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髓鞘碱性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6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临床中的探讨

田作军;赵薛旭;李作汉;张帆;曹福田;李少明;邵明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髓鞘碱性蛋白, 白细胞介素16
摘要:目的 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MS组(CSF31例、Serum 32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组(CSF和Serum均为24例)和对照组(CSF24例、Serum 28例)中MBP和IL-16的水平.结果 MS组中CSF和Serum中MBP水平均显著高于GBS及对照组(P<0.01),CSF IL-16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Serum IL-16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MS组CSF中MBP的水平和IL-16的水平显著相关(r=0.463,P<0.05),但Serum中两者间无相关性.结论 MBP对MS的发病有很高的敏感性,IL-16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产生并参与MS的炎症过程.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梅毒性血管炎致脑卒中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梅毒性血管炎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7例梅毒血管炎致脑卒中的临床及检验学、影像学、治疗经过、预后等.结果 7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25~66岁,文化程度大多偏低,均有冶游史,多无明确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均为脑血管梅毒.头颅MR表现:基底节、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后肢T1低信号,T2及水抑制T2高信号,桥脑斑片状T2及水抑制T2高信号,枕顶叶条片状T2及水抑制高信号.1例外囊出血,6例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全部病例梅毒螺旋血凝试验(TPHA)均阳性.6例做了腰穿,3例脑脊液TPHA阳性.结论 梅毒性血管炎以男性多见,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病例均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梅毒全身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试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玉群;黄帆;王立志;李扬;谭双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共刺激分子-B7家族及其在胞内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近年来,共刺激信号B7家族成员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B7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在免疫应答不同阶段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调节诸多方面,也与寄生虫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本文以B7家族成员在宿主感染胞内寄生原虫后,诱导产生免疫反应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宋蓓;吕杨;张锡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118例女性吸毒者艾滋病VCT行为探讨

    目的 了解女性药瘾患者过去的艾滋病危险行为.女性药瘾患者过去的艾滋病筛检情形与未来的筛检意愿.方法 研究样本为龙岗区三所烟毒戒治所的118名女性吸毒者.研究工具为结构式自填问卷,内容包括对过去的艾滋病危险行为、过去主动筛检情形、未来主动筛检意愿等项目的调查.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仅8%样本曾主动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在艾滋病危险行为方面,有32.2%曾与他人共享针头,13.3%曾因药物或金钱而性交易,29.2%在过去一年中有多重性伴侣,59.7%在过去一年性行为中无保险套使用习惯.过去曾主动筛检者的用药种类、对此次戒治是否接受筛检的认知、年龄、受教育年数等基本资料变量皆与未曾主动筛检者有显著差异;认知的艾滋病筛检效用、对筛检资源的了解程度、同伴因素、配偶或性伴侣因素显著高于未曾主动筛检者;未来主动筛检意愿亦明显较高,认知的艾滋病筛检障碍则显著较低.结论 针对女性药瘾患者,卫生教育部门应加强其对艾滋病危险行为的认知干预,使其了解何种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同时,应极力倡导艾滋病筛检的好处,提高女性药瘾患者对艾滋病筛检效用的认同.

    作者:张起文;杨倬;覃佩兰;陈嘉慧;王文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合成环肽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的初步研究

    目的 鉴定合成环肽FJ-08是否抑制HIV-1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方法 固相合成环肽FJ-08(SACYWWHRLHCGGGS),将合成肽与BSA载体交联,ELISA检测交联物与源于HIV-1 gp41 N螺旋的合成肽N36结合,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检测FJ-08抑制H9/HIV ⅢB细胞与MT-2细胞的融合.结果 ELISA鉴定表明FJ-08-BSA与N36肽结合.与无关肽比较,细胞融合抑制实验显示在2 h内,80 μg/ml的FJ-08肽具有抑制融合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效应.结论 FJ-08合成肽可抑制HIV-1介导的细胞融合.

    作者:刘北一;朱平;姜世勃;富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间日疟原虫多表位疫苗基因的设计、合成与酵母表达

    目的 针对疟原虫生活史复杂,蛋白种类多且具有期特异性,逃避宿主免疫机制健全,流行广泛等特点,构建间日疟多期多阶段多表位疫苗候选株.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筛选间日疟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利用计算机模建技术进行组合、排列,演绎多表位肽基因,人工合成基因,构建酵母表达系统,甲醇诱导表达多表位肽.结果 以间日疟原虫3个PvCSP T表位、1个PvCSP B细胞表位、2个PvMSP-19 B细胞表位、2个PvDBPⅡ保守序列、1个PvAMA B细胞表位和1个PvAMA T细胞表位,加入白喉毒素T细胞表位和Pan-DR Th细胞表位肽,设计合成了一条由786 bp组成的间日疟原虫多表位肽疫苗基因(PvDBW);利用G418压力筛选得到多个高拷贝pPIC9K/PvDBW/P.pastoris菌株;用甲醇诱导后表位肽呈分泌性表达,表达量为80 mg/L.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间日疟原虫多期多阶段多表位疫苗pPIC9K/PvDBW/P.pastoris菌株,得到了分泌性表达的多表位肽,为探索间日疟原虫多期、多表位疫苗的可行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王萍;吴娴波;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佛山市登革2型病毒流行株结构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目的 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1993年广东省佛山市流行株GD06/93结构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追踪其地域来源、基因组结构与致病性的关系,为研究开发登革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登革2型国际标准株NGC序列,设计2对重叠引物,RT-PCR扩增,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受体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 GD06/93株结构基因序列长度为2 325 bp,编码775个氨基酸.与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TSV01、Taiwan-1008DHF、NGC、44、ThD2_0038_74、ThNH81/93、pd08/98、04、Cuba165/97及S1进行比较,其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6%、95%、95%、95%、94%、94%、92%、92%、91%.结论 GD06/93病毒株的结构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同源性很高.在比较的6株登革2型病毒株中,GD06/93株与同期在澳大利亚流行的TSV01株同源性高.

