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琳;曹爱莲;何蔼;郑小英
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 ,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 1998年 ,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 ,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作者:张小岚;张木生;汤凌全;郭星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缓、控释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种硝苯地平缓、控释片的含量.结果线性方程为 A=0.016007C+ 0.002392,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1.5% ,RSD为 3.00%(n=15).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做为硝苯地平缓、控释片的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叶俊鹏;黄培良;廖振尔;李碧虹;任斌;邓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大规模制备抗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体的新途径.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脾细胞为源,构建抗日本血吸虫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并对该抗体库进行了富集、筛选和鉴定.同时,用从抗体库制备的可溶性单链抗体对病人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库容为 1.07× 106cfu.筛选获得 2个特异性阳性克隆.这两株克隆表达的单链抗体用于血吸虫病人血清检测的结果为:(1)以其中一株单链抗体检测急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60%,检测慢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36.7%,特异度为 90%.(2)将两株单链抗体混合后检测急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75%,检测慢性病人的敏感度为 56.7%,特异度为 85%.结论首次成功地构建了抗日本血吸虫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并从中筛选制备了能有效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样中的循环抗原的单链抗体.
作者:陈代雄;詹希美;何蔼;李卓雅;张瑞琳;孟锦绣;曹爱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脑 CT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对 47例行头颅 CT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病毒脑 29例,CT异常 10例,占 34%;化脑 10例,CT异常 7例,占 70%;结核 5例,CT异常 2例,占 40%.结论头颅 CT检查无创伤且准确,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重要临床检查.
作者:余新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分析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方法对 105例登革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均有发热 (100% ) ,伴有头痛 (83.3% ) ,全身肌肉 (75.2% )、骨、关节痛 (61.9% ) ,结膜充血 (74.2% ),皮疹 (66.6% ),淋巴结肿大 (80% ) ,白细胞减少 (93.3% ),血小板减少 (82.8% ),登革热抗体阳性率 (63.2% ) .结论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典型,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刘宁湘;王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 ICU 感染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有效控制 ICU医护人员 SARS感染.方法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拍照的方式进行.结果 7家医院 ICU医护人员共感染 41例,占感染病例的 15.65%(41/262),罹患率为 13.53%(0~36.17%).ICU开中央空调和开窗通风,收治 SARS病人与医护人员感染发病有显著差异(X2=11.05,P< 0.005);开窗+空气除菌过滤、层流洁净、开空调+空气除菌过滤三者差异非常显著(χ 2=28.17,P< 0.005).收治 SARS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发生感染不同,且存在显著差异(χ 2=11.55,P< 0.005).结论 ICU收治 SARS病人是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发生感染的高危场所;保持 ICU的环境通风、做好个人防护是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关键措施.
作者:邹钦;殷文武;杜琳;张贤昌;周端华;林伟生;王鸣;梁文佳;李灵辉;高立冬;周海;钟文龙;林锦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强医科与文、理、工科的结合,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教育,促进文、理科教育与医科教育的结合,形成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夏超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 (H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治疗的 1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 22% ,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有透析不充分,营养物质丢失过多,代谢因素,护理人员宣教不足等.结论去除导致营养不良的病因和诱因,合理营养和膳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况,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应用整体护理程序 ,加强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增加家庭支持 ,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燕玲;郑志惠;周凤婵;林芝;陈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对日本血吸虫病山丘型疫区居民接触疫水的方式进行分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随访收集居民接触疫水的情况,采用系统聚类法中样品聚类(Q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山丘型疫区居民疫水接触方式可被划分为 5类:洗餐具、洗工具、淘米洗菜为第一类;配农药和其它为第二类;洗手和洗衣为第三类;游泳和种田分别单列为第四、五类.结论这种分类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在生物学上的解释也较为合理,从而简化了疫水接触调查中问卷的结构,使调查更为简便可行.
作者:郭肖岩;何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霍乱散发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携带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药敏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 40株霍乱散发菌株的耐药性分布情况,提取菌株质粒,检测Ⅰ类整合子基因片段,分析其在不同血清群的分布及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结果霍乱散发菌株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对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 /磺胺嘧啶、庆大霉素、副粘菌素、氯霉素、甲氧苄胺嘧啶和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耐药菌株中检测到不同大小的质粒,其分布在 O1和 O139群无差异,Ⅰ类整合子在 O139群霍乱弧菌中分布多于 O1群.结论霍乱散发菌株耐药性与耐药质粒和 /或 I类整合子的作用密切相关.
作者:洪帮兴;张世英;司徒潮满;林奕芝;钟跃星;侯红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 TNF-α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43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美托洛尔治疗组,予以药物干预 4w,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 TNF-α水平,正常对照组 30例,同时检测血浆 TNF-α水平.结果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 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且在心衰组血浆 TNF-α水平与临床心功能分级呈明显的正相关(P< 0 .01).心衰患者经美托洛尔治疗后血浆 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 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 TNF-α升高,且与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说明 TNF-α参与了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美托洛尔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 TNF-α水平,可能是其治疗 CHF有益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媛;余细勇;林秋雄;单志新;杨敏;钱忆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华支睾吸虫流行情况,于 2000年 6月~2002年 10月在番禺沙湾镇的紫坭村和石基镇的前锋村开展了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便检查人群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静脉采血作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体检测和腹部 B超检查;开展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调查.结果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 13.7%.其中紫坭村感染率 18.2%;前锋村感染率 8.0%;男性感染率为 22.3%,女性感染率为 6.6%,以 20~50岁年龄组高.华支睾吸虫感染者 HBsAg阳性率为 20.9%,HBcAb阳性率为 40.3%; 42.4%感染者出现不同的肝胆道病变;在当地鱼塘的鱼苗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囊蚴;解剖当地犬、猫中,均发现华支睾吸虫成虫.结论番禺区是华支睾吸虫重点流行区之一,且华支睾吸虫已对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作者:刘小宁;冯月菊;任文锋;郭荣同;高雨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阐述留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语言和学习方法等普遍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些影响学习的问题和探索提高他们学习效果的方法.
