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BV反义LMP-1转染CNE2细胞对裸鼠致瘤的作用

马桂璋;莫薇;李剑;蔡征涛;杨英

关键词:EB病毒, 反义LMP1基因, CNE2细胞, 基因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反义 LMP1基因转染 CNE2细胞对裸鼠的成瘤作用.方法用反义 LMP1转染的 CNE2细胞、空载体转染的 CNE2细胞以及原始 CNE2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观察三种细胞的成瘤能力及细胞的恶性程度.结果反义 LMP1转染的 CNE2细胞比空载体转染的 CNE2细胞及原始 CNE2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包括平均瘤重及总瘤重 )和镜下细胞恶性程度都有所降低.结论反义 LMP1能成功抑制 LMP1的表达,逆转 NPC细胞的恶性表型,为临床应用反义技术进行鼻咽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部队军人及其驻地人群结核菌分离株分子标记分析

    目的探讨部队军人与驻地地方人群之间结核病的传播关系.方法应用结核分支杆菌 DNA插入序列 IS6110作为引物,扩增结核分支杆菌参考株 H37RV DNA,以同位素 32P-dCTP标记纯化的 245bp扩增片段作探针,应用 Southern免疫转印技术,与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 PvuⅡ消化的结核分支杆菌 DNA杂交,得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图谱,结合患者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6株从部队和地方分离到的结核分支杆菌分离株,拷贝数在 5以上的有 138 株,将这部分菌株按 IS6110指纹特征分型可分为 14个类型,部队和驻地患者分离株均以 3个型别为主.且部队和地方分离菌株在各型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而耐药菌株指纹特征在三个主要型别中的分布与敏感菌株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部队结核病与驻地地方结核病在传播中有密切的关系.提示部队结核病防治应与驻地地方结核病防治措施紧密结合.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唐博恒;王珊珊;肖红;苏建新;姜普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易误诊的几种病原体Ⅰ-马尔尼菲青霉

    通过观察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骨髓涂片标本、外周血涂片标本和组织切片标本;并采集外周血进行体外培养观察, 从而分析比较该菌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弓形虫、荚膜组织胞浆菌等病原体的鉴别特征,以利于明确诊断.

    作者:张瑞琳;梁炽;曹爱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氯仿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

    目的研究氯仿对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方法在同一时间内通过检测小鼠血清半数溶血值,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以测定氯仿对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结果氯仿在一定剂量作用下,能降低血清半数溶血值,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结论氯仿对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作者:曹励民;陈瑛;杨亚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患者的护理

    目的评价 SARS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 2003年 2月 2日~ 4月 30日收治的 260例 SARS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结果对 260例 SARS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结论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对减少病死率,促进康复非常重要;同时,加强病房通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是预防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农菲;邝惜白;曾凤屏;万秀兰;陈美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丰宫并殖吸虫实验宿主感染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研究丰宫并殖吸虫的囊蚴及其宿主性.方法从丰宫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鉴定种类,分离囊蚴及后尾蚴,观测后感染实验宿主,收集成虫制片观测鉴定.结果绝大多数后尾蚴在蟹体内不形成囊壁,形成囊壁的囊蚴体积巨大在 1mm以上,一层极薄易碎的囊壁.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前者的自然感染率为 53.19% ,后者为 66.67%.丰宫并殖吸虫的适宜实验终宿主是大白鼠,犬、猫为不适宜宿主.结论宫并殖吸虫囊蚴的大小在 1mm以上,是已知的并殖吸虫囊蚴中之大者.第二中间宿主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大白鼠是其适宜的实验终宿主.

    作者:周本江;王文林;雷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我国部分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现状

    目前,我国人群食鱼的机会及食鱼量均较以往有大幅度增加,由于食鱼不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我国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作者:周吉礼;田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EBV反义LMP-1转染CNE2细胞对裸鼠致瘤的作用

    目的研究反义 LMP1基因转染 CNE2细胞对裸鼠的成瘤作用.方法用反义 LMP1转染的 CNE2细胞、空载体转染的 CNE2细胞以及原始 CNE2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观察三种细胞的成瘤能力及细胞的恶性程度.结果反义 LMP1转染的 CNE2细胞比空载体转染的 CNE2细胞及原始 CNE2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包括平均瘤重及总瘤重 )和镜下细胞恶性程度都有所降低.结论反义 LMP1能成功抑制 LMP1的表达,逆转 NPC细胞的恶性表型,为临床应用反义技术进行鼻咽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马桂璋;莫薇;李剑;蔡征涛;杨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报告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2002年的疫情.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 2002年全国 21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监测,其中重度和轻度流行区各 3个,中度流行区 14个.结果 (1)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低为 0.6%(江苏丹徒),高 17.72%(江西南昌),年龄和职业是影响感染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 2例,新发现晚期血吸虫病 1例; (2)各点耕牛感染率普遍较高,地区间差异较大( 0~ 58.33%); (3)各监测点 2002年均发现活螺,其中 8个点的活螺框率超过 40%,除上海金山、湖北蔡甸和四川丹棱外均发现感染性钉螺,其中湖南君山首次在垸内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02年全国监测点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存在疫情反复的因素,须进一步加强对各个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作者: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懿;张涛;韦建国;何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本文综述了冠状病毒和 SARS-CoV的形态特点、分子结构及基本功能,描述了 SARS-CoV的生态特点,初步介绍 SARS病毒的一般概况.

