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陈金燕;黄兴民;郑少敏;许仰信;刘春玉

关键词:动物伤害, 流行病学, 狂犬疫苗
摘要:目的 分析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流行病特点及狂犬疫苗接种情况.方法 根据2005年广东省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咬伤数共2 797例,年致伤率736/10万,无狂犬病病例发生;伤人动物以家犬为主,致伤者中男∶女性别比是1.61∶1,15~44岁的中青年为高(60.14%),下肢是易被咬伤的部位,7~10月咬伤率高,绝大部分人能及时全程足量注射完狂犬疫苗.结论 加强犬、猫等动物管理,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面中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不同路径和固定方法.方法 32例面中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龈颊沟切口,配合眶外缘、眶下缘及头皮冠状切口,骨折复位后用小(微)型钛板固定.结果 32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患者开口度≥25 mm,咬合关系良好,X线片显示骨断端对位良好,9例面部畸形患者除1例颊部轻度凹陷、2例颧部略显突出外,基本恢复.7例眶下区麻木患者仍有2例感觉麻木,但范围明显缩小.2例眼球下沉、内陷伴复视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面中部骨折手术疗效可靠,应根据不同类型和部位的骨折,选择不同的切口和固位方法.

    作者:黎炽彬;冯崇锦;陈松龄;张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豆皂甙生物活性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目的 应用遗传毒理学试验,从DNA、染色体二个水平上研究大豆皂甙(soyasaponin,SS)抗诱变性.方法 以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作为生物材料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选用终浓度为100 μmol/L的H2O2为模型致DNA断裂剂,H2O2和SS同时处理细胞;进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选择浓度为0.05μg/ml的丝裂霉素C(MMC)为模型诱变物,SS终浓度设20、100、500、2 000 μg/nl培养液,MMC和SS同时处理细胞.结果 SCGE结果显示,随加入SS浓度升高,细胞尾部积分光密度与总积分光密度比值显著下降(P<0.01),DNA迁移距离显著减少(P<0.05).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加入500、2 000 μg/ml较高浓度SS条件下,细胞畸变率、染色体总畸变率均明显低于模型诱变剂组(P<0.01,P<0.05).结论 SS在二项不同遗传终点的体外测试中,均显示出明确抗突变作用.SS具有开发成为防治肿瘤药品和食品的广阔前景.

    作者:张咏莉;甘卉芳;李百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剂量氯胺酮伍用丙泊酚-曲马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伍用丙泊酚-曲马多在无痛人流术中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选择450例ASAⅠ-Ⅱ级无全身性疾病、元镇痛药成瘾史、无精神症状的早孕妇女分为三组,分别给予A组:丙泊酚1.5 mg/kg静注;B组:曲马多1 mg/kg+丙泊酚1.5 mg/kg静注;C组:氯胺酮0.15 mg/kg+曲马多1 mg/kg+丙泊酚1 mg/kg静注;宫颈扩张或术中病人臀部扭动抵抗时,酌情静注丙泊酚.观察麻醉前后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出血量、术后恶心呕吐、精神症状、患者满意度.结果 不同药物配伍,镇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C组好于B组,B组好于A组;丙泊酚用量三组有显著性差异,C组用量<B组用量<A组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C组与A组、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三组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B组、C组满意度高.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伍用丙泊酚-曲马多用于无痛人流术,镇痛效果好,丙泊酚用量少,苏醒快,术后充分抑制宫缩疼痛,无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高,是较为适合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一种麻醉配伍方法.

    作者:高林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螨和蟑螂过敏原体外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螨和蟑螂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情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分析.方法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就诊于呼吸科和变态反应科门诊的199例患者,检测其血清中螨和蟑螂的SIgE.结果 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中,对于螨类过敏的,包括屋尘螨(d1)、粉尘螨(d2)和热带无爪螨(d201)均为儿童组比成年组的阳性率高,同时具有较高的强阳性率;对于热带无爪螨过敏的患者,一般都是在4级以下,极个别具有强阳性且均为儿童;对于蟑螂过敏的,所有患者均在4级以下;对于同时检测尘螨和蟑螂的患者,其血清中的SIgE值均为各螨类显著高于蟑螂的值(P<0.01).结论 尘螨和蟑螂均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过敏原,尤其是尘螨;对于尘螨和蟑螂同时过敏的患者,尘螨的过敏程度均比蟑螂高.

