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华;李飞栋;赵瑞君;侯玉英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新方法.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抗原为包被抗原,金标记SPA为显色剂,建立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滴金免疫渗滤法(DIGFA);并以ELISA平行检测比较.结果 用DIGFA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实验感染鼠血清50份,其阳性检出率为96.0%,50份正常鼠血清的阴性符合率达100%,DIGFA分别检测蛲虫阳性鼠血清13份,绦虫阳性鼠血清11份和粪类圆线虫阳性鼠血清18份,前二者均为阴性,后者交叉反应率为5.6%;DIGFA与ELISA平行检测30份广州管圆线虫阳性鼠血清,两法符合率达96.7%.结论 DIGFA与ELISA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简便、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是一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的新方法.
作者:曾肖芃;丁建祖;沈丽英;陈翠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扩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的ITS rDNA序列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BD1和BD2扩增从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体内分离的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 spp.)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及ITS-2).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总长均为875 bp,其中ITS-1序列长为384 bp,5.8S序列长为159 bp,ITS-2序列长为332 bp.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9.9%,只有一个碱基差异,存在于ITS-2序列中.结论 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证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代表同一个种.这些结果为东毕吸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艾琳;王春仁;唐剑栋;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然沉降法和撞击法监测室内细菌总数的捕获效果.方法 使用自然沉降法(平皿暴露10 min)和撞击法(FA-1型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课室、实验室、办公室同步采样;同时用撞击法以28.3 L/min分别进行1 min、10 min、15 min空气采样结果的监测.结果 撞击法和自然沉降法测得空气细菌总数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与自然沉降法比较,撞击法捕获空气细菌的效率更高(F方法=147.825,P=0.000);撞击法采样15 min时所采空气细菌总数下降(F=17.171,P<0.001).结论 撞击法的灵敏度更高,能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清洁程度场所的室内细菌含量的差异;撞击法采样时间较长时,捕获空气细菌效率下降.
作者:陈新宇;徐巧兰;李名钊;温倩茹;谢华凤;马婧;黄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游离雌三醇(uE3)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方法.方法 采用竞争抑制一步法建立检测uE3的TRFIA分析方法,并对该试剂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该方法的灵敏度为0.14 nmol/L,线性范围为0.14~120 nmol/L,回收率为97.7%.分析内和分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6%~4.1%和4.4%~8.8%.与E2、孕酮和睾酮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24%、0.36%和0.40%.149份血样用本试剂与进口的同类试剂同时检测,其相关系数为0.925.结论 试剂盒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试剂盒.
作者:蒋艺勤;汤永平;丁岚;李来庆;李明;吴英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06年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2005-2006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9起,占64.29%,食物中毒5起,占35.71%;发生在工厂的有8起(占57.14%)、中小学有5起(占35.71%)、幼儿园1起(占7.14%);4月份(5起)、12月份(4起)发生突发事件数分别占35.71%、28.57%;学生和民工是高发人群,年龄以4.5~14岁为主.结论 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工厂、中小学、托幼机构,严重危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陈婉雯;刘艳璋;张泽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10年(1995-2004)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宝安区1995-2004年疫情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5-2004年全区菌痢发病率为17.99/10万,无菌痢死亡病例报告,历年发病率波动在9.03/10万~22.40/10万之间,1997年发病率为22.40/10万,是发病率高的年份,发病率低是2004年为9.03/10万人,比1995年下降了51.84%.发病年龄以五岁以下儿童及20~30岁之间的青年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9.87%,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职业分布明显,发病率前三位是工人、托幼、散居儿童,占总发病数的72.39%;地区分布以石岩和光明为多;发病季节高峰为夏秋季.结论 1995-2004年宝安区菌痢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防治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该病发病率一直居于法定传染病百分构成比前五位.综合分析结果,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工人、托幼、散居儿童)及高发季节时段的预防干预.
作者:马智超;黎建明;詹志强;吴泰顺;余家麟;朱元芳;黄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对东莞市2005年流脑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东莞市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5年流脑疫情及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带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东莞市流脑的高发人群是外来青壮年工人;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的携带率为0.16%,A群和C群流脑IgG抗体平均浓度分别为2.72μg/ml和3.35μg/ml,A群抗体保护率为56.22%.本地人口的A群和C群流脑抗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流脑的优势菌群及脑膜炎双球菌的耐药性已发生改变.结论 流动人口是预防和控制流脑的重点人群,建议在外来青壮年工人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流脑病人的治疗和预防性服药时,应选择脑膜炎双球菌对之敏感的青霉素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药物以取代传统的磺胺类药物.
