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26例疗效观察

吴秋义;蔡斌;郭刚;陈文亚

关键词:支架植入术, 椎-基底动脉狭窄
摘要: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术治疗有症状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26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治疗,26例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均超过50%.结果 支架植入后即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造影检查,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前26例平均狭窄率评估为80.6%.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1例病人在围手术期内发生较严重的迷走反射,经升压药及阿托品等治疗后迅速好转;另有1例发生穿刺点血肿,一周后渐消退,其余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有症状的重度椎一基动脉狭窄的有效、安全的一种方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 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并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3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亚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及40例对照组患者,测量其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Tpe间期和Tpe离散度(长Tpe减短Tpe之差),计算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心率校正的Tpe 离散度(Tpe离散度/√RR),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肌梗死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均较对照组组明显延长(P<0.01),而心律失常亚组的Tpe/√RR、Tpe 离散度/√RR亦较无心律失常亚组延长(P<0.05).结论 心肌梗死组的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林茴;李松;李珍;邝碧娟;郭佳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编辑工作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新时期,特别是医学期刊的编辑人员,不但要有一般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所具备的素质,而且还应有一些常规的医学专业知识来适应知识创新的要求.

    作者:周晓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家长课堂在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健康教育的体会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客,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以住院患儿以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 的教育过程,把科学的育儿知识及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位患儿的家长,使患儿及其家长掌握增进健康知识,儿科护理工作具有繁杂、业务技术难度大.儿科护士所面对的不仅是患儿,还有家长.探索合适的儿科病房宣教模式,通过有效的宣教,使家长理解和配合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基层医院收治患儿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为了提高儿科病房的健康教育效果,通过实践总结,采用家长课堂进行健康宣教的方法,对提高家长的认知行为,促进患儿健康恢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事半功倍.

    作者:兰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BIPAP模式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患者,出现呼吸功能不全需要机械通气时,均采用BIPAP模式,设计高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低PEEP、高PEEP持续时间、压力支持(PSV)、呼吸频率(f)、吸氧浓度(FiO2),当低 PEEP≤6 cmH2O、高PEEP≤10 cmH2O、PSV≤5 cmH2O、f≤4次/min、FiO2≤0.4时即可脱机.结果 采用BIPAP模式治疗后患者症状、氧合指数、PaO2明显改善,经机械通气3~14 d后一次性成功脱机,无一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死亡.结论 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采用BIPAP模式治疗能起到胸廓内固定,同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共同作用,阻止ARDS的发生,是一种很好的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邵仁德;鲁厚清;吴忠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静脉输液毕拔针后按压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毕拔针后按压方法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静脉输液的3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的按压方法,即让病人未输液之手拇指沿血管纵向均匀用力压在针眼棉签上,按压时间>5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方法,按压时间同样>5 min.结果 根据行列表X2检验,两组淤血率和淤血>2 cm患者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输液毕新按压法能减少皮下淤血,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按压法,并能减轻疼痛,令病人满意.

    作者:王金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27例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PKRP治疗高危BPH患者27例,随访2~14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50±30 min.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及真性尿失禁发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术前为(24.3±4.5)分,术后3个月降至(8.6±2.5)分(P<0.01).结论 应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BPH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明显拓宽了BPH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周政;黄家旺;宋钟贵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全程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在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间的护理方式和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4-2007年23例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在出院后的随访过程中了解到,23例患者中除一例因脑梗死死亡之外.其他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均显正常.本报告中并无因护理不当而出现的手术失败病例.结论 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术中,除了要求医护人员有熟练的技术外,还需做好医、护、惠三者之间的配合工作.术前做好充分准备;严格无菌操作,术中认真检查各项设备,以做到手术无误;术后做到及时、有效、全面的护理观察,以及详细准确的健康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蔡伟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中CD5+B细胞及CD4/CD8的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CD5+B细胞和CIM/CD8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对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后周围血中CD4/CD8比例和CD5+B细胞的百分率和3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周围血CD4/CD8比例显著低于病情恢复期,且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CD5+B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T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相关,而CD5+B可能在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机制中发挥作用.

    作者:瞿志军;李国航;黄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青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中青年人(<45岁)确诊冠心病及脑血管的患者,其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为早期中青年人防治冠心病及脑血管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年轻冠心病及脑血管病患者[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心脏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ECT)证实,脑血管病则经头部CT或MR检查确诊,而年龄<45岁]80例作为疾病组,并以年龄匹配的正常年轻人60例(冠脉造影正常或心脏ECT正常及经头部CT或MR检查头部正常)作为对照组,分析其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血浆总高胆固醇、吸烟、家族史)在两组间的差别及分布特点.结果 在危险因素中,疾病组的三酰甘油(TC)、血浆总胆固醇(TCH)、血糖(GLU)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中一项及二项以上危险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吸烟、高TG、高GLU、高TCH危险因素的聚集可能是中青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的原因.

