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激素影响卵巢癌细胞系COC1/DDP顺铂耐药的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刘晓英;符淳

关键词:人卵巢癌, 雌激素, 顺铂耐药, 双向凝胶电泳
摘要:目的顺铂对细胞DNA链作用具有选择性,它对增生活跃的细胞,特别是S期细胞杀伤力强.将雌激素先作用卵巢癌细胞一定时间后再加入顺铂,判断它能否作为促使癌细胞进入顺铂敏感期诱导剂并初步探讨雌激素协同顺铂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卵巢腺癌上皮细胞系COC1和顺铂耐药系COC1/DDP为研究对象.MTT法先测定预先加入雌激素16 h对10 μmol/L顺铂作用下的卵巢癌细胞生长影响.然后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预先加入50 μmol/L雌激素16 h与10 μmol/L顺铂共同培养COC1/DDP和COC1细胞48 h的总蛋白,银染显色,Imagemaster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从胶中选取部份分离较好的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nt软件搜索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雌激素促进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系COC1和COC1/DDP生长有抑制作用.获取了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50 μmol/L雌激素与10 μmol/L顺铂共同培养的COC1和COC1/DDP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分析了5个蛋白质点,获取了5张肽质量指纹图谱.4个可能参与雌激素促进顺铂效应蛋白质:COC1中有锌指蛋白多型2和FK506结合蛋白5;COC1/DDP中为微管β链蛋白和胞核包含颉酪肽蛋白相似蛋白.结论雌激素增加了卵巢癌细胞系COC1/DDP顺铂敏感性.雌激素协同顺铂抑制COC1和COC1/DDP细胞生长中出现差异蛋白质对理解雌激素提高卵巢癌顺铂敏感性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FN-γ联合安珐特在慢性乙肝抗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指标,评价IFN-γ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35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证实病理纤维化程度均在S2以上,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用IFN-γ1M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2周后改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安珐特,2粒/次,每日三次,总疗程36周.对照组13例,服用一般护肝药物,疗程36周.治疗后再行肝穿术并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治疗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γ联合安珐特是抗肝纤维化的较好配伍治疗.

    作者:冼建中;唐小平;张复春;易俊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宗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调查

    目的阐明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与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判别,为处理群发性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临床诊断与血清学(病原学)分离鉴定,病原学采用MDCK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与否和发病率无相关关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从24例患者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8株,分离阳性率为33.3%.结论该宗群体性发热是流行性感冒的局部小流行,而非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反应.从而排除了一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偶合群体性热病引起的纠纷,为今后鉴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消除该事件对计划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

    作者:黄建晖;郭昕东;黄建云;林文生;黄少珊;李盛满;王小平;林泽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讨

    目的探索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寄生虫学教学模式.方法从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内容与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及日常生活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等方面入手,对本校2001~2003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人体寄生虫学课教学进行了改革.结果学生反映,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思想教育,摆事实,讲道理,有说服力;结合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及人们生活方式等变化,优化教学内容,所授的内容易接受、印象深;将传统教学方式如挂图、彩色图谱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利于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结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光西;王敏;陈文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概述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它具有简便、中等产量、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大的特点是它针对的是基因的阅读框区域(ORFs).SRAP标记中,引物的设计是关键,它是基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上游引物长17 bp,对外显子进行特异扩增,下游引物长18 bp,特异扩增的是内含子及启动子区域,由于个体不同以及物种之间的内含子、启动子之间间隔长度不同而产生多态性.两个引物均由5'端14~15 bp的核心序列,和3'端3个选择性碱基组成,其中核心序列又由长为10~11 bp的无特异性的填充序列以及CCGG(正向引物中),或AATT(反向引物中)组成.且正向和反向引物中的填充序列必须不同.扩增的过程采用复性变温法,前5个循环复性温度为35℃,后30~35个循环则为50℃,扩增后的DNA片段可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银染或放射自显影检测.目前SRAP已开始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缘进化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重要性状标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方面得到成功应用.

