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性探讨

张坤尧;严文康;韩思敏;林静吟

关键词:新生儿, 肺出血,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中,妊娠高血压母亲所生婴儿占62.38%(136例),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占37.62%(8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肺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母亲所生婴儿(P<0.01).结论妊高征母亲所生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率高,早期干预妊高征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性的鉴定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标准株NCTC11639尿素酶A(UreaseA,Ure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E.coli中表达,研究其抗原性.方法应用PCR技术从Hp DNA染色体中扩增Ure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Hp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上进行表达和纯化,用Western-blot检测产物的抗原性并用于对24株抗Hp全菌小鼠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结果扩增的UreA基因全长675 bp(登录号为DQ141577),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Hp菌株的UreA核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98%,表达的UreA融合蛋白分子量为52 000,表达产物可被病人血清和全菌免疫的小鼠血清识别,29株抗Hp小鼠单克隆抗体中有4株是针对UreA抗原的.结论重组Ure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Hp检测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HV-8 DNA检测及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的感染情况.方法从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HV-8 DNA开放读码框26基因(ORF26),对其中一阳性PCR产物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DNAstar软件分析.结果239例献血者标本中有2例(0.84%)扩增出一条约233 bp DNA电泳带.经序列分析证实为HHV-8 DNA片段.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存在HHV-8感染,但感染率较低.

    作者:付涌水;周豪杰;管洪宇;聂咏梅;汪传喜;江朝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鱼病口服疫苗的研制和示踪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鱼病口服疫苗,并进行鱼体内的示踪研究.方法通过物理方法(油/水/油)制备包裹模式蛋白的PLGA微粒;将FITC标记蛋白与PLGA结合,观察该新型疫苗在鱼体内的消化过程;将特异性尘螨Der f1蛋白结合PLGA口服给予鱼,不包裹PLGA的Der f1蛋白作为对照,运用ELISA方法测定该疫苗给予后不同时间在血液中的含量.结果PLGA包裹的荧光标记蛋白在消化道1 h内即可被鱼小肠上皮细胞吸收,24 h小肠消化道内残余很少.包裹特异性尘螨Der f1蛋白的PLGA微粒给予鱼1 h后血液中特异性蛋白浓度高,2、4和24 h后仍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而不给药对照或Der f1直接给予则在鱼血液中不能测到该特异性蛋白.结论以PLGA为佐剂的蛋白鱼病疫苗可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是一种新型的鱼病口服疫苗给药系统.

    作者:李荔;刘志刚;喻海琼;邓利;王勤;马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连续监测和分析

    目的监测近年来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各种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耐药变迁.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到的细菌,以美国CLSI/NCCLS文件为执行标准,采用K-B法作体外药敏分析.结果共分离临床细菌64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6.9%(368/647),革兰阳性菌占34.0%(220/647),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4%(263/368).常见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杆菌属、铜绿假单胞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有下降趋势,占革兰阴性杆菌的10.0%(35/368)和8.0%(30/36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56.0%,肺炎克雷伯菌占77.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4.4%.结论ICU病房革兰阴性杆菌仍为主要病原菌,非发酵菌感染已成为较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强调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肖柯玲;陈耀棠;魏衍超;陈文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对细胞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感染后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与细胞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滴定度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人巨细胞病毒梯度感染细胞模型,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及其维持液病毒DNA量,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检查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内与其维持液病毒DNA量成正相关(r=0.83,P<0.01).当细胞内病毒DNA量>105GE/106HEL时,病毒开始自细胞内释放;当维持液病毒DNA量>103GE/ml时,细胞出现病变.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受染细胞排放病毒致细胞外,且细胞内外病毒负荷量成正相关.细胞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细胞内及其周围环境的病毒负荷量均密切相关.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弓形虫感染对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地塞米松处理大鼠以及小鼠感染弓形虫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弓形虫感染组;Ⅲ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停止注射;Ⅳ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并停止注射地塞米松;Ⅴ组:实验期间,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Ⅵ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继续注射地塞米松.每周采集实验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第6周时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将弓形虫感染鼠的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并以脑组织为模板PCR扩增弓形虫SAG1基因.雌性昆明小鼠36只,于感染弓形虫后0,1,2,3,4,5 d时每天处死6只,收集血清.硝酸根还原酶法测定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正常组大鼠6周平均一氧化氮浓度为(29.30±2.77)μmol/L;地塞米松注射2周后,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3.24±2.30)μmol/L、(13.33±2.41)μmol/L、(14.98±1.71)μmol/L、(14.55±2.99)μmol/L;Ⅱ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第3周时升至(76.79±6.93)μmol/L,而后持续下降,至第6周时为(52.34±4.50)μmol/L;Ⅲ组大鼠停止注射地塞米松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逐渐上升,至第4周时为(26.32±2.93)μmol/L,其后维持在正常水平;Ⅳ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第3周时其一氧化氮水平升至(36.19±7.42)μmol/L,然后继续上升,至第5周时达高至(63.60±16.32)μmol/L,然后下降;Ⅴ组大鼠的一氧化氮浓度则维持在从(13.96±2.50)μmol/L到(14.98±1.71)μmol/L之间的较低水平;Ⅵ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缓慢上升,至第5周时升至高,为(58.89±21.70)μmol/L,然后下降.采用PCR的方法从Ⅳ组中的1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Ⅵ组有2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并且其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后回复分离出弓形虫速殖子;PCR阳性的3只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实验期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小鼠感染弓形虫前一氧化氮水平为(27.47±4.41)μmol/L,感染后1 d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有所降低,为(19.29±3.07)μmol/L,然后快速升高,至感染后5 d达高峰(114.51±8.19)μmol/L,此时小鼠处于频死状态.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弓形虫感染可升高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注射地塞米松或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都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与速度有所不同,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升高的速度更快、幅度更高.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先降低而后升高,但不能防止小鼠因急性感染而死亡.

