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护理

张建华;邓月好;陈卫军

关键词: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预防,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 92例介入治疗心脏病的病人采取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预防血容量不足,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结果 经及时快速给予静脉输液,维持了有效循环血容量,提高了心率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开平市学生儿童HB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开平市学生儿童 HBV感染状况和提供防治对策.方法 2001年应用 ELISA法对全市 104 630名学生儿童进行 HBsAg检测.结果学生儿童 HBsAg阳性率为 8.6%,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阳性率分别为 3.7%( 275/7 454)、 6.8%( 3 892/57 181)和 12.1%( 4 865/40 293).三者之间相比具显著性差异.结论学生儿童阶段是 HBV感染传播的重要阶段,提高学生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可有效降低人群 HBV感染水平.

    作者:司徒荣阮;吴松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心脏病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 92例介入治疗心脏病的病人采取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预防血容量不足,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结果 经及时快速给予静脉输液,维持了有效循环血容量,提高了心率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作者:张建华;邓月好;陈卫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析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EHFV)对心脏的损害情况.方法对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2例 (69.9% )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缓 (27.9% )及窦性心动过速 (22.3% )常见,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心电图改变 (P分别 《 0.05和 0.001).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的 CK、 LDH及 HBDH的升高者分别为 43例 (41.2% )、 73例 (70.9% )及 46例 (44.7% ),以 LDH异常常见.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 LDH值分别为 (346.3± 155.6)IU/L、 (330.7± 130.7)IU/L、 (1 114.4± 872.4)IU/L及 (1 227.1± 936.7)IU/L,经统计学处理重型及危重型的值与轻型、中型比较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者性差异.结论 EHF患者并发心肌损害较普遍,而且病情愈重者,心肌损害愈严重.

    作者:唐正运;叶晓光;李石好;廖云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登革2型病毒全长NS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登革 2型病毒 (DEN2)全长 NS1基因,构建 NS1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方法用 RT- PCR技术扩增 DEN2( NGC株)全长的 NS1基因序列,并定向克隆入 pPICZα B的 KpnⅠ /XbalⅠ位点,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PICZα B- NS1,转化 E.coli DH5a菌.阳性重组质粒用 PCR、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结果阳性质粒经 PCR及 KpnⅠ /XbaⅠ双酶切获得了一个核苷酸长度为 1 134bp的基因;序列测定证实该基因与 DEN2( NGC株 AF038403) NS1基因序列有 99%同源.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 DEN2全长 NS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pPICZα B- NS1,为 NS1的进一步酵母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曾祥凤;江丽芳;邵焰;方丹云;魏惠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对 60例患有结核性脑膜炎 (TBM)的老年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 老年人 TBM很不典型,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往往妨碍该病的及时诊断,多数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老年 TBM患者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存在,卒中和癫痫发生多见;脑脊液改变不典型,部分病例细胞数在正常范围, CT和 MRI常可以发现脑梗死、脑积水、脑膜增厚、水肿、颅内钙化和结核球等改变.结论 老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非常困难,目前的检查既不及时也不敏感;基于临床,结脑既不能被排除,也不能被确诊,错误的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将会导致致命性的后果.因此,对该病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及时采用果断的抗痨诊断性治疗,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丰岩清;黄帆;国宁;李玲;黄永清;梁秀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T细胞表位的预测和鉴定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 T细胞表位. 方法用 SYFPEITHI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副肌球蛋白的 T细胞表位,候选表位分别命名为 P20、 P21、 P22、 P23、 P24.设计并合成候选表位的编码核苷酸,定向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 pET- 32c(+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出重组克隆. 阳性克隆经 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 Ni2+- NTA柱亲和层析及透析纯化.纯化后的硫氧还蛋白( Trx)融合蛋白体外刺激 C3H/HeJ及 C57BL/6小鼠腹股沟淋巴结或脾脏单个核细胞, 3H- 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结果候选表位中 P20、 P21、 P22、 P23能有效刺激 C3H鼠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增殖, P20、 P22能刺激 C57鼠致敏淋巴细胞增殖. 结论 P20和 P22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通用性 T细胞表位.

