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润;司徒荣阮
目的对广州市区 2003年仲夏一批疑似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确诊,并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株的可能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 ICT)检测早期疑似患者的 DV- IgM和 IgG抗体;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分别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对所分离到的毒株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国际参考株及国内流行株相应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推测本次流行株的可能来源. 结果发病 5d内患者 DV- IgM抗体阳性率为 56. 5%( 13/23),发病 5~ 10d的患者 DV- IgM抗体阳性率为 66. 7%( 16/24); DV- IgG抗体无 1例阳性.从 18份发病 5d内患者的血标本中分离病毒 7份,经 RT- 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证实为 DV1感染;用 RT- PCR检测 30份早期患者血标本,患者的阳性率为 83. 3%( 25/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 1型病毒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 1997、 1999年登革 1型病毒流行株的同源性高,分别为 97%、 97%、 98%.所有患者在发病前两个月均在广州市区某大院内居住,无输血史、无外出史.结论 2003年广州登革热流行为登革 1 型病毒感染所致,推测广东可能存在登革 1型病毒的疫源地.
作者:卢业成;江振友;陈万山;任瑞文;方美玉;王少珍;程刚锋;田小东;刘建伟;尹炽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克隆、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成熟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 MES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 Palo- alto株 MESA 基因已知序列 ,设计合成四对引物 ,用 PCR技术从 FCC1/HN株基因组 DNA中扩增出 4个部分序列重叠的 MESA 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 pMD- 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这 4个基因片段的序列,拼接得到全长 MESA 基因序列.应用 DNAstar、 AnthProt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抗原表位区预测.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MESA基因片段,酶切及 PCR鉴定获得了包含 MES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 FCC1/HN株 MESA全基因编码区长 4 102 bp, A+ T含量为 72. 11%, G+ C含量为 27. 89%,有 1个内含子;编码 1 32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 154 470u.序列分析表明, FCC1/HN株与 Palo- alto、 D10株 MESA蛋白在长度和序列组成上呈多态性,序列差异较大区域位于 MESA蛋白的氨基酸重复区 1、 3、 4、 5和 7.经多参数综合分析,有 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区. 结论测定、分析了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MESA 基因序列. FCC1/HN株 MESA 基因与其它分离株的 MES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徐劲;吴忠道;陈守义;胡旭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梅县人群弓形虫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重点人群,采用 ELISA进行弓形虫抗体 IgM、 IgG检测. 结果共调查 504人, 人群弓形虫抗体阳性率 10.12%,其中 IgM阳性率 4.56%, IgG阳性率 5.56%.男性阳性率 11.50%,女性阳性率 9.21%,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屠宰员阳性率 26.67%;婚前妇女、孕妇、妇科病人阳性率 10.23%;招工体检人员阳性率 7.77%;医护人员阳性率 5.88%.养猫、狗等宠物的人群阳性率 16.33%,不养者阳性率 8.62%,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结论 梅县存在人类弓形虫感染,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阳性率水平.以屠宰员阳性率高,其次为婚前妇女、孕妇和妇科病人.养猫、狗等宠物的人群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养者.应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谢小强;邓友华;肖奎光;黄惠强;黄建平;卢建伟;古旭珍;李彩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就埃及伊蚊和冈比亚按蚊的遗传图谱构建与方法,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与价值,媒介蚊虫对病原体易感性遗传基础的研究概况做了综述.
作者:郑学礼;郭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更适合基层和贫困疟区的敏感、特异、快速、廉价的检测疟原虫的方法,比较两种恶性疟金标免疫层析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 ACON试剂盒和 Paracheck试剂盒对镜检确认的 134例疟疾病人血样进行平行检验.结果 ACON试剂盒和 Paracheck试剂盒分别检测恶性疟 84例,阳性均为 84例,符合率均为 100%;检测间日疟 30例,均为阴性,特异性均为 100%;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 20例,阳性分别为 19例, 18例,敏感性分别为 95%和 90%.结论 ACON试剂盒胶体金法具有与 Paracheck试剂盒 ICT法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操作快速、简便、直观的特点,并且价格便宜,更适合在基层和疟疾贫困地区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超;陈沛泉;欧凤珍;宋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开平市学生儿童 HBV感染状况和提供防治对策.方法 2001年应用 ELISA法对全市 104 630名学生儿童进行 HBsAg检测.结果学生儿童 HBsAg阳性率为 8.6%,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阳性率分别为 3.7%( 275/7 454)、 6.8%( 3 892/57 181)和 12.1%( 4 865/40 293).三者之间相比具显著性差异.结论学生儿童阶段是 HBV感染传播的重要阶段,提高学生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可有效降低人群 HBV感染水平.
