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衍海;彭鸿娟

关键词:血吸虫, 性别特异性基因, 研究进展
摘要: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以近年来国外在血吸虫基因的性别特异性方面的研究为依据,对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基因的调控及克隆进行了综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感染病例及耐药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例病原菌耐药性流行特征和抗生素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自2004年1~10月间某院154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所分离培养的154株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在154株菌株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其敏感的菌株只有9.1%,而对亚胺硫霉素敏感的菌株有27株(17.5%).感染病例中,男性占68.2%;0~,25~这两个年龄组为主,共计占72.7%.感染部位的分布:男性以切口感染为主,女性则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 感染控制应有所侧重,要针对不同人群、病种有重点的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郑少敏;任婕;张春环;彭兰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口服万艾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万艾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方法 选择50例促排卵周期中子宫内膜生长不良的不孕患者,在下一个促排卵周期中周期第7~8天开始给予万艾可口服治疗,50 mg/d,至子宫内膜厚度达到8.0 mm或证实已排卵.结果 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服药前为5.2~7.8(6.90±0.61)mm,服药后为3.7~14.0(7.78±1.81)mm,服药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95%可信区间为0.33~1.42 mm,P=0.002).服药后子宫内膜分型没有明显变化(P=0.907).临床妊娠率显著提高(P=0.012).结论 万艾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助于胚胎着床.

    作者:苏念军;杨翠莲;李冰;蒋亚玲;单冬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梅县学校食堂厨工诺瓦克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梅县学校食堂厨工诺瓦克病毒感染情况,为诺瓦克病毒胃肠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诺瓦克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34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3.42%.结论 梅县学校食堂厨工存在诺瓦克病毒健康携带者,学校有爆发诺瓦克病毒胃肠炎的潜在危险.

    作者:黄念先;陈复才;熊杏茹;周志汀;陈志青;李信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体检正常者和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治疗前后的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对CHF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CHF组T3、FT3较对照组下降,且慢性心衰组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T3、FT3水平逐渐减低;T4、FT4、TSH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抗心衰治疗后T3、FT3水平明显上升(P<0.05).慢性心衰组患者血清中T3、Fr3的水平与心衰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CH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判断其心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卫;丁彩屏;文薇;徐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西右江区疟疾流行现状与防治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右江区2002年疟疾流行及控制现状,评价监测措施,为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选择右江区近年疟疾病人较多的3个乡镇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对村民和学生进行疟史、蚊帐使用情况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为0.15/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9 885人次,年血检率为3.03%,未检出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419人次,检出5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1.19%.走访调查1 004户4 709名村民,查出1例疑似病例,居民蚊帐使用率为98.17%,中小学生经验积累型和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村民.结论 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无当地感染病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村民蚊帐使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疫情漏报现象,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作者:郭传坤;李锦辉;黎学铭;覃业新;林珍;杜进发;林永健;覃志国;蒙礼坚;姜德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梅毒性血管炎致脑卒中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梅毒性血管炎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7例梅毒血管炎致脑卒中的临床及检验学、影像学、治疗经过、预后等.结果 7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25~66岁,文化程度大多偏低,均有冶游史,多无明确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均为脑血管梅毒.头颅MR表现:基底节、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后肢T1低信号,T2及水抑制T2高信号,桥脑斑片状T2及水抑制T2高信号,枕顶叶条片状T2及水抑制高信号.1例外囊出血,6例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全部病例梅毒螺旋血凝试验(TPHA)均阳性.6例做了腰穿,3例脑脊液TPHA阳性.结论 梅毒性血管炎以男性多见,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病例均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梅毒全身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试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玉群;黄帆;王立志;李扬;谭双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小剂量吲达帕胺/阿替洛尔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吲达帕胺(Ind)和阿替洛尔(Ate)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8只SHR随机分为6组.①空白对照组;②低-低剂量组:Ind 0.06 mg/kg·d-1,Ate 2.25 mg/kg·d-1;③低-高剂量组:Ind 0.06 mg/kg·d-1,Ate 4.5 mg/kg·d-1;④高-低剂量组:Ind 0.12 mg/kg·d-1,Ate 4.5 mg/kg·d-1;⑤高-高剂量组:Ind 0.12 mg/kg·d-1,Ate 4.5 mg/kg·d-1;⑥高剂量单用组:Ate 4.5 mg/kg·d-1.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周,尾袖法测收缩压,Langendoff灌流心脏测量心功能.结果 高-低剂量联用组,有效降低SHR的收缩压,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减少左室重与体重之比.结论 小剂量联合应用Ind和Ate对SHR的降压作用及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大剂量单用Ate.

