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血清型汉坦病毒基因重排的研究

康文臻;黄长形;白雪帆;杨为松;李光玉;李谨革;谢玉梅;张岩

关键词: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空斑实验, 基因重排, 聚合酶链式反应
摘要:目的 探明汉坦病毒HTN型与SEO型、HTN型与PHV型之间基因重排的频率和特点.方法 分别用相同滴度的汉坦病毒HTN型与SEO型(76-118株与SR-11株),及汉坦病毒HTN型与PHV型(76-118株与PHV株)毒株分别混合感染Vero E6细胞,用空斑形成试验挑选子代病毒克隆,挑得的单个病毒克隆在Vero E6细胞上扩增.分别用分型引物对子代病毒进行RT-PCR实验,以确定子代病毒L、M、S片段核酸的来源,鉴定子代病毒基因型.结果 发现76-118株与SR-11株混种的子代病毒株基因30/44株来源于亲代病毒,9/44株子代病毒发生了基因片段重排.76-118株与PHV株混种的子代病毒株基因26/36株来源于亲代病毒,3/36株子代病毒发生了基因片段重排.76-118株与SR-11株混种的子代病毒株的基因重排率(20.45%)明显高于76-118株与PHV株混种的子代病毒株(8.33%).结论 这种重排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HTN型与SEO型HV基因核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较高,而更容易发生基因重排.而HTN型与PHV型HV基因核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较低,发生基因重排的机会显著降低.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多酚氧化酶处理的德国小蠊低致敏变应原疫苗免疫治疗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研究

    目的 研究经多酚氧化酶(PPO)处理的德国小蠊低致敏变应原疫苗对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及其治疗机理.方法 提取新鲜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将德国小蠊变应原粗浸液与PPO溶液按1:2混合制备低致敏变应原疫苗.动物实验取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组(模型组)、B组(低致敏变应原疫苗治疗组)、C组(PPO治疗对照组)和D组(正常对照组).D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经腹部皮下注射致敏、治疗和滴鼻激发.激发结束后第2天进行气道高反应检测.第3天剖杀,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细胞总数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肺组织炎症、支气管黏液分泌HE染色观察.结果 气道高反应检测中A组Penh值随雾化乙酰甲胆碱(Mch)浓度增加变化明显,B组Penh值曲线增幅相对平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Penh值随Mch浓度增加变化小.A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比D组明显增多,分类细胞以中性和嗜酸粒细胞为主.B组较A组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肺部组织呈明显的变态反应性炎症,B组低致敏变应原疫苗治疗的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和黏液分泌比A、C组明显减少.结论 德国小蠊变应原粗浸液与PPO共同作用后变应原性降低.该方法制备的低致敏变应原疫苗治疗可抑制小鼠肺部过敏炎症.

    作者:王勤;刘志刚;马慧;李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对p21基因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F蛋白对细胞p21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HCV 1b来源的F基因,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F基因质粒转染HepG2细胞,48 h后抽提细胞总RNA和总蛋白,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21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HCV F蛋白在HepG2细胞内瞬时表达,相对于空载体对照(目标基因表达量为1),HCV F基因质粒转染细胞的p21转录水平为3.2,蛋白表达水平为1.4.结论 HCV F蛋白增加p21转录和表达,其生物学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武文斌;邵圣文;于建国;戚中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6年广州市某地下仓库蚊类密度消长观察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地下仓库一年中蚊虫的消长情况.方法 应用诱蚊灯每周定时收集地库中的蚊虫样本.结果 共收集致倦库蚊38 808只,白纹伊蚊711只.蚊的数量高峰期分布于夏秋季节.蚊数量变化与其环境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2006年多次台风的影响使广州夏季没有出现高温,蚊虫活动适温期延长,没有明显的双高峰期.

    作者:吴军;阴伟雄;潘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EXCEL中IF及FREQUENCY函数在血吸虫病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目的 对血吸虫病流行村按人群感染率进行分类,统计各类频数.方法 采用EXCEL中IF及FREQUENCY函数,对453个村分类并统计各类频数.结果 按感染率高低用IF嵌套函数对每个疫区村分类;用FREQUENCY函数分别计算各类村的频数;用FREQUENCY函数,按感染率高低分组,直接计算各组频数.结论 采用EXCEL中的IF和FREQUENCY甬数,能高效、便捷的对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频数.

