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宗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调查

黄建晖;郭昕东;黄建云;林文生;黄少珊;李盛满;王小平;林泽群

关键词:预防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摘要:目的阐明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与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判别,为处理群发性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临床诊断与血清学(病原学)分离鉴定,病原学采用MDCK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与否和发病率无相关关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从24例患者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8株,分离阳性率为33.3%.结论该宗群体性发热是流行性感冒的局部小流行,而非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反应.从而排除了一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偶合群体性热病引起的纠纷,为今后鉴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消除该事件对计划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弓形虫感染对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地塞米松处理大鼠以及小鼠感染弓形虫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弓形虫感染组;Ⅲ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停止注射;Ⅳ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并停止注射地塞米松;Ⅴ组:实验期间,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Ⅵ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继续注射地塞米松.每周采集实验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第6周时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将弓形虫感染鼠的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并以脑组织为模板PCR扩增弓形虫SAG1基因.雌性昆明小鼠36只,于感染弓形虫后0,1,2,3,4,5 d时每天处死6只,收集血清.硝酸根还原酶法测定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正常组大鼠6周平均一氧化氮浓度为(29.30±2.77)μmol/L;地塞米松注射2周后,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3.24±2.30)μmol/L、(13.33±2.41)μmol/L、(14.98±1.71)μmol/L、(14.55±2.99)μmol/L;Ⅱ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第3周时升至(76.79±6.93)μmol/L,而后持续下降,至第6周时为(52.34±4.50)μmol/L;Ⅲ组大鼠停止注射地塞米松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逐渐上升,至第4周时为(26.32±2.93)μmol/L,其后维持在正常水平;Ⅳ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第3周时其一氧化氮水平升至(36.19±7.42)μmol/L,然后继续上升,至第5周时达高至(63.60±16.32)μmol/L,然后下降;Ⅴ组大鼠的一氧化氮浓度则维持在从(13.96±2.50)μmol/L到(14.98±1.71)μmol/L之间的较低水平;Ⅵ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缓慢上升,至第5周时升至高,为(58.89±21.70)μmol/L,然后下降.采用PCR的方法从Ⅳ组中的1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Ⅵ组有2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并且其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后回复分离出弓形虫速殖子;PCR阳性的3只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实验期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小鼠感染弓形虫前一氧化氮水平为(27.47±4.41)μmol/L,感染后1 d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有所降低,为(19.29±3.07)μmol/L,然后快速升高,至感染后5 d达高峰(114.51±8.19)μmol/L,此时小鼠处于频死状态.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弓形虫感染可升高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注射地塞米松或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都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与速度有所不同,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升高的速度更快、幅度更高.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先降低而后升高,但不能防止小鼠因急性感染而死亡.

    作者:赖植发;刘轼初;陈晓光;刘敏;周晓红;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台山市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目的监测台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儿童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HBVM)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共抽2个村的138名儿童为研究样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2002年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81.88%,全程接种68.84%.其中1~9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1.52%,10~14岁为69.56%.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21.09%、53.91%、57.81%降至2002年的4.35%、22.46%、34.78%,其中1~9岁儿童的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8.95%、42.48%、45.10%降至2002年的2.17%、15.22%、29.35%.乙肝疫苗接种后,1~3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28.57%~55.56%.由于实施了加强免疫,4~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维持在69.81%.结论台山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全市1~14岁儿童HBV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抗-HBs阳性率大幅度升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余大年;罗伟强;李哓萍;刘文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梅毒1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妊娠结局,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17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2例)和未治疗组(78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10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47%(86/92),未治疗组仅为30.76%(24/78),对照组为96.00%(96/100).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52%(6/92)和2.17%(2/92),接近对照组的6.00%(6/100)、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0.77%(24/78)、28.21%(22/7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0.86%(56/92),未治疗组仅占25.64%(20/78).②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3.07%(18/78),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14/14).③新生儿血清RPR阳性率治疗组为79.50%,未治疗组为10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内皮素-1对硫酸镁引起腹痛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实验组小鼠注射0.625μg ET-1,观察其行为学并记录扭体反应情况,30 min后两组均注射0.05 mol/L硫酸镁0.2 ml,并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对照组腹腔注射硫酸镁后扭体次数为(4.5±3.7),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为(2.7±2.6),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7.2±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注射ET-1后的扭体次数与注射硫酸镁后的扭体次数没有相关关系(P>0.5).结论ET-1可增加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但ET-1引起的扭体次数与随后硫酸镁引起的扭体次数并没有相关关系.