作者:司徒荣阮;吴松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不同防治阶段人群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开展慢性丝虫病控制和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丝虫病不同防治阶段的丝虫病人症状体征调查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防治丝虫病前、基本灭丝考核、防治后期监测、消灭丝虫病后 4个阶段的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分别为 2.92%( 479/16 423)、 0.34%( 373/109 561)、 0.08%( 172/208 683)和 0.06%( 18/29 700).慢性丝虫病 3种主要体征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的构成比随着丝虫病的防治进展而发生改变,防治前鞘膜积液占的比例大( 75.16%),以后逐渐减少,到消灭阶段调查已难发现;而乳糜尿和象皮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到消灭阶段分别占 42.11%和 51.63%.结论 通过防治,慢性丝虫病发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还存在不少象皮肿和乳糜尿病例,必须寻找有效的控制和治疗方法,尽量减轻其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邓卓晖;潘波;张启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2( IL- 12)和可溶性 Fas( 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0例再障患者和 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血清 IL- 10、 IL- 12和 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型再障( SAA)患者血清 IL- 10、 IL- 12和 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 0. 01); 慢性再障( CAA)和 MDS患者血清 IL- 10和 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 0. 01),而 IL- 12水平较正常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SAA和 CAA患者血清 IL- 10、 IL- 12水平较 MDS患者有上升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5); SAA和 MDS患者血清 sFas水平较 CAA患者明显升高( P《 0. 05, P《 0. 01),而 MDS患者较 SAA患者血清 sFas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结论血清高水平的 IL- 10、 IL- 12和 sFas可能参与再障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作者: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胡俊;陈立;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防止病人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现象,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方法 手术中适时调节室间的温度,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麻醉方法和手术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暖.结果手术病人在手术中没有发生低体温现象.结论 重视术中低温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强责任心,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能保持术中病人体温正常,避免出现低体温现象.
作者:梁稳妹;曾晓萍;陈少娟;梁敏杏;李凤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开平市麻疹爆发流行原因,为麻疹控制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市龙胜镇一起麻疹爆发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患病儿童就诊率低,疫情报告迟,流动儿童常规免疫和本地儿童加强免疫未落实是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结论 健全和完善高质量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基层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麻疹爆发的关键.
作者:梁坚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宝安区 1984~ 2003年疫情汇编和统计局历年人口年鉴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作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结果在 20年中病毒性肝炎发病 9 283例,平均发病率为 74.25/10万.其中乙型肝炎占 82.49%,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10~ 39岁.结论 1984~ 2003年宝安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应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工作,以提高免疫水平.
