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平;李鄂;叶丽燕;黎卓华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实验组小鼠注射0.625μg ET-1,观察其行为学并记录扭体反应情况,30 min后两组均注射0.05 mol/L硫酸镁0.2 ml,并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对照组腹腔注射硫酸镁后扭体次数为(4.5±3.7),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为(2.7±2.6),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7.2±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与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没有相关关系(P>0.5).结论ET-1可增加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但ET-1引起的扭体次数与随后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并没有相关关系.
作者:洪迅;梁杰贤;季文进;郭中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妊娠结局,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17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2例)和未治疗组(78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10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47%(86/92),未治疗组仅为30.76%(24/78),对照组为96.00%(96/100).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52%(6/92)和2.17%(2/92),接近对照组的6.00%(6/100)、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0.77%(24/78)、28.21%(22/7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0.86%(56/92),未治疗组仅占25.64%(20/78).②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3.07%(18/78),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14/14).③新生儿血清RPR阳性率治疗组为79.50%,未治疗组为10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介质条件下低温对兔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方法选48只新西兰兔,每24只分为一组,每8只兔取一种血管环,每一实验组血管环选自同一只新西兰兔.8只血管环为一实验组,随机分为对照组(37℃)、实验组1(30℃)、实验组2(24℃)、实验组3(16℃).另24只重复相同实验,取平均数.建立不同低温条件下乙酰胆碱、硝酸甘油浓度依赖性曲线.测定不同低温对乙酰胆碱及硝酸甘油引起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结果各低温与常温组及前一低温组之间相比,显著抑制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P<0.001).结论低温抑制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弱,这对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灼;李斌;陈勇;苏文杰;莫昌玉;陈长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感染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P-IgM,MP-IgG.结果12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50例(40.0%)有肺外脏器受累,受累脏器中以泌尿、消化、血液系统多见,分别为40.0%、28.0%、16.0%,皮肤损害(4.0%)少见.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易引起肺外脏器损害,对于常规治疗不理想及有多脏器损害的呼吸系统感染者,应注意支原体感染,尤其是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者.
作者:陈伟明;卢远达;刘秀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监测台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儿童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HBVM)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共抽2个村的138名儿童为研究样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2002年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81.88%,全程接种68.84%.其中1~9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1.52%,10~14岁为69.56%.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21.09%、53.91%、57.81%降至2002年的4.35%、22.46%、34.78%,其中1~9岁儿童的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8.95%、42.48%、45.10%降至2002年的2.17%、15.22%、29.35%.乙肝疫苗接种后,1~3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28.57%~55.56%.由于实施了加强免疫,4~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维持在69.81%.结论台山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全市1~14岁儿童HBV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抗-HBs阳性率大幅度升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余大年;罗伟强;李哓萍;刘文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能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由于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乙型肝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作者:唐永玮;吴晓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中,妊娠高血压母亲所生婴儿占62.38%(136例),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占37.62%(8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肺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母亲所生婴儿(P<0.01).结论妊高征母亲所生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率高,早期干预妊高征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坤尧;严文康;韩思敏;林静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地塞米松处理大鼠以及小鼠感染弓形虫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弓形虫感染组;Ⅲ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停止注射;Ⅳ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并停止注射地塞米松;Ⅴ组:实验期间,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Ⅵ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继续注射地塞米松.每周采集实验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第6周时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将弓形虫感染鼠的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并以脑组织为模板PCR扩增弓形虫SAG1基因.雌性昆明小鼠36只,于感染弓形虫后0,1,2,3,4,5 d时每天处死6只,收集血清.