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p50亲免素基因的扩增及其免疫学特性

李孜;余新炳;吴忠道;徐劲;胡旭初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p50亲免素, 免疫学特性
摘要:目的扩增日本血吸虫(Sj)p50亲免素(IP)基因全长cDNA和DNA序列,进行原核克隆和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从Sj成虫RNA中RT-PCR扩增Sjp50亲免素基因完整的编码阅读框,从Sj成虫基因组中扩增其DNA序列,对其cDNA序列和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内含子.将其cDNA序列克隆入pET30a(+)体中,原核表达并纯化表达产物,Western-blot比较重组蛋白与Sj体内相应天然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对p50亲免素进行组织定位.结果Sjp50IP基因DNA序列与cDNA相比,有6个内含子;重组p50IP与Sj体内的天然蛋白具有相同的免疫学特性,该蛋白位于Sj成虫的被膜上.结论成功扩增得到了Sjp50IP基因的全长编码区的cDNA序列和DNA序列,其DNA序列中有6个内含子;重组Sjp50IP的免疫学特性支持将该基因作为疫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本地区表达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的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将127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为四组.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P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各组CagA-IgG,并作组间的比较.结果慢性胃炎(CG),十二指肠溃疡(DU),胃溃疡(GU),胃癌(GC)患者及无症状组(AG)血清中HP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4.2%,85.7%,81.5%,77.8%,61.6%,Cag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61.3%,66.7%,63.0%,70.4%,34.0%.经χ2检验显示,在DU与GU组,HP及CagA+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AC组(P<0.05、P<0.01),而CG及GC组与AC组比较,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agA+HP感染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胃肠疾病组间的HP及CagA+HP感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广州地区,仅DU与GU组的HP感染率高于AC组,而CagA+HP感染率在CG、DU、GU与GC组,均高于AC组,可见CagA-IgG的表达情况,可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与诊疗、防治提供依据,但不能作为区分CagA+HP感染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单一指标.

    作者:陈小辉;雷秀霞;徐邦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SARS病毒N蛋白表位模拟肽的研究

    目的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SARS N蛋白的模拟肽.方法以抗SARS病毒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并采用夹心ELISA、竞争抑制试验鉴定阳性克隆.结果经噬菌体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各46个克隆中得到N蛋白的2个不同表位,即由ELISA鉴定出单克隆抗体C008 35个阳性克隆,确定氨基酸序列GXLXTPXXXXGT为SARS N蛋白的一个表位;单克隆抗体C039 41个阳性克隆,确定氨基酸序列TTLPXXXXAXXX为SARS病毒N蛋白的另一个表位.结论用噬菌体随机12肽库成功筛选得到SARS N蛋白的2个不同模拟表位,为用SARS表位去探索其病毒的结构及疫苗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作者:杨海燕;李妍;宁云山;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中山市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方法对242人(其中常住人群155人,外来流动人群87人,按防疫人群监测共分三组(2~4岁、6~8岁、13~15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中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2.1%,其中中山市常住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1%,外来流动人群阳性率为81.6%,麻疹抗体阳性率相差有极显著性意义(χ2=31.00,P<0.001).本地常住人群和外来流动人群麻疹抗体免疫水平抗体滴度分别为1181.1、270.2,相差也有极显著性意义(t=5.54,P<0.01).结论中山市健康常住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免疫水平均处于较理想状态,已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而外来流动人群情况较差,应加强外来流动人群规范管理,及时按计划接种疫苗,防止麻疹的暴发流行.

    作者:高赛珍;罗小铭;赵婉莹;周海;吕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肠IEL持续性免疫应答

