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FN-γ联合安珐特在慢性乙肝抗纤维化中的作用

冼建中;唐小平;张复春;易俊卿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γ, 安珐特, 肝纤维化, 病理组织学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指标,评价IFN-γ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35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证实病理纤维化程度均在S2以上,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用IFN-γ1M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2周后改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安珐特,2粒/次,每日三次,总疗程36周.对照组13例,服用一般护肝药物,疗程36周.治疗后再行肝穿术并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治疗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γ联合安珐特是抗肝纤维化的较好配伍治疗.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次异位妊娠后再次宫内妊娠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孕妇前两次(共24次)异位妊娠的发病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两次异位妊娠行米非司酮药物保守治疗共7次,其中成功4次,失败3次;剖腹探查17次,其中予切除患侧输卵管4次,保留患侧输卵管13次.宫内妊娠剖宫产9例,顺产3例.结论异位妊娠的再发率较高,慎重选取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可提高其治疗效果.

    作者:胡映红;黄宝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市2003~2004年鼠疫宿主动物监测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 259只,分属2目2科3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 014只,食虫目动物245只,总鼠密度为12.09%,鼠密度为10.78%.在559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73只,捡获蚤297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13.05%,总蚤指数为0.5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潘志明;高雨藩;郭荣同;罗雷;刘小宁;唐锡美;李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9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79例有正常生育史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取宫颈分泌物采用PCR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Uu和Ct的感染情况.结果不孕症组宫颈分泌物中Uu阳性率为52.04%(51/98),Ct 31.60%(31/98),Uu和Ct混合阳性率为15.30%(15/98);对照组中Uu阳性率为11.40%(9/79),Ct阳性率为6.33%(5/79),Uu和Ct混合阳性率为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Uu和Ct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林向容;魏萍;陈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中,妊娠高血压母亲所生婴儿占62.38%(136例),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占37.62%(8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肺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母亲所生婴儿(P<0.01).结论妊高征母亲所生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率高,早期干预妊高征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坤尧;严文康;韩思敏;林静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IFN-γ联合安珐特在慢性乙肝抗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指标,评价IFN-γ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35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证实病理纤维化程度均在S2以上,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用IFN-γ1M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2周后改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安珐特,2粒/次,每日三次,总疗程36周.对照组13例,服用一般护肝药物,疗程36周.治疗后再行肝穿术并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治疗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γ联合安珐特是抗肝纤维化的较好配伍治疗.

    作者:冼建中;唐小平;张复春;易俊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137Csγ射线辐照全血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应用不同剂量的137Cs γ-射线(0~35 Gry)照射ACD-B配方保存的新鲜全血,观察照射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总T)、CD4+(辅助性T)、CD8+(抑制性T)]的变化.方法将10份每份容量为200 ml的ACD-B配方保存的新鲜全血(保质期21 d)分为4组,分为用15 Gry、25 Gry、35 Gry不同剂量r-射线照射的实验组及未照射的对照组,于采血后立即进行照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射前后及不同照射剂量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的137Cs γ-射线照射新鲜全血,照射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CD3+、CD4+、CD8+)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5~35 Gry的137Cs γ-射线照对新鲜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数量无改变,CD4+/CD8+比值无改变.

    作者:胡继征;陆典瑞;卢岑;周梅;欧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梅毒1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妊娠结局,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17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2例)和未治疗组(78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10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47%(86/92),未治疗组仅为30.76%(24/78),对照组为96.00%(96/100).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52%(6/92)和2.17%(2/92),接近对照组的6.00%(6/100)、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0.77%(24/78)、28.21%(22/7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0.86%(56/92),未治疗组仅占25.64%(20/78).②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3.07%(18/78),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14/14).③新生儿血清RPR阳性率治疗组为79.50%,未治疗组为10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连续监测和分析

