查感染钩虫种类.结果 粪检190人,虫卵阳性78人,总感染率为41.1%.检出3种肠道蠕虫卵,其中钩虫感染率25.8%,蛔虫感染率12.1%,鞭虫感染率10.5%,有2种或3种虫卵阳性率为6.8%;不同地点各虫感染率不同;钩虫以50~70岁人群感染率较高,蛔虫、鞭虫以20岁以下人群常见;女性的钩虫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药物驱虫后检获有十二指肠钩虫成虫、美洲钩虫成虫及雄性蛔虫,其中,十二指肠钩虫占钩虫比例87.4%,美洲钩虫占钩虫比例12.6%.结论 湛江市农村人群感染蛔虫、鞭虫及钩虫常见,其中以钩虫感染为严重.钩虫感染率较高与旱作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十二指肠钩虫在该地钩虫流行中占了重要地位.

    作者:彭礼飞;何天文;郑冼华;何庆丰;梁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弓形虫分子生物学诊断和基因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弓形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病原学诊断、免疫学检测等费时且不够稳定.而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实时定量PCR(RT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的应用,不仅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及稳定的检测方法,而且通过对病原基因型的分析鉴定为弓形虫群体生物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及对基因型和疾病模式之间潜在的相关性研究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张翰;廖申权;宋慧群;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探讨蜱传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对组织螺旋体载量、莱姆关节炎严重性、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和伯氏疏螺旋体单一感染小鼠模型,在不同时间点研究各组小鼠组织中的螺旋体载量、关节炎严重性和血清IgG效价,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单一感染组相比,在螺旋体感染后18 d和30 d,混合感染组小鼠组织螺旋体载量显著增高,关节炎明显严重,血清IgG效价显著偏低.结论 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混合感染显著增加小鼠组织螺旋体载量、加重关节炎症状和病理改变,且抑制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宝福凯;Erol Fikrig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东莞市2005-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06年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2005-2006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9起,占64.29%,食物中毒5起,占35.71%;发生在工厂的有8起(占57.14%)、中小学有5起(占35.71%)、幼儿园1起(占7.14%);4月份(5起)、12月份(4起)发生突发事件数分别占35.71%、28.57%;学生和民工是高发人群,年龄以4.5~14岁为主.结论 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工厂、中小学、托幼机构,严重危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陈婉雯;刘艳璋;张泽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滴金免疫渗滤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新方法.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抗原为包被抗原,金标记SPA为显色剂,建立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滴金免疫渗滤法(DIGFA);并以ELISA平行检测比较.结果 用DIGFA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实验感染鼠血清50份,其阳性检出率为96.0%,50份正常鼠血清的阴性符合率达100%,DIGFA分别检测蛲虫阳性鼠血清13份,绦虫阳性鼠血清11份和粪类圆线虫阳性鼠血清18份,前二者均为阴性,后者交叉反应率为5.6%;DIGFA与ELISA平行检测30份广州管圆线虫阳性鼠血清,两法符合率达96.7%.结论 DIGFA与ELISA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简便、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是一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新方法.

    作者:曾肖芃;丁建祖;沈丽英;陈翠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家蝇幼虫、蛹、成虫抗菌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目的 分析家蝇幼虫、蛹、成虫的抗菌肽成分.方法 通过针刺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家蝇各虫态产生抗菌肽,再经研磨、离心等步骤提取这些抗菌肽,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使其分离.结果 家蝇幼虫有7条带,成虫有5条,蛹只有4条.结论 家蝇幼虫和成虫的抗菌肽种类较蛹的多,且有一些小分子肽段,可能与其较强的抗菌效果有关;家蝇蛹处于相对静止期,其电泳图中抗菌肽条带较少,无较小的条带,抗菌效果可能较幼虫和成虫的差.

    作者:张庆华;李飞栋;赵瑞君;侯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ITS rDNA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目的 扩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的ITS rDNA序列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BD1和BD2扩增从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体内分离的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 spp.)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及ITS-2).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总长均为875 bp,其中ITS-1序列长为384 bp,5.8S序列长为159 bp,ITS-2序列长为332 bp.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9.9%,只有一个碱基差异,存在于ITS-2序列中.结论 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证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代表同一个种.这些结果为东毕吸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艾琳;王春仁;唐剑栋;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东莞市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对东莞市2005年流脑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东莞市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5年流脑疫情及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带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东莞市流脑的高发人群是外来青壮年工人;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的携带率为0.16%,A群和C群流脑IgG抗体平均浓度分别为2.72μg/ml和3.35μg/ml,A群抗体保护率为56.22%.本地人口的A群和C群流脑抗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流脑的优势菌群及脑膜炎双球菌的耐药性已发生改变.结论 流动人口是预防和控制流脑的重点人群,建议在外来青壮年工人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流脑病人的治疗和预防性服药时,应选择脑膜炎双球菌对之敏感的青霉素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药物以取代传统的磺胺类药物.