    目的采用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制备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观察经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的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免疫应答及持续时间,探讨其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免疫原性好的STAg(20 μg/只)为抗原和CT(1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小鼠.制备肠IEL细胞悬液,计数并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检测CD4+T、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免疫后肠IEL显著增生,第2周达高峰,第1周至第4周(P<0.01)高于对照组.其中以CD8+T细胞增生为主,CD8+T细胞水平第2周达高峰,第1周至第6周增高显著(P<0.01),CD4+T细胞也略有增生,第2、3周(P<0.05)有显著性,CD4+/CD8+比值倒置,第1、2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肠IEL免疫应答,且可持续较长时间,在预防弓形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殷国荣;孟晓丽;王海龙;石蓉;刘娟娟;管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31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免疫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31的克隆、测序和表达,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血清学鉴定.方法从布鲁氏菌基因组中获得OMP31基因连接入PMD-18T克隆质粒并测序,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OMP31,在大肠杆菌中将该蛋白表达.用Western-b1ot分析重组表达的GST-OMP31的免疫学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GEX-4T-1/OMP31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OMP31基因,布鲁氏菌免疫动物血清能特异性识别所表达的蛋白.结论成功表达了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31基因,它可以与布鲁氏菌免疫血清产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为之后的抗原性以及免疫原性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瑶;骆利敏;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学调查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膜炎部分病原学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2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柯萨奇B组病毒(CoxBV)、埃可病毒(ECHO)、EB病毒(EBV)、腺病毒(AdV)及流感病毒(IFV)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HSV、CoxBV、ECHO、EBV、AdV、IFV病毒感染率分别为8.69%、19.56%、23.91%、3.26%、4.34%、5.43%.结论提示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伟明;卢远达;刘集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开平市2~12岁儿童蛲虫感染的调查

    目的了解开平市2~12岁儿童蛲虫感染状况,提供防治对策.方法依地理环境和城乡区别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具代表性的龙胜、苍城、三埠三镇及城区祥龙、长沙社区适龄儿童,用肛周拭擦法每天上午8时~10时采样镜检.结果共检查5 866人,检出有蛲虫卵1 225人,平均感染率20.9%,其中龙胜、苍城、三埠及城区的感染率分别为36.4%、31.3%、22.2%及6.3%,四者之间具显著性差异(χ2=7.2980,25.4970,477.4448,P<0.05).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0.8%(621/2986)和21.0%(604/2880),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2,P>0.05).2~12岁年龄组感染率介于14.7%~29.2%,以7岁年龄组高(29.2%).结论学前儿童是蛲虫感染防治的重点对象.采取加强健康教育,环境清洁消毒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蛲虫感染.

    作者:吴松润;司徒荣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白喉杆菌异染颗粒Neisser法染色的新探讨

    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探讨如何增强异染颗粒染色,提高标本的清晰度.方法按常规接种白喉杆菌于甘油鸡蛋或吕氏培养基上.用传统的奈瑟法(Neisser)及改进法(吕氏美兰+俾褐麦斯),染色步骤、时间按常规.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两种方法每张标本的染色情况及异染颗粒.用德国KONTRON IBAS 2.0全自动图像分析仪随机抽查两种方法染色标本的异染颗粒数目.结果传统奈瑟法的异染颗粒数目相对少些,着色浅.改进法染色的标本涂片均可见明显异染颗粒,数目相对比传统奈瑟法多,着色深.结论用改进的奈瑟(Neisser)染色法染色白喉棒状杆菌,异染颗粒数量多,染色效果优于传统奈瑟法.

    作者:刘长秀;罗海华;周红;江丽芳;李彩霞;郑树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嗜铬粒蛋白A N-端片段Vasostatin-1(CGA1-76)的原核表达

    目的制备编码人Vasostatin-1基因片段,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Vasostatin-1蛋白.方法根据人Vasostatin-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对PCR引物,利用PCR合成法制备编码Vasostatin-1的DNA.将Vasostatin-1基因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并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BL21(DE3)中导入的Vasostatin-1基因的表达,行SDS-PAGE分析.用GSTrap亲合柱纯化重组Vasostatin-1蛋白.结果用PCR合成法制备了228 bp的Vasostatin-1基因片段,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4T-Vasostatin-1,DNA测序显示Vasostatin-1 DNA序列和插入位点正确.经IPTG诱导,特异表达出以包涵体形式存在36 kDa的重组Vasostatin-1蛋白.结论制备、克隆了人Vasostatin-1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重组Vasostatin-1蛋白.

