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萍;林媛;莫秀英;林灿光;林淑芳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能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由于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乙型肝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作者:唐永玮;吴晓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方法将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的患儿按是否早期使用PS分两组,观察病情的转归及BPD的发生情况,并对8例BPD患者按是否使用PS治疗分两组,观察两组呼吸机依赖例数及转归,分析和对比使用PS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结果早期使用PS组机械通气的时间及BPD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BPD患者使用PS后的动脉血气、氧和指数较使用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PS可以改善肺的顺应性及氧和功能,对BP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乔萍;严越秀;莫伟雄;梁星群;汤鸣;肖力;汪江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和带菌、抗体水平情况.方法病例个案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统计分析.人群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方法.结果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广州市共发生流脑55例(其中民工及其子女占87.27%(48/55)、死亡2例(为民工),发病率为7.48/10万,病死率为3.6%.大学城工地民工带菌率(11.32%)明显高于广州市一般人群(1.92%)及大学城在校大学生(0.68%,x2=37.5412,P<0.001).在大学城在校学生、大学城工地民工中注射流脑疫苗,免疫两周后抗体阳性率为93.82%(167/178),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前(x2=85.6148,P<0.001).结论广州市流动人口对A群流脑免疫力低,人群流脑菌苗接种率低,提示今后应在流动人群聚集地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水平.
作者:周秀珍;周端华;刘维斯;蔡衍珊;陈小霜;邓至爱;张欣强;秦鹏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中,妊娠高血压母亲所生婴儿占62.38%(136例),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占37.62%(8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所生婴儿肺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母亲所生婴儿(P<0.01).结论妊高征母亲所生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率高,早期干预妊高征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坤尧;严文康;韩思敏;林静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清远市石灰岩地区780名18~69岁农村居民进行高血压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应用EPI-Info 2002和SPSS11.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7.69%,标化患病率为14.01%.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为饮酒、吸烟、劳动强度大、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高体质指数(BMI)、高腰臀比(WHR)等.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5.36%,21.74%,8.80%.结论清远市石灰岩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患者治疗率、控制率低的现状已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叶浩风;刘晓明;苏耀安;李昌海;朱永坚;欧亮;孙小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阐明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与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判别,为处理群发性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临床诊断与血清学(病原学)分离鉴定,病原学采用MDCK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与否和发病率无相关关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从24例患者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8株,分离阳性率为33.3%.结论该宗群体性发热是流行性感冒的局部小流行,而非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反应.从而排除了一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偶合群体性热病引起的纠纷,为今后鉴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消除该事件对计划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
作者:黄建晖;郭昕东;黄建云;林文生;黄少珊;李盛满;王小平;林泽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苏北农村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和特点,为结核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间接比例法药敏试验测定苏北两县2001年结核病人的初始分离株对异胭肼(INH)、利福平(RIF)、乙胺丁醇(EMB)和链霉素(STR)的敏感性.结果152株临床分离株的总耐药率为32.9%,初始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28.6%和48.5%;耐多药率为17.1%,初始和获得性耐多药率分别为16.0%和21.2%.同时耐INH和STR是常见的耐两药或多药类型,其次是耐INH和RIF.四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INH(26.3%)、STR(24.3%)、RIF(18.4%)、EMB(10.5%).RIF耐药株中,92.9%的同时耐INH.结论当地农村结核病耐药水平较高,耐药性的发生趋向于对多种药物同时耐药,RIF耐药可作为耐多药的标志.
