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鲍子平;高祖禄;宁安;胡启龙;陈名刚;陈凡经;葛军;肖树华;周晓农;徐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
作者:张双民;吴忠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回顾云浮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情况,探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年版)要求开展对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和《消毒与灭菌评价方法及标准》(GB15981-1995)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结果 2001-2005年共监测医疗机构5 812间次,采样检测32 934份,合格31 181份,检测总合格率94.68%.各类监测项目中,无菌器械浸泡液合格率高,为97.85%,低为空气细菌含量,合格率仅为71.80%.其中市、县(市、区)、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合格率分别为95.35%、94.64%、94.63%.结论 云浮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较高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市级医院高,县(市、区)和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偏低.消毒合格率市级医院高,县(市、区)和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偏低.
作者:喻黎明;刘燕敏;李惠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城区与乡镇非农业人口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差异及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临床防治妊娠期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年2月至2006年1月在高要市人民医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孕前健康、无合并症的3 543例孕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城区及乡镇非农业人口孕产妇依次分为A组(2731例)和B组(812例),对两组年龄、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时间、孕前体重指数(BMI)、GDM、GIGT诊断孕周、GCT的异常率、GDM、GIGT的发生率及母儿围产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在GCT的检查时间,GDM、GIGT的诊断孕周迟于A组;GCT异常率、GDM、GIGT的发生率和母儿围产期并发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妊高征、早产、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的比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应将孕早期健康教育、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普及到乡镇卫生院,使乡镇孕妇的GDM和GIGT得到预防和及时诊断、合理干预,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何莲珠;陈萍;伍风群;姜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SARS-CoV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对该病毒各部分蛋白结构和免疫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作者:徐德意;肖洪广;林勇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对混和于宿主蛋白的约氏疟原虫红外期蛋白进行初步研究制备针对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的免疫血清,通过免疫印迹识别肝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的相关蛋白,并对识别的蛋白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通过免疫印迹成功地识别了疟原虫相关的蛋白,经MALDI-TOF-MS获得肽指纹图谱,以Mascot软件分析并在疟原虫蛋白数据库中检索到了相匹配的多肽.结论 应用免疫印迹与肽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存在于复杂混和物中的红外期疟原虫蛋白进行初步分析.
作者:吕杨;张锡林;段建华;宋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茂名地区支原体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状况,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34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12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34份标本中,支原体阳性186例,总阳性率55.7%,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Uu+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5%(15例)、18.3%(61例)和32.9%(110例).药敏结果显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的抗菌活性较强,敏感率均在75%以上;耐药性高的是环丙沙星,其次是红霉素.结论 茂名地区支原体感染以Uu+Mh为主,且女性感染率高,故应重视女性患者的支原体培养,临床上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可作为目前茂名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作者:龙彩云;许铭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丝光绿蝇室内种群的孵化特征.方法 每天观察丝光绿蝇室内种群第7代及第8代幼虫孵化数量,未孵出数量,计算每天的孵化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产卵期前期,孵出的第7代及第8代幼虫数量相对较多,孵化率相对较高且稳定.后期孵出的幼虫数量相对较少,孵化率较低.结论 丝光绿蝇室内种群产卵前期幼虫孵化率较高且稳定,转种应在前期进行.
作者:许兵红;赵春澎;林立丰;江秀杰;周胜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对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研究对象90例,CHROMagar Candida鉴定培养基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PCR方法鉴定并进行ABC基因分型.结果 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分别为A型(36/90,40%)、B型(32/90,35.6%)、C型(22/90,24.4%),取自同一病人身体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标本均分离出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由不同基因型的白色念珠菌株引起.
作者:谭肖鹂;汪华侨;何丽容;潘武宾;张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是疟疾感染的关键,但对子孢子如何进入肝细胞研究甚少.近的研究证实,CD81是疟原虫子孢子通过纳虫空泡形成途径进入肝细胞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CD81可能不是子孢子的直接受体蛋白,而是子孢子通过特异性配体-受体入侵肝细胞中多受体复合物组成成分之一,或是子孢子与肝细胞结合后启动的一系列分子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本文阐述了CD81分子的化学结构特点和在疟原虫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王英;黄复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后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的免疫效应及持续时间.方法 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免疫原性好的STAg(20μg/只)为抗原,CT(1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以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6只小鼠.分离NALT的淋巴细胞,计数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检测其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小鼠免疫后,NALT淋巴细胞第1、2、6、8、12(P<0.05)周显著增生,可持续至免疫后第12周;CD4+T细胞第1周至第6周(P<0.05)持续显著增高,CD8+T细胞在第1周至第4周持续增高(P<0.01),CD4+/CD8+比值第2、3周显著降低(P<0.05).结论 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能够有效诱导NALT的免疫效应,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杨亚波;孟晓丽;殷国荣;申金雁;吴静;唐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肝移植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LAM)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的长期联合预防方案.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199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90例肝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出现LAM耐药时加用阿德福维(ADV).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DNA定量、YMDD变异、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结果 190例中出现再感染15例(7.9%),其中肝炎复发7例,加用ADV治疗好转5例,再移植2例;其余HBV再感染8例均加用ADV治疗,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5例,转为阴性3例;HBsAg阴转1例.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再感染时间8.3月.结论 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加用阿德福维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作者:许赤;杨扬;陆敏强;蔡常洁;赵辉;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姜华;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描述和分析湖北省2005年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特点、处理情况和暴发原因.方法 按照卫生部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标准,对2005年全省范围内发生的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进行核实调查,并收集有关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湖北省2005年共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全部在疫情发生地启动预案.全部急感病例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疫点现场都进行了查灭螺、高危人群排查、健康教育和耕牛查治病工作,疫点得到及时处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处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暴露出的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还有待及时地解决.