作者:熊劲光;张巧利;刘艳璋;张泽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合成降钙素原的全长基因,表达出降钙素原的融合蛋白并制备多抗,为降钙素原(PCT)的功能研究及单抗制备提供有力的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多引物人工一步合成基因技术合成降钙素原的全长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表达出重组蛋白,将初步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抗并进行Westernblot鉴定.结果 成功表达降钙素原重组蛋白并制备其多抗,Western blot证实所制备的PCT多抗可与所获得的融合蛋白和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成功表达降钙素原重组蛋白并制备其多抗,为明确降钙素原来源和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及为制备其单克隆抗体提供实验材料.
作者:陈跃瑜;吴英松;徐伟文;王穗海;姜永玮;彭娟;李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克隆表达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特异性强的抗原决定簇基因,制备特异性抗原.方法 从感染HCMV的细胞上清液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NA,用PCR扩增HCMVpp150(ppUL32)、gp52(UL44)、pp65(ppUL83)、ppUL80a蛋白IgM抗原决定簇编码区DNA序列,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并测序,然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诱导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 经序列测定各基因片段序列正确,并在pGEX-4T-1表达载体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ting和ELISA分析,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与HCMV IgM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取纯度较高、特异性强的HCMV抗原,为HCMV感染者的早期诊断提供检测用抗原.
作者:姜永玮;吴英松;徐伟文;陈跃瑜;彭娟;李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家蝇幼虫、蛹、成虫的抗菌肽成分.方法 通过针刺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家蝇各虫态产生抗菌肽,再经研磨、离心等步骤提取这些抗菌肽,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使其分离.结果 家蝇幼虫有7条带,成虫有5条,蛹只有4条.结论 家蝇幼虫和成虫的抗菌肽种类较蛹的多,且有一些小分子肽段,可能与其较强的抗菌效果有关;家蝇蛹处于相对静止期,其电泳图中抗菌肽条带较少,无较小的条带,抗菌效果可能较幼虫和成虫的差.
作者:张庆华;李飞栋;赵瑞君;侯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弓形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病原学诊断、免疫学检测等费时且不够稳定.而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实时定量PCR(RT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的应用,不仅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及稳定的检测方法,而且通过对病原基因型的分析鉴定为弓形虫群体生物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及对基因型和疾病模式之间潜在的相关性研究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张翰;廖申权;宋慧群;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toxin,CT)佐剂不同程序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能力,确定STAg和CT滴鼻免疫的佳程序.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1次、2次和3次免疫组,用20μgSTAg+1μgCT/只分别滴鼻免疫1次,2次或3次,前2次间隔2周,末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第14天,用4×104个速殖子/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攻击后第30天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粪便IgA,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分离并计数派伊尔结(Peyer's patches,PP)和脾淋巴细胞数.结果 2次和3次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1次免疫组(P<0.05),肝、脑组织内虫荷显著低于1次免疫组(P<0.001),血清IgG和粪便IgA高于1次免疫组,PP和脾淋巴细胞数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2次或3次能有效诱导小鼠抗弓形虫感染.
作者:殷国荣;孟晓丽;张建红;申金雁;刘红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根据近十年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本文对蟑螂重组变应原免疫学特性以及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慧;刘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HBV DNA含量与HBsAgS/CO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0例乙肝患者的HBV DNA含量和乙肝两对半,并记录HBsAg S/CO值.结果 100例乙肝患者HBV DNA含量对数值为(4.28±1.89),HBsAg S/CO值为(15.09±6.64),两指标间作相关性分析,r=-0.0156,P>0.05,无相关性.结论 HBV DNA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较准确、较直接的抗乙肝病毒疗效观察指标,而HBsAg S/CO值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疗效无关.
作者:雷秀霞;李国豪;明凯华;陈小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Mg)抗原,探讨江门地区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Mg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Mg多克隆抗体,标记酶结合物,建立检测Mg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Mg抗原检测.结果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检测到5μg/ml蛋白浓度,除肺炎支原体外与其他泌尿生殖道常见支原体和细菌无交叉反应;共检测了174例标本,Mg抗原阳性33例,阳性率为18.97%,其中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9.88%和7.69%;男性患者中,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淋病、前列腺炎患者的Mg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3.43%、62.5%和4.84%.结论 STD门诊患者存在Mg感染,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Mg抗原具有一定的灵敏度,且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适合临床筛查Mg抗原.