    作者:洪迅;梁杰贤;季文进;郭中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组集成干扰素α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集成干扰素α(IFN-Conα)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细胞病变抑制法,观察不同浓度的重组集成干扰素α对HSV-Ⅰ和HSV-Ⅱ型病毒感染Vero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IFN-Con α对Vero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其中度毒性浓度(TC50)>3μg/ml.对HSV-Ⅰ型和HSV-Ⅱ型的50%的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1.8×10-4±0.3×10-4)μg/ml和(3.5×10-4±1.5×10-4)μg/ml.其结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和干扰素α(IFN-α),其IC50阿昔洛韦对HSV-Ⅰ和HSV-Ⅱ分别为(6.4×10-1±0.6×10-1)μg/ml和(19.1±2.42)μg/ml;IFN-α则分别为(1.6×10-2±1.0×10-2)μg/ml和(3.7×10-2±7.04×10-3)μg/ml.结论IFN-Con α抗HSV-Ⅰ型和HSV-Ⅱ型的有效剂量明显低于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和干扰素α(P<0.01).

    作者:徐冰;王淑琴;李玉环;陶佩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卒中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老年病科2000年7月~2003年6月住院治疗的4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中,145例发生HAP,发生率为33.7%.其中脑出血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共发生HAP 46例(50%);脑梗死338例,发生HAP 99例(29%).通过对痰液中分离出的致病菌分析,发现HAP常见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H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住院时间长,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反复使用抗生素是脑卒中老年HAP患者的易感因素.预防HAP发生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其危险因素,加强护理,早期预防,及时诊断.

    作者:梁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方法将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的患儿按是否早期使用PS分两组,观察病情的转归及BPD的发生情况,并对8例BPD患者按是否使用PS治疗分两组,观察两组呼吸机依赖例数及转归,分析和对比使用PS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结果早期使用PS组机械通气的时间及BPD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BPD患者使用PS后的动脉血气、氧和指数较使用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PS可以改善肺的顺应性及氧和功能,对BP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乔萍;严越秀;莫伟雄;梁星群;汤鸣;肖力;汪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对细胞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感染后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与细胞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滴定度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人巨细胞病毒梯度感染细胞模型,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及其维持液病毒DNA量,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检查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内与其维持液病毒DNA量成正相关(r=0.83,P<0.01).当细胞内病毒DNA量>105GE/106HEL时,病毒开始自细胞内释放;当维持液病毒DNA量>103GE/ml时,细胞出现病变.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受染细胞排放病毒致细胞外,且细胞内外病毒负荷量成正相关.细胞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细胞内及其周围环境的病毒负荷量均密切相关.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缺氧对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与大鼠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病机理.方法48只白色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按照实验时间(2周、6周、10周)再分为三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其中实验组置于密闭低氧舱中制备低氧模型,对照组在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他条件同实验组.于2周末、6周末、10周末分别取各组大鼠,观察其勃起功能,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阴茎组织中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数量、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自身比较,大鼠缺氧前后勃起次数有显著性差异,缺氧后大鼠阴茎勃起次数比缺氧前明显减少(P<0.001).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周末、6周末、10周末阴茎组织中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eNOS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大鼠阴茎勃起次数6周明显低于2周,10周稍高于6周;阴茎组织中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三个实验亚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eNOS的表达6周低,10周有所回升.结论低氧影响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和nNOS、eNOS的表达.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eNOS表达的下降,可能是低氧环境中大鼠ED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于大鹏;韦安阳;毕惠祥;李煜罡;杜跃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尿结石中支原体培养和药敏分析及其流行特征

    目的了解本地区尿石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23例尿石患者的结石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及尿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解脲脲原体(Uu)阳性90例(21.3%),人型支原体(Mh)阳性1例(0.2%),Uu合并Mh阳性11例(2.7%),共102例(24.1%).感染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39岁(阳性率为24.5%)、40~49岁(阳性率为19.6%)和50~59岁(阳性率为31.4%);189例女性患者支原体阳性为59例(31.2%),234例男性患者支原体阳性为43例(18.3%),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对强力霉素敏感率为81.5%,四环素敏感率为64.7%,交沙霉素、红霉素、阿齐霉素、原始霉素敏感率分别为44.6%、42.1%、47.8%、45.3%,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29.5%和26.5%.其尿石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钙,草酸钙以及尿酸盐,多见于肾和输尿管.结论本地区尿石中的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检出率达23.98%,好发年龄在30~59岁之间,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并对多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强力霉素可作为治疗尿结石中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曾赤佳;仇杭佳;彭健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苏北农村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苏北农村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和特点,为结核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间接比例法药敏试验测定苏北两县2001年结核病人的初始分离株对异胭肼(INH)、利福平(RIF)、乙胺丁醇(EMB)和链霉素(STR)的敏感性.结果152株临床分离株的总耐药率为32.9%,初始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28.6%和48.5%;耐多药率为17.1%,初始和获得性耐多药率分别为16.0%和21.2%.同时耐INH和STR是常见的耐两药或多药类型,其次是耐INH和RIF.四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INH(26.3%)、STR(24.3%)、RIF(18.4%)、EMB(10.5%).RIF耐药株中,92.9%的同时耐INH.结论当地农村结核病耐药水平较高,耐药性的发生趋向于对多种药物同时耐药,RIF耐药可作为耐多药的标志.