    作者:孙宝清;韦妮莉;王红玉;张纯青;李靖;钟南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卢湾区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卢湾区居民寄生虫感染情况,为今后中心城区开展寄生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滕厚涂片法查肠道蠕虫卵,抗原皮内实验查肺吸虫,用ELISA方法查弓形虫和丝虫短程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查隐孢子虫感染.结果 肠道寄生虫感染率0.44%,肺吸虫皮试阳性率0.84%,孕妇弓形虫抗体阳性率2.85%,隐孢子虫感染率4.80%,丝虫抗体阳性率0.32%.结论 中心城区存在各种寄生虫感染,针对各种寄生虫感染途径积极开展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对防治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红芳;袁家麟;郦佳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弓形虫致雌性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感染雌性动物可引起子宫萎缩、卵巢功能紊乱、性激素降低、胎盘发育不良,影响雌性生殖功能,导致不孕不育,流产、早产、死胎等.弓形虫并非侵害雌性生殖系统的某一器官,而是具有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整体效应.

    作者:赵晋英;侯玉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乙肝病毒(HBV)在大学新生中的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酶动力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4 162名大学新生HBsAg阳性总体携带率为13.55%;其中男生为16.11%,女生为9.86%,男生显著高于女生(x2=18.285,P<0.05);HBsAg阳性的模式中以HBsAg、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者比例高达66.49%,其次为HBsAg、HBeAg及HBcAb同时阳性者占14.01%.结论 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HBsAg携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其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在学生中加强乙肝健康教育和传染源管理的同时,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乙肝疫苗注射等措施.

    作者:郑英;陈佑明;黄敬;邱春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84例婴儿骨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佝偻病在婴儿中的患病率及发生佝偻病的原因.方法 对184名3~6月的婴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BALP阳性168例,阳性检出率91.3%;体重≥(-x+s 112例(60.9%),3月龄组母乳喂养27例(48.2%),4~6月龄组母乳喂养4个月共有65例(50.8%),合理补充维生素D共128例(69.6%).结论 3~6月婴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与生长发育较快、母乳喂养率低、无合理补充维生素D有关.

    作者:张郁玲;袁勤;于小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

    目的 评估肝移植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LAM)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的长期联合预防方案.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199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90例肝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出现LAM耐药时加用阿德福维(ADV).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DNA定量、YMDD变异、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结果 190例中出现再感染15例(7.9%),其中肝炎复发7例,加用ADV治疗好转5例,再移植2例;其余HBV再感染8例均加用ADV治疗,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5例,转为阴性3例;HBsAg阴转1例.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再感染时间8.3月.结论 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加用阿德福维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作者:许赤;杨扬;陆敏强;蔡常洁;赵辉;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姜华;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汕头市2003-200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市麻疹疫苗(MV)接种效果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连续3年每年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4岁、6~8岁、13~15岁健康人群各约60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540人中抗体阳性526人,阳性率97.41%,几何平均滴度(GMT)1∶1441.99;444人抗体滴度达到保护水平,保护率为82.22%.各年龄组之间的GM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年(各监测点)之间的GMT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各监测点之间麻疹疫苗接种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计划免疫运作方式与麻疹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内进行接种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的关键.

    作者:黄建晖;黄少珊;郭昕东;蔡咏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应用丝虫特异性IgG4检测试剂盒在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地区的监测

    目的 探讨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盲法检测滤纸干血样本共521份,并与病原学检查方法进行平行对照.结果 检测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转阴者76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全部阴性,病原学血检亦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检测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69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2例,阳性率为2.90%,病原学血检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检测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地区出生儿童143人和非流行区儿童200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均为阴性;检测慢性丝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病人33例,未检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者;对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未见交叉反应.结论 丝虫特异性IgG4检测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用于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的筛查和防治效果评价.