    作者:郑猛;符永恒;单志新;杨敏;谭虹虹;余细勇;林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118例女性吸毒者艾滋病VCT行为探讨

    目的 了解女性药瘾患者过去的艾滋病危险行为.女性药瘾患者过去的艾滋病筛检情形与未来的筛检意愿.方法 研究样本为龙岗区三所烟毒戒治所的118名女性吸毒者.研究工具为结构式自填问卷,内容包括对过去的艾滋病危险行为、过去主动筛检情形、未来主动筛检意愿等项目的调查.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仅8%样本曾主动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在艾滋病危险行为方面,有32.2%曾与他人共享针头,13.3%曾因药物或金钱而性交易,29.2%在过去一年中有多重性伴侣,59.7%在过去一年性行为中无保险套使用习惯.过去曾主动筛检者的用药种类、对此次戒治是否接受筛检的认知、年龄、受教育年数等基本资料变量皆与未曾主动筛检者有显著差异;认知的艾滋病筛检效用、对筛检资源的了解程度、同伴因素、配偶或性伴侣因素显著高于未曾主动筛检者;未来主动筛检意愿亦明显较高,认知的艾滋病筛检障碍则显著较低.结论 针对女性药瘾患者,卫生教育部门应加强其对艾滋病危险行为的认知干预,使其了解何种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同时,应极力倡导艾滋病筛检的好处,提高女性药瘾患者对艾滋病筛检效用的认同.

    作者:张起文;杨倬;覃佩兰;陈嘉慧;王文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髓鞘碱性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6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临床中的探讨

    目的 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MS组(CSF31例、Serum 32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组(CSF和Serum均为24例)和对照组(CSF24例、Serum 28例)中MBP和IL-16的水平.结果 MS组中CSF和Serum中MBP水平均显著高于GBS及对照组(P<0.01),CSF IL-16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Serum IL-16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MS组CSF中MBP的水平和IL-16的水平显著相关(r=0.463,P<0.05),但Serum中两者间无相关性.结论 MBP对MS的发病有很高的敏感性,IL-16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产生并参与MS的炎症过程.

    作者:田作军;赵薛旭;李作汉;张帆;曹福田;李少明;邵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早期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多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早期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及量化标准,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发病3d内就诊的55例脑膜炎患者的外周血像、血糖及C-反应蛋白(CRP),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糖及CRP的检测结果.其中经病原学及/或临床治疗确诊的化脓性脑膜炎25例、病毒性脑膜炎30例,对其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周血像、CSF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早期两种脑膜炎互有重叠,鉴别化脓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存在一定困难.而采用CSF蛋白>1.5g/L,血清CRP>16 mg/L,CSF糖与血糖比值≤0.35等量化指标,则明显提高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如果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可进一步增加鉴别两种脑膜炎的敏感性.结论 选择CSF糖与血糖比值、血清CRP、CSF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并设定量化标准,或者对这些指标进行组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早期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减少误诊,增强治疗的针对性.

    作者:黄宗青;李爱东;刘素英;刘洪涛;陆雪东;邓英太;史少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不同人群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研究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流行基因型分布和不同人群间感染的差异.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沙眼衣原体omp1基因VS1-VS2序列,利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66株沙眼衣原体感染标本中,通过基因分型共检出182株菌.包括9个基因型,总体优势流行型为E型(27.5%)、F型(22.0%)、D型(14.3%)、J型(15.0%)和H型(8.8%).113例性病门诊病人中,以F(26.9%)、E(24.3%)、J(16.8%)、D(13.4%)和H(8.4%)型为主,混合型感染率为5.3%(6/113).而53例卖淫女性标本中,发现混合感染8例(15.1%,8/53),以E(33.3%)、D(15.9%)、F(15.9%)和K(12.7%)型为主,混合感染率为15.1%(8/53).F型在门诊病人中的流行率显著高于卖淫女性(x2=4.8,P<0.05),而混合型感染率和K型流行率卖淫女性显著高于门诊病人(x2=4.5,P<0.05;χ2=7.4,P<0.01).结论 性病门诊患者和卖淫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血清型存在差异.加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有效控制性病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和平;江丽芳;方丹云;李美玲;吴兴中;李燕娃;徐钢;薛耀华;冯占芹;吴亚安;黄进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间日疟原虫多表位疫苗基因的设计、合成与酵母表达