    作者:袁梅枝;王加松;董娟;彭孝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血培养中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BacT/Alert3D 全自动快速血液细菌培养系统培养的2 138份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离所得菌株用VIT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152株阳性菌株,阳性率为13.97%.革兰阴性杆菌103株,占67.3%;革兰阳球菌34株,占22.2%;真菌15株,占9.8%.血中产超广谱β-内酰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22.5%和32.5%.在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CN和MRSA分别是85.7%和55.0%.结论 目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菌血症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血培养中分离的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很有必要,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有针对性的抗菌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艾辉;徐小平;李卓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揭阳市1 460例吸毒者HIV及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揭阳市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HIV)及梅毒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006年新进入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静脉血3~5 ml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共监测1 460名吸毒者.HIV阳性率为0.48%.梅毒感染率为10.55%;有43.84%注射毒品行为,注射毒品的吸毒者中有38.60%承认曾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针头;28.22%吸毒者承认曾通过钱或毒品交易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16.26%的吸毒者每次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时都使用安全套.结论 揭阳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较低,但存在高危行为,应加强干预等工作,阻止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作者:林伟波;林宏波;池建源;许妙姗;李惠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目的 分析2004至2006年我院传染病漏报原因并对今后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6 545份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从2006年前后对比,采取措施及相应的管理后,传染病的漏报率从原来的5.17%,降至0.94%(X2=45.8,P<0.005),3年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管理的能力,开展有效的监测,是防止医院传染病漏报的有效手段.

    作者:舒明蓉;王星月;张卫东;李大江;王志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弓形虫多表位基因重组抗原在弓形虫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弓形虫多表位基因重组抗原在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效果,探索多表位抗原在弓形虫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以Ni-NTA Agarose和割胶电渗两步纯化法,获取弓彤虫多表位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产物rMAG,以适宜浓度的rMAG包被ELISA微孔板,分别检测弓形虫急性和慢性感染血清,评价试剂盒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经Ni-NTA Agarose和割胶纯化,得到了纯度为95.86%的弓形虫多表位重组可溶性抗原.以3 μg/ml的抗原浓度包被ELISA微孔板,对兔和小鼠的急慢性弓形虫感染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 检测小鼠血清141份.其中慢性感染弓形虫小鼠血清117份、正常小鼠血清24份,检测体系的敏感性为88.88%,特异性为91.67%,一致性为89.36%.检测兔血清24份,其中急性感染弓形虫兔血清18份,正常兔血清6份,阳性血清检出率为94.4%.总一致性为91.5%.结论 以弓形虫多表位重组抗原构建的ELISA试剂盒既可以检测弓形虫急性感染血清,又可以检测弓形虫慢性感染血清,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培梁;李华;周晓红;彭鸿娟;吴焜;陈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甲硝唑诱导阴道毛滴虫凋亡样细胞死亡

    目的 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已经被广泛研究,然而,关于单细胞寄生性原生动物细胞凋亡发生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甲硝唑诱导阴道毛滴虫细胞凋亡的特征.方法 培养阴道毛滴虫并用不同浓度的甲硝唑进行处理.在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活细胞计数.提取甲硝唑处理过的阴道毛滴虫基因组进行DNA断裂片段检测.用DNA断端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甲硝唑处理后阴道毛滴虫核酸内切酶活性.流式细胞检测分析脂酰丝氨酸暴露情况.结果 甲硝唑可以诱导阴道毛滴虫出现凋亡样细胞死亡.这种凋亡样细胞死亡表现为细胞皱缩,磷脂酰丝氨酸暴露以及核染色体凝聚,但并未检测到寡核苷酸DNA梯带.结论 阴道毛滴虫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节通路不同于多细胞生物体.确定导致原生动物细胞死亡的凋亡通路也许终可用于鉴定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邓致刚;黄景政;辛致炜;张仁利;刘居理;傅玉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联合检测血清CA153、CA125、CA199对乳腺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CA153、CA125、CA199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体检健康者血清中CA153、CA125、CA199的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25、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患者术后CA153、CA125、CA199含量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53、CA125、CA199单独检测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54%、36%、30%,特异性为96.6%、91.6%、93.2%,准确性为84.2%、75.1%、74.8%.三者联合检测乳腺癌的灵敏度为78.0%、特异性为88.1%、准确性为85.2%.三项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相比灵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标志物CA153、CA125、CA199的阳性率、敏感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项标志物虽不能作为乳腺癌的特异性指标,但可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乳腺癌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

    作者:陈文思;丁莲;王潭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广州地区不同人群女性阴道炎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不同人群女性阴道炎流行状况,并对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异常常见的病原体进行分析.方法 对707名育龄妇女同时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滴虫培养、念珠菌培养.结果 滴虫性阴道炎在流动人口、妇科及计生门诊、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0.9%、0.7%、10.9%;念珠菌性阴道炎在流动人口、妇科及计生门诊、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6.2%、5.0%、4.5%;线索细胞在流动人口、妇科及计生门诊、高危人群的检出率分别为7.0%、5.7%、17.9%,不同年龄组之间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及线索细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妇科及计生门诊相比,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线索细胞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针对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建立科学的卫生观念,减少感染的机会和性病的传播.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李平;梁燕华;叶兴东;宋卫忠;吴德标;林路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栓塞合并胸腔积液36例分析

