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岚;马汉武;谢旭;王昕;梁焯南;王冰
目的了解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状况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剂盒,对3 750例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以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支原体阳性的有2 868例(76.48%),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1 866例(49.8%).1 935例支原体对交沙霉素敏感,敏感率为99.1%;克林霉素敏感性差,其敏感率为10.8%.结论支原体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临床治疗应尽可能地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作者:邹明荣;陈育贤;林常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深圳东部地区本地居民、外来人群进行地中海贫血的调查研究.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运用红细胞脆性一管定量法和血红蛋白电泳初筛法,对可疑阳性标本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结果本地居民350人,异常基因携带者36例,其中β-地中海贫血异常基因12例,α-地中海贫血异常基因23例,双重杂合者1例,发病率10.28%.外来人群349人,异常基因携带者4例,β-地中海贫血异常基因1例,α-地中海贫血异常基因3例,发病率1.14%.结论本地居民发病率比外来人群发病率高9倍.
作者:张松;邹汉良;谭萍;李芳芳;甘志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大绒鼠体表恙螨寄生状况、恙螨群落结构特点及优势恙螨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选择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为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大绒鼠.选择大绒鼠双侧耳窝作为恙螨固定采集部位,用手术刀片刮取耳窝全部恙螨,70%乙醇固定保存,Hoyer's液封片,显微镜下鉴定螨种.恙螨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度指数(C')描述.优势恙螨种类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Ⅰ)及聚快指数(m*/m)测定.结果在所捕获的917只大绒鼠体表共采获恙螨29 702只,分类鉴定为3亚科8属51种,其中有6种占优势(81.22%),其染螨率和螨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统计显示,大绒鼠体表恙螨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都比较高,但优势度指数比较低.6种主要恙螨在大绒鼠体表的分布格局均被判定为聚集型分布.结论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大绒鼠体表恙螨寄生比较普遍,且寄生程度也比较严重,其体表恙螨群落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主要恙螨在大绒鼠体表的寄生呈聚集性(群居性).
作者:牛爱琴;郭宪国;门兴元;董文鸽;包怀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优化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在RPMI1640培养基中的培养条件.方法将B.hominis接种至RPMI1640培养基中,观察酸碱度、接种量、血清种类、浓度、温度、空气中氧与粪便标本的选择对B.hominis生长的影响.结果在RPMI1640培养基中,pH7.5、接种量200 000细胞/管、20%小牛血清,37℃,加入青霉素、链霉素为佳培养条件.结论在RPMI1640中,接种以B.hominis阳性(颗粒型为主)的血粘液便,加入20%小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在pH7.5于37℃条件下厌氧培养,每6 d转种一次,可达到长期培养B.hominis的目的.
作者:答嵘;乔继英;王伟;成少利;卢朝辉;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蚕分桑蚕(家蚕)和山蚕(野蚕)两大类,两种蚕及其所产生的蚕丝都能引起过敏反应.除蚕丝外,桑蚕在整个生活周期产生的物质,如蚕尿、蚕蛹、蚕蛾鳞屑等也可诱发过敏反应.蚕丝是动物蛋白,主要由丝素(Fibroin)和丝胶(Sericin)组成.前者约占70%,亦有抗原性,但后者是蚕丝的主要变应原成分,引起由IgE作用机制介导的过敏反应.蛹(蚕茧)是幼虫(蚕)和成虫(蚕蛾)的中间阶段,我国养蚕地区有食用蚕蛹的习惯,蚕蛹食入过敏可能为我国特有的情况.蛹变应原主要为82 kDa,79 kDa及30 kDa的蛋白质,其中分子量30 kDa是蚕蛹的主要变应原.
作者:练玉银;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制备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观察经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的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免疫应答及持续时间,探讨其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免疫原性好的STAg(20 μg/只)为抗原和CT(1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小鼠.制备肠IEL细胞悬液,计数并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检测CD4+T、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免疫后肠IEL显著增生,第2周达高峰,第1周至第4周(P<0.01)高于对照组.其中以CD8+T细胞增生为主,CD8+T细胞水平第2周达高峰,第1周至第6周增高显著(P<0.01),CD4+T细胞也略有增生,第2、3周(P<0.05)有显著性,CD4+/CD8+比值倒置,第1、2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肠IEL免疫应答,且可持续较长时间,在预防弓形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殷国荣;孟晓丽;王海龙;石蓉;刘娟娟;管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ASA Ⅰ~Ⅱ级不孕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A组)和单用异丙酚组(B组),每组各40例.A组瑞芬太尼1.0μg·kg-1持续静注60 s,随后静注异丙酚2 mg·kg-1,B组静注异丙酚2 mg·kg-1诱导,术中维持每次追加异丙酚0.5~1.0 mg·kg-1.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注射痛发生情况,记录异丙酚总用量、术毕睁眼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SBP、DBP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心率诱导后5min与诱导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A组注射痛发生率、异丙酚总用药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毕呼之睁眼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取卵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镇痛强、苏醒较快、显著减少异丙酚用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步龙;石磊;苏志源;詹鸿;陈浩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表达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的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将127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为四组.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P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各组CagA-IgG,并作组间的比较.结果慢性胃炎(CG),十二指肠溃疡(DU),胃溃疡(GU),胃癌(GC)患者及无症状组(AG)血清中HP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4.2%,85.7%,81.5%,77.8%,61.6%,Cag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61.3%,66.7%,63.0%,70.4%,34.0%.经χ2检验显示,在DU与GU组,HP及CagA+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AC组(P<0.05、P<0.01),而CG及GC组与AC组比较,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agA+HP感染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胃肠疾病组间的HP及CagA+HP感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广州地区,仅DU与GU组的HP感染率高于AC组,而CagA+HP感染率在CG、DU、GU与GC组,均高于AC组,可见CagA-IgG的表达情况,可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与诊疗、防治提供依据,但不能作为区分CagA+HP感染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单一指标.