    作者:李巧燕;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rRNA基因的PCR扩增

    目的探讨核酸诊断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rRNA大亚基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DNA进行PCR扩增,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PCR产物的大小和序列结构与待扩增的广州管圆线虫目的基因完全一致.结论本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将其用于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慧儿;周君华;李明月;陈代雄;张雪雁;李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建立猕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导管介入法将聚乙稀醇(PVA)栓子输送至大脑中动脉使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栓塞,诱发缺血性脑损伤,连续CT扫描观察脑损伤变化和血管栓塞对侧神经功能评定分析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脑血管栓塞前造影明显可观察到左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树及其分支分布情况,栓塞后血管造影证实额颞区无血管显示,连续24 h CT扫描发现栓塞后6 h内可见脑细胞水肿,但无明显可见梗死灶.12 h后见额颞叶区梗死灶,24 h可见明显梗死灶,1个月后见梗死灶面积减小,此后1年内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行为学观察可见血管栓塞对侧前后肢运动功能严重障碍,1个月内神经功能评分为3~4级,3个月后为3级.结论用大脑中动脉介入法注入PVA栓子,成功建立了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作者:潘兴华;贺斌;庞荣清;唐隆旺;李进领;陈系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中,妊娠高血压母亲所生婴儿占62.38%(136例),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占37.62%(8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肺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母亲所生婴儿(P<0.01).结论妊高征母亲所生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率高,早期干预妊高征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坤尧;严文康;韩思敏;林静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实验组小鼠注射0.625μg ET-1,观察其行为学并记录扭体反应情况,30 min后两组均注射0.05 mol/L硫酸镁0.2 ml,并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对照组腹腔注射硫酸镁后扭体次数为(4.5±3.7),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为(2.7±2.6),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7.2±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与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没有相关关系(P>0.5).结论ET-1可增加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但ET-1引起的扭体次数与随后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并没有相关关系.

    作者:洪迅;梁杰贤;季文进;郭中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台山市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目的监测台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儿童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HBVM)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共抽2个村的138名儿童为研究样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2002年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81.88%,全程接种68.84%.其中1~9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1.52%,10~14岁为69.56%.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21.09%、53.91%、57.81%降至2002年的4.35%、22.46%、34.78%,其中1~9岁儿童的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8.95%、42.48%、45.10%降至2002年的2.17%、15.22%、29.35%.乙肝疫苗接种后,1~3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28.57%~55.56%.由于实施了加强免疫,4~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维持在69.81%.结论台山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全市1~14岁儿童HBV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抗-HBs阳性率大幅度升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余大年;罗伟强;李哓萍;刘文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生物信息学在变态反应学中的应用

    变态反应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变应原以及相关数据的快速增加,生物信息学在变态反应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物信息学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变应原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是对传统生命科学在变态反应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补充.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信息学在变态反应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包括变应原的结构分析,蛋白质致敏性的评估,变应原之间交叉反应的预测,确定B-细胞和T-细胞表位的分析.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旨在说明生物信息学在变态反应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智华;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9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79例有正常生育史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取宫颈分泌物采用PCR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Uu和Ct的感染情况.结果不孕症组宫颈分泌物中Uu阳性率为52.04%(51/98),Ct 31.60%(31/98),Uu和Ct混合阳性率为15.30%(15/98);对照组中Uu阳性率为11.40%(9/79),Ct阳性率为6.33%(5/79),Uu和Ct混合阳性率为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Uu和Ct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林向容;魏萍;陈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鱼病口服疫苗的研制和示踪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鱼病口服疫苗,并进行鱼体内的示踪研究.方法通过物理方法(油/水/油)制备包裹模式蛋白的PLGA微粒;将FITC标记蛋白与PLGA结合,观察该新型疫苗在鱼体内的消化过程;将特异性尘螨Der f1蛋白结合PLGA口服给予鱼,不包裹PLGA的Der f1蛋白作为对照,运用ELISA方法测定该疫苗给予后不同时间在血液中的含量.结果PLGA包裹的荧光标记蛋白在消化道1 h内即可被鱼小肠上皮细胞吸收,24 h小肠消化道内残余很少.包裹特异性尘螨Der f1蛋白的PLGA微粒给予鱼1 h后血液中特异性蛋白浓度高,2、4和24 h后仍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而不给药对照或Der f1直接给予则在鱼血液中不能测到该特异性蛋白.结论以PLGA为佐剂的蛋白鱼病疫苗可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是一种新型的鱼病口服疫苗给药系统.

    作者:李荔;刘志刚;喻海琼;邓利;王勤;马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TNF水平和TNF-βG252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和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酶联免疫法测定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水平,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NF-β第一内含子含有1069位核苷酸A→G多态位点的基因片段,Nco Ⅰ内切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结果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中TNF-β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TNF水平妊娠高血压疾病组为(1.28±0.42)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2±0.21)μg/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无关联.

    作者:何慧仪;陈盛强;柳息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梅毒1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妊娠结局,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17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2例)和未治疗组(78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10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47%(86/92),未治疗组仅为30.76%(24/78),对照组为96.00%(96/100).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52%(6/92)和2.17%(2/92),接近对照组的6.00%(6/100)、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0.77%(24/78)、28.21%(22/7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0.86%(56/92),未治疗组仅占25.64%(20/78).②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3.07%(18/78),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14/14).③新生儿血清RPR阳性率治疗组为79.50%,未治疗组为10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市2003~2004年鼠疫宿主动物监测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 259只,分属2目2科3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 014只,食虫目动物245只,总鼠密度为12.09%,鼠密度为10.78%.在559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73只,捡获蚤297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13.05%,总蚤指数为0.5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潘志明;高雨藩;郭荣同;罗雷;刘小宁;唐锡美;李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花都区2004年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