    目的 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减少其误诊率.方法 同顾性分析36例肺栓塞合并胸腔积液病例.结果 94例肺栓塞中合并胸腔积液36例,占38%,其中少量积液30例,中等量积液4例,大量积液2例.双侧积液21例,右侧积液9例,左侧积液6例,心包积液4例.6例中、大量积液胸水检查,均为渗出性,其中4例为血性(2例为肺癌).36例中D-二聚体升高35例;螺旋CT 36例均有肺动脉栓塞改变,其中2例合并肺不张,4例合并心包积液.15例作肺通气灌注扫描均有阳性表现.结论 肺栓塞是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特别是血性积液,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及时筛查D-二聚体,阳性者高度怀疑肺栓塞,再行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作者:崔喜梅;马中富;刘艳;梁艳冰;唐皓;荆小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与昆虫免疫相关的TEP家族分子研究进展

    含硫酯键蛋白(thioester-containing proteins,TEPs)在线虫和人类等许多后生动物中均有发现.这类蛋白质作为补体系统的一部分和通用蛋白酶抑制剂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就TEP蛋白在两种双翅类昆虫免疫反应的作用进行总结.

    作者:张健;黄复生;徐文岳;段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液体空气微生物采样法与固体采样法效果初步分析

    目的 通过模拟现场采样检测评价液体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的采样效能.方法 使用液体微生物样器和固体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对模拟现场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检测,分析不同污染状态和采样时间等因素对采样效果及稳定度的影响.结果 不同污染状态和不同采样时间,SAS-pcr液体采样器法的采样效率及稳定度均较MAS-100固体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法佳.结论 液体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冯文如;徐巧兰;刘世强;龚玉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定量RT-PCR法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CK19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表达,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微转移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检查法(HE染色)和定量RT-PCR法检测了40例乳腺癌患者SLN的CK19的表达量,同时选取10例来源于胃肠道的良性病变淋巴结作为定量RT-PCR检测的对照组.结果 CK19在良性病变的淋巴结中没有表达.常规病理检查的敏感度为42.9%(9/21),假阴性为57.1%(12/21),准确率为70.0%(28/40).定量RT-PCR法检测出常规病理未检出的微小转移病例12例,敏感度为95.2%(20/21),假阴性为4.8%(1/21),准确率为97.5%(39/40).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应用定量RT-PCR法检测CK19在SLN中的表达,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作者:梁志东;庄亚强;廖启洪;戴文斌;莫军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广州市2001-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辖区内的增城、花都原血吸虫病区在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方法 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龄组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结果 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检测1 021人,结果为阴性,检查外来人员356人,阳性者17人(4.7%),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结论 广州市血吸虫防治成果是巩同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货物流动大,而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好转,外出旅游人员增多,接触疫区疫水机会亦不断增大,随时会威胁广州市.因而提示,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特别是输人性外来人员的监测.

    作者:高雨藩;任文锋;郭荣同;冯月菊;刘小宁;潘志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广东省2例城市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通过对2例城市人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无直接病死禽暴露情况下的可能感染来源.为进一步防控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的方法;荧光定量PCR、ELISA、RT-PCR和应急监测等方法进行调查、诊断.结果 2例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确诊病例未发现有明确病死禽接触史,但发病前到过甚至多次到过农贸市场;密切接触者中没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未发现人一人传播证据.结论 2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均属城市型感染个案,非人传人病例,感染来源可能与农贸市场环境有关.

    作者:吴德;李晖;康敏;邹丽容;王玉林;胡明霞;张顺祥;卢秀萍;马汉武;刘于飞;邓爱萍;何剑峰;柯昌文;罗会明;林锦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广州市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白云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应用ELISA法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进行IgM/IgG抗体检测.结果 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由I型登革热病毒引起,流行历时83 d,共发生病例70例,发病全部集中在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大的城乡结合部.全部病例中男性发病25例,女性发病45例;发病年龄小6岁,大81岁.职业分布以家务、农民、学生发病率较高.结论 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形势严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作者:叶浩风;陈志强;周勇;罗鉴波;叶双岚;虞华珍;李小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大鼠肺孢子虫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大鼠肺孢子虫肺炎(PCP)的疗效.方法 按国内公认的PCP造模方法,建立大鼠PCP动物模型.设中药治疗组和预防组,同时建立西药对照组、PCP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通过观察各组大鼠存活率、体重、肺内肺孢子虫包囊的数量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考核药物疗效.结果 中药组大鼠存活率高于PCP模型组.但低于正常组;中药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平均体重高于PCP模型组,包囊数低于PCP模型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轻于PCP模型对照组.结论 加味补中益气汤对大鼠肺孢子虫肺炎,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张兆捷;陈殿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6年广州市职业人群禽流感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06年广州市职业人群禽流感H5和H9亚型的接触感染情况,为防治人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广州市12个区从事饲养、销售和屠宰家禽的职业人群的静脉血831份,一般人群血液样品735份,通过血凝抑制实验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职业人群中H9亚型抗体阳性率为10.7%,一般人群H9亚型抗体阳性率为2.2%,未检出H5亚型抗体.结论 H9亚型在职业人群存在的隐性感染远高于一般人群,提示加强家禽接触人群的监测对于禽流感的预警和防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鲁恩洁;刘远;陈艺韵;周颖;蒋力云;狄飚;何丽娟;吴新伟;李向忠;张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