作者:黄澍杰;王蓓;赵季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对SARS冠状病毒M蛋白膜内部分(Mc蛋白)的基因(Mc区)进行克隆、表达及鉴定.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SARS-CoV GD322株M基因全长片段上扩增得到Mc区,克隆至pGEM-T载体.利用引物上的EcoRⅠ/XhoⅠ酶切位点切下Mc区插入至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原核表达系统BL21,表达His-融合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的Mc区长度为360 bp,重组子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获得pET-32a(+)/Mc原核表达菌株并可进行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为相对分子质量约43 000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实现了Mc蛋白的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SARS冠状病毒Mc蛋白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志伟;胡族琼;赵卫;张文炳;龙北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自然分娩产妇产道细菌性感染(不包括衣原体)对于新生儿眼结膜炎的发病影响,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视力损害.方法 对148例新生儿眼结膜炎患者作结膜囊渗出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A组:培养阴性(无菌生长)组,B组:培养阳性组(有菌生长),同时相应将A组、B组患儿母亲分为产妇A组和产妇B组,作阴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相对照.结果 产妇A组检出病原菌者5例(17.2%),清洁度正常,未检出病原菌及滴虫者24例(82.8%).患儿B组检出淋病奈瑟氏菌13株(10.9%),其它各属菌株106株(89.1%).产妇B组涂片见有白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者11例(9.2%);其它病原菌及念珠菌、滴虫感染者76例(63.9%),清洁度正常,未检出病原菌及滴虫者32例(26.9%).产妇A组产道感染阳性率17.2%,B组阳性率73.1%,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新生儿眼结膜炎与产妇产道感染有密切相关性,应加强对妊娠中晚期孕妇的生殖道感染防治,减少新生儿经产道感染的几率.
作者:林常瑜;罗秀峰;邹明荣;孙丛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湛江市农村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现状.方法 随机采集村民新鲜粪便,用直接涂片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虫卵,用盐酸左旋咪唑驱虫法检查感染钩虫种类.结果 粪检190人,虫卵阳性78人,总感染率为41.1%.检出3种肠道蠕虫卵,其中钩虫感染率25.8%,蛔虫感染率12.1%,鞭虫感染率10.5%,有2种或3种虫卵阳性率为6.8%;不同地点各虫感染率不同;钩虫以50~70岁人群感染率较高,蛔虫、鞭虫以20岁以下人群常见;女性的钩虫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药物驱虫后检获有十二指肠钩虫成虫、美洲钩虫成虫及雄性蛔虫,其中,十二指肠钩虫占钩虫比例87.4%,美洲钩虫占钩虫比例12.6%.结论 湛江市农村人群感染蛔虫、鞭虫及钩虫常见,其中以钩虫感染为严重.钩虫感染率较高与旱作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十二指肠钩虫在该地钩虫流行中占了重要地位.
作者:彭礼飞;何天文;郑冼华;何庆丰;梁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一般人群对热带病健康知识了解的状况和需求,探讨一般人群健康教育的佳教育和服务模式.方法 采用科普活动现场随机抽样、现场问卷的调查方法,运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问卷所列11种常见热带病认知程度较高的是:广州管圆线虫病、麻风病、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但高认知度也只达到所调查人群的50%.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与其他组人群相比,在大部分热带病的认知度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20~39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进行分析,只有一项结果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获取知识途径上,分析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通过网络、书籍、报刊获取知识比率较大.调查人群中有291(69%)人不了解也不知道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专看热带病的医院.95%(399/420)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热带病的健康普及教育.结论 相关部门应关注,向一般人群提供适宜的热带病健康教育普及、咨询和服务.
作者:温艳;潘春枝;陈小华;张素辉;刘健;袁联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妊娠重肝)的病原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妊娠重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病原感染率分别为:HAV 3.57%,HBV64.29%,HCV 7.14%,HDV 3.57%,HEV 25.00%,重叠感染率为28.57%;病死率为67.86%,妊娠并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分别为87.50%、80.00%、53.33%;早孕仅1例,存活;而中孕、晚孕并重型肝炎病死率分别为75.00%、68.42%;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脏萎缩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DIC、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8.57%、78.57%、50.00%、35.71%、25.00%;胎儿死亡率46.43%.结论 本组妊娠重肝以HBV感染常见,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率高;妊娠并重型肝炎转归与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固醇、肝脏体积是否进行性缩小、伴并发症的数量有关.
作者:朱建芸;陈幼明;谢仕斌;高志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