    目的 针对疟原虫生活史复杂,蛋白种类多且具有期特异性,逃避宿主免疫机制健全,流行广泛等特点,构建间日疟多期多阶段多表位疫苗候选株.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筛选间日疟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利用计算机模建技术进行组合、排列,演绎多表位肽基因,人工合成基因,构建酵母表达系统,甲醇诱导表达多表位肽.结果 以间日疟原虫3个PvCSP T表位、1个PvCSP B细胞表位、2个PvMSP-19 B细胞表位、2个PvDBPⅡ保守序列、1个PvAMA B细胞表位和1个PvAMA T细胞表位,加入白喉毒素T细胞表位和Pan-DR Th细胞表位肽,设计合成了一条由786 bp组成的间日疟原虫多表位肽疫苗基因(PvDBW);利用G418压力筛选得到多个高拷贝pPIC9K/PvDBW/P.pastoris菌株;用甲醇诱导后表位肽呈分泌性表达,表达量为80 mg/L.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间日疟原虫多期多阶段多表位疫苗pPIC9K/PvDBW/P.pastoris菌株,得到了分泌性表达的多表位肽,为探索间日疟原虫多期、多表位疫苗的可行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王萍;吴娴波;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及预防发病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6 272例2005年6~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体格检查、空腹血糖测定及肝胆B超.结果 6 272名成人研究对象中,男性3 662名,女性2 610人,平均年龄(46.43±13.7)岁.B超共检出脂肪肝1 369人,患病率为21.83%,男性为24.47%,女性为18.12%.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χ2=-35.96,P<0.01).男女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8岁前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x2=18.7,P<0.01),58~70岁之间男女性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7,P=0.43),70岁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5.3,P<0.05).脂肪肝组肥胖、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增高和胆石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结论 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高,肥胖、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增高和胆石症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作者:葛辉;梁银杏;曾亚辉;汤洁如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相关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及Tamm-Horsfall蛋白(T-H蛋白)的变化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52例糖尿病病人和38名正常人尿Alb、β2-M及T-H蛋白含量.结果 糖尿病患者尿Alb、β2-M高于正常人(P<0.05),T-H蛋白低于正常人(P<0.05).随病变进展尿蛋白的异常改变更趋显著.结论 检测糖尿病病人尿Alb、β2-M及T-H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肾脏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

    作者:雷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g)测定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间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结果 ACS患者血浆D-Dimer、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患者的D-Dimer、Fg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P<O.01).结论 ACS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明显升高,反映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的形成,D-Dimer和Fg的检测对ACS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荣静;习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共刺激分子-B7家族及其在胞内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近年来,共刺激信号B7家族成员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B7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在免疫应答不同阶段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调节诸多方面,也与寄生虫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本文以B7家族成员在宿主感染胞内寄生原虫后,诱导产生免疫反应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宋蓓;吕杨;张锡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佛山市登革2型病毒流行株结构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目的 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1993年广东省佛山市流行株GD06/93结构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追踪其地域来源、基因组结构与致病性的关系,为研究开发登革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登革2型国际标准株NGC序列,设计2对重叠引物,RT-PCR扩增,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受体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 GD06/93株结构基因序列长度为2 325 bp,编码775个氨基酸.与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TSV01、Taiwan-1008DHF、NGC、44、ThD2_0038_74、ThNH81/93、pd08/98、04、Cuba165/97及S1进行比较,其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6%、95%、95%、95%、94%、94%、92%、92%、91%.结论 GD06/93病毒株的结构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同源性很高.在比较的6株登革2型病毒株中,GD06/93株与同期在澳大利亚流行的TSV01株同源性高.

    作者:李建军;任瑞文;马安德;徐晓立;沈梅;蒋忠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间日疟原虫部分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并测定我国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的部分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根据PvLDH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从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LDH基因,定向克隆入pMDl8质粒.阳性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网站www.ncbi.nlm.nih.gov、www.expasy.ch对获得的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全长897 bp,编码299个氨基酸.DNAMAN预测PvLDH存在10个潜在抗原表位,均与PfLDH的相应预测表位间有同源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我国间日疟原虫与Salvador Ⅰ株和Belem株间日疟原虫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其它疟原虫LDH的同源性为88%~90%.结论 成功克隆了我国间日疟原虫LDH基因,其基因序列与其它疟原虫LDH基因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作者:郝文波;王萍;陈白虹;高洋;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蛋白芯片法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63例结核病患者的血清标本,25份肺部其它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并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相比较.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25%(43/63)和88%(22/25),阳性预测值为93.48%(43/46),阴性预测值为52.38%(22/42),阳性检出率为52.27%(46/88),显著高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阳性率(23.86%,21/88).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诊断结核病,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是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招凡;丁鹤林;刘香梅;林向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005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05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110株淋球菌检出PPNG 38株(34.5%)、TRNG 56株(50.9%);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96.4%,青霉素耐药率的达93.6%;头孢妥仑MIC50为0.125 mg/L,MIC90为0.5 mg/L.头孢曲松、壮观霉素没有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强.结论 头孢曲松和壮观霉素在临床上是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张锡宝;李平;梁艳华;宋卫忠;吴德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