    作者:赖植发;刘轼初;陈晓光;刘敏;周晓红;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实验组小鼠注射0.625μg ET-1,观察其行为学并记录扭体反应情况,30 min后两组均注射0.05 mol/L硫酸镁0.2 ml,并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对照组腹腔注射硫酸镁后扭体次数为(4.5±3.7),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为(2.7±2.6),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7.2±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与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没有相关关系(P>0.5).结论ET-1可增加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但ET-1引起的扭体次数与随后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并没有相关关系.

    作者:洪迅;梁杰贤;季文进;郭中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台山市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目的监测台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儿童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HBVM)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共抽2个村的138名儿童为研究样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2002年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81.88%,全程接种68.84%.其中1~9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1.52%,10~14岁为69.56%.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21.09%、53.91%、57.81%降至2002年的4.35%、22.46%、34.78%,其中1~9岁儿童的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8.95%、42.48%、45.10%降至2002年的2.17%、15.22%、29.35%.乙肝疫苗接种后,1~3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28.57%~55.56%.由于实施了加强免疫,4~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维持在69.81%.结论台山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全市1~14岁儿童HBV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抗-HBs阳性率大幅度升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余大年;罗伟强;李哓萍;刘文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梅毒1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妊娠结局,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17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2例)和未治疗组(78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10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47%(86/92),未治疗组仅为30.76%(24/78),对照组为96.00%(96/100).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52%(6/92)和2.17%(2/92),接近对照组的6.00%(6/100)、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0.77%(24/78)、28.21%(22/7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0.86%(56/92),未治疗组仅占25.64%(20/78).②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3.07%(18/78),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14/14).③新生儿血清RPR阳性率治疗组为79.50%,未治疗组为10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花都区2004年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

    目的了解花都区牲畜屠宰及肉类加工销售人员、奶牛场挤奶员、兽医、禽畜饲养员、饲养宠物者等与动物接触密切的重点人群中弓形虫病血清学IgG抗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区内选择不同职业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弓形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779人,阳性71人,阳性率为9.11%.男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4%(33/421)和10.61%(38/358).不同职业人群之间以挤奶员和牲畜屠宰、肉类加工销售人员阳性率高,分别为24.00%、13.74%;饲养员、养宠物者次之,阳性率分别为10.00%、9.94%.结论接触动物或进食污染食物易感染弓形虫,必须加强宣传、改变不良习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等综合防制措施,以降低人群弓形虫感染率.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李凯;卢惠溪;沈秋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rRNA基因的PCR扩增

    目的探讨核酸诊断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rRNA大亚基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DNA进行PCR扩增,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PCR产物的大小和序列结构与待扩增的广州管圆线虫目的基因完全一致.结论本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将其用于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慧儿;周君华;李明月;陈代雄;张雪雁;李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组集成干扰素α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集成干扰素α(IFN-Conα)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细胞病变抑制法,观察不同浓度的重组集成干扰素α对HSV-Ⅰ和HSV-Ⅱ型病毒感染Vero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IFN-Con α对Vero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其中度毒性浓度(TC50)>3μg/ml.对HSV-Ⅰ型和HSV-Ⅱ型的50%的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1.8×10-4±0.3×10-4)μg/ml和(3.5×10-4±1.5×10-4)μg/ml.其结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和干扰素α(IFN-α),其IC50阿昔洛韦对HSV-Ⅰ和HSV-Ⅱ分别为(6.4×10-1±0.6×10-1)μg/ml和(19.1±2.42)μg/ml;IFN-α则分别为(1.6×10-2±1.0×10-2)μg/ml和(3.7×10-2±7.04×10-3)μg/ml.结论IFN-Con α抗HSV-Ⅰ型和HSV-Ⅱ型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和干扰素α(P<0.01).