    作者:王新军;张兆松;王勇;吴海玮;张蕾;李光富;季旻珺;朱翔;蔡晓萍;刘丰;苏川;吴观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黏膜免疫及其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和黏膜免疫的佐剂应用现状以及黏膜疫苗在人体和动物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作者:甘慧泉;吴忠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D3单抗联合EBV建立人B淋巴母细胞株的方法研究

    目的采用国产的 CD3单克隆抗体代替环胞菌素 A,建立人淋巴母细胞株( LCL).方法采静脉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分别应用 CD3单克隆抗体以及环胞菌素 A作为免疫抑制剂,对比 LCL建株情况.结果 CD3单抗组经过 4周的培养 CD3+细胞由培养前的 59. 65%减低到 52. 78%,而环胞菌素 A组升高至 61. 15%( P 》0. 05);对 CD19+细胞的促进作用由培养前的 5. 39%提高到 12. 70%,而环胞菌素 A为 8. 47%,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1).结论 CD3单克隆抗体与环胞菌素 A同样能够促进 B淋巴样细胞株生成,防止体外 B细胞的退化.

    作者:程伟民;季明芳;梁锦胜;郭媛卿;杨金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州某动物市场从业人员SARS-CoV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某动物市场从业人员 SARS- CoV感染状况,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广州市某动物市场环境卫生状况进行现场观察,并对市场从业人员进行血清学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 293份,其中男性 209例,女性 84例. SARS- CoV抗体阳性率为 27.3%,接触动物类别和 SARS- CoV感染情况有关,各类人员的抗体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主营野生畜类者、市场管理部员工、主营家禽家畜类者、主营野生蛇类者和主营冷冻食品类者.另外环境较差的第二、三通道从业人员 SARS- CoV抗体阳性率也较高. 结论初步发现经营动物的种类是 SARS- CoV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动物市场从业人员 SARS- CoV感染与环境因素可能也有关系.

    作者:邹晓忠;顾菁;徐慧芳;张周斌;高阳;郭荣同;吴石均;高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专性抗原提呈细胞,其过继免疫可转移免疫反应性,增强受体的免疫功能.目前, DC过继免疫已应用于抗多种肿瘤、病毒、寄生虫感染和诱导器官移植耐受的研究.

    作者:刘成芳;刘红丽;殷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TSo联合IFN-γ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弓形虫IgA抗体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的研究速殖子超声裂解物( TSo)和 IFN-γ鼻内免疫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血清、小肠液和粪便 IgA抗体分泌的动态变化.方法将 6~ 7周龄 BALB/c小鼠 100只随机分为 4组,每组 25只,分别用 10 μ l缓冲液 PBS、 20μ g TSo、 500U IFN-γ和 20μ g TSo+ 500U IFN-γ鼻内免疫小鼠.用 RH株弓形虫速殖子 4× 104个 /只灌胃攻击,分别于攻击后第 7、 10、 13、 16、 19天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小肠液及粪便, ELISA法测定 IgA含量.结果各组血清 IgA抗体水平在攻击后第 10天达到峰值, TSo+ IFN-γ组血清 IgA抗体含量高于其他各组.小肠液和粪便 IgA抗体含量在攻击后第 13天达到峰值,在实验期各时点 TSo+ IFN-γ组小肠液和粪便 IgA抗体含量高于其他组.小肠液与粪便 Ig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So或 IFN-γ或 TSo联合 IFN-γ鼻内免疫小鼠可诱导黏膜免疫,产生高水平的弓形虫特异性 IgA抗体. TSo联合 IFN-γ鼻内免疫优于单独免疫,免疫小鼠肠道产生大量 SIgA,发挥抗虫作用.鼻黏膜免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作者:殷国荣;元海军;杨亚波;周永安;沈嬿琼;孟晓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的 2型糖尿病 (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为防治 2型 DM患者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血压检查筛选排除合并冠心病等其它心脏病、高血压病,无糖尿病肾病的 60例 2型 DM患者并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 (LVH组共 28例 )及非左室肥厚组 (NLVH组共 32例 ).监测他们的 24h动态血压.结果显示 LVH组与 NLVH组相比,在平均 24h收缩压、平均白天收缩压、平均 24h舒张压、平均白天舒张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平均夜间收缩压、平均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正常血压的 2型 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是致 2型 DM患者左室肥厚的一个原因.

