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陈雪娟;陈文思;代志琰;崇雨田;杨林;江元森;姚集鲁
目的观察国产艾司洛尔 (Esmolol)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国产艾司洛尔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63例,观察其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并记录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静脉注射国产艾司洛尔起效时间为 4.2± 1.5min,治疗有效率为 76.2%;副作用较少,静脉注射后仅轻度影响收缩压,共有 6例出现低血压,给予快速补液后好转.结论国产艾司洛尔不仅能有效地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且使用安全.
作者:陈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氯仿对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方法在同一时间内通过检测小鼠血清半数溶血值,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以测定氯仿对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结果氯仿在一定剂量作用下,能降低血清半数溶血值,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结论氯仿对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作者:曹励民;陈瑛;杨亚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动态,为制订消灭丝虫病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纵向、横向监测系统,观察人群和蚊媒的自然感染变化情况.结果全省 9个纵向观察点 1988、 1990和 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为 0.19% 、 0.14%和 0.05%; 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 0.11%、 0.03%、 0.03%、 0.01% 和 0.01%, 1991和 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80~ 2000年,进行了系统的横向监测,共血检 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 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 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丝虫病防治后期其传播已被阻断,只要加强监测,单一处理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即可消灭丝虫病.
作者:骆雄才;黄少玉;欧作炎;潘波;张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CSEA)与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行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4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20例.两组均先在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罗哌卡因( Rop) 2.5mg,加芬太尼 20μ g或布比卡因( Bup) 2.5mg加芬太尼 20μ g后均留置硬膜外导管行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采用 0.1%罗哌卡因或 0.1%布比卡因,均与 1.6μ g@ ml- 1芬太尼混合液持续硬膜外输注 5ml@ h- 1,自控镇痛 3ml,锁定时间 10min.结果两组镇痛效果良好,镇痛起效时间差异不显著( P >0.05),两组对产程、胎儿 Apgar评分、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及催产素的使用率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05).但布比卡因组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显著增高.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 CSE+ PCEA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完善,比较低浓度布比卡因 CSE+ PCEA运动阻滞更轻微.
作者:黄焕娟;盘卫东;詹鸿;张秀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2002年的疫情.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 2002年全国 21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监测,其中重度和轻度流行区各 3个,中度流行区 14个.结果 (1)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低为 0.6%(江苏丹徒),高 17.72%(江西南昌),年龄和职业是影响感染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 2例,新发现晚期血吸虫病 1例; (2)各点耕牛感染率普遍较高,地区间差异较大( 0~ 58.33%); (3)各监测点 2002年均发现活螺,其中 8个点的活螺框率超过 40%,除上海金山、湖北蔡甸和四川丹棱外均发现感染性钉螺,其中湖南君山首次在垸内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02年全国监测点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存在疫情反复的因素,须进一步加强对各个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作者: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懿;张涛;韦建国;何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广东省的吸血蠓种类及其分布,为对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吸血蠓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广东省的吸血蠓已知 2属 45种,其中库蠓属包括 6个亚属 38种,尚未列入亚属 2种;蠛蠓属 5种;记述了种类分布情况.
作者:王春梅;郝宝善;郑学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方法取淡水鱼肉、鱼鳃及鱼鳞,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法,镜下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鲩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 0.8个,鱼鳞 0.05个,鱼鳃 0.28个,鳊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 0.33个,野鲮未查出囊蚴.结论佛山市南庄、九江和龙江,广州市增城和从化淡水鱼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提示这些地区存在华支睾吸虫人畜传染源.
作者:邓创豪;刘转琴;曾伟;黄兰英;陈依;郭蓝蓝;陈新宇;沈浩贤;李小敏;马长玲;陈代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SAR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广州市某 SARS定点医院 128例 SARS住院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接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并发症、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7.6± 14.5岁,男性 54例,女性 74例 ,69例( 53.9%)有 SARS病人接触史 ,3例有明确的野生动物接触史;入院前平均病程为 5.79± 5.56d;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发热 (123例, 96.1% )、咳嗽 (74例, 57.8% )、全身酸痛 (26例, 20.3% )、呼吸困难 (12例, 9.4% )和腹泻( 10例, 7.8%)等;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计数低下 (35例 ,27.3% )、肝功能 ALT异常升高 (35例 ,27.3% )、心肌酶 CK异常升高 (26例 ,20.3% )和肾功能 Cr异常升高( 3例, 2.3%).胸片显示 89.1%( 114例)的病例在入院时可发现肺部病灶, X线主要表现为渗出性病变,显示为淡薄云雾状或片状的浸润阴影 ,平均累积肺叶数为 2.12± 1.27; 31.3% (40例 )出现并发症;经过系统治疗, 63.3%( 81例)的病例在住院后 10d内病灶已开始吸收.平均住院天数为 20.73± 11.68d.119 例 (93% )康复出院, 9例死亡,病死率 7%; 22.7%( 29例)出院时胸片仍显示存在纤维化病灶.结论 SARS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酸痛、白细胞计数偏低、易累及心、肝、肾等脏器,胸片主要为片絮状阴影,经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要注意肺部的残留纤维化.