    作者:熊劲光;张巧利;刘艳璋;张泽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撞击法和自然沉降法监测室内空气细菌总数捕获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自然沉降法和撞击法监测室内细菌总数的捕获效果.方法 使用自然沉降法(平皿暴露10 min)和撞击法(FA-1型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课室、实验室、办公室同步采样;同时用撞击法以28.3 L/min分别进行1 min、10 min、15 min空气采样结果的监测.结果 撞击法和自然沉降法测得空气细菌总数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与自然沉降法比较,撞击法捕获空气细菌的效率更高(F方法=147.825,P=0.000);撞击法采样15 min时所采空气细菌总数下降(F=17.171,P<0.001).结论 撞击法的灵敏度更高,能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清洁程度场所的室内细菌含量的差异;撞击法采样时间较长时,捕获空气细菌效率下降.

    作者:陈新宇;徐巧兰;李名钊;温倩茹;谢华凤;马婧;黄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北京市科普活动人群热带病健康知识现状和需求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一般人群对热带病健康知识了解的状况和需求,探讨一般人群健康教育的佳教育和服务模式.方法 采用科普活动现场随机抽样、现场问卷的调查方法,运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问卷所列11种常见热带病认知程度较高的是:广州管圆线虫病、麻风病、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但高认知度也只达到所调查人群的50%.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与其他组人群相比,在大部分热带病的认知度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20~39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进行分析,只有一项结果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获取知识途径上,分析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通过网络、书籍、报刊获取知识比率较大.调查人群中有291(69%)人不了解也不知道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专看热带病的医院.95%(399/420)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热带病的健康普及教育.结论 相关部门应关注,向一般人群提供适宜的热带病健康教育普及、咨询和服务.

    作者:温艳;潘春枝;陈小华;张素辉;刘健;袁联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生物分泌抗菌物质研究进展

    分泌物是生物防御系统的组成之一,从原始的植物到细菌、真菌、两栖动物乃至高等级的哺乳动物,它们都能利用独特的分泌物来维持自身的菌群平衡及抵御外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本文从生物分泌物抗菌物质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抗菌机理、应用及展望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作者:国果;吴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调查及VITEK微生物分析系统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肇庆市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建立食品中沙门菌的快速检验方法.方法 采用国标法(GB/T4789.4)对样品进行沙门菌检测,并应用VITEK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分离的可疑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监测4类120份样品,共检出沙门菌9株,检出率为7.5%,其中生肉类沙门菌检出率为20.0%,蔬菜类沙门菌检出率为5.0%,熟肉制品及水产品中均未检出沙门菌,VITEK与常规法鉴定结果相一致.结论 肇庆市生肉制品的沙门菌污染情况较严重,优势菌型为德尔卑沙门菌.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可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作者:黄雪珍;谭海芳;陈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临床分离4 364株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 了解2003-2005年分离的4 364株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 5.0软件.结果 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一直为1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逐年上升,甲氧西林耐药率也逐年上升,金黄色葡萄球菌从40.8%上升到61.6%,表皮葡萄球菌从69.7%上升到79.8%.G-杆菌合计,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耐药率一直低于30%的为美洛培南、亚安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体外产ESBLs的检出率一直居高不下,为29.5%~45.5%.结论 本院肠杆菌科产ESBLs比例、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和非发酵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作者:芮勇宇;耿穗娜;王前;裘宇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 了解静脉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81例静脉药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HCV感染和常见的血源传播病毒的感染指标.结果 静脉药瘾者中抗HCV阳性261人(68.5%),感染率与当地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吸毒史长短、共用注射器者和重叠HIV/HBV感染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主要因素是HIV感染、吸毒史和共用注射器.结论 静脉药瘾者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而吸毒史长、共用注射器和伴发HIV/HBV感染时,使机体易感性增高,静脉药瘾者是丙型肝炎的重点防治对象.

    作者:李建蓉;公瑞煜;黄汉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