    作者:谢乃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珠江三角洲四城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调查

    目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深圳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笼捕后,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检查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结果 共检出寄生虫 4种,链尾蚴 (感染率为 12.5% )、缩小膜壳绦虫 (感染率为 8.7% )、微小膜壳绦虫 (感染率为 2.7% )和管状线虫 (感染率为 8.2% ).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的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比较高. 结论珠江三角洲城市中鼠类动物普遍存在寄生虫的感染,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等大都市的鼠类感染较高.

    作者:吴军;易建荣;阴伟雄;段金花;林立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ICAM- 1)、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 4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 sICAM- 1、 TGF-β 1和 LIF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AL患者血清 sICAM- 1水平明显升高( P 》0.05), TGF-β 1水平明显降低( P《 0.01), LIF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患者获完全缓解( CR)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恢复正常;复发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趋升高或降低,并接近治疗前的水平.结论 sICAM- 1、 TGF-β 1和 LIF均参与了白血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检测 AL患者血清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为 AL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作者:张舜玲;刘瑞玉;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刘志红;陈立;胡俊;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思考

    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日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本市慢性病的防制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搭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的慢性病三级防治网络.通过社区诊断,明确广州市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主要危险因素,社区疾病防治支持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情况等.为科学制订和实施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方案,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培训基层医疗、预防保健人员,建立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以使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全面系统并可持续地进行.

    作者:潘冰莹;杨智聪;罗不凡;王建华;刘伟佳;陈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水口镇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开平市水口镇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水口镇东方红村和黎村人群华支睾吸虫卵.结果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 34.1%,其中东方红感染率 34.8% ,黎村感染率 33.3%,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 44.4%和 26.8% ,以 15~ 60岁年龄组高.结论 水口镇已是华支睾吸虫流行区,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华支睾吸虫感染.

    作者:吴松润;司徒荣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2( IL- 12)和可溶性 Fas( 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0例再障患者和 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血清 IL- 10、 IL- 12和 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型再障( SAA)患者血清 IL- 10、 IL- 12和 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 0. 01); 慢性再障( CAA)和 MDS患者血清 IL- 10和 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 0. 01),而 IL- 12水平较正常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SAA和 CAA患者血清 IL- 10、 IL- 12水平较 MDS患者有上升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5); SAA和 MDS患者血清 sFas水平较 CAA患者明显升高( P《 0. 05, P《 0. 01),而 MDS患者较 SAA患者血清 sFas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结论血清高水平的 IL- 10、 IL- 12和 sFas可能参与再障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作者: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胡俊;陈立;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梅县人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梅县人群弓形虫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重点人群,采用 ELISA进行弓形虫抗体 IgM、 IgG检测. 结果共调查 504人, 人群弓形虫抗体阳性率 10.12%,其中 IgM阳性率 4.56%, IgG阳性率 5.56%.男性阳性率 11.50%,女性阳性率 9.21%,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屠宰员阳性率 26.67%;婚前妇女、孕妇、妇科病人阳性率 10.23%;招工体检人员阳性率 7.77%;医护人员阳性率 5.88%.养猫、狗等宠物的人群阳性率 16.33%,不养者阳性率 8.62%,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结论 梅县存在人类弓形虫感染,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阳性率水平.以屠宰员阳性率高,其次为婚前妇女、孕妇和妇科病人.养猫、狗等宠物的人群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养者.应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谢小强;邓友华;肖奎光;黄惠强;黄建平;卢建伟;古旭珍;李彩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成人医学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初探

    目的探讨成人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培养实际应用型医学人才.方法 对本院成人班《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结果 通过征求意见,成人学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学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验技能训练,符合成人教学特点,真正学到了所需知识.结论 成人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马长玲;沈浩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州市43例SARS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对 43例 SARS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初步探讨 SARS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 SARS患者死亡报告资料汇总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自 2003年 1月 2日发生首例 SARS病例,至 5月 17日末例止,与 SARS相关的死亡病例 43例,病死率为 4.04%( 43/1065).其中离退休人员病死率高,为 15.15%( 20/132);医护人员病死率较低,为 2.48%( 7/282).死者年龄在 5岁至 89岁之间,以 60岁以上为主,占 50%.以 1月份发病的病死率高,为 12.86%.死亡病例中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肿瘤等的占 53.48%.结论 SARS是可防可治的,广州市在疾病流行过程中探索出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SAR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数是年龄 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有明确接触史.

    作者:胡文穗;王鸣;徐慧芳;刘小宁;李泽荣;刘维斯;秦鹏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