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病毒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杨光;余新炳

关键词:冠状病毒, 免疫原性, 基因组结构, 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致病机制, 分析表, 疫苗, 新药, 抗原, 翻译, 变体
摘要: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冠状病毒 (CoV,coronavirus)是冠状病毒的一种新变体.对 11株 SARS-CoV的核苷酸序列和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均有典型的 CoV基因组结构.研究 SARS-CoV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对于研制疫苗、新药和了解其致病机制十分重要.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纳米级HA涂层人工关节治疗犬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犬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并初步观察纳米级羟基磷灰石 (HA)涂层人工关节置换后的效果.方法选择 8只平均年龄 5.5± 0.38岁、平均体重为 16± 2.5 kg的雌性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与对照组在同一环境下饲养 24w.手术切除犬右侧股骨头,然后分别装入普通柄人工关节或纳米级 HA涂层人工关节.12w后分别取每只犬的双侧股骨 (一侧含人工关节 )、胫腓骨、尺桡骨以及以椎骨进行骨密度检测, X光双侧股骨摄片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两组动物模型骨标本骨密度检测以及 X光双侧股骨摄片显示,去卵巢组犬符合重度骨质疏松症,而人工关节周围骨密度均匀不等,其中普通柄人工关节周围骨组织结构紊乱,含纳米级 HA涂层人工关节柄周围结构良好.结论采用切除双侧卵巢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犬骨质疏松模型并初步发现纳米级 HA涂层人工关节较普通柄人工关节的置换效果好.

    作者:涂平生;曾颖;黄自为;廖威明;吴忠道;徐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目的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 ,选用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确定了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了针对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 1998年 , 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 , 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采取反复查治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作者:高雨藩;刘小宁;冯月菊;任文锋;郭荣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分析

    目的通过对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政府建立登革热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的常规经济投入及其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情况进行调查,用比较分析法对登革热预防控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采取常规措施共投入 225390元; 发生登革热疫情后,共投入疫情调查处理费 212197元;病人的总诊疗费用为 86770.9元,平均每例为 3099.0元;病人及其家属消耗误工费用为 15050元,平均每例为 537.5元; 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费用效益比率为 1∶ 5.7.结论查出中山市登革热预防和控制费用以及登革热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证明该市实施的登革热预防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桂娇;古有婵;谈晔;吴宝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产艾司洛尔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目的观察国产艾司洛尔 (Esmolol)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国产艾司洛尔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63例,观察其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并记录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静脉注射国产艾司洛尔起效时间为 4.2± 1.5min,治疗有效率为 76.2%;副作用较少,静脉注射后仅轻度影响收缩压,共有 6例出现低血压,给予快速补液后好转.结论国产艾司洛尔不仅能有效地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且使用安全.

    作者:陈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目的探讨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患者综合治疗的血象变化,为治疗和防范提供指导意义.方法运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 CD3700,检测 72例 SARS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包括白细胞 (WBC)、白细胞分类计数 (DC)、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B)等项目.结果 SARS患者患病和治疗过程中观察发现,病人感染后经过 2~ 12d潜伏期后发病,发病 3~ 6d后,血象结果发生变化,出现明显 WBC下降 (P< 0.01),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显著下降 (P< 0.01),淋巴细胞分类比例出现显著性增高 (P< 0.01), RBC、 HB、以及 RBC相关参数没有显著性变化 (P >0.05);经抗菌、抗病毒类,并结合升白细胞治疗后, WBC有显著上升 (P< 0.01), WBC分类中,粒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 SARS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的血象指标变化可以监测患病后病情的发展变化以及治疗效果观察,为临床诊断及预后效果等提供辅助指导意义.

    作者:王惠英;段朝晖;肖旺贤;严海燕;梁穆兴;罗招凡;黄松音;包蕴文;黄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疗效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尿激酶 (UK)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 12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应用 UK50万 U+ NS100ml.ivgtt.qd,连用 3d,而后 UK20万 U+生理盐水 (NS)100ml.ivgtt.qd,连用 4d,共治疗 7d;对照组给予 UK50万 U+ NS100 ml.ivgtt, 30min滴完,效果不明显再追加 25万 U,共 75万 U在 24h内用完,两组溶栓治疗后均给予肠溶阿斯匹林片 0.1.qd.po,脱水及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溶栓后 14d、及溶栓后一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评定及治疗前后血流变检测.结果治疗 14d及一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小剂量连续应用尿激酶治疗脑梗塞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大.

