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水源水中污染物主要来源分析

孙兰;杨轶戬;廖育煌;钟嶷;黎淑端;黄汝明

关键词:水源水, 污染物, 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广州市水源水中存在的污染物质的种类,分析各类污染物质的可能危害,并提出解决饮用水源水的方向.方法所需资料来自于1999~2004年广州市排入Z江的主要河涌水污染指标实验室监测数据以及各水厂水源水的实验室监测数据,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1985、GB/T5009-2003、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监测各项理化指标.结果广州地区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占所有污染物的70%以上,无机污染物中金属锰和亚硝酸盐氮是常见的超标项目;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无机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废水以及河底沉积重金属的溶解,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粪便和医院污水.结论有机污染物是广州市水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主要来源是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水源水的处理不能完全去除有害因素,需要寻找新的水源或采用新技术改善水质.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胞嘧啶脱氨酶和胸苷激酶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细胞体外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含有CD-TK双自杀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感染膀胱癌细胞株Mb49细胞,RT-PCR检测CD及TK表达,MTT法测定感染病毒Mb49细胞对GCV和/或5-FC敏感性及旁观者效应.结果RT-PCR可检测到腺病毒感染的Mb49细胞中CD及TK表达,腺病毒感染的Mb49细胞对GCV和/或5-FC敏感性增强,且细胞存活率随前药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联合应用杀伤效果更强.在混合培养细胞中转染细胞为10%时,GCV组、5-FC组、GCV+5-FC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9.55±0.88)%、(77.17±3.38)%、(49.21±1.78)%,有较强的旁观者效应.结论腺病毒载体能有效转导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在膀胱癌细胞中表达,CD-TK融合双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细胞有更强杀伤效果和更明显的旁观者效应,优于单基因系统,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万龙;谢毅;郑少斌;吴元东;朱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组蛋白与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的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组蛋白能保护DNA免被核酸酶消化.除此之外组蛋白还有多种功能,它在基因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调亡、DNA修复以及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同时还是先天免疫的有效分子.本综述重点讨论了组蛋白的结构以及它们在基因调控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作者:魏泉德;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猪蛔虫不同发育期幼虫的收集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猪蛔虫不同发育期幼虫的收集方法.方法采用7.5%次氯酸钠氧化感染期蛔虫卵,37℃过夜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离心数次,充分洗去次氯酸钠,将沉淀用玻璃珠在振荡器上振荡至全部卵壳破裂,幼虫孵出.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幼虫与卵壳分离,后收集底层的脱鞘第三期(L3)幼虫.在贝尔曼原理的基础上,在漏斗中加入低浓度(0.4%)琼脂凝胶,分别将绞碎的含幼虫的猪肝、肺和小肠内容物及其肠粘膜平均分装在数个漏斗中,放入40℃温箱中孵育3 h,待大部分幼虫游离到管底,后用4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肝中的L3,用3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肺中的L3,用2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肠内容物及其粘膜上的第四期幼虫(L4).结果次氯酸钠氧化加玻璃珠震荡法能够使感染期蛔虫卵几乎完全脱壳,配合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收集到纯度较高且活力较强的体外脱鞘幼虫.与传统贝尔曼氏分离法相比,采用低浓度琼脂糖凝胶液能获得杂质少、高纯度的猪内脏中的不同发育期幼虫.结论次氯酸钠氧化加玻璃珠震荡法是体外脱鞘分离感染期幼虫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通过在漏斗内加低浓度的琼脂凝胶的方法是从猪内脏中获得高纯度的不同发育期幼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方法不仅适用于猪蛔虫,而且对其它动物和人的寄生线虫幼虫的收集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翠琴;陈宁;邹丰才;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539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麻疹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与风疹之间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39例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539例麻疹疑似病例中7岁前发病占61.0%,而20岁以后发病仍占25.0%.麻疹IgM阳性率为82.6%(445/539),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1.1%(6/539),以麻疹为主.各年龄组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经x2检验(x2=2.895,P=0.576),无统计学意义.在出疹后第2天前(0~1 d)采集的血清标本其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2.9%,从出疹后第3天至14天(2~14 d)采集的血清标本其麻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8.4%,两者之间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x2=21.08,P<0.001).结论本地发热出疹性疾病以麻疹为主;发病年龄分布主要在7岁前,而20岁以后仍然占相当大比例,值得注意;采血时间与检出率密切相关;仍然有16.3%的疑似病例未经过实验室确诊,应提高麻疹实验室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建议采集双份血(即采集急性发病期及恢复期血清),对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检测阴性结果的病例,再进行双份血IgG测定,以提高麻疹疑似病例确诊性.