作者:杨本付;徐飚;蒋伟利;周佩源;姜庆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山市2004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36 d,共发病37例,登革热抗体阳性37例,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4株.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男性16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小6岁,大63岁,其中10~39岁27例,占72.97%.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因早期病例误诊,未及时发现传染源,导致疾病传播.快速灭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市的流行因素,今后应继续加强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落实,加强可疑病例的监测和杀灭蚊媒的工作,扩大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常规监测范围,特别是曾发生疫情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作者:张瑞红;吴海东;周海;吴宝燕;吕海英;夏生林;罗乐;陈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地塞米松处理大鼠以及小鼠感染弓形虫前后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弓形虫感染组;Ⅲ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停止注射;Ⅳ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并停止注射地塞米松;Ⅴ组:实验期间,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Ⅵ组:地塞米松2 mg/kg体重,隔天皮下注射2周后感染弓形虫,继续注射地塞米松.每周采集实验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第6周时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将弓形虫感染鼠的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并以脑组织为模板PCR扩增弓形虫SAG1基因.雌性昆明小鼠36只,于感染弓形虫后0,1,2,3,4,5 d时每天处死6只,收集血清.硝酸根还原酶法测定大鼠、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正常组大鼠6周平均一氧化氮浓度为(29.30±2.77)μmol/L;地塞米松注射2周后,Ⅲ组、Ⅳ组、Ⅴ组、Ⅵ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分别为(13.24±2.30)μmol/L、(13.33±2.41)μmol/L、(14.98±1.71)μmol/L、(14.55±2.99)μmol/L;Ⅱ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第3周时升至(76.79±6.93)μmol/L,而后持续下降,至第6周时为(52.34±4.50)μmol/L;Ⅲ组大鼠停止注射地塞米松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逐渐上升,至第4周时为(26.32±2.93)μmol/L,其后维持在正常水平;Ⅳ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第3周时其一氧化氮水平升至(36.19±7.42)μmol/L,然后继续上升,至第5周时达高至(63.60±16.32)μmol/L,然后下降;Ⅴ组大鼠的一氧化氮浓度则维持在从(13.96±2.50)μmol/L到(14.98±1.71)μmol/L之间的较低水平;Ⅵ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缓慢上升,至第5周时升至高,为(58.89±21.70)μmol/L,然后下降.采用PCR的方法从Ⅳ组中的1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Ⅵ组有2只大鼠的脑组织扩增出SAG1片段,并且其脑组织匀浆转种小鼠后回复分离出弓形虫速殖子;PCR阳性的3只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在实验期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小鼠感染弓形虫前一氧化氮水平为(27.47±4.41)μmol/L,感染后1 d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有所降低,为(19.29±3.07)μmol/L,然后快速升高,至感染后5 d达高峰(114.51±8.19)μmol/L,此时小鼠处于频死状态.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弓形虫感染可升高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注射地塞米松或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感染弓形虫后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都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与速度有所不同,未注射地塞米松的大鼠升高的速度更快、幅度更高.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先降低而后升高,但不能防止小鼠因急性感染而死亡.
作者:赖植发;刘轼初;陈晓光;刘敏;周晓红;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感染后人巨细胞病毒负荷量与细胞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滴定度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人巨细胞病毒梯度感染细胞模型,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及其维持液病毒DNA量,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检查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细胞内与其维持液病毒DNA量成正相关(r=0.83,P<0.01).当细胞内病毒DNA量>105GE/106HEL时,病毒开始自细胞内释放;当维持液病毒DNA量>103GE/ml时,细胞出现病变.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受染细胞排放病毒致细胞外,且细胞内外病毒负荷量成正相关.细胞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细胞内及其周围环境的病毒负荷量均密切相关.
作者:左约维;赵杨;陈敦金;闻良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监测台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儿童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HBVM)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共抽2个村的138名儿童为研究样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2002年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81.88%,全程接种68.84%.其中1~9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1.52%,10~14岁为69.56%.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21.09%、53.91%、57.81%降至2002年的4.35%、22.46%、34.78%,其中1~9岁儿童的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8.95%、42.48%、45.10%降至2002年的2.17%、15.22%、29.35%.乙肝疫苗接种后,1~3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28.57%~55.56%.由于实施了加强免疫,4~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维持在69.81%.结论台山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全市1~14岁儿童HBV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抗-HBs阳性率大幅度升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余大年;罗伟强;李哓萍;刘文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 259只,分属2目2科3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 014只,食虫目动物245只,总鼠密度为12.09%,鼠密度为10.78%.在559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73只,捡获蚤297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13.05%,总蚤指数为0.5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潘志明;高雨藩;郭荣同;罗雷;刘小宁;唐锡美;李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指标,评价IFN-γ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35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证实病理纤维化程度均在S2以上,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用IFN-γ1M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2周后改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安珐特,2粒/次,每日三次,总疗程36周.对照组13例,服用一般护肝药物,疗程36周.治疗后再行肝穿术并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治疗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γ联合安珐特是抗肝纤维化的较好配伍治疗.