    目的监测近年来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各种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耐药变迁.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到的细菌,以美国CLSI/NCCLS文件为执行标准,采用K-B法作体外药敏分析.结果共分离临床细菌64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6.9%(368/647),革兰阳性菌占34.0%(220/647),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4%(263/368).常见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杆菌属、铜绿假单胞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有下降趋势,占革兰阴性杆菌的10.0%(35/368)和8.0%(30/36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56.0%,肺炎克雷伯菌占77.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4.4%.结论ICU病房革兰阴性杆菌仍为主要病原菌,非发酵菌感染已成为较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强调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肖柯玲;陈耀棠;魏衍超;陈文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清远市石灰岩地区780名18~69岁农村居民进行高血压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应用EPI-Info 2002和SPSS11.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7.69%,标化患病率为14.01%.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为饮酒、吸烟、劳动强度大、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高体质指数(BMI)、高腰臀比(WHR)等.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5.36%,21.74%,8.80%.结论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患者治疗率、控制率低的现状已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叶浩风;刘晓明;苏耀安;李昌海;朱永坚;欧亮;孙小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rRNA基因的PCR扩增

    目的探讨核酸诊断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rRNA大亚基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DNA进行PCR扩增,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PCR产物的大小和序列结构与待扩增的广州管圆线虫目的基因完全一致.结论本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将其用于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慧儿;周君华;李明月;陈代雄;张雪雁;李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概述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它具有简便、中等产量、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大的特点是它针对的是基因的阅读框区域(ORFs).SRAP标记中,引物的设计是关键,它是基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上游引物长17 bp,对外显子进行特异扩增,下游引物长18 bp,特异扩增的是内含子及启动子区域,由于个体不同以及物种之间的内含子、启动子之间间隔长度不同而产生多态性.两个引物均由5'端14~15 bp的核心序列,和3'端3个选择性碱基组成,其中核心序列又由长为10~11 bp的无特异性的填充序列以及CCGG(正向引物中),或AATT(反向引物中)组成.且正向和反向引物中的填充序列必须不同.扩增的过程采用复性变温法,前5个循环复性温度为35℃,后30~35个循环则为50℃,扩增后的DNA片段可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银染或放射自显影检测.目前SRAP已开始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缘进化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重要性状标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方面得到成功应用.

    作者:李巧燕;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对细胞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感染后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与细胞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滴定度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人巨细胞病毒梯度感染细胞模型,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及其维持液病毒DNA量,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检查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内与其维持液病毒DNA量成正相关(r=0.83,P<0.01).当细胞内病毒DNA量>105GE/106HEL时,病毒开始自细胞内释放;当维持液病毒DNA量>103GE/ml时,细胞出现病变.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受染细胞排放病毒致细胞外,且细胞内外病毒负荷量成正相关.细胞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细胞内及其周围环境的病毒负荷量均密切相关.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宗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调查

    目的阐明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与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判别,为处理群发性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临床诊断与血清学(病原学)分离鉴定,病原学采用MDCK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与否和发病率无相关关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从24例患者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8株,分离阳性率为33.3%.结论该宗群体性发热是流行性感冒的局部小流行,而非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反应.从而排除了一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偶合群体性热病引起的纠纷,为今后鉴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消除该事件对计划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

    作者:黄建晖;郭昕东;黄建云;林文生;黄少珊;李盛满;王小平;林泽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鱼病口服疫苗的研制和示踪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鱼病口服疫苗,并进行鱼体内的示踪研究.方法通过物理方法(油/水/油)制备包裹模式蛋白的PLGA微粒;将FITC标记蛋白与PLGA结合,观察该新型疫苗在鱼体内的消化过程;将特异性尘螨Der f1蛋白结合PLGA口服给予鱼,不包裹PLGA的Der f1蛋白作为对照,运用ELISA方法测定该疫苗给予后不同时间在血液中的含量.结果PLGA包裹的荧光标记蛋白在消化道1 h内即可被鱼小肠上皮细胞吸收,24 h小肠消化道内残余很少.包裹特异性尘螨Der f1蛋白的PLGA微粒给予鱼1 h后血液中特异性蛋白浓度高,2、4和24 h后仍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而不给药对照或Der f1直接给予则在鱼血液中不能测到该特异性蛋白.结论以PLGA为佐剂的蛋白鱼病疫苗可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是一种新型的鱼病口服疫苗给药系统.