    作者:徐冰;王淑琴;李玉环;陶佩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低温状态下兔动脉舒张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不同介质条件下低温对兔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方法选48只新西兰兔,每24只分为一组,每8只兔取一种血管环,每一实验组血管环选自同一只新西兰兔.8只血管环为一实验组,随机分为对照组(37℃)、实验组1(30℃)、实验组2(24℃)、实验组3(16℃).另24只重复相同实验,取平均数.建立不同低温条件下乙酰胆碱、硝酸甘油浓度依赖性曲线.测定不同低温对乙酰胆碱及硝酸甘油引起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结果各低温与常温组及前一低温组之间相比,显著抑制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P<0.001).结论低温抑制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弱,这对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灼;李斌;陈勇;苏文杰;莫昌玉;陈长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雌激素影响卵巢癌细胞系COC1/DDP顺铂耐药的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目的顺铂对细胞DNA链作用具有选择性,它对增生活跃的细胞,特别是S期细胞杀伤力强.将雌激素先作用卵巢癌细胞一定时间后再加入顺铂,判断它能否作为促使癌细胞进入顺铂敏感期诱导剂并初步探讨雌激素协同顺铂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卵巢腺癌上皮细胞系COC1和顺铂耐药系COC1/DDP为研究对象.MTT法先测定预先加入雌激素16 h对10 μmol/L顺铂作用下的卵巢癌细胞生长影响.然后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预先加入50 μmol/L雌激素16 h与10 μmol/L顺铂共同培养COC1/DDP和COC1细胞48 h的总蛋白,银染显色,Imagemaster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从胶中选取部份分离较好的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nt软件搜索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雌激素促进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系COC1和COC1/DDP生长有抑制作用.获取了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50 μmol/L雌激素与10 μmol/L顺铂共同培养的COC1和COC1/DDP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分析了5个蛋白质点,获取了5张肽质量指纹图谱.4个可能参与雌激素促进顺铂效应蛋白质:COC1中有锌指蛋白多型2和FK506结合蛋白5;COC1/DDP中为微管β链蛋白和胞核包含颉酪肽蛋白相似蛋白.结论雌激素增加了卵巢癌细胞系COC1/DDP顺铂敏感性.雌激素协同顺铂抑制COC1和COC1/DDP细胞生长中出现差异蛋白质对理解雌激素提高卵巢癌顺铂敏感性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刘晓英;符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清远市石灰岩地区780名18~69岁农村居民进行高血压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应用EPI-Info 2002和SPSS11.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7.69%,标化患病率为14.01%.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为饮酒、吸烟、劳动强度大、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高体质指数(BMI)、高腰臀比(WHR)等.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5.36%,21.74%,8.80%.结论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患者治疗率、控制率低的现状已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叶浩风;刘晓明;苏耀安;李昌海;朱永坚;欧亮;孙小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概述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它具有简便、中等产量、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大的特点是它针对的是基因的阅读框区域(ORFs).SRAP标记中,引物的设计是关键,它是基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上游引物长17 bp,对外显子进行特异扩增,下游引物长18 bp,特异扩增的是内含子及启动子区域,由于个体不同以及物种之间的内含子、启动子之间间隔长度不同而产生多态性.两个引物均由5'端14~15 bp的核心序列,和3'端3个选择性碱基组成,其中核心序列又由长为10~11 bp的无特异性的填充序列以及CCGG(正向引物中),或AATT(反向引物中)组成.且正向和反向引物中的填充序列必须不同.扩增的过程采用复性变温法,前5个循环复性温度为35℃,后30~35个循环则为50℃,扩增后的DNA片段可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银染或放射自显影检测.目前SRAP已开始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缘进化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重要性状标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方面得到成功应用.

    作者:李巧燕;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山市一起登革热局部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分析中山市2004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36 d,共发病37例,登革热抗体阳性37例,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4株.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男性16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小6岁,大63岁,其中10~39岁27例,占72.97%.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因早期病例误诊,未及时发现传染源,导致疾病传播.快速灭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市的流行因素,今后应继续加强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落实,加强可疑病例的监测和杀灭蚊媒的工作,扩大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常规监测范围,特别是曾发生疫情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作者:张瑞红;吴海东;周海;吴宝燕;吕海英;夏生林;罗乐;陈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应用

    噬菌体随机肽库是噬菌体呈现技术的重要分支,是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将外源编码多肽基因随机克隆入噬菌体载体中而构建的噬菌体肽库.近年来,噬菌体随机肽库已成功地应用于基因治疗、表位研究、细胞信号传导与药物开发、寄生虫病研究、肿瘤导向治疗等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杨海燕;李妍;董文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卒中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老年病科2000年7月~2003年6月住院治疗的4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中,145例发生HAP,发生率为33.7%.其中脑出血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共发生HAP 46例(50%);脑梗死338例,发生HAP 99例(29%).通过对痰液中分离出的致病菌分析,发现HAP常见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H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住院时间长,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反复使用抗生素是脑卒中老年HAP患者的易感因素.预防HAP发生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其危险因素,加强护理,早期预防,及时诊断.

    作者:梁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鲜全血在不同系列血液分析仪校准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新鲜全血对实验室不同系列血液分析仪进行校准.方法以可溯源的规范操作的检测系统对新鲜全血的WBC、RBC、HB、HCT和PLT进行定值,再用定值新鲜全血对2台不同型号的仪器进行校准,并比较校准前后的偏差变化.结果校准后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测定参数为30%(3/10),较校准前的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测定参数80%(8/10)明显降低.结论定值新鲜全血适用于不同系列血液分析仪的校准.

    作者:王希平;李鄂;叶丽燕;黎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