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早期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方法学研究

王志新;闻良珍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 感染,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RNA, 信使, 早期抗原
摘要:目的探讨诊断孕早期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实验方法及其价值.方法留取68例有异常妊娠史的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分为两份,一份提取总RNA,采用RT-PCR检测其中的HCMV mRNA,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CMV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MV早期抗原.结果采用RT-PCR检测到的孕早期绒毛组织HCMV mRNA阳性率为39.7%;ISH阳性率为23.5%;免疫组化检测HCMV早期抗原阳性率22.1%.RT-PCR检出率明显高于ISH(P<0.05),而ISH与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绒毛组织中的HCMV mRNA、早期抗原是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客观指标.RT-PCR的敏感性高,但ISH与免疫组化可同时作定位、定量观察,可操作性强,因而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是否可提高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用拉米夫定加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60例在采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苦参碱2个月.治疗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后复阳转较对照组低,优于对照组.结论苦参碱能巩固和提高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HBeAg、HBV-DNA阴转率.

    作者:赵柏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药在热环境医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随着热环境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已广泛地应用在抗热应激、促进机体热习服、抗机体疲劳以及调节机体在热环境下的免疫功能等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热环境下中医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作者:陈光忠;王红芹;罗炳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CT平扫检查护理体会

    CT检查是电子计算机对人体各部位的断层扫描检查.CT检查时,患者的检查部位应处于静止状态,才能扫描出清晰的横断面图像,才能作出准确诊断.因此,做好CT检查的护理特别重要.尤其是小儿,检查时多不合作,儿童CT检查的护理必不可少.

    作者:汪小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恙虫病疗效观察

    目的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是传统的方法,但其副作用大.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而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方法应用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治疗恙虫病26例,并和28例氯霉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喹诺酮组治愈率为96.2%(25/26),氯霉素组治愈率为92.8%(26/28),两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则以氯霉素组为多,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恙虫病有效而副作用少.

    作者:全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孕早期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讨诊断孕早期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实验方法及其价值.方法留取68例有异常妊娠史的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分为两份,一份提取总RNA,采用RT-PCR检测其中的HCMV mRNA,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CMV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MV早期抗原.结果采用RT-PCR检测到的孕早期绒毛组织HCMV mRNA阳性率为39.7%;ISH阳性率为23.5%;免疫组化检测HCMV早期抗原阳性率22.1%.RT-PCR检出率明显高于ISH(P<0.05),而ISH与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绒毛组织中的HCMV mRNA、早期抗原是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客观指标.RT-PCR的敏感性高,但ISH与免疫组化可同时作定位、定量观察,可操作性强,因而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新;闻良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副伤寒甲185例临床分析

    副伤寒甲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诊断及时、正确的联合抗炎治疗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就我院(2001.1~2001.11)185例确诊为副伤寒甲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敏分析及治疗与转归,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程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定量分析血清HBV DNA

    目的检验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real-time detection PCR, RTD-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重复性,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的关系.方法 HBV定量按深圳匹基公司乙肝PCR荧光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对乙肝标志物已明确的773例血清中HBV DNA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时监测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的灵敏性高,可检测低至1000拷贝/ml血清;可重复性好,批间误差<20%;各种标志物类型的血清HBV DNA含量分布情况表明,HBV血清标志物中HBeAg与HBV DNA含量有明显的关系,一般HBeAg阳性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例外.结论 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灵敏性高可重复性好;仅根据HBV血清标志物往往不能确定乙肝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的高低,HBV DNA定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洁;关宇;王燕军;杨守昌;侯金林;骆抗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包虫疫苗候选抗原基因FABP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获得细粒棘球蚴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序列资料,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包虫包囊内获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protocloex),提取RNA和DNA,分别以cDNA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FABP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将从cDNA扩增得到的FABP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TGEX-4T).结果获得长度分别为402bp和482bp两个FAB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内含子区域在349…427bp,同源性比较结果FABP基因ORF内一个碱基突变.结论获得了FABP基因,为研究其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中敏;陆家海;徐劲;潘兴华;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关于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重组的探讨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近对部分学科进行了调整,其中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重组为一门新的学科--病原生物学[1].根据学科重组的有关精神,不少院校在组织上已积极行动起来,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课程合并为病原生物学,但就其学科实质而言,这门新的学科的科学内容的重组尚未形成一定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摸索、探讨.本文就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重组的问题提出初步设想.

    作者:宋文剑;程喻力;胡松;孔争;张声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纳洛酮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纳洛酮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综合近几年来纳洛酮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疗效.结果纳洛酮治疗镇静、麻醉类药物中毒、急慢性呼衰、中毒性心肌病、脑梗塞、心肺脑复苏及各种类型休克等的效果显著.结论纳洛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

    作者:肖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敷贴蛙肉引起裂头蚴病1例报告

    裂头蚴病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福建山区居民传统有用蛙肉敷贴痈疖、红眼睛与烧、烫伤皮肤后用活蛇皮粘贴的习惯,故裂头蚴病例极多.现再报告1例用蛙肉敷贴痈疖致裂头蚴感染的病例.