    作者:宋宏中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纳络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 观察评价纳络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5例Ⅱ型呼吸袁竭伴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积极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止咳化痰、保持气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注射刺(0.4 mg/支),首剂负荷量0.8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注射,以后给予纳络酮1.2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3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26例(86.7%),对照组总有效19例(5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纳络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胡德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BC-5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异常报警信息的分析及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BC-5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异常报警信息,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BC-5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的2000例标本,对其中存在异常报警的标本进行手工推片染色,显微镜复查血片,进行确认.结果 BC-550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8.26%,阳性预测值为66.79%,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度为80.63%.结论 BC-5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参数多,灵敏度高,是一种对大批量全血标本血细胞进行快速而有效筛检的血液分析仪;出现异常细胞报警时,进行手工涂片染色镜检,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信息.

    作者:陈树辉;黎绍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硝酸甘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护理

    硝酸甘油是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也可用于降低血压.笔者通过对36例CHF住院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治疗的观察及中西医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重点将中西医护理技术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泽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儿惊厥2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惊厥的原因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238例小儿惊厥病例.结果 惊厥占出院人数14.2%,其中热惊厥占59.7%,7个月至6岁占85.3%.结论 小儿惊厥病因众多复杂,儿童期发病率较成人高数十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有痉挛或严重发作至惊厥持续状态者预后差.

    作者:朱庆;王飞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32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 mg组和40 mg组,治疗12周,5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 治疗前辛伐他汀两组的血压和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显著下降(P<0.01),与辛伐他汀20 mg组相比,40 mg组更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辛伐他汀组治疗前的NO明显低于对照组,vWF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O显著升高,vWF显著下降(P<0.01),与辛伐他汀20 mg组相比,40 mg组更能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结论 辛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张志杰;张志瑛;吴京兰;谢培益;王执兵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8例药物性肝病用药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68例,好转21例,无好转7例,死亡2例.诱发肝病的药物有,中草药21例,抗结核病药20例,解热镇痛抗炎药10例,化学治疗药12例,抗生素8例,其他27例.结论 药物性肝病常见病因为中草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化学治疗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此类患者治疗时除及时停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保肝治疗外,提醒临床医生应注意检查肝功能,选择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作者:王永鸿;常玉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宫外孕96例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二维超声诊断宫外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7年我院96裂型宫外孕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结合血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综合判断.结果 96例宫外孕中,流产型9例,占9.3%;破裂型15例,占15.6%;未破裂型67例,占69.7%;陈旧型5例,占5.2%.结论 超声诊断宫外孕准确率高,检查迅速且无痛苦、无创伤,可作为妇产科急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晓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老年心房颤动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2.5;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1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2.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栓塞事件发生率低,用药安全.

    作者:李继华;张忠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肺癌心包内处理血管的肺切除术67例观察

    目的 探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肺切除在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中的疗效和临床经脸.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7例侵犯肺血管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其中肺静脉及左心房受累49例.肺动脉圆锥及肺动脉干受累18例.结果 全组病人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本组病例随访率为92.5%(62/67),1年生存率82.5%,3年生存率38.1%,5年生存率为25.1%.结论 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术安全、可靠,并增大手术根治几率,提高病人长期生存机会,为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行下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更多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荣生;蒋润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茵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克雷伯茵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Vitek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鉴定并做药敏,对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茵的药敏结果做一分析.结果 在149份栓出有目的 茵的标本中,痰液标本占91.3%,其他少量标本为尿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有43株肺炎克雷伯茵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酶率为28.9%.产酶株对青霉素类、第1~3代头孢100%耐药,对头孢吡肟、头孢西丁的敏感率分别为9.3%、58.1%;阿莫西林及哌拉西林与加酶抑制荆复合剂的抑茵效果虽有明显提高,但其敏感率却均未超过60.0%,替卡西林及其与棒酸的复合荆的抑茵效果不佳,敏感率均低于5.0%;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好,敏感率达81.4%,仅次于美罗培南(100%)与亚胺培南(100%).非产酶株除青霉素外对其他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普遍强于产酶株,加酶抑制剂复合荆的抑茵效果好.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严重,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产ESBLs株感染的首选药物,而β-内酰胺酶类加酶抑制剂、阿米卡星、3代头孢是治疗非产ESBLs株感染有效的药物.因此,临床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用药很关键.

    作者:陈刚;王玉春;高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ASA)Ⅰ~Ⅱ级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成七氟烷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相同.麻醉维持:七氟烷组全程吸入七氟烷,浓度2%~4%,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6~10 mg/(kg·h),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05~0.40μg/(kg·min)辅助麻醉,术中根据生体征变化和手术刺激强度调控麻醉深度.观察术中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程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改变比较无明显差异.七氟烷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和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和苏醒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效果好,术中循环稳定、苏醒快捷,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力平;徐连生;卿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