作者:王云南;罗一鲁;谭守勇;吕嘉春;冯蝶仪;廖春信;王维勇;岑文昌;冯永忠;邹永红;梁国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 EHF)在人和鼠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 2001年发生的 EHF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在哨点医院选取 2001年 3~ 6月份发热疑似 EHF病例及健康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并随机在市区选取 6个监测点开展鼠监测.将在居民区和野外捕获的鼠分类,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采集鼠肺标本 EHF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采集的人与鼠血清 EHF-IgM、 IgG抗体.结果人群 EHF抗体阳性率为 1.06%;捕获的鼠种类以褐家鼠为主,占总数的 53.08%;鼠密度为 28.52%;鼠抗原阳性率为 1.36%,其中褐家鼠抗原阳性率为 2.35%;鼠类 EHF抗体阳性率为 13.95%.结论珠海市鼠存在有 EHF流行,建议在流行季节应加强发热疑似病人 EHF监测,积极灭鼠,综合防治.
作者:黄利群;陈斌;阮峰;谭爱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福建省北部一重症感染粪类圆线虫病例的虫卵与虫体进行形态与大小的检测.方法取患者的胃粘膜病理切片、胃肠呕吐物、引流物、尿液在显微镜下观测并摄影.结果在上述标本中检及粪类圆线虫的虫卵、杆状蚴、丝状蚴与雌成虫.虫卵的大小 ,长为 70.42μ m,宽 44.24μ m,卵内含胎胚或幼虫;卵有单个的,也有成串的.因直接与间接自身感染,虫卵、杆状蚴及丝状蚴数量成千累万.成虫均为雌虫,平均体长 2 236.55μ m,宽 27.25μ m,尾端钝并稍膨大,服阿苯哒唑 400mg/d后,排出雌虫累以千计.结论寄生人体的粪类圆线虫的虫卵大小为 70.42μ m× 44.24μ m;雌虫食道长,占体长 1/3,尾端形状钝并稍膨大;未发现雄成虫.上述结果纠正了有关文献虫卵大小为 50~ 58μ m× 30~ 34μ m;雌虫食道占虫体 2/3、尾部尖及曾在人体发现雄虫的错误.
作者:李友松;张芝平;许龙善;林陈鑫;邓艳琴;陈宝建;蔡长煌;张榕燕;谢克锦;刘斌;林金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特异性 IgG抗体滴度的变化.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0例 SARS患者系列血清中特异性 IgG抗体,系列血清包括患者发病后 1, 2, 8, 12w所采集的样本,通过血清稀释法测定抗体滴度.结果 10例患者发病后第 1周 IgG抗体均为阴性;第 2周时 9例 IgG抗体阳性,平均滴度为 1∶ 40(临界值为 1∶ 10);第 8周时所有患者 IgG抗体阳性,平均滴度为 1∶ 256;第 12周 IgG抗体阳性平均滴度为 1∶ 368.结论 SARS特异性 IgG抗体在急性后期产生,随病程滴度逐渐升高,其持续存在可能是获得病后免疫力的标志.
作者:李刚;陈雪娟;陈文思;代志琰;崇雨田;杨林;江元森;姚集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丰宫并殖吸虫的囊蚴及其宿主性.方法从丰宫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鉴定种类,分离囊蚴及后尾蚴,观测后感染实验宿主,收集成虫制片观测鉴定.结果绝大多数后尾蚴在蟹体内不形成囊壁,形成囊壁的囊蚴体积巨大在 1mm以上,一层极薄易碎的囊壁.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前者的自然感染率为 53.19% ,后者为 66.67%.丰宫并殖吸虫的适宜实验终宿主是大白鼠,犬、猫为不适宜宿主.结论宫并殖吸虫囊蚴的大小在 1mm以上,是已知的并殖吸虫囊蚴中之大者.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大白鼠是其适宜的实验终宿主.