    作者:罗小铭;高赛珍;阮坛凤;叶宝青;吕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水痘爆发病例的接种效率分析

    目的为了解佛山市水痘疫苗免疫效力(即疫苗保护效果),进而探讨水痘爆发的原因.方法选择2004年以来4起有代表性的水痘爆发,进行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370例,并计算配比和不配比的水痘疫苗效力.结果病例组的水痘疫苗接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配比后得出的水痘疫苗效力为84.4%.结论水痘疫苗效力<90%,仍偏低.水痘疫苗效力不够高和免疫接种率偏低是水痘爆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梁飞琼;何炳欣;杨国;郭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CV亚基因复制子支持细胞的筛选

    目的寻找新的支持HCV亚基因复制子复制的支持细胞,为研究HCV复制机制、HCV与宿主间的关系,及建立HCV缺陷病毒培养体系提供材料储备.方法质粒pNNeo3-5B含HCV-N亚基因复制子cDNA,该复制子RNA能在Huh7细胞中有效复制.缺失其中的BsaB Ⅰ-Hpa Ⅰ片段(含NS5B的GDD基序),生成缺陷型复制子质粒pNNeo3-5B(△).将以上两个质粒线性化后体外转录出复制子RNA:rNNeo3-5B和rNNeo3-5B(△).将rNNeo3-5B电转染Huh7、SMMC7721、HepG2、BEL7402、Lo2、CBRH7919、BHIK21、Vero E6、293和293T等细胞,以G418筛选3周,观察克隆形成情况,并检测克隆中HCV特异性RNA和蛋白.结果在CBRH7919和BHK21获得G418抗性克隆,转染rNNeo3-5B(△)的细胞和未转染复制子的细胞则全部死亡.RT-PCR检测证实各克隆都含有HCV 5'NTR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有大量表达的HCV NS3和NS5A蛋白,未转染复制子的细胞全为阴性.结论本研究证实CBRH7919和BHK21能支持HCV复制子的自主复制,可作为建立HCV病毒培养体系的备选材料.

    作者:邬刚;吴英松;董文其;陈白虹;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先天性梅毒患儿肺部、四肢骨骼的X线及颅脑超声征象的特点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先天性梅毒患儿肺部、四肢骨骼X线征象的改变及颅脑超声的表现,总结出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对84例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儿进行胸部和四肢骨骼的X线检查及颅脑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4例患儿中胸片异常的有54例,占64.2%,以肺炎表现为主;四肢骨骼改变的有30例,占35.7%,病变以长骨干骺端为主;颅脑超声异常27例,占32.1%,以室管膜下出血及囊性改变为主.结论简便的胸及骨骼X线摄片与颅脑超声检查有助于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可为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郭小芳;张丽范;张霞;王坤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赖型钩端螺旋体601株OmpL1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目的对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株ompL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产物的纯化.方法从我国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株基因组中扩增全长ompL1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载体,回收经EcoR Ⅰ+HindⅢ双酶切产物,将其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通过酶切图谱和序列分析法筛选出重组质粒.将含重组质粒的宿主菌诱导表达后,提取全菌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获得pET9L重组质粒,经诱导表达后得到分子量为31 000的重组蛋白.测序得到的ompL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ompL1基因序列(GenbankI61405)同源性为99.8%,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Genbank LA3138)的同源性达100%.结论成功构建了ompL1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为进一步制备以OmpL1为检测靶抗原的免疫层析试剂盒奠定基础.

    作者:林琳;赵卫;罗军;龙敏;张文炳;杨军;曹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湛江地区家栖鼠类和蚤类的生态调查

    目的调查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和蚤类的生态及种群的构成比.方法捕鼠采用笼夹法,晚放晨收,将捕获鼠类,分类鉴定,称重,解剖观察胎仔数及妊娠斑.室内地面游离蚤采用16开粘蚤纸,室内四个角和中央各放1张,每月布150张,晚放晨收,用生物显微镜低倍鉴别蚤种.结果在捕获鼠中,黄胸鼠占28.41%,褐家鼠占9.17%,小家鼠6.23%,臭鼩鼱占55.64%,地面游离蚤指数0.24.结论在城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农村以黄胸鼠及臭鼩鼱为主,地面游离蚤以1~4月份高,以致痒蚤为主.

    作者:张曼碧;张曼青;刘小华;黄济英;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IL-2对小鼠旋毛虫感染的影响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不同时期IL-2的水平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采用ELISA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取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在鼠体内的发育.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 d即可检出旋毛虫,以膈肌中检出数为高,其次为咬肌,舌肌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感染后35~42 d幼虫密度高.