    作者:杨本付;徐飚;蒋伟利;周佩源;姜庆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rRNA基因的PCR扩增

    目的探讨核酸诊断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rRNA大亚基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DNA进行PCR扩增,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PCR产物的大小和序列结构与待扩增的广州管圆线虫目的基因完全一致.结论本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将其用于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慧儿;周君华;李明月;陈代雄;张雪雁;李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清远市石灰岩地区780名18~69岁农村居民进行高血压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应用EPI-Info 2002和SPSS11.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7.69%,标化患病率为14.01%.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为饮酒、吸烟、劳动强度大、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高体质指数(BMI)、高腰臀比(WHR)等.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5.36%,21.74%,8.80%.结论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患者治疗率、控制率低的现状已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叶浩风;刘晓明;苏耀安;李昌海;朱永坚;欧亮;孙小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TNF水平和TNF-βG252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和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酶联免疫法测定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水平,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NF-β第一内含子含有1069位核苷酸A→G多态位点的基因片段,Nco Ⅰ内切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结果5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中TNF-β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TNF水平妊娠高血压疾病组为(1.28±0.42)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2±0.21)μg/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NF-β G252A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无关联.

    作者:何慧仪;陈盛强;柳息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市2003~2004年鼠疫宿主动物监测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 259只,分属2目2科3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 014只,食虫目动物245只,总鼠密度为12.09%,鼠密度为10.78%.在559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73只,捡获蚤297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13.05%,总蚤指数为0.5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潘志明;高雨藩;郭荣同;罗雷;刘小宁;唐锡美;李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樟树花粉泛变应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从樟树花粉中克隆泛变应原基因.方法通过对多个植物泛变应原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根据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简并性引物,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对樟树花粉中的泛变应原基因进行克隆.结果从樟树花粉中克隆到一个新的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克隆到的基因与其它植物的泛变应原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认为该基因为泛致敏原基因,命名为Cin c1.其在GenBank数据库中的登录号为DQ335252.结论采用简并引物从樟树花粉中克隆到一泛变应原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变应原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宋娟娟;张红云;刘志刚;康敏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广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市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和带菌、抗体水平情况.方法病例个案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统计分析.人群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方法.结果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广州市共发生流脑55例(其中民工及其子女占87.27%(48/55)、死亡2例(为民工),发病率为7.48/10万,病死率为3.6%.大学城工地民工带菌率(11.32%)明显高于广州市一般人群(1.92%)及大学城在校大学生(0.68%,x2=37.5412,P<0.001).在大学城在校学生、大学城工地民工中注射流脑疫苗,免疫两周后抗体阳性率为93.82%(167/178),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前(x2=85.6148,P<0.001).结论广州市流动人口对A群流脑免疫力低,人群流脑菌苗接种率低,提示今后应在流动人群聚集地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水平.

    作者:周秀珍;周端华;刘维斯;蔡衍珊;陈小霜;邓至爱;张欣强;秦鹏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IFN-γ联合安珐特在慢性乙肝抗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指标,评价IFN-γ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35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证实病理纤维化程度均在S2以上,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用IFN-γ1M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2周后改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安珐特,2粒/次,每日三次,总疗程36周.对照组13例,服用一般护肝药物,疗程36周.治疗后再行肝穿术并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治疗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γ联合安珐特是抗肝纤维化的较好配伍治疗.

    作者:冼建中;唐小平;张复春;易俊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连续监测和分析

    目的监测近年来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各种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耐药变迁.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到的细菌,以美国CLSI/NCCLS文件为执行标准,采用K-B法作体外药敏分析.结果共分离临床细菌64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6.9%(368/647),革兰阳性菌占34.0%(220/647),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4%(263/368).常见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杆菌属、铜绿假单胞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有下降趋势,占革兰阴性杆菌的10.0%(35/368)和8.0%(30/36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56.0%,肺炎克雷伯菌占77.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4.4%.结论ICU病房革兰阴性杆菌仍为主要病原菌,非发酵菌感染已成为较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强调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肖柯玲;陈耀棠;魏衍超;陈文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宗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调查

    目的阐明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与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判别,为处理群发性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临床诊断与血清学(病原学)分离鉴定,病原学采用MDCK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与否和发病率无相关关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从24例患者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8株,分离阳性率为33.3%.结论该宗群体性发热是流行性感冒的局部小流行,而非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反应.从而排除了一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偶合群体性热病引起的纠纷,为今后鉴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消除该事件对计划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

    作者:黄建晖;郭昕东;黄建云;林文生;黄少珊;李盛满;王小平;林泽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