    作者:高立功;张勇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信息的编辑

    阐述了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信息的编辑内容和工作特色,认为编辑工作者适应现阶段工作有必要融入新的观念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编辑工作要正确定位、客观公正,要做好稿件的定质、定量和正确审稿、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贴近社会.

    作者:朱展鹰;代吉亚;欧志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东山区SARS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及时了解 SARS在东山区人群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资料.方法通过对医院报告病例的汇总与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流行概况和流行特点.结果累计至 2003年 4月 30日,东山区共报告 127例确诊 SARS病例,其中医务人员 33例,退休人员 32例,家务待业 8例,国家干部 23例,商业、工人和其他人员 19例,学生 10例,儿童 2例.人群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易感性除医务人员为医院聚发外,还有 6户为家庭聚发,其余均为散发.在本次 SARS流行过程中,有接触史的病人共有 49人,占总发病的 38.6%,主要以医务人员为主,还有 61.4%的病人无明显接触史.结论此次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相应预防措施,疫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邱小玲;王进援;高永堂;龚城华;翁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EBV反义LMP-1转染CNE2细胞对裸鼠致瘤的作用

    目的研究反义 LMP1基因转染 CNE2细胞对裸鼠的成瘤作用.方法用反义 LMP1转染的 CNE2细胞、空载体转染的 CNE2细胞以及原始 CNE2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观察三种细胞的成瘤能力及细胞的恶性程度.结果反义 LMP1转染的 CNE2细胞比空载体转染的 CNE2细胞及原始 CNE2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包括平均瘤重及总瘤重 )和镜下细胞恶性程度都有所降低.结论反义 LMP1能成功抑制 LMP1的表达,逆转 NPC细胞的恶性表型,为临床应用反义技术进行鼻咽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马桂璋;莫薇;李剑;蔡征涛;杨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本文综述了冠状病毒和 SARS-CoV的形态特点、分子结构及基本功能,描述了 SARS-CoV的生态特点,初步介绍 SARS病毒的一般概况.

    作者:赵霞;朱家勇;吴忠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角膜穿孔伤患者血清中四种眼组织抗体的测定

    目的通过测定眼角膜穿孔伤和外眼病患者血清抗葡萄膜抗体( AUAb)、抗晶状体抗体( ALAb)、抗视网膜抗体( ARAb)和抗角膜抗体( AKAb),了解角膜穿孔伤后患者血清中眼组织的自身免疫状况.方法取新鲜的牛眼组织制备相应组织抗原和抗体,用其抗原致敏羊血球后,改良的间接血凝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相应眼组织抗体.结果角膜穿孔伤患者血清中 AUAb、 ALAb和 AKAb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P< 0.05或 P< 0.01),而外眼病组却无差异( P >0.05).结论通过对角膜穿孔伤患者血清中眼组织自身抗体的检测,可及时了解机体的免疫反应情况,对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林云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消灭淋巴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

    目的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达到全省消灭淋巴丝虫病.方法按消灭丝虫病的监测方案进行病原学和媒介学监测.结果至 2001年,全省血检 1575905人,发现和治疗微丝蚴血症者 4074例.原丝虫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市)于无微丝蚴血症者次年起,按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 10年内和 10年后分别统计,共病原学监测 178个乡镇 316544人和 341个乡镇 520120人;每县(市)均在 3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在 429个点共解剖雌性致倦库蚊 250377只和中华按蚊(含嗜人按蚊) 2297只.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显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结论 2001年 9月,全省按照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审评方案的要求,通过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淋巴丝虫病的标准.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潘波;崔惠儿;方悦怡;张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部分地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目的了解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方法取淡水鱼肉、鱼鳃及鱼鳞,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法,镜下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鲩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 0.8个,鱼鳞 0.05个,鱼鳃 0.28个,鳊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 0.33个,野鲮未查出囊蚴.结论佛山市南庄、九江和龙江,广州市增城和从化淡水鱼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提示这些地区存在华支睾吸虫人畜传染源.