作者:马智超;魏祖光;周小峰;余家磷;叶少辉;黄振宇;朱元芳;詹志强;吴泰顺;常改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梗死面积不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吸附法测定 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 NO及 GMP- 140水平, 并分别和 4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同时将脑梗死的血浆 NO及 GMP- 140水平作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 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1),血浆 NO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明显负相关( P《 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浆 GMP- 140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血浆 GMP- 140含量与梗死灶呈正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NO和 GMP- 140之间没有直线相关性 (r=0.067,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 NO及 GMP- 140水平的测定,对估计梗死灶面积与病情有很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丹;朱浩佳;卢岑;王小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的有效成份川芎嗪和苦参碱对 HSC- T6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经传代培养,绘制肝星状细胞 HSC- T6的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和克隆形成率等基本的细胞生物学参数;应用 MTT比色法测定 HSC- T6细胞增殖及评价药物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HSC- T6细胞成活率较高,细胞在指数增殖期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 10. 57h,克隆形成率为 82. 4%.川芎嗪在 10- 9~ 10- 4 mol/L浓度范围之内,抑制 HSC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苦参碱在 10- 8~ 10- 4mol/L浓度范围之内,抑制 HSC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结论川芎嗪和苦参碱对 HSC- T6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谈博;张奉学;刘妮;郭兴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ICAM- 1)、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 ELISA)测定 4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 sICAM- 1、 TGF-β 1和 LIF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AL患者血清 sICAM- 1水平明显升高( P 》0.05), TGF-β 1水平明显降低( P《 0.01), LIF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患者获完全缓解( CR)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恢复正常;复发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趋升高或降低,并接近治疗前的水平.结论 sICAM- 1、 TGF-β 1和 LIF均参与了白血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检测 AL患者血清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为 AL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作者:张舜玲;刘瑞玉;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刘志红;陈立;胡俊;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综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和黏膜免疫的佐剂应用现状以及黏膜疫苗在人体和动物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作者:甘慧泉;吴忠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目前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牛带绦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询问病史、驱虫等)调查该县高增乡高增村等 6个村寨,用槟榔-南瓜子法对 38名现症病人(男性 36人,女性 2人)进行驱虫治疗,并分析其感染原因和临床症状.结果 38名有临床症状的成人中,有 19人驱出成虫,均为男性,驱虫率达 50%,其中 16人的年龄在 41~ 70岁之间.该地区牛带绦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群众喜欢吃生的或不熟的牛或猪的肉及内脏,患者以排节片和肛门搔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 目前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牛带绦虫病的流行比较严重,感染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
作者:郎书源;牟荣;朱武军;张科;令狐艳;包怀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深圳市葵涌地区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深圳葵涌地区 1992~ 2003年疟疾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的趋势.结果 1992年发病率在 10/万以下; 1993~ 1994年发病率迅速升高,发病率高达 187.07/万,局部出现疫情播散,经采用预防性服药及以溴氰菊酯和杀飞克对外来重点人群浸泡蚊帐等有效的综合防治, 1995年后发病率出现下降;流动人口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发病率 (P《 0.05),表明流动人口是疟疾防治的高危人群;月发病情况表明, 1~ 3月发病低, 4月份开始上升, 7~ 11月份是高峰期, 12月开始降低. 7~ 11月发病高峰与蚊媒活动频繁有关. 结论 1993~ 2003年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根据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制订综合的防治策略有助于疟疾疫情的控制.
作者:刘尚林;喻东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成人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培养实际应用型医学人才.方法 对本院成人班《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结果 通过征求意见,成人学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学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验技能训练,符合成人教学特点,真正学到了所需知识.结论 成人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马长玲;沈浩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EHFV)对心脏的损害情况.方法对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2例 (69.9% )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缓 (27.9% )及窦性心动过速 (22.3% )常见,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心电图改变 (P分别 《 0.05和 0.001).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的 CK、 LDH及 HBDH的升高者分别为 43例 (41.2% )、 73例 (70.9% )及 46例 (44.7% ),以 LDH异常常见.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 LDH值分别为 (346.3± 155.6)IU/L、 (330.7± 130.7)IU/L、 (1 114.4± 872.4)IU/L及 (1 227.1± 936.7)IU/L,经统计学处理重型及危重型的值与轻型、中型比较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者性差异.结论 EHF患者并发心肌损害较普遍,而且病情愈重者,心肌损害愈严重.
作者:唐正运;叶晓光;李石好;廖云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临床表现或肝胆检查可疑者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诊肝吸虫病. 方法对广东省各大医院送检的可疑肝吸虫病人进行 ELISA血清学检测及其部分阳性者作粪便检查的结果对照.结果疑似肝吸虫病者的 ELISA阳性率为 52.32%, ELISA阳性与粪检阳性对照符合率达 97.10%. 结论在可疑肝吸虫病人中,有 50%以上为抗体阳性,表明对临床可疑患者进行肝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测是必要的.
作者:曹爱莲;张瑞琳;郑小英;梁炽;吴忠道;何蔼;詹希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