    作者:段绩辉;曾繁兵;彭欣蓉;张传碌;张明;张开仁;吴昌金;郭石三;饶乐;鲍奉海;白邦华;胡绍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北京市部分流动人口麻风病知识、态度小样本调查分析

    目的 为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中麻风病知识普及情况,探索提高他们麻风病的知识水平及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来自麻风病高发区人口传播该病的预防、控制.方法 采用调查表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进行麻风病知识、态度、行为等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普遍存在着对麻风病的基本症状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占65%(41/63)],严重缺乏麻风病的基本科学知识和预防措施;有歧视麻风病的现象,多数人对麻风病人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部分人自认为了解,但并不能准确说出麻风病早期表现和症状.结论 急需在流动人群中大力宣传麻风病的科普知识;有必要对各大医院皮肤科医生进行麻风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培训;对来自麻风病高发区流动人口建立疾病监测方案.

    作者:温艳;潘春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ARS冠状病毒的各蛋白成分的研究进展

    SARS-CoV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对该病毒各部分蛋白结构和免疫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作者:徐德意;肖洪广;林勇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恶性肿瘤患者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分型

    目的 对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研究对象90例,CHROMagar Candida鉴定培养基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PCR方法鉴定并进行ABC基因分型.结果 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分别为A型(36/90,40%)、B型(32/90,35.6%)、C型(22/90,24.4%),取自同一病人身体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标本均分离出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由不同基因型的白色念珠菌株引起.

    作者:谭肖鹂;汪华侨;何丽容;潘武宾;张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临床病理学参数对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索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参数,发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人群.方法 对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施行根治性切除的1 051例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子包括年龄、有症状、有家族史、肿瘤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大体类型、组织类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强度依次为部位>家族史>浸润深度>年龄>病理分级,症状、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则影响不大.结论 利用临床病理学参数可以预测和发现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但有转移倾向的高危人群.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997-2005年广州市狂犬病疫情分析

    目的 对广州市近几年狂犬病发病态势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措施.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05年发生的狂犬病病例发病情况、分布、潜伏期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疫情上升的原因.结果 1997-2005年共发生狂犬病18例,1997-2000年,疫情局限在花都区,2002-2004年疫情集中在增城市,但2005年疫情迅速上升,共发生9例,并波及多个地区.结论 犬只密度升高,犬伤人数增多,疫点处理不彻底及群众防病意识不高是疫情上升的原因,加强宣传教育、犬只管理,提高犬只免疫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刘小宁;郭荣同;任文锋;潘志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

    作者:张双民;吴忠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D81分子在疟原虫子孢子入侵宿主肝细胞中的作用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是疟疾感染的关键,但对子孢子如何进入肝细胞研究甚少.近的研究证实,CD81是疟原虫子孢子通过纳虫空泡形成途径进入肝细胞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CD81可能不是子孢子的直接受体蛋白,而是子孢子通过特异性配体-受体入侵肝细胞中多受体复合物组成成分之一,或是子孢子与肝细胞结合后启动的一系列分子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本文阐述了CD81分子的化学结构特点和在疟原虫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王英;黄复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分析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流行病特点及狂犬疫苗接种情况.方法 根据2005年广东省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伤害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厚街镇2005年被动物咬伤数共2 797例,年致伤率736/10万,无狂犬病病例发生;伤人动物以家犬为主,致伤者中男∶女性别比是1.61∶1,15~44岁的中青年为高(60.14%),下肢是易被咬伤的部位,7~10月咬伤率高,绝大部分人能及时全程足量注射完狂犬疫苗.结论 加强犬、猫等动物管理,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

    作者:陈金燕;黄兴民;郑少敏;许仰信;刘春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近三年(2002-2004)临床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的2 140株病原菌,从种类、对药物敏感性进行汇总及分析.结果 革兰氏阴性杆菌(简称G-b)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美洛培南敏感率较好,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红霉素敏感率稳定,其余14种抗生素敏感率呈下降趋势.革兰氏阳性球菌(简称G+c)首选药为万古霉素.结论 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蒋艳;姜孝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