    作者:邓创豪;刘转琴;曾伟;黄兰英;陈依;郭蓝蓝;陈新宇;沈浩贤;李小敏;马长玲;陈代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报告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2002年的疫情.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 2002年全国 21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监测,其中重度和轻度流行区各 3个,中度流行区 14个.结果 (1)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低为 0.6%(江苏丹徒),高 17.72%(江西南昌),年龄和职业是影响感染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 2例,新发现晚期血吸虫病 1例; (2)各点耕牛感染率普遍较高,地区间差异较大( 0~ 58.33%); (3)各监测点 2002年均发现活螺,其中 8个点的活螺框率超过 40%,除上海金山、湖北蔡甸和四川丹棱外均发现感染性钉螺,其中湖南君山首次在垸内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02年全国监测点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存在疫情反复的因素,须进一步加强对各个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作者: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懿;张涛;韦建国;何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 I( cTnI)、肌红蛋白( 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 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 31例心绞痛组 (UA)和 20例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检测 cTnI、 Myo、 CK- MB 三项指标.结果 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高于 Myo、 CK-MB,阳性率分别为 66%、 40%、 31%, P< 0.05.结论 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德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28例SARS病例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 SAR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广州市某 SARS定点医院 128例 SARS住院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接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并发症、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7.6± 14.5岁,男性 54例,女性 74例 ,69例( 53.9%)有 SARS病人接触史 ,3例有明确的野生动物接触史;入院前平均病程为 5.79± 5.56d;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发热 (123例, 96.1% )、咳嗽 (74例, 57.8% )、全身酸痛 (26例, 20.3% )、呼吸困难 (12例, 9.4% )和腹泻( 10例, 7.8%)等;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计数低下 (35例 ,27.3% )、肝功能 ALT异常升高 (35例 ,27.3% )、心肌酶 CK异常升高 (26例 ,20.3% )和肾功能 Cr异常升高( 3例, 2.3%).胸片显示 89.1%( 114例)的病例在入院时可发现肺部病灶, X线主要表现为渗出性病变,显示为淡薄云雾状或片状的浸润阴影 ,平均累积肺叶数为 2.12± 1.27; 31.3% (40例 )出现并发症;经过系统治疗, 63.3%( 81例)的病例在住院后 10d内病灶已开始吸收.平均住院天数为 20.73± 11.68d.119 例 (93% )康复出院, 9例死亡,病死率 7%; 22.7%( 29例)出院时胸片仍显示存在纤维化病灶.结论 SARS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酸痛、白细胞计数偏低、易累及心、肝、肾等脏器,胸片主要为片絮状阴影,经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要注意肺部的残留纤维化.

    作者:王云南;罗一鲁;谭守勇;吕嘉春;冯蝶仪;廖春信;王维勇;岑文昌;冯永忠;邹永红;梁国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子孢子表面蛋白 2( PfSSP2)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 PfSSP2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 PCR技术从 FCC1/HN株基因组 DNA中扩增出 PfSSP2基因,并克隆入 pMD-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用 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基因结构及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 FCC1/HN株 PfSSP2基因序列,酶切及 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 pT-PfSSP2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所克隆的 PfSSP2基因大小为 1680 bp,编码 559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与国外的 3D7、 DD2、 FCR3、 HB3A、 K1、 Thai814、 Thai838、 Thai842、 Thai947及 7G8株 PfSSP2的氨基酸序列在 33个位点存在氨基酸替代, 1处氨基酸序列增加;各株间 PfSSP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在 95.7%以上.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PfSSP2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间有高度的同源性.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徐劲;马长玲;李学荣;卞国武;吴忠道;陈守义;胡旭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3例小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

    目的探讨 23例小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方法对 23例小儿静脉输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23例小儿静脉输液反应经过及时处理均未发生意外.结论在输液过程中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巡视能有效地减少在输液中出现反应.

    作者:林丽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部队军人及其驻地人群结核菌分离株分子标记分析

    目的探讨部队军人与驻地地方人群之间结核病的传播关系.方法应用结核分支杆菌 DNA插入序列 IS6110作为引物,扩增结核分支杆菌参考株 H37RV DNA,以同位素 32P-dCTP标记纯化的 245bp扩增片段作探针,应用 Southern免疫转印技术,与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 PvuⅡ消化的结核分支杆菌 DNA杂交,得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图谱,结合患者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6株从部队和地方分离到的结核分支杆菌分离株,拷贝数在 5以上的有 138 株,将这部分菌株按 IS6110指纹特征分型可分为 14个类型,部队和驻地患者分离株均以 3个型别为主.且部队和地方分离菌株在各型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而耐药菌株指纹特征在三个主要型别中的分布与敏感菌株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部队结核病与驻地地方结核病在传播中有密切的关系.提示部队结核病防治应与驻地地方结核病防治措施紧密结合.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唐博恒;王珊珊;肖红;苏建新;姜普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患者的护理

    目的评价 SARS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 2003年 2月 2日~ 4月 30日收治的 260例 SARS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结果对 260例 SARS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结论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对减少病死率,促进康复非常重要;同时,加强病房通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是预防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农菲;邝惜白;曾凤屏;万秀兰;陈美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