    作者:林金祥;朱凯;陈宝建;张榕燕;倪玉琪;丁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时相蛋白的联合检测对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目的对甲型副伤寒患者血清时相蛋白进行动态检测,找出较敏感的炎症标记蛋白.方法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对325例甲型副伤寒和300例非感染患者的8项时相蛋白作动态检测.结果感染早期CRP及感染极期AAG水平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明显升高,并随着感染的控制呈逐渐下降趋势,有31例复发病例也呈升高趋势;TRF及PAB水平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明显下降,随着疾病的变化逐渐恢复正常.其余4项急性时相蛋白升高的只占325例感染患者的8%.非感染组8项时相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CRP、AAG为感染甲型副伤寒时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TRF、PAB为较敏感的急性负时相蛋白.

    作者:周建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婴幼儿伤寒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伤寒诊断及处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婴幼儿伤寒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结果 34例婴幼儿伤寒均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发热,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呈现不典型的结果.血培养出伤寒杆菌26例(76.5%),血肥达氏反应或重复肥达氏反应阳性15例(44%).结论婴幼儿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伤寒杆菌血培养,血肥达氏反应或重复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唐贵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包涵体的纯化、复性及其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

    多种寄生虫基因已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水平表达,但多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本文介绍了包涵体分离纯化与复性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其在寄生虫血清学诊断、疫苗及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言慧;陈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我国类鼻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类鼻疽是Whitmore于1911年在缅甸仰光发现的.本病为类鼻疽杆菌所致的以东南亚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性传染病.我国类鼻疽杆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1995年,发现福建蒲田的稻田也存在类鼻疽杆菌.本文对20多年来我国类鼻疽流行病学、细菌学及免疫学研究现况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蒋忠军;宋阳;陆振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清热解毒冲剂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冲剂对痤疮分级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改良国际分类将120例痤疮患者均等分为A组(Ⅰ级痤疮)、B组(Ⅱ级痤疮))、C组(Ⅲ级痤疮)、D组(Ⅳ级痤疮),四组痤疮患者均2次/d服用清热解毒冲剂,同时服用维生素B6,6w后作疗效评估.结果四组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较显著性(P<0.01);B组与D组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组与D组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较显著性(P<0.01).结论清热解毒冲剂对中等程度痤疮(Ⅱ-Ⅲ级)疗效显著,Ⅰ级痤疮的疗效次于Ⅱ级、Ⅲ级痤疮,Ⅳ级痤疮疗效差.清热解毒冲剂有价格低,易服用,无副作用等优点.

    作者:李海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免疫印渍技术用于斯氏并殖吸虫病抗原检测的研究

    采用免疫印渍技术分析了斯氏并殖吸虫30、60和90d虫体抗原组份与斯氏、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华支睾吸虫、血吸虫、囊虫、包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反应情况.结果发现斯氏和卫氏并殖吸虫病人血清均可识别9条抗原多肽,分子量分别为17、27、29、35.5、37.5、60、72和90kDa,其中35.5、37.5和39kDa三条抗原带可100%同2种并殖吸虫病人血清起反应,特异性达100%.72和90kDa抗原多肽可与其他寄生虫病人和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不同虫龄期的抗原在反应条带上无明显区别,但以30d龄虫体抗原的显色更清晰.结果提示35.5、37.5、和39kDa抗原多肽具免疫学诊断价值.

    作者:高劲松;刘约翰;王小根;余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术病人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

    手术病人因疾病、创伤、禁食、禁饮、呕吐、出汗等因素易造成电解质率紊乱、血容量不足等,手术中必须建立快速输液通路用于补偿人体丢失的体液量及电解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常遇到病人肥胖、外周血管细、静脉曲张、静脉硬化、静脉炎、长期输液后外周血管不充盈,因疾病、创伤、禁食、禁饮、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等因素造成体液丢失、休克等,导致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困难,以往常采取静脉切开的方法.随着深静脉置管的应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管取代了静脉切开.股静脉置管影响手术操作和手术过程中的药物应用.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要作局部麻醉,然后试穿,避免穿入动脉和肺部,这样就延长了静脉置管的时间,特别是危重病人延长了抢救时间.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和麻醉.我们采用经颈外静脉置管对于外周静脉置管困难的病人是一种可行的简便的方法.

    作者:刘晓红;任从才;刘晓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海南省黎族乡村医生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当卫生宣传员,对当地人群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工作.方法对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基线调查后,通过培训、发放宣传材料、播放VCD等参与性教学,提高乡村医生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并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33名乡村医生全程参加了培训.培训前仅31.30%的医生听说过艾滋病,培训后上升到90.90%,有显著提高(P<0.01).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从培训前的12.50%~48.48%提高到培训后的42.42%~81.82%. 培训后对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提高了63个百分点.但是对性病病征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结论对黎族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的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言;杜建伟;邢伟;林明和;潘文利;符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护士(生)进行护理体检(身体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护理体检(身体评估),是病人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为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为护理措施的实施提供指南,也能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1].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护士(生)参与护理体检(身体评估)学习和应用的热情,并影响其具体的开展及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存问题,本文认为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和应用.

    作者:谭坚铃;梁嘉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