    作者:李建军;任瑞文;马安德;徐晓立;沈梅;蒋忠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体检正常者和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治疗前后的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对CHF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CHF组T3、FT3较对照组下降,且慢性心衰组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T3、FT3水平逐渐减低;T4、FT4、TSH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抗心衰治疗后T3、FT3水平明显上升(P<0.05).慢性心衰组患者血清中T3、Fr3的水平与心衰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CH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判断其心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卫;丁彩屏;文薇;徐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氯诺昔康预先镇痛对妇科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诺昔康静脉预先镇痛对妇科手术病人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方法 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52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实验组在开腹前和关腹前分别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两组PCEA均为0.01%吗啡与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配方.用法:负荷量5ml,背景量1.5 ml/h,PCA量3ml,锁定时间20 min.观察指标:镇痛效果使用VAS评分法,记录术后1、2、4、8、12、24、36、48 h病人疼痛评分,术后第1、2天的PCA按压次数(PCAC).副反应:病人镇静、头晕、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12 h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4、36、48 h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PCAc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副作用:实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15.3%)低于对照组(38.4%).结论 氯诺昔康预先镇痛对妇科手术病人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有明显增效作用,减少了PCEA过程的吗啡用药量,以及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

    作者:黄焕森;王卓丹;吴伟玲;高崇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小剂量吲达帕胺/阿替洛尔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吲达帕胺(Ind)和阿替洛尔(Ate)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8只SHR随机分为6组.①空白对照组;②低-低剂量组:Ind 0.06 mg/kg·d-1,Ate 2.25 mg/kg·d-1;③低-高剂量组:Ind 0.06 mg/kg·d-1,Ate 4.5 mg/kg·d-1;④高-低剂量组:Ind 0.12 mg/kg·d-1,Ate 4.5 mg/kg·d-1;⑤高-高剂量组:Ind 0.12 mg/kg·d-1,Ate 4.5 mg/kg·d-1;⑥高剂量单用组:Ate 4.5 mg/kg·d-1.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周,尾袖法测收缩压,Langendoff灌流心脏测量心功能.结果 高-低剂量联用组,有效降低SHR的收缩压,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减少左室重与体重之比.结论 小剂量联合应用Ind和Ate对SHR的降压作用及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大剂量单用Ate.

    作者:郑猛;符永恒;单志新;杨敏;谭虹虹;余细勇;林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g)测定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间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结果 ACS患者血浆D-Dimer、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患者的D-Dimer、Fg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P<O.01).结论 ACS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明显升高,反映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的形成,D-Dimer和Fg的检测对ACS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荣静;习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州市花都区吸毒人员HIV和梅毒检测分析

    目的 调查广州市花都区吸毒人员艾滋病毒(HIV)及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2005年7~11月新入花都区戒毒所的601名吸毒人员血样,检测HI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 601名吸毒人员中,HIV感染率为1.5%,梅毒感染率为10.82%.男女间感染HI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梅毒的感染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应在吸毒人员中持续开展艾滋病、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以遏制HIV、性病在吸毒人员中蔓延.

    作者:谭穗芳;邱立新;何丽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以近年来国外在血吸虫基因的性别特异性方面的研究为依据,对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基因的调控及克隆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衍海;彭鸿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社区儿童哮喘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及综合干预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儿童哮喘发病的相关因素,评价社区综合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社区中2 837名0~14岁儿童进行哮喘筛查,共筛查出65例哮喘患儿,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将65例哮喘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即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及跟踪随访,随访期限为1年,比较两组哮喘发作频率及程度.结果 该社区中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为2.3%,以春季多见,占47.7%(31例);哮喘患儿首次出现喘息的年龄<3岁者占72.3%(47例);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占65.2%(38例);家族中有哮喘及其他过敏史者分别为23.0%(15例)和16.9%(11例),患儿有湿疹和/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史者占29.2%(19例).经社区综合干预后,哮喘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均明显改善.结论 哮喘发病与发病年龄、季节、家族史及个人过敏史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应改善儿童的居住环境,积极防治儿童早期呼吸道感染,早期诊断和社区综合干预是儿童哮喘防治的有效措施.