作者:肖瑛;戴裕海;张映皓;朱惠国;朱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对广州市近几年狂犬病发病态势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措施.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05年发生的狂犬病病例发病情况、分布、潜伏期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疫情上升的原因.结果 1997-2005年共发生狂犬病18例,1997-2000年,疫情局限在花都区,2002-2004年疫情集中在增城市,但2005年疫情迅速上升,共发生9例,并波及多个地区.结论 犬只密度升高,犬伤人数增多,疫点处理不彻底及群众防病意识不高是疫情上升的原因,加强宣传教育、犬只管理,提高犬只免疫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刘小宁;郭荣同;任文锋;潘志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佝偻病在婴儿中的患病率及发生佝偻病的原因.方法 对184名3~6月的婴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BALP阳性168例,阳性检出率91.3%;体重≥(-x+s 112例(60.9%),3月龄组母乳喂养27例(48.2%),4~6月龄组母乳喂养4个月共有65例(50.8%),合理补充维生素D共128例(69.6%).结论 3~6月婴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与生长发育较快、母乳喂养率低、无合理补充维生素D有关.
作者:张郁玲;袁勤;于小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不同路径和固定方法.方法 32例面中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龈颊沟切口,配合眶外缘、眶下缘及头皮冠状切口,骨折复位后用小(微)型钛板固定.结果 32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患者开口度≥25 mm,咬合关系良好,X线片显示骨断端对位良好,9例面部畸形患者除1例颊部轻度凹陷、2例颧部略显突出外,基本恢复.7例眶下区麻木患者仍有2例感觉麻木,但范围明显缩小.2例眼球下沉、内陷伴复视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面中部骨折手术疗效可靠,应根据不同类型和部位的骨折,选择不同的切口和固位方法.
作者:黎炽彬;冯崇锦;陈松龄;张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盲法检测滤纸干血样本共521份,并与病原学检查方法进行平行对照.结果 检测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转阴者76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全部阴性,病原学血检亦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检测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69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2例,阳性率为2.90%,病原学血检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检测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地区出生儿童143人和非流行区儿童200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均为阴性;检测慢性丝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病人33例,未检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者;对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未见交叉反应.结论 丝虫特异性IgG4检测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用于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的筛查和防治效果评价.
作者:段绩辉;曾繁兵;彭欣蓉;张传碌;张明;张开仁;吴昌金;郭石三;饶乐;鲍奉海;白邦华;胡绍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遗传毒理学试验,从DNA、染色体二个水平上研究大豆皂甙(soyasaponin,SS)抗诱变性.方法 以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作为生物材料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选用终浓度为100 μmol/L的H2O2为模型致DNA断裂剂,H2O2和SS同时处理细胞;进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选择浓度为0.05μg/ml的丝裂霉素C(MMC)为模型诱变物,SS终浓度设20、100、500、2 000 μg/nl培养液,MMC和SS同时处理细胞.结果 SCGE结果显示,随加入SS浓度升高,细胞尾部积分光密度与总积分光密度比值显著下降(P<0.01),DNA迁移距离显著减少(P<0.05).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加入500、2 000 μg/ml较高浓度SS条件下,细胞畸变率、染色体总畸变率均明显低于模型诱变剂组(P<0.01,P<0.05).结论 SS在二项不同遗传终点的体外测试中,均显示出明确抗突变作用.SS具有开发成为防治肿瘤药品和食品的广阔前景.
作者:张咏莉;甘卉芳;李百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参数,发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人群.方法 对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施行根治性切除的1 051例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子包括年龄、有症状、有家族史、肿瘤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大体类型、组织类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强度依次为部位>家族史>浸润深度>年龄>病理分级,症状、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则影响不大.结论 利用临床病理学参数可以预测和发现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但有转移倾向的高危人群.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流行病特点及狂犬疫苗接种情况.方法 根据2005年广东省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咬伤数共2 797例,年致伤率736/10万,无狂犬病病例发生;伤人动物以家犬为主,致伤者中男∶女性别比是1.61∶1,15~44岁的中青年为高(60.14%),下肢是易被咬伤的部位,7~10月咬伤率高,绝大部分人能及时全程足量注射完狂犬疫苗.结论 加强犬、猫等动物管理,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
作者:陈金燕;黄兴民;郑少敏;许仰信;刘春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江西省新建县湖区南矶乡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用蒿甲醚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 2004年5月至11月,以南矶乡的南山岛为试点,居民以半农半渔为业,选择6~65岁居民随机分为蒿甲醚一组、蒿甲醚二组和对照组.在服蒿甲醚前30 d,经粪便血吸虫卵检查后,全民服单剂吡喹酮40 mg/kg治疗.蒿甲醚一组每半个月服一次蒿甲醚6 mg/kg,共13次;蒿甲醚二组每个月服一次蒿甲醚6 mg/kg,共7次;对照组服相同剂量的安慰剂.全程用双盲法进行粪检、服药和观察.末次服药后40~60 d作粪检复查.结果 蒿甲醚一组413例的粪检虫卵阳性率为3.4%,明显低于对照组587例粪检的虫卵阳性率13.5%,保护率为74.8%;蒿甲醚二组402例粪检的感染率为10.5%,与对照组的差别不显著.结论 在血吸虫病传播季节,每半个月服1次蒿甲醚6 mg/kg,对湖区重度流行区人群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而每月服一次蒿甲醚的预防效果差.
作者:宋宇;鲍子平;高祖禄;宁安;胡启龙;陈名刚;陈凡经;葛军;肖树华;周晓农;徐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