    作者:张光玉;王云甫;黄朝芬;钟萍;王绍基;杨树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000~200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5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选择4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并对其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范渊村、挖沟村和新湖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84%、62.98%和24.14%,西寺台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上升了30.84%;4个监测村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各监测村耕牛感染率年间高低不一,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疫情控制上有一定效果,但要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工作方法,制订更科学、合理、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作者:刘建兵;戴裕海;蔡顺祥;苏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对门静脉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的门静脉的特点.方法回顾250例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患者的门静脉流速、直径及癌栓发生率,分析其门静脉的特点.结果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患者门静脉的直径为(10.4±1.34)mm,门静脉流速为(19.7±5.2)cm/s;门静脉癌栓发生率为0;与原发性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中,门静脉的流速及直径改变不显著;与原发性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相比较,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罕见.

    作者:王辉;曾山崎;盛立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血染色法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染色的五聚体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比较

    目的分别采用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法和全血直接染色法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肽五聚体(MHC pentamers)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分离PBMC,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MHC Pentamers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的CTL细胞,部分患者同时采用全血直接染色方法进行HBV特异性的CTL细胞的检测.结果32例HLA-A2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均可检测到HBV特异性的CTL细胞,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34±1.06)%,两种染色方法检测的特异性的CTL细胞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血直接染色结合五聚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CTL是一种简便、敏感和可行的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检测方法.

    作者:邓洪;韩晓燕;陈幼明;张富程;高志良;姚集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庆市2002年霍乱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2年霍乱疫情流行特点及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霍乱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采肛拭和(或)大便取样,进行霍乱弧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全市发生霍乱疫情23起,确诊病例173例,死亡5例,带菌者101人.霍乱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84/10万、0.558/10万、0.016/10万、2.89%.病例相对集中在渝西地区,6~8月为发病高峰,以农民发病为主.食物因素引起的病例数显著高于其它传播因素(U=6.62,P<0.01).优势流行菌型为埃尔托霍乱弧菌稻叶1d菌型,同时首次出现霍乱弧菌O139群.结论重庆市霍乱传播方式以食源性传播为主,流行株发生改变,应制定针对性强的综合防制措施,控制和减少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罗兴建;肖邦忠;张静秋;吴国辉;易娟;龙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品过敏原的检测与分析

    食品过敏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本文中对现用的及前景看好的食品过敏原检测分析方法,如免疫学检测、PCR分析等方法的精确度、灵敏度、适用范围、重现性、限制性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作者:吴海强;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茂伟;吴健林;江建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尘螨变应原含量检测研究进展

    尘螨变应原是室内主要的致敏因素,可引起哮喘、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球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对居室中尘螨含量的检测可用尘螨计数、尘螨变应原(house dust mite allergen,HDMA)测定和尘螨代谢物鸟嘌呤测定等,其中对尘螨变应原定量测定的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检测环境中尘螨过敏原含量,监测人群暴露水平,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尘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还可检测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为尘螨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作者:练玉银;杨杏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993~2004年江门市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江门市性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2004年江门市的性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3~2004年江门市性病发病呈快速增长趋势,由1993年的1 403例(发病率63.52/10万)上升到2004年的9 101例(发病率225.91/10万),年均增长18.53%,增长幅度大的是梅毒,年均增长55.06%,其次依次是生殖器疱疹(GH)、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CA)、淋病,年均增长分别是50.73%、36.14%、15.99%、2.93%;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从1993年的500例增长到2004年5 010例,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男性的14.7%;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其次依次为30~39、40~49、≥50岁组,而<15岁组低;非婚性接触是性病传播的一个主要感染源.结论江门市性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黄东辉;卢和琨;程文海;黄丽卿;谭仲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BsAg阴性preS1Ag阳性的HBV携带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 DNA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 DNA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进行检测,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15个月.结果在研究的时间内,国产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HBsAg(-)/HBeAg(+)/HBcAb(+)/preS1Ag(+);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均为阳性,并随时间延续HBsAg水平逐渐下降;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为阳性,病毒载量上下波动.结论该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学少见模式HBsAg为假阴性,动态观察HBsAg与HBV DNA水平,了解HBV复制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朱平安;祝玲玲;申群喜;谭德明;朱红秋;谭萍;陈素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类mdr1基因新型Taq Man-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比现有方法敏感、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新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方法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A的质粒pHaMDR1/A为阳性模板,用Primer express 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Taq Man-MGB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当待扩增DNA浓度在3.601×103cps/ml~3.601×109cps/ml范围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8.结论应用Taq Man-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和精确度高等优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人类mdr1基因的方法.

    作者:邹亚伟;胡斌;何蕴韶;陈福雄;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