作者:冼建中;唐小平;张复春;易俊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的感染情况.方法从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HV-8 DNA开放读码框26基因(ORF26),对其中一阳性PCR产物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DNAstar软件分析.结果239例献血者标本中有2例(0.84%)扩增出一条约233 bp DNA电泳带.经序列分析证实为HHV-8 DNA片段.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存在HHV-8感染,但感染率较低.
作者:付涌水;周豪杰;管洪宇;聂咏梅;汪传喜;江朝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监测近年来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各种较常见的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耐药变迁.方法从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到的细菌,以美国CLSI/NCCLS文件为执行标准,采用K-B法作体外药敏分析.结果共分离临床细菌64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6.9%(368/647),革兰阳性菌占34.0%(220/647),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4%(263/368).常见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杆菌属、铜绿假单胞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有下降趋势,占革兰阴性杆菌的10.0%(35/368)和8.0%(30/36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56.0%,肺炎克雷伯菌占77.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4.4%.结论ICU病房革兰阴性杆菌仍为主要病原菌,非发酵菌感染已成为较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强调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肖柯玲;陈耀棠;魏衍超;陈文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标准株NCTC11639尿素酶A(UreaseA,Ure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E.coli中表达,研究其抗原性.方法应用PCR技术从Hp DNA染色体中扩增Ure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Hp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上进行表达和纯化,用Western-blot检测产物的抗原性并用于对24株抗Hp全菌小鼠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结果扩增的UreA基因全长675 bp(登录号为DQ141577),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Hp菌株的UreA核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98%,表达的UreA融合蛋白分子量为52 000,表达产物可被病人血清和全菌免疫的小鼠血清识别,29株抗Hp小鼠单克隆抗体中有4株是针对UreA抗原的.结论重组Ure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Hp检测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家蝇幼虫免疫血淋巴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其免疫调节功能.方法分未经诱导、针刺诱导、蘸菌液诱导三组提取家蝇幼虫免疫血淋巴,分别针对多个标准菌株做抑菌实验,并设立空白对照和药物对照,观察抑菌效果.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研究家蝇血淋巴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三种处理方法所提取的家蝇幼虫血淋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单细胞真菌白色念珠菌均有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带菌诱导的血淋巴抑菌效果较好,并且抑菌活力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血淋巴对人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明显,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家蝇血淋巴的抑菌活性和免疫功能,为家蝇血淋巴的抗菌机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资料.
作者:郭海萍;林媛;莫秀英;林灿光;林淑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猕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导管介入法将聚乙稀醇(PVA)栓子输送至大脑中动脉使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栓塞,诱发缺血性脑损伤,连续CT扫描观察脑损伤变化和血管栓塞对侧神经功能评定分析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脑血管栓塞前造影明显可观察到左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树及其分支分布情况,栓塞后血管造影证实额颞区无血管显示,连续24 h CT扫描发现栓塞后6 h内可见脑细胞水肿,但无明显可见梗死灶.12 h后见额颞叶区梗死灶,24 h可见明显梗死灶,1个月后见梗死灶面积减小,此后1年内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行为学观察可见血管栓塞对侧前后肢运动功能严重障碍,1个月内神经功能评分为3~4级,3个月后为3级.结论用大脑中动脉介入法注入PVA栓子,成功建立了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作者:潘兴华;贺斌;庞荣清;唐隆旺;李进领;陈系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临床特征及合适处理.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26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分娩产妇16 320例中,前置胎盘126例,发生率为0.8%,其中合并胎盘植入的3例均属中央型,占前置胎盘总数的2.4%.有宫腔操作史者96例,占76.2%.中央性前置胎盘26例,部分性34例,边缘性66例,分别占20.6%,26.9%,52.4%.行剖宫产术98例(77.8%),阴道分娩28例(22.2%).3例胎盘植入的有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1例经MTX化疗保守治疗.孕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窒息22例(17.5%),新生儿存活率100%.结论随着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发病率的增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期待疗法加适时的手术处理,将有助于降低母婴死亡率和发病率.
作者:洪秀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酸诊断方法用于广州管圆线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rRNA大亚基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DNA进行PCR扩增,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PCR产物的大小和序列结构与待扩增的广州管圆线虫目的基因完全一致.结论本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将其用于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慧儿;周君华;李明月;陈代雄;张雪雁;李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