作者:陈小辉;雷秀霞;徐邦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机会性致病原虫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卡氏肺孢子虫为机会致病原虫的代表虫种,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实验课中给实验动物口服免疫抑制剂,学生按时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变化,并称体重后记录.至第3周取卡氏肺孢子虫肺组织匀浆,经右胸注入部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体内.第6周解剖大鼠观察肺部病理变化,并取肺组织制片检查病原体.结果实验组大鼠口服免疫抑制剂醋酸地塞米松,5周后一般状态较差,有明显的脱毛,咳喘等现象;体重由原来的160~180 g下降至120~140 g;肺组织印片查到卡氏肺孢子虫.对照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体重逐渐增加,由原来的160~180 g增至190~210 g;一般情况良好,肺印片镜检未发现卡氏肺孢子虫.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了观察和检查结果,对机会性致病原虫的致病特点有深刻认识.结论有效的实验操作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作者:张瑞琳;曹爱莲;郑小英;何蔼;潘实清;梁炽;吴忠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中山市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方法对242人(其中常住人群155人,外来流动人群87人,按防疫人群监测共分三组(2~4岁、6~8岁、13~15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中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2.1%,其中中山市常住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1%,外来流动人群阳性率为81.6%,麻疹抗体阳性率相差有极显著性意义(χ2=31.00,P<0.001).本地常住人群和外来流动人群麻疹抗体免疫水平抗体滴度分别为1181.1、270.2,相差也有极显著性意义(t=5.54,P<0.01).结论中山市健康常住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免疫水平均处于较理想状态,已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而外来流动人群情况较差,应加强外来流动人群规范管理,及时按计划接种疫苗,防止麻疹的暴发流行.
作者:高赛珍;罗小铭;赵婉莹;周海;吕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作者:潘志明;周端华;陈小霜;罗雷;郭荣同;高雨藩;唐锡美;刘小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清远市哨点监测人群HIV/AIDS流行现状及吸毒人员的高危行为特征,为今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从2000年开始对艾滋病高危的性病人群和吸毒人群进行监测,对吸毒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哨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市目前哨点监测人群HIV/AIDS尚处于低度流行期,但感染HIV人数逐年呈倍数增加;吸毒人员的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引起HIV流行的高危行为.结论应及早对性病人群和吸毒人群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减少危害的行为干预等综合性防制措施,以有效阻止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HIV.
作者:李昌海;朱旭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SARS危机1年后对不同人群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IES-R、SAS、SDS和CSQ对18名患SARS康复医护人员(A组),31名SARS医护人员非SARS患者(B组),40名社区人群(C组)进行调查.结果I、A、H因子值方面,A、C组均小于B组(P<0.01),男性低于女性(P<0.05);A组SDS得分高于B、C组(P<0.05),SAS得分低于B、C组(P<0.01);A组CSQ的合理化因子分量表大于B、C组,A、C组自责因子分量表大于B组.结论SARS患者比其他人群有更严重的抑郁症状,SARS一线医护人员和社区人群有更严重的焦虑;在应付方式上,A组表示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SARS一线医护人员和女性受到SARS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
作者:杨翠华;王艳芳;潘集阳;温盛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开平市2~12岁儿童蛲虫感染状况,提供防治对策.方法依地理环境和城乡区别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具代表性的龙胜、苍城、三埠三镇及城区祥龙、长沙社区适龄儿童,用肛周拭擦法每天上午8时~10时采样镜检.结果共检查5 866人,检出有蛲虫卵1 225人,平均感染率20.9%,其中龙胜、苍城、三埠及城区的感染率分别为36.4%、31.3%、22.2%及6.3%,四者之间具显著性差异(χ2=7.2980,25.4970,477.4448,P<0.05).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0.8%(621/2986)和21.0%(604/2880),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2,P>0.05).2~12岁年龄组感染率介于14.7%~29.2%,以7岁年龄组高(29.2%).结论学前儿童是蛲虫感染防治的重点对象.采取加强健康教育,环境清洁消毒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蛲虫感染.