硝酸根还原酶法测定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正常组大鼠6周平均一氧化氮浓度为(29.30±2.77)μmol/L;地塞米松注射2周后,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3.24±2.30)μmol/L、(13.33±2.41)μmol/L、(14.98±1.71)μmol/L、(14.55±2.99)μmol/L;Ⅱ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第3周时升至(76.79±6.93)μmol/L,而后持续下降,至第6周时为(52.34±4.50)μmol/L;Ⅲ组大鼠停止注射地塞米松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逐渐上升,至第4周时为(26.32±2.93)μmol/L,其后维持在正常水平;Ⅳ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第3周时其一氧化氮水平升至(36.19±7.42)μmol/L,然后继续上升,至第5周时达高至(63.60±16.32)μmol/L,然后下降;Ⅴ组大鼠的一氧化氮浓度则维持在从(13.96±2.50)μmol/L到(14.98±1.71)μmol/L之间的较低水平;Ⅵ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缓慢上升,至第5周时升至高,为(58.89±21.70)μmol/L,然后下降.采用PCR的方法从Ⅳ组中的1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Ⅵ组有2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并且其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后回复分离出弓形虫速殖子;PCR阳性的3只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实验期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小鼠感染弓形虫前一氧化氮水平为(27.47±4.41)μmol/L,感染后1 d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有所降低,为(19.29±3.07)μmol/L,然后快速升高,至感染后5 d达高峰(114.51±8.19)μmol/L,此时小鼠处于频死状态.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弓形虫感染可升高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注射地塞米松或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都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与速度有所不同,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升高的速度更快、幅度更高.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先降低而后升高,但不能防止小鼠因急性感染而死亡.
作者:赖植发;刘轼初;陈晓光;刘敏;周晓红;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标准株NCTC11639尿素酶A(UreaseA,Ure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E.coli中表达,研究其抗原性.方法应用PCR技术从Hp DNA染色体中扩增Ure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Hp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上进行表达和纯化,用Western-blot检测产物的抗原性并用于对24株抗Hp全菌小鼠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结果扩增的UreA基因全长675 bp(登录号为DQ141577),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Hp菌株的UreA核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98%,表达的UreA融合蛋白分子量为52 000,表达产物可被病人血清和全菌免疫的小鼠血清识别,29株抗Hp小鼠单克隆抗体中有4株是针对UreA抗原的.结论重组Ure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Hp检测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家蝇幼虫免疫血淋巴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其免疫调节功能.方法分未经诱导、针刺诱导、蘸菌液诱导三组提取家蝇幼虫免疫血淋巴,分别针对多个标准菌株做抑菌实验,并设立空白对照和药物对照,观察抑菌效果.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研究家蝇血淋巴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三种处理方法所提取的家蝇幼虫血淋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单细胞真菌白色念珠菌均有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带菌诱导的血淋巴抑菌效果较好,并且抑菌活力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血淋巴对人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明显,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家蝇血淋巴的抑菌活性和免疫功能,为家蝇血淋巴的抗菌机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资料.
作者:郭海萍;林媛;莫秀英;林灿光;林淑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感染后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与细胞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滴定度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人巨细胞病毒梯度感染细胞模型,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及其维持液病毒DNA量,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检查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内与其维持液病毒DNA量成正相关(r=0.83,P<0.01).当细胞内病毒DNA量>105GE/106HEL时,病毒开始自细胞内释放;当维持液病毒DNA量>103GE/ml时,细胞出现病变.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受染细胞排放病毒致细胞外,且细胞内外病毒负荷量成正相关.细胞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细胞内及其周围环境的病毒负荷量均密切相关.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型.结果231例受试对象中,Ⅰ型胶原α1链PCR扩增产物未发现ACCB7I酶切位点,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型均为SS型;Ⅰ型胶原α2链基因型分别为EE型113例,Ee型91例,ee型27例(分别占48.9%、39.4%、11.7%),等位基因频率E和e各为68.6%、31.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EE基因型的个体比Ee基因型和ee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低,但只在腰椎侧位(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值EE基因型比Ee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COL1A1 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COL1A2基因EE型个体较Ee基因型及ee基因个体的骨密度值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COL1A2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东风;吴文;蔡雪珍;林凯;智喜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酸诊断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rRNA大亚基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DNA进行PCR扩增,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PCR产物的大小和序列结构与待扩增的广州管圆线虫目的基因完全一致.结论本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将其用于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慧儿;周君华;李明月;陈代雄;张雪雁;李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和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酶联免疫法测定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水平,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NF-β第一内含子含有1069位核苷酸A→G多态位点的基因片段,Nco Ⅰ内切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结果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中TNF-β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TNF水平妊娠高血压疾病组为(1.28±0.42)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2±0.21)μg/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无关联.