    作者:符永恒;单志新;余细勇;林秋雄;邓春玉;郑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日本血吸虫p50亲免素基因的扩增及其免疫学特性

    目的扩增日本血吸虫(Sj)p50亲免素(IP)基因全长cDNA和DNA序列,进行原核克隆和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从Sj成虫RNA中RT-PCR扩增Sjp50亲免素基因完整的编码阅读框,从Sj成虫基因组中扩增其DNA序列,对其cDNA序列和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内含子.将其cDNA序列克隆入pET30a(+)体中,原核表达并纯化表达产物,Western-blot比较重组蛋白与Sj体内相应天然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对p50亲免素进行组织定位.结果Sjp50IP基因DNA序列与cDNA相比,有6个内含子;重组p50IP与Sj体内的天然蛋白具有相同的免疫学特性,该蛋白位于Sj成虫的被膜上.结论成功扩增得到了Sjp50IP基因的全长编码区的cDNA序列和DNA序列,其DNA序列中有6个内含子;重组Sjp50IP的免疫学特性支持将该基因作为疫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孜;余新炳;吴忠道;徐劲;胡旭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广州市鼠、蚤分布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作者:潘志明;周端华;陈小霜;罗雷;郭荣同;高雨藩;唐锡美;刘小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性病因及其与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关系调查

    目的了解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性病因及其与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4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6种呼吸道病毒IgM抗体检测,对各组进行统计分析.其中72例病毒IgM抗体阳性血清并作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检测.结果6种病毒IgM抗体总的阳性率为62.5%.流感病毒A型IgM抗体阳性率为52.78%,居病毒感染种类的首位.两种或以上病毒混合感染占41.11%.各年龄组病毒感染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3种疾病的病毒IgM总阳性率未见有显著差别.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1~3岁的患儿的IgG低于参考范围,1~12岁的患儿IgM均高于参考范围.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以呼吸道病毒为主,其中以流感病毒A型为常见,病毒混合感染亦占有相当比例:病毒检出与呼吸道疾病种类、患儿年龄无关.病毒感染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未明.

    作者:黄海樱;徐建英;陈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泛影葡胺肾盂灌注研究乳糜尿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目的探讨乳糜尿的发病及泛影葡胺低压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的机理.方法通过对乳糜尿患者和无乳糜尿患者行膀胱镜逆行插管灌注,观察两者肾脏淋巴管返流情况,研究乳糜尿与淋巴管的关系.结果60例(95.2%)有不同程度造影剂返流,显出肾内淋巴管的破裂口.灌注1次乳糜试验转阴48例(76.2%);2次转阴12例(19.0%);余3例经2次灌注后无效改用其它方法治疗.对照组36例未见复方泛影葡胺返流.结论乳糜尿的发病与肾内淋巴管的破裂有关,可通过逆行插管泛影葡胺低压肾盂灌注治疗.

    作者:王忠;赖玉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深圳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调查

    目的通过对我市所辖四个区开展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调查,了解我市是否存在鼠间鼠疫疫情.方法鼠疫宿主动物调查采用笼日法;采集全部活鼠鼠体表蚤鉴定后分类;采用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查鼠血清F1抗体,脏器压印法分离鼠疫耶尔森氏菌.结果4区25个调查点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为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褐家鼠占87.50%,为本市优势鼠种,黄胸鼠占8.03%,臭鼩鼱占4.42%,板齿鼠占0.21%.雌雄性别比为1:0.82.繁殖指数褐家鼠为0.41,黄胸鼠为0.55,臭鼩鼱为0.14,以黄胸鼠高,预示将来该鼠种的种群数量将会增长较快.472只鼠形动物中有129只鼠形动物寄生565匹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染蚤率为27.33%,总蚤指数为1.20.黄胸鼠染蚤率、蚤指数高,分别为63.16%、3.80;褐家鼠为25.70%、1.01;臭鼩鼱为15.0%、0.20.5种不同生境的捕鼠率为2.61%~15.42%,鼠体印鼠客蚤指数为0.68~2.59.25个调查点有10个点鼠带印鼠客蚤指数大于1.间接血凝法检测鼠疫F1抗体458份,未检出阳性血清,鼠脏器压印培养407份,未分离出鼠疫杆菌.结论目前我市尚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但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密度较高,存在鼠间鼠疫流行的隐患.