    目的了解花都区牲畜屠宰及肉类加工销售人员、奶牛场挤奶员、兽医、禽畜饲养员、饲养宠物者等与动物接触密切的重点人群中弓形虫病血清学IgG抗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区内选择不同职业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弓形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779人,阳性71人,阳性率为9.11%.男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4%(33/421)和10.61%(38/358).不同职业人群之间以挤奶员和牲畜屠宰、肉类加工销售人员阳性率高,分别为24.00%、13.74%;饲养员、养宠物者次之,阳性率分别为10.00%、9.94%.结论接触动物或进食污染食物易感染弓形虫,必须加强宣传、改变不良习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等综合防制措施,以降低人群弓形虫感染率.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李凯;卢惠溪;沈秋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弓形虫感染对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地塞米松处理大鼠以及小鼠感染弓形虫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弓形虫感染组;Ⅲ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停止注射;Ⅳ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并停止注射地塞米松;Ⅴ组:实验期间,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Ⅵ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继续注射地塞米松.每周采集实验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第6周时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将弓形虫感染鼠的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并以脑组织为模板PCR扩增弓形虫SAG1基因.雌性昆明小鼠36只,于感染弓形虫后0,1,2,3,4,5 d时每天处死6只,收集血清.硝酸根还原酶法测定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正常组大鼠6周平均一氧化氮浓度为(29.30±2.77)μmol/L;地塞米松注射2周后,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3.24±2.30)μmol/L、(13.33±2.41)μmol/L、(14.98±1.71)μmol/L、(14.55±2.99)μmol/L;Ⅱ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第3周时升至(76.79±6.93)μmol/L,而后持续下降,至第6周时为(52.34±4.50)μmol/L;Ⅲ组大鼠停止注射地塞米松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逐渐上升,至第4周时为(26.32±2.93)μmol/L,其后维持在正常水平;Ⅳ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第3周时其一氧化氮水平升至(36.19±7.42)μmol/L,然后继续上升,至第5周时达高至(63.60±16.32)μmol/L,然后下降;Ⅴ组大鼠的一氧化氮浓度则维持在从(13.96±2.50)μmol/L到(14.98±1.71)μmol/L之间的较低水平;Ⅵ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缓慢上升,至第5周时升至高,为(58.89±21.70)μmol/L,然后下降.采用PCR的方法从Ⅳ组中的1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Ⅵ组有2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并且其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后回复分离出弓形虫速殖子;PCR阳性的3只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实验期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小鼠感染弓形虫前一氧化氮水平为(27.47±4.41)μmol/L,感染后1 d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有所降低,为(19.29±3.07)μmol/L,然后快速升高,至感染后5 d达高峰(114.51±8.19)μmol/L,此时小鼠处于频死状态.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弓形虫感染可升高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注射地塞米松或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都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与速度有所不同,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升高的速度更快、幅度更高.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先降低而后升高,但不能防止小鼠因急性感染而死亡.

    作者:赖植发;刘轼初;陈晓光;刘敏;周晓红;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对细胞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感染后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与细胞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滴定度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人巨细胞病毒梯度感染细胞模型,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及其维持液病毒DNA量,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检查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内与其维持液病毒DNA量成正相关(r=0.83,P<0.01).当细胞内病毒DNA量>105GE/106HEL时,病毒开始自细胞内释放;当维持液病毒DNA量>103GE/ml时,细胞出现病变.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受染细胞排放病毒致细胞外,且细胞内外病毒负荷量成正相关.细胞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细胞内及其周围环境的病毒负荷量均密切相关.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组集成干扰素α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集成干扰素α(IFN-Conα)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细胞病变抑制法,观察不同浓度的重组集成干扰素α对HSV-Ⅰ和HSV-Ⅱ型病毒感染Vero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IFN-Con α对Vero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其中度毒性浓度(TC50)>3μg/ml.对HSV-Ⅰ型和HSV-Ⅱ型的50%的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1.8×10-4±0.3×10-4)μg/ml和(3.5×10-4±1.5×10-4)μg/ml.其结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和干扰素α(IFN-α),其IC50阿昔洛韦对HSV-Ⅰ和HSV-Ⅱ分别为(6.4×10-1±0.6×10-1)μg/ml和(19.1±2.42)μg/ml;IFN-α则分别为(1.6×10-2±1.0×10-2)μg/ml和(3.7×10-2±7.04×10-3)μg/ml.结论IFN-Con α抗HSV-Ⅰ型和HSV-Ⅱ型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和干扰素α(P<0.01).

    作者:徐冰;王淑琴;李玉环;陶佩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RNAi技术及在乙型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能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由于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乙型肝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作者:唐永玮;吴晓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