作者:黄俊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肌注与静注治疗无并发症恶性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无并发症恶性疟病人随机分为青蒿琥酯肌注组和静注组,每组 50例,两组给药方案均采用 5d疗程成人总量 360mg.以治疗后病人退热时间、原虫转阴时间和原虫复燃率以及不良反应作为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和比较指标.结果青蒿琥酯肌注组与静注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22.5± 9.8h和 21.3± 10.5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 65.4± 12.5h和 68.5± 12.8h.追踪观察 28d原虫复燃率分别为 10.8%(4/37)和 9.1%(3/33).两组主要观察比较指标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青蒿琥酯肌注 5d疗程总量 360mg方案治疗恶性疟具有与同等剂量疗程的青蒿琥酯静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符林春;郭兴伯;王新华;简华香;陈沛泉;李国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 HCV C119与 HBc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方法 PCR扩增 HCV C1~119编码序列并取代 HBc脊区基因,杂合 HBc基因定向克隆至 pET28b+ NheⅠ /XhoⅠ位点,经双酶切及核酸序列测定筛选、鉴定阳性克隆.工程菌 BL21(RIL)- pET28- BCc经 IPTG诱导后,10% SDS- PAGE电泳及 Western blot检测、鉴定目的蛋白.结果重组子经 NheⅠ /XhoⅠ双酶切获得约 880bp目的基因片段,DNA序列测定证实 HCV C119基因正确插入并取代 HBc脊区基因,杂合基因与 HBV adr亚型及 HCV日本株相应序列同源性超过 97%,工程菌 BL21(RIL)- pET28- BCc经 IPTG诱导后表达约 33kDa目的蛋白,并与 HCV血清呈阳性反应.结论正确克隆、表达了 HCV C119与 HBc融合蛋白 pBCc.
作者:刘朝霞;田泽维;张彦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江门市新会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方法抽取 1989年曾经调查过的管理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 3个自然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查虫卵.结果华支睾吸虫感染率 50.30%,明显高于 13年前(X2=171.09,P< 0.05),具有相当家庭聚集性,14岁以下感染率低于 14岁以上(X2=21.559,P< 0.05).结论要加强对华支睾吸虫的防治,降低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
作者:陈日暖;陈立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对中药全蝎的传统应用及现代对全蝎的成份分析、主要成份的药理作用、蝎毒对体内外癌细胞的抑杀实验,以及应用全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观察,证明全蝎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天然药物,为进一步研究蝎毒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玉清;洪澜;吴宏美;吕增春;范景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重组日本血吸虫 32kDa蛋白和铁蛋白联合免疫对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大量制备重组日本血吸虫 32kDa蛋白(rSjGST- Sj32)和铁蛋白 (GMCSF- SjFer) .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A,B,C,D 4组,每组 12只.B组和 C组分别为 rSjGST- Sj32和 GMCSF- SjFer免疫组,每鼠注射 50μ g重组蛋白加弗氏完全佐剂(FCA); D组为联合免疫组,每鼠注射 50μ g重组 32kDa蛋白和 50μ g铁蛋白的混合物加 FCA; A组为 FCA对照组.分别于 0、 2、 6w共免疫 3次.第 3次免疫后 2w,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 40± 1条尾蚴,感染后第 45天剖杀所有小鼠,比较各组间减虫率和鼠肝卵减少率.结果联合免疫组与 FCA对照组相比,获得了 36.53%的减虫率和 68.44%的每条雌虫肝组织产卵减少率,而单独 rSjGST- Sj32免疫组的减虫率及每条雌虫肝组织产卵减少率分别为 22.80%和 43.12%,均显著低于联合免疫组(P< 0.05及 P< 0.001);单独 GMCSF- SjFer免疫组分别为 21.05%和 41.91%,均显著低于联合免疫组(P< 0.05及 P< 0.001).结论 rSjGST- Sj32蛋白和 GMCSF- SjFer蛋白联合免疫可显著地提高这两种蛋白单独应用时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罗永慧;易新元;曾宪芳;蔡春;张顺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和水口镇蚊媒数量及种类分布.方法怀乡镇检查猪场、猪栏和牛房中蚊媒的分布;水口镇以牛诱和猪栏检查的方法调查蚊媒的分布.于 19: 00~21: 30点观察蚊媒出现的情况,并以捕蚊管捕捉蚊媒.对所捕按蚊进行计数、分类.结果共捕获蚊媒 602只,其中包含 5个种: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和嵌斑按蚊.三带喙库蚊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其占除阿蚊外总蚊量的 90.8%.结论三带喙库蚊为信宜市的优势蚊种.
作者:吴旭光;疏俊;郑夔;吴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梅州市 1991~2002年病毒性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的流行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991~2002年年发病率平均为 8.05/10万;自 1994年起呈逐渐下降趋势,年发病率从 1991年的 29.24/ 10万下降到 2002年的 1.60/ 10万,下降了 94.53%;年平均病死率为 0.01/ 10万;发病呈春夏季节性高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1.96∶ 1); 1991~1998年以 0~15年龄发病率高,1995~2002年以 25~40岁年龄发病率高;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发病为主.结论根据梅州市甲肝流行特征分析结果,提示今后应重点做好食源性及水源性甲肝暴发流行的预防控制,以及开展成年人接种甲肝疫苗预防措施.
作者:秦锐和;黄闽昌;邓建华;杨翼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