    作者:李荔;刘志刚;喻海琼;邓利;王勤;马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型.结果231例受试对象中,Ⅰ型胶原α1链PCR扩增产物未发现ACCB7I酶切位点,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型均为SS型;Ⅰ型胶原α2链基因型分别为EE型113例,Ee型91例,ee型27例(分别占48.9%、39.4%、11.7%),等位基因频率E和e各为68.6%、31.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EE基因型的个体比Ee基因型和ee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低,但只在腰椎侧位(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值EE基因型比Ee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COL1A1 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COL1A2基因EE型个体较Ee基因型及ee基因个体的骨密度值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COL1A2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东风;吴文;蔡雪珍;林凯;智喜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TNF水平和TNF-βG252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和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酶联免疫法测定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水平,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NF-β第一内含子含有1069位核苷酸A→G多态位点的基因片段,Nco Ⅰ内切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结果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中TNF-β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TNF水平妊娠高血压疾病组为(1.28±0.42)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2±0.21)μg/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无关联.

    作者:何慧仪;陈盛强;柳息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市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和带菌、抗体水平情况.方法病例个案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统计分析.人群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方法.结果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广州市共发生流脑55例(其中民工及其子女占87.27%(48/55)、死亡2例(为民工),发病率为7.48/10万,病死率为3.6%.大学城工地民工带菌率(11.32%)明显高于广州市一般人群(1.92%)及大学城在校大学生(0.68%,x2=37.5412,P<0.001).在大学城在校学生、大学城工地民工中注射流脑疫苗,免疫两周后抗体阳性率为93.82%(167/178),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前(x2=85.6148,P<0.001).结论广州市流动人口对A群流脑免疫力低,人群流脑菌苗接种率低,提示今后应在流动人群聚集地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水平.

    作者:周秀珍;周端华;刘维斯;蔡衍珊;陈小霜;邓至爱;张欣强;秦鹏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山市一起登革热局部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分析中山市2004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36 d,共发病37例,登革热抗体阳性37例,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4株.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男性16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小6岁,大63岁,其中10~39岁27例,占72.97%.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因早期病例误诊,未及时发现传染源,导致疾病传播.快速灭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市的流行因素,今后应继续加强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落实,加强可疑病例的监测和杀灭蚊媒的工作,扩大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常规监测范围,特别是曾发生疫情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作者:张瑞红;吴海东;周海;吴宝燕;吕海英;夏生林;罗乐;陈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方法将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的患儿按是否早期使用PS分两组,观察病情的转归及BPD的发生情况,并对8例BPD患者按是否使用PS治疗分两组,观察两组呼吸机依赖例数及转归,分析和对比使用PS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结果早期使用PS组机械通气的时间及BPD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BPD患者使用PS后的动脉血气、氧和指数较使用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PS可以改善肺的顺应性及氧和功能,对BP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乔萍;严越秀;莫伟雄;梁星群;汤鸣;肖力;汪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缺氧对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与大鼠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病机理.方法48只白色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按照实验时间(2周、6周、10周)再分为三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其中实验组置于密闭低氧舱中制备低氧模型,对照组在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他条件同实验组.于2周末、6周末、10周末分别取各组大鼠,观察其勃起功能,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阴茎组织中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数量、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自身比较,大鼠缺氧前后勃起次数有显著性差异,缺氧后大鼠阴茎勃起次数比缺氧前明显减少(P<0.001).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周末、6周末、10周末阴茎组织中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eNOS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大鼠阴茎勃起次数6周明显低于2周,10周稍高于6周;阴茎组织中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三个实验亚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eNOS的表达6周低,10周有所回升.结论低氧影响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和nNOS、eNOS的表达.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eNOS表达的下降,可能是低氧环境中大鼠ED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于大鹏;韦安阳;毕惠祥;李煜罡;杜跃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