    作者:彭淑梅;曾静;邓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5年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疟疾防治中联合管理的作用.方法 采用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5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19例(占全省病例的63.30%),年发病率0.03/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0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0.848,P<0.05);流动人口中的返乡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20%,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5%,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899,P>0.05).在返乡人员中,从国外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高,与从其它省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6、7月达到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我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 通过联防,2005年我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者:张贤昌;林荣幸;张启明;阮彩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体内表达

    目的 克隆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基因并构建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I-PIB-PIA,了解pCI-PIB-PIA能否被小鼠骨骼肌细胞摄取并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质粒pET-PIB和pET-PIA中获得孔蛋白PIB和PIA全长DNA片段,构建表达融合蛋白PIB和PIA的真核表达载体pCI-PIB-PIA.pCI-PIB-PIA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ABC法检测pCI-PIB-PIA免疫小鼠肌细胞中PIB-PIA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可扩增出预期大小的全长PIB和PIA基因片段.与GenBank报道的PIB和PIA序列比较,重组质粒pCI-PIB-PIA中目的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免疫小鼠的肌细胞能摄取pCI-PIB-PIA并表达PIB-PIA融合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淋球菌孔蛋白PIB和PIA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PIB-PIA;pCI-PIB-PIA接种小鼠后可见免疫小鼠肌细胞中PIB-PIA融合蛋白的表达,该结果可作为淋球菌多价DNA疫苗的研究基础.

    作者:廖芳;贺超;戴翔;宋启发;熊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36例CSDH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个月CT复查,血肿全部消失35例,血肿减小1例,无l例复发.结论 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CSDH简便、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孟兵;蔡树雄;李仕卓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相关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及Tamm-Horsfall蛋白(T-H蛋白)的变化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52例糖尿病病人和38名正常人尿Alb、β2-M及T-H蛋白含量.结果 糖尿病患者尿Alb、β2-M高于正常人(P<0.05),T-H蛋白低于正常人(P<0.05).随病变进展尿蛋白的异常改变更趋显著.结论 检测糖尿病病人尿Alb、β2-M及T-H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肾脏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

    作者:雷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髓鞘碱性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6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临床中的探讨

    目的 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MS组(CSF31例、Serum 32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组(CSF和Serum均为24例)和对照组(CSF24例、Serum 28例)中MBP和IL-16的水平.结果 MS组中CSF和Serum中MBP水平均显著高于GBS及对照组(P<0.01),CSF IL-16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Serum IL-16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MS组CSF中MBP的水平和IL-16的水平显著相关(r=0.463,P<0.05),但Serum中两者间无相关性.结论 MBP对MS的发病有很高的敏感性,IL-16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产生并参与MS的炎症过程.

    作者:田作军;赵薛旭;李作汉;张帆;曹福田;李少明;邵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不同人群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研究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流行基因型分布和不同人群间感染的差异.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沙眼衣原体omp1基因VS1-VS2序列,利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66株沙眼衣原体感染标本中,通过基因分型共检出182株菌.包括9个基因型,总体优势流行型为E型(27.5%)、F型(22.0%)、D型(14.3%)、J型(15.0%)和H型(8.8%).113例性病门诊病人中,以F(26.9%)、E(24.3%)、J(16.8%)、D(13.4%)和H(8.4%)型为主,混合型感染率为5.3%(6/113).而53例卖淫女性标本中,发现混合感染8例(15.1%,8/53),以E(33.3%)、D(15.9%)、F(15.9%)和K(12.7%)型为主,混合感染率为15.1%(8/53).F型在门诊病人中的流行率显著高于卖淫女性(x2=4.8,P<0.05),而混合型感染率和K型流行率卖淫女性显著高于门诊病人(x2=4.5,P<0.05;χ2=7.4,P<0.01).结论 性病门诊患者和卖淫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血清型存在差异.加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有效控制性病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和平;江丽芳;方丹云;李美玲;吴兴中;李燕娃;徐钢;薛耀华;冯占芹;吴亚安;黄进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三种IgM酶联免疫试剂盒在麻疹病例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对三种抗麻疹病毒IgM酶联免疫试剂盒(海泰快速法、海泰普通法和德国试剂A)在麻疹病例早期诊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双盲法,用三种试剂盒对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品平行检测.结果 海泰快速法、海泰普通法和德国进口试剂A等三种抗麻疹病毒IgM酶联免疫试剂对170份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65%、64.71%和62.35%;灵敏度分别为100%、99.1%和94.4%;特异度分别为88.7%、95.2%和93.5%;调整一致性分别为95.7%、97.5%和93.7%;约登指数分别为0.887、0.942和0.880.结论 三种试剂盒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另外海泰快速法的灵敏度高,海泰快速法和海泰普通法在敏感性及特异性上都有较为理想的结果,而且海泰快速法试剂操作更为简便、快速,更适合于基层疾病控制部门快速诊断麻疹病例,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作者:郑焕英;刘冷;郭雪;柯昌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