作者:吴松润;司徒荣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 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仕筠;汪世平;徐绍锐;钟飞;余俊龙;李文凯;曾少华;肖小芹;罗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并殖吸虫虫种和各阶段宿主及其感染率、感染度研究,调查三元区并殖吸虫疫源地.方法捕捉螺蛳、溪蟹和野猫粪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并殖吸虫囊蚴、尾蚴和虫卵的检查、留置观察和感染动物试验.根据病人线索进行人群感染率的调查,并了解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结果检查放逸短沟蜷654只、洱海螺新种846只、拟钉螺(待定种)135只和235只沼螺,只在1只洱海螺中检出并殖吸虫尾蚴,检出阳性率为0.12%.充当第二中间宿主的福建华溪蟹和华南三角肢溪蟹新种携带有卫氏并殖吸虫二、三倍体型,斯氏狸殖、泡囊狸殖、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蟹的感染率为44.28%,平均每只蟹和每克蟹组织携带囊蚴分别为24.90和2.47;人群皮试阳性率为8.64%(21/243),皮试阳性者作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3.81%(5/21);3份野猫粪标本有2份检出并殖吸虫虫卵和孟氏裂头绦虫虫卵、缩小膜壳绦虫虫卵及一种棘口吸虫虫卵.结论三元区为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的肺吸虫病高度疫源地,同时也是孟氏裂头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及一种棘口吸虫的自然疫源地.
作者:姜闽;李友松;林陈鑫;林集焕;张世阳;许龙善;程由注;夏同莲;李莉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我市所辖四个区开展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调查,了解我市是否存在鼠间鼠疫疫情.方法鼠疫宿主动物调查采用笼日法;采集全部活鼠鼠体表蚤鉴定后分类;采用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查鼠血清F1抗体,脏器压印法分离鼠疫耶尔森氏菌.结果4区25个调查点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为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褐家鼠占87.50%,为本市优势鼠种,黄胸鼠占8.03%,臭鼩鼱占4.42%,板齿鼠占0.21%.雌雄性别比为1:0.82.繁殖指数褐家鼠为0.41,黄胸鼠为0.55,臭鼩鼱为0.14,以黄胸鼠高,预示将来该鼠种的种群数量将会增长较快.472只鼠形动物中有129只鼠形动物寄生565匹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染蚤率为27.33%,总蚤指数为1.20.黄胸鼠染蚤率、蚤指数高,分别为63.16%、3.80;褐家鼠为25.70%、1.01;臭鼩鼱为15.0%、0.20.5种不同生境的捕鼠率为2.61%~15.42%,鼠体印鼠客蚤指数为0.68~2.59.25个调查点有10个点鼠带印鼠客蚤指数大于1.间接血凝法检测鼠疫F1抗体458份,未检出阳性血清,鼠脏器压印培养407份,未分离出鼠疫杆菌.结论目前我市尚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但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密度较高,存在鼠间鼠疫流行的隐患.
作者:张小岚;马汉武;谢旭;王昕;梁焯南;王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扩增日本血吸虫(Sj)p50亲免素(IP)基因全长cDNA和DNA序列,进行原核克隆和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从Sj成虫RNA中RT-PCR扩增Sjp50亲免素基因完整的编码阅读框,从Sj成虫基因组中扩增其DNA序列,对其cDNA序列和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内含子.将其cDNA序列克隆入pET30a(+)体中,原核表达并纯化表达产物,Western-blot比较重组蛋白与Sj体内相应天然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对p50亲免素进行组织定位.结果Sjp50IP基因DNA序列与cDNA相比,有6个内含子;重组p50IP与Sj体内的天然蛋白具有相同的免疫学特性,该蛋白位于Sj成虫的被膜上.结论成功扩增得到了Sjp50IP基因的全长编码区的cDNA序列和DNA序列,其DNA序列中有6个内含子;重组Sjp50IP的免疫学特性支持将该基因作为疫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孜;余新炳;吴忠道;徐劲;胡旭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疟原虫的转染过程是将克隆有外源基因序列的质粒导入疟原虫细胞中,转化入细胞中的质粒或以游离体的形式存在,或插入到疟原虫的染色体中.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逐渐成熟,近10年来,已经在恶性疟原虫[1](Plasmodium falciparum,P.f)、伯氏疟原虫[2](Plamodium berghei,P.b)、偌氏疟原虫[3](Plasmodium knowlesi,P.k)等疟原虫中实现了外源基因的转染.本文就疟原虫转染的载体以及转基因疟原虫的应用两方面作简要综述.
作者:郝文波;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AMA-1(Ⅲ)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分泌表达AMA-1(Ⅲ),表达产物用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检测其血清中IgG滴度的变化,观察重组AMA-1(Ⅲ)免疫效应.结果重组AMA-1(Ⅲ)免疫后,ELISA检测新西兰兔血清中IgG滴度发现在3次免疫后OD490值明显高于佐剂免疫对照组(P<0.01).结论AMA-1(Ⅲ)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张忠广;赵恒梅;宫玉香;曾宪忠;常志尚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