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在热环境医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陈光忠;王红芹;罗炳德

关键词:中医药, 热环境, 热应激, 抗疲劳
摘要:随着热环境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已广泛地应用在抗热应激、促进机体热习服、抗机体疲劳以及调节机体在热环境下的免疫功能等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热环境下中医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包虫疫苗候选抗原基因FABP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获得细粒棘球蚴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序列资料,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包虫包囊内获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protocloex),提取RNA和DNA,分别以cDNA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FABP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将从cDNA扩增得到的FABP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TGEX-4T).结果获得长度分别为402bp和482bp两个FAB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内含子区域在349…427bp,同源性比较结果FABP基因ORF内一个碱基突变.结论获得了FABP基因,为研究其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中敏;陆家海;徐劲;潘兴华;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我国类鼻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类鼻疽是Whitmore于1911年在缅甸仰光发现的.本病为类鼻疽杆菌所致的以东南亚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性传染病.我国类鼻疽杆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1995年,发现福建蒲田的稻田也存在类鼻疽杆菌.本文对20多年来我国类鼻疽流行病学、细菌学及免疫学研究现况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蒋忠军;宋阳;陆振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肝是否可提高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用拉米夫定加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60例在采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苦参碱2个月.治疗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后复阳转较对照组低,优于对照组.结论苦参碱能巩固和提高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HBeAg、HBV-DNA阴转率.

    作者:赵柏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副伤寒甲185例临床分析

    副伤寒甲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诊断及时、正确的联合抗炎治疗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就我院(2001.1~2001.11)185例确诊为副伤寒甲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敏分析及治疗与转归,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程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同源性分析

    目的探索研制美洲大蠊重组变应原疫苗的新途径,对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选用从本室构建的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5个阳性克隆,在测序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入NCBI主页,采用Blastn程序,将测得的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所筛选到的美洲大蠊若虫5个新基因中,一个为核糖体蛋白基因(AF 314962),一个为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AF314963),且中国大陆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与不同地理分布的美洲大蠊Cr-PI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地理区域的美洲大蠊同一种变应原其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编码的氨基酸亦不相同.本研究提示在临床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断和脱敏治疗中,为了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治疗疗效,应尽可能使用具有我国区域特色(即本地化)的变应原.

    作者:刘志刚;黄炯烈;杨慧;周珍文;李金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思恩中学一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1年9月22日凌晨2点开始,广西环江县思恩中学先后有20多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凌晨5点学校打120急诊电话,县医院120急救车到学校把发病学生接到急诊科就诊治疗.此后又有多名学生陆续出现类似症状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我站接到县医院电话报告后,立即上报县卫生局、县人民政府、地区防疫站、地区卫生局,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采样检验,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韦校省;黄江荣;蒙日朗;蒙俏俊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支原体在泌尿生殖系统中感染现状与药敏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泌尿生殖系统中的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药敏情况.方法支原体检测采用Mycoplasma IST试剂盒,阳性者计数≥104,解脲支原体培养24 h,人型支原体培养48 h观察结果.结果 1659例泌尿系患者中有766例支原体阳性,占46.2%(766/1659),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738例,占44.5%(738/1659),人型支原体阳性占141例,占8.5%(141/1659),二者混合感染113例,占6.8%(113/1659);交沙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原始霉素对支原体耐药率分别是23.6%、31.8%、76.4%、73.3%、41.9%、12.3%,且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性逐年下降,分别下降到12.3%和29.2%.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了解泌尿系统的支原体感染状况,及时掌握支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动态.

    作者:万德胜;李俊杰;梁沛扬;罗北京;林绍华;黄素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关于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重组的探讨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近对部分学科进行了调整,其中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重组为一门新的学科--病原生物学[1].根据学科重组的有关精神,不少院校在组织上已积极行动起来,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课程合并为病原生物学,但就其学科实质而言,这门新的学科的科学内容的重组尚未形成一定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摸索、探讨.本文就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重组的问题提出初步设想.

    作者:宋文剑;程喻力;胡松;孔争;张声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二乙酰二脱水卫矛醇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二乙酰二脱水卫矛醇(1,2:5,6-dianhydro-3,4-diacetylgalactitol,DADAG)的抗脑白血病作用及机制.方法用小鼠脑内移植瘤模型、MTT法、DNA掺入法、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法,观察DADAG对小鼠脑内移植瘤和体外白血病L1210细胞的作用,并探讨作用机制.结果 DADAG对DBA/2小鼠脑内移植白血病L121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体外白血病L1210细胞同样有很强的抗增殖作用,其IC50值为24.6 mg *L-1.DADAG不可逆地抑制L1210细胞内DNA的生物合成.DADAG 24mg*L-1处理L1210细胞6 h后,细胞发生G2/M周期阻滞,24h后达高峰.细胞周期素B1蛋白水平在DADAG处理24h后开始下降,而磷酸化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1在DADAG处理6h后开始上调,并呈时间依赖性.结论 DADAG的抗脑白血病作用与其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

    作者:梁东良;李平法;杨锦南;刘晓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清热解毒冲剂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冲剂对痤疮分级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改良国际分类将120例痤疮患者均等分为A组(Ⅰ级痤疮)、B组(Ⅱ级痤疮))、C组(Ⅲ级痤疮)、D组(Ⅳ级痤疮),四组痤疮患者均2次/d服用清热解毒冲剂,同时服用维生素B6,6w后作疗效评估.结果四组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较显著性(P<0.01);B组与D组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组与D组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较显著性(P<0.01).结论清热解毒冲剂对中等程度痤疮(Ⅱ-Ⅲ级)疗效显著,Ⅰ级痤疮的疗效次于Ⅱ级、Ⅲ级痤疮,Ⅳ级痤疮疗效差.清热解毒冲剂有价格低,易服用,无副作用等优点.