作者:何慧仪;陈盛强;柳息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花都区牲畜屠宰及肉类加工销售人员、奶牛场挤奶员、兽医、禽畜饲养员、饲养宠物者等与动物接触密切的重点人群中弓形虫病血清学IgG抗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区内选择不同职业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弓形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779人,阳性71人,阳性率为9.11%.男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4%(33/421)和10.61%(38/358).不同职业人群之间以挤奶员和牲畜屠宰、肉类加工销售人员阳性率高,分别为24.00%、13.74%;饲养员、养宠物者次之,阳性率分别为10.00%、9.94%.结论接触动物或进食污染食物易感染弓形虫,必须加强宣传、改变不良习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等综合防制措施,以降低人群弓形虫感染率.
作者:梁振波;冯月菊;李凯;卢惠溪;沈秋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老年病科2000年7月~2003年6月住院治疗的4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中,145例发生HAP,发生率为33.7%.其中脑出血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共发生HAP 46例(50%);脑梗死338例,发生HAP 99例(29%).通过对痰液中分离出的致病菌分析,发现HAP常见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H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住院时间长,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反复使用抗生素是脑卒中老年HAP患者的易感因素.预防HAP发生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其危险因素,加强护理,早期预防,及时诊断.
作者:梁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9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79例有正常生育史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取宫颈分泌物采用PCR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Uu和Ct的感染情况.结果不孕症组宫颈分泌物中Uu阳性率为52.04%(51/98),Ct 31.60%(31/98),Uu和Ct混合阳性率为15.30%(15/98);对照组中Uu阳性率为11.40%(9/79),Ct阳性率为6.33%(5/79),Uu和Ct混合阳性率为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Uu和Ct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林向容;魏萍;陈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10月至2005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进行分析,并对其肿瘤组织或宫颈分泌物进行HPV检测.结果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与同期宫颈癌的构成比从1996年的11%上升至2005年的42%.≤35岁宫颈癌患者的HPV阳性率为65%,较>35岁者明显升高,后者为32%.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逐年减小,HPV感染率逐渐升高.结论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HPV感染有相关性.故应加强对HPV感染高危人群的监测、随访,做好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梁莉;陈萍;陈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孕妇前两次(共24次)异位妊娠的发病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两次异位妊娠行米非司酮药物保守治疗共7次,其中成功4次,失败3次;剖腹探查17次,其中予切除患侧输卵管4次,保留患侧输卵管13次.宫内妊娠剖宫产9例,顺产3例.结论异位妊娠的再发率较高,慎重选取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可提高其治疗效果.
作者:胡映红;黄宝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和带菌、抗体水平情况.方法病例个案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统计分析.人群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方法.结果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广州市共发生流脑55例(其中民工及其子女占87.27%(48/55)、死亡2例(为民工),发病率为7.48/10万,病死率为3.6%.大学城工地民工带菌率(11.32%)明显高于广州市一般人群(1.92%)及大学城在校大学生(0.68%,x2=37.5412,P<0.001).在大学城在校学生、大学城工地民工中注射流脑疫苗,免疫两周后抗体阳性率为93.82%(167/178),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前(x2=85.6148,P<0.001).结论广州市流动人口对A群流脑免疫力低,人群流脑菌苗接种率低,提示今后应在流动人群聚集地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水平.
作者:周秀珍;周端华;刘维斯;蔡衍珊;陈小霜;邓至爱;张欣强;秦鹏哲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