    作者:赵霞;朱家勇;吴忠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子孢子表面蛋白 2( PfSSP2)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 PfSSP2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 PCR技术从 FCC1/HN株基因组 DNA中扩增出 PfSSP2基因,并克隆入 pMD-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用 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基因结构及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 FCC1/HN株 PfSSP2基因序列,酶切及 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 pT-PfSSP2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所克隆的 PfSSP2基因大小为 1680 bp,编码 559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与国外的 3D7、 DD2、 FCR3、 HB3A、 K1、 Thai814、 Thai838、 Thai842、 Thai947及 7G8株 PfSSP2的氨基酸序列在 33个位点存在氨基酸替代, 1处氨基酸序列增加;各株间 PfSSP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在 95.7%以上.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PfSSP2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间有高度的同源性.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徐劲;马长玲;李学荣;卞国武;吴忠道;陈守义;胡旭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科技信息计量学与科技创新评估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资助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各项研发,投入大笔经费,并且纷纷成立国家级的研究委员会、国家研发实验室及其它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希望通过基础科学研究引导科技的应用、发展与产业创新各层面.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同,如何进行科技创新的评估和研发项目的筛选便成为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吴翠玲;蔡国友;吴曙霞;张传本;李培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动态

    目的了解广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动态,为制订消灭丝虫病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纵向、横向监测系统,观察人群和蚊媒的自然感染变化情况.结果全省 9个纵向观察点 1988、 1990和 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为 0.19% 、 0.14%和 0.05%; 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 0.11%、 0.03%、 0.03%、 0.01% 和 0.01%, 1991和 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80~ 2000年,进行了系统的横向监测,共血检 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 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 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丝虫病防治后期其传播已被阻断,只要加强监测,单一处理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即可消灭丝虫病.

    作者:骆雄才;黄少玉;欧作炎;潘波;张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快速鉴定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的分子药敏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检测了 20株异烟肼( INH)敏感的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 20株 INH耐药株的 katG基因,随后用 SSCP方法鉴定扩增产物有无突变,以结核分支杆菌 H37RV作对照.结果所有 INH敏感株均观察到 katG基因扩增产物, 20株 INH耐药株中 19株观察到 katG基因扩增产物.以 H37RV标准株为对照, 20株敏感株 SSCP带谱与对照相同; 19株 INH耐药株中 8株与对照相同, 11株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INH耐药 katG基因突变或缺失的阳性率为 60%.结论多数结核分支杆菌耐 INH是由于其 katG基因突变所致,用 PCR-SSCP筛选突变株可达到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 INH耐药的目的.

    作者:吴为群;吴忠道;张扣兴;谢灿茂;容中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吸血蠓的种类(双翅目:蠓科)与分布

    目的调查广东省的吸血蠓种类及其分布,为对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吸血蠓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广东省的吸血蠓已知 2属 45种,其中库蠓属包括 6个亚属 38种,尚未列入亚属 2种;蠛蠓属 5种;记述了种类分布情况.

    作者:王春梅;郝宝善;郑学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产艾司洛尔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目的观察国产艾司洛尔 (Esmolol)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国产艾司洛尔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63例,观察其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并记录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静脉注射国产艾司洛尔起效时间为 4.2± 1.5min,治疗有效率为 76.2%;副作用较少,静脉注射后仅轻度影响收缩压,共有 6例出现低血压,给予快速补液后好转.结论国产艾司洛尔不仅能有效地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且使用安全.

    作者:陈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部分地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目的了解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方法取淡水鱼肉、鱼鳃及鱼鳞,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法,镜下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鲩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 0.8个,鱼鳞 0.05个,鱼鳃 0.28个,鳊鱼肉平均感染度每克含囊蚴 0.33个,野鲮未查出囊蚴.结论佛山市南庄、九江和龙江,广州市增城和从化淡水鱼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提示这些地区存在华支睾吸虫人畜传染源.

    作者:邓创豪;刘转琴;曾伟;黄兰英;陈依;郭蓝蓝;陈新宇;沈浩贤;李小敏;马长玲;陈代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 I( cTnI)、肌红蛋白( 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 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 31例心绞痛组 (UA)和 20例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标本检测 cTnI、 Myo、 CK- MB 三项指标.结果 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高于 Myo、 CK-MB,阳性率分别为 66%、 40%、 31%, P< 0.05.结论 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德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38例SARS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其治疗和转归.方法对本院自 2002年 11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 38例确诊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 1例尸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年龄 22~ 67岁,平均 39.9岁 ,男 22例,女 16例 ,71%有接触史.发热 38例 (100% ),咳嗽 27例 (71.1% ),呼吸困难 22例 (57.9% ).38例患者死亡 3例,病死率为 7.9% ,尸检 1例显示肺部主要病变为急性弥漫性全小叶间质性炎.结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传染性较强 ,临床特点以发热、气促为主要症状 ,伴有迅速进展的胸片改变,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祝绍俊;黄文杰;赖日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消灭淋巴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

    目的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达到全省消灭淋巴丝虫病.方法按消灭丝虫病的监测方案进行病原学和媒介学监测.结果至 2001年,全省血检 1575905人,发现和治疗微丝蚴血症者 4074例.原丝虫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市)于无微丝蚴血症者次年起,按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 10年内和 10年后分别统计,共病原学监测 178个乡镇 316544人和 341个乡镇 520120人;每县(市)均在 3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在 429个点共解剖雌性致倦库蚊 250377只和中华按蚊(含嗜人按蚊) 2297只.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显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结论 2001年 9月,全省按照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审评方案的要求,通过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淋巴丝虫病的标准.

    作者:黄少玉;骆雄才;欧作炎;潘波;崔惠儿;方悦怡;张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目的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 ,选用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确定了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了针对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 1998年 , 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 , 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采取反复查治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作者:高雨藩;刘小宁;冯月菊;任文锋;郭荣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