作者:周本江;王文林;雷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资助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各项研发,投入大笔经费,并且纷纷成立国家级的研究委员会、国家研发实验室及其它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希望通过基础科学研究引导科技的应用、发展与产业创新各层面.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同,如何进行科技创新的评估和研发项目的筛选便成为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吴翠玲;蔡国友;吴曙霞;张传本;李培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铁筷子多糖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的机制及寻找药物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动物实验共分 4组:阿苯达唑组;铁筷子多糖组;铁筷子多糖+阿苯达唑组;对照组.对小鼠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病药物治疗 90d后,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囊湿重;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铁筷子多糖、阿苯达唑及联合用药组均有抑制小鼠棘球蚴生长的作用(抑囊率分别为 38.23%, 64.86% 和 77.54%),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P< 0.05).病理组织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各治疗组中棘球蚴囊壁组织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或破坏.结论铁筷子多糖对小鼠棘球蚴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阿苯达唑联合治疗效果更佳,这可能与铁筷子多糖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有关.联合用药是提高阿苯达唑驱虫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包根书;邓英;史大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我国人群食鱼的机会及食鱼量均较以往有大幅度增加,由于食鱼不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我国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作者:周吉礼;田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SAR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 54例重症 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均有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肺部阴影.大多数患者 ALT、 AST及 LDH升高.肺部和免疫系统是病毒主要作用的靶器官.治疗以综合支持对症为主,及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结论综合支持治疗对降低重症 SARS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复春;尹炽标;王健;陈燕清;施海燕;洪文昕;唐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本院由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冠状病毒引起的 99例 SARS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的临床情况变化.方法运用肺炎支原体抗体凝集实验,检测受 SARS病毒感染的 99例患者发病后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和滴度.结果 99例 SARS患者部分出现 MP合并感染,阳性患者数为 47例,总的阳性率为 47.5%.在 SARS发病前阶段,合并 MP感染阳性率为 69.3% (39/56),占整个阳性率的 83.0%,并以高滴度分布较多;发病后阶段,合并 MP感染阳性率为 18.6% (8/43),占整个阳性率的 17.0%,滴度较第一阶段偏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 SARS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其感染率有阶段性差异,表明在前期感染 SARS冠状病毒的患者毒性较强,对患者肌体影响较大,易出现肺炎支原体合并感染,而在后期的 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可能因毒性减弱,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降低.
作者:段朝晖;刘香梅;王惠英;陈瑞;朱振宇;罗晓红;江从海;潘昆贻;曾桦;何春生;郑治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的分子药敏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检测了 20株异烟肼( INH)敏感的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 20株 INH耐药株的 katG基因,随后用 SSCP方法鉴定扩增产物有无突变,以结核分支杆菌 H37RV作对照.结果所有 INH敏感株均观察到 katG基因扩增产物, 20株 INH耐药株中 19株观察到 katG基因扩增产物.以 H37RV标准株为对照, 20株敏感株 SSCP带谱与对照相同; 19株 INH耐药株中 8株与对照相同, 11株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INH耐药 katG基因突变或缺失的阳性率为 60%.结论多数结核分支杆菌耐 INH是由于其 katG基因突变所致,用 PCR-SSCP筛选突变株可达到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 INH耐药的目的.
作者:吴为群;吴忠道;张扣兴;谢灿茂;容中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冠状病毒 (CoV,coronavirus)是冠状病毒的一种新变体.对 11株 SARS-CoV的核苷酸序列和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均有典型的 CoV基因组结构.研究 SARS-CoV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对于研制疫苗、新药和了解其致病机制十分重要.
作者:杨光;余新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患者综合治疗的血象变化,为治疗和防范提供指导意义.方法运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 CD3700,检测 72例 SARS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包括白细胞 (WBC)、白细胞分类计数 (DC)、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B)等项目.结果 SARS患者患病和治疗过程中观察发现,病人感染后经过 2~ 12d潜伏期后发病,发病 3~ 6d后,血象结果发生变化,出现明显 WBC下降 (P< 0.01),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显著下降 (P< 0.01),淋巴细胞分类比例出现显著性增高 (P< 0.01), RBC、 HB、以及 RBC相关参数没有显著性变化 (P >0.05);经抗菌、抗病毒类,并结合升白细胞治疗后, WBC有显著上升 (P< 0.01), WBC分类中,粒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 SARS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的血象指标变化可以监测患病后病情的发展变化以及治疗效果观察,为临床诊断及预后效果等提供辅助指导意义.
作者:王惠英;段朝晖;肖旺贤;严海燕;梁穆兴;罗招凡;黄松音;包蕴文;黄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