    作者:张小岚;马汉武;谢旭;王昕;梁焯南;王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筛选及克隆分析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 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仕筠;汪世平;徐绍锐;钟飞;余俊龙;李文凯;曾少华;肖小芹;罗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广州市1992~200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目的掌握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及分布状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2~1994年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每年监测一次,以后每2~3年覆盖一次.1997年开始采用虎红凝集试验作为筛选,阳性者血清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诊断.结果1992~2004年血清学共检测19 619,阳性14人,阳性率为0.07%;感染病例主要分布于番禺区;男女均可感染;以兽医、饲养员等职业较多;感染年龄在20~50岁.结论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其综合防治策略取得显著效果,但仍要坚持长期的人畜布病监测.

    作者:冯月菊;刘小宁;潘志明;任文锋;高雨藩;郭荣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清远市HIV/AIDS哨点监测及吸毒人员高危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清远市哨点监测人群HIV/AIDS流行现状及吸毒人员的高危行为特征,为今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从2000年开始对艾滋病高危的性病人群和吸毒人群进行监测,对吸毒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哨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市目前哨点监测人群HIV/AIDS尚处于低度流行期,但感染HIV人数逐年呈倍数增加;吸毒人员的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引起HIV流行的高危行为.结论应及早对性病人群和吸毒人群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减少危害的行为干预等综合性防制措施,以有效阻止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HIV.

    作者:李昌海;朱旭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研究(二)--河虾总蛋白2-DE指纹图谱重现性分析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准确、快速检测食品过敏原的方法.分析河虾总蛋白2-DE(2-Dimension Electrophoresis)指纹图谱的重现性,确定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新鲜河虾,去头和虾皮,搅碎后丙酮去脂,PBS抽提总蛋白,冻干后为初提样品,试剂盒精提,双向电泳IEF选择11cm和13cm两种不同厂家、规格的非线性胶条(pH=3~10)溶胀上样,平衡后转移胶条在不同厂家、型号的电泳槽中进行第二向SDS-PAGE垂直电泳(10%),银染和考染后扫描图像进行计算机分析处理.结果2-DE谱图显示河虾总蛋白分布较广,其高丰度蛋白主要是一些大分子量酸性蛋白.不同电泳系统,选用不同规格的IPG胶条所得河虾总蛋白2-DE指纹谱图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银染灵敏度较高,更适合食品过敏原指纹图谱的快速检测.结论食品过敏原总蛋白2-DE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食品过敏原的快速检测.

    作者:吴海强;余晓;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泌尿生殖系感染与支原体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单纯性支原体感染患者的结果分析,了解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患者与支原体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男性标本取尿道拭子、女性标本取宫颈拭子,采用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进行支原体的分型鉴定.结果支原体阳性322例女性者中,NGU组解尿支原体(Uu)阳性率50.9%,非NGU组Uu阳性率46.3%,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GU组和非NGU组人型支原体(Mh)阳性率分别为7.5%和6.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81例男性支原体阳性者中,NGU组Uu阳性率45.7%,非NGU组Uu阳性率51.9%,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NGU组和非NGU组Mh阳性率分别为6.2%和8.6%,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解尿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没有相关性.

    作者:黄进梅;郑和平;潘慧清;曾维英;吴兴中;李美玲;薛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PLC法和FPIA法检测卡马西平血药体积百分比的比较研究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清中卡马西平体积百分比的比较研究.方法收集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服用CBZ的21例癫痫患者血样.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HPLC法和FPIA法分别检测卡马西平对照品的甲醇溶液、卡马西平对照品标准血清、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体积百分比,采用配对t检验考察两种方法分别测定卡马西平对照品的甲醇溶液、卡马西平对照品标准血清、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体积百分比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HPLC法与FPIA法检测卡马西平对照品甲醇溶液、卡马西平对照品标准血清中卡马西平体积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009、0.767,P值分别为0.325、0.452);检测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血药体积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t=4.919,P<0.05),FP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血药体积百分比较HPLC法偏高.结论FP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血药体积百分比过程中,CBZ的活性代谢产物环氧化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10,11-epoxide,CBZ-E)可能对FPIA法测定CBZ有干扰,导致结果偏高.

    作者:王广发;熊莺;刘伟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