    作者:李海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鼠β2m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小鼠β2m基因打靶载体,为下一步进行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建立β2m基因缺陷型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设计和合成引物,经PCR从小鼠β2m-pSV2ΔHXgpt 基因组克隆分别扩增小鼠β2m的4.2kb和0.8kb片段作为同源臂,将其分别插入载体pPNT的neo基因两侧,构建小鼠β2m基因替换型打靶载体pPNT-β2m.结果经过PCR、限制性酶酶切鉴定,以及DNA序列分析,证实此两条同源臂为包含小鼠β2m前三个外显子在内的基因片段,证明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PCR法构建基因打靶载体是新颖、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瑛;黄绍良;余新炳;徐劲;吴忠道;李树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药在热环境医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随着热环境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已广泛地应用在抗热应激、促进机体热习服、抗机体疲劳以及调节机体在热环境下的免疫功能等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热环境下中医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作者:陈光忠;王红芹;罗炳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51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旨在缩短病程,减轻临床症状,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病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辩证分型为湿温症热重于湿型,治疗用氯霉素1g加清开灵注射液20~30ml,同时加服清热合剂,疗程为7~14d(儿童剂量酌减);西药治疗组用氯霉素加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时间及用药剂量同前).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体温下降时间快为24h,慢为120h,平均80h;而纯西药治疗组体温下降时间快为72h,慢为216h,平均133h,两者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头痛缓解时间快、慢两组均相等,但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49.8h、90.5h,两者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心电图T波倒值恢复正常时间达216h的共1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占40%,纯西药治疗组占60%,两组的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158.4h、268.8h,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比纯西药治疗疗效好.

    作者:李桂英;沈跃玲;吴治恒;王跃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包涵体的纯化、复性及其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

    多种寄生虫基因已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水平表达,但多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本文介绍了包涵体分离纯化与复性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其在寄生虫血清学诊断、疫苗及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言慧;陈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并分析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1颗上颌第一恒磨牙患牙进行根管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51颗患牙完成根管充填136颗;治愈率为90.07%.共检出四根管者32颗,检出率为21.19%.结论熟悉髓室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正确的根管预备,严密的根管充填,是提高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疗效的必要条件.

    作者:孔祥波;赵华婷;蔡华雄;袁土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婴幼儿伤寒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伤寒诊断及处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婴幼儿伤寒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结果 34例婴幼儿伤寒均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发热,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呈现不典型的结果.血培养出伤寒杆菌26例(76.5%),血肥达氏反应或重复肥达氏反应阳性15例(44%).结论婴幼儿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伤寒杆菌血培养,血肥达氏反应或重复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唐贵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台湾肺吸虫病的考察

    2001年9月,应邀赴台作肺吸虫病等交流、考察.历时7d,环岛一周.到过首例肺吸虫病发现地淡水镇;在阳明山捕到放逸短沟蜷,但在屏东捕到的这种螺的尾部是尖的;在东海岸水沟中捉到台湾南海溪蟹;台湾的地理、地貌适为肺吸虫疫源地,其中种、螺、蟹、终末宿主、转续宿主的种类可能更多,感染率可能更高.

    作者:李友松;黄毅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海南省黎族乡村医生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当卫生宣传员,对当地人群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工作.方法对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基线调查后,通过培训、发放宣传材料、播放VCD等参与性教学,提高乡村医生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并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33名乡村医生全程参加了培训.培训前仅31.30%的医生听说过艾滋病,培训后上升到90.90%,有显著提高(P<0.01).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从培训前的12.50%~48.48%提高到培训后的42.42%~81.82%. 培训后对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提高了63个百分点.但是对性病病征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结论对黎族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的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言;杜建伟;邢伟;林明和;潘文利;符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孕早期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讨诊断孕早期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实验方法及其价值.方法留取68例有异常妊娠史的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分为两份,一份提取总RNA,采用RT-PCR检测其中的HCMV mRNA,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CMV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MV早期抗原.结果采用RT-PCR检测到的孕早期绒毛组织HCMV mRNA阳性率为39.7%;ISH阳性率为23.5%;免疫组化检测HCMV早期抗原阳性率22.1%.RT-PCR检出率明显高于ISH(P<0.05),而ISH与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绒毛组织中的HCMV mRNA、早期抗原是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客观指标.RT-PCR的敏感性高,但ISH与免疫组化可同时作定位、定量观察,可操作性强,因而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新;闻良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C分子结构分析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受者HLA-C分子结构差异,探讨免疫抑制信号系统在HSCT后GVHD中的作用.方法利用DNA测序和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模拟分析方法回顾性观察HSCT后发生GVHD的供受者的HLA-C分子结构差异.结果 HLA-C分子在氨基酸序列、三维空间结构、电性分布和分子表面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HSCT供受者间HLA-C分子结构差异导致HLA-C分子不能被供者免疫细胞的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识别,从而促进了GVHD的发生.

    作者:潘兴华;王春燕;段连宁;郭坤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