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士(生)进行护理体检(身体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谭坚铃;梁嘉定

关键词:护士, 护理体检, 身体评估, 对策, 知识的学习, 应用, 相关理论, 客观依据, 护理诊断, 护理效果, 护理措施, 操作, 组成, 制约, 思想, 评价, 练习, 病人
摘要:护理体检(身体评估),是病人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为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为护理措施的实施提供指南,也能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1].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护士(生)参与护理体检(身体评估)学习和应用的热情,并影响其具体的开展及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存问题,本文认为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和应用.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Lipo PGE1)治疗急慢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Lipo PGE1)治疗急慢性肝炎重症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急慢性肝炎重症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疗法及对症疗法,治疗组在传统疗法基础上加用Lipo PGE1 20ug+5%GS 250ml 静脉滴注1次/d,疗程2w.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8.3%.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ipo PGE1在治疗急慢性重症肝炎综合指标确有较好疗效,能有效的阻止急性肝炎重症型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提示了Lipo PGE1作为急慢性肝炎重症型综合治疗措施的必要性.

    作者:曾爱谊;周海明;孙振伟;潘世颖;潘怡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糖尿病并发感染80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感染.方法对80例糖尿病合并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3例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80例,感染率41.5%.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率(72.5%),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7.5%);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感染率65.0%,明显高于病程5年以下者(35.0%);空腹血糖高于9mmol/L者感染率(68.8%),明显高于空腹血糖<9mmol/L者(31.3%);糖尿病伴有并发症者的感染率(51.1%)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的感染率(19.0%).感染的临床类型以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多见.结论老年、病程长、空腹血糖高、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感染,老年女性患者尤易合并尿路感染.积极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防治糖尿病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夏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恙虫病疗效观察

    目的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是传统的方法,但其副作用大.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而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方法应用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治疗恙虫病26例,并和28例氯霉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喹诺酮组治愈率为96.2%(25/26),氯霉素组治愈率为92.8%(26/28),两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则以氯霉素组为多,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恙虫病有效而副作用少.

    作者:全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并分析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1颗上颌第一恒磨牙患牙进行根管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51颗患牙完成根管充填136颗;治愈率为90.07%.共检出四根管者32颗,检出率为21.19%.结论熟悉髓室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正确的根管预备,严密的根管充填,是提高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疗效的必要条件.

    作者:孔祥波;赵华婷;蔡华雄;袁土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人CD134L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序列分析

    目的构建人CD134L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人CD134L基因cDNA,先后经BamHI和XhoI酶切并纯化,再定向克隆到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成pcDNA3-CD134L,通过PCR扩增、双酶切后琼脂糖电泳分析及序列测定进行鉴定.结果 pcDNA3-CD134L经BamHI和XhoI双酶切后出现两条目的条带、经PCR扩增出现单一目的条带、序列测定结果与Genebank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地克隆了人CD134L基因cDNA,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本研究为探讨CD134L与淋巴细胞活化的关系、信号传导机制及其临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打下了基础.

    作者:汤永平;张春艳;邵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术病人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

    手术病人因疾病、创伤、禁食、禁饮、呕吐、出汗等因素易造成电解质率紊乱、血容量不足等,手术中必须建立快速输液通路用于补偿人体丢失的体液量及电解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常遇到病人肥胖、外周血管细、静脉曲张、静脉硬化、静脉炎、长期输液后外周血管不充盈,因疾病、创伤、禁食、禁饮、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等因素造成体液丢失、休克等,导致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困难,以往常采取静脉切开的方法.随着深静脉置管的应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管取代了静脉切开.股静脉置管影响手术操作和手术过程中的药物应用.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要作局部麻醉,然后试穿,避免穿入动脉和肺部,这样就延长了静脉置管的时间,特别是危重病人延长了抢救时间.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和麻醉.我们采用经颈外静脉置管对于外周静脉置管困难的病人是一种可行的简便的方法.

    作者:刘晓红;任从才;刘晓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Ⅲ8kDa钙结合蛋白基因的发现与克隆

    目的将用EST策略及同源性搜索发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Ⅲ8kDa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 CBP) 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2a(+)上,为下一步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做准备.方法将插入于pTriplEx2 质粒上的cDNA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n程序搜索,发现该插入cDNA序列与曼氏血吸虫钙结合蛋白cDNA高度同源. 根据表达质粒pET32a(+)上的克隆位点及该cDNA序列设计PCR引物, 将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将重组T载体经EcoRI/XhoI双酶切后切下的SjCBP基因亚克隆入原核可溶性表达质粒pET32a(+)中. 结果所发现的新基因与曼氏血吸虫8kDa CBP基因的同源性达82%, PCR产物的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 重组T载体及表达质粒经EcoRI及XhoI双酶切后证明具有与目标片段长度相符的插入片段. 结论所发现的cDNA与曼氏血吸虫8kDa CBP cDAN高度同源, 并且已成功地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CBP.

    作者:彭鸿娟;陈晓光;支国舟;王珣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鼠β2m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小鼠β2m基因打靶载体,为下一步进行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建立β2m基因缺陷型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设计和合成引物,经PCR从小鼠β2m-pSV2ΔHXgpt 基因组克隆分别扩增小鼠β2m的4.2kb和0.8kb片段作为同源臂,将其分别插入载体pPNT的neo基因两侧,构建小鼠β2m基因替换型打靶载体pPNT-β2m.结果经过PCR、限制性酶酶切鉴定,以及DNA序列分析,证实此两条同源臂为包含小鼠β2m前三个外显子在内的基因片段,证明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PCR法构建基因打靶载体是新颖、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孟瑛;黄绍良;余新炳;徐劲;吴忠道;李树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用RAPD技术分析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目的应用RAPD技术分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DNA多态性并对其分型.方法用两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3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3株其它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得到指纹图.结果共得到12个不同的DNA指纹图谱,经统计软件SPSS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两个不同的分类树状图.结论 RAPD技术方法简便、快速、分辨力高,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易鸿;廖育煌;刘俊华;张健;王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孕早期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讨诊断孕早期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实验方法及其价值.方法留取68例有异常妊娠史的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分为两份,一份提取总RNA,采用RT-PCR检测其中的HCMV mRNA,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CMV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MV早期抗原.结果采用RT-PCR检测到的孕早期绒毛组织HCMV mRNA阳性率为39.7%;ISH阳性率为23.5%;免疫组化检测HCMV早期抗原阳性率22.1%.RT-PCR检出率明显高于ISH(P<0.05),而ISH与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绒毛组织中的HCMV mRNA、早期抗原是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客观指标.RT-PCR的敏感性高,但ISH与免疫组化可同时作定位、定量观察,可操作性强,因而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新;闻良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同源性分析

    目的探索研制美洲大蠊重组变应原疫苗的新途径,对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选用从本室构建的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5个阳性克隆,在测序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入NCBI主页,采用Blastn程序,将测得的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所筛选到的美洲大蠊若虫5个新基因中,一个为核糖体蛋白基因(AF 314962),一个为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AF314963),且中国大陆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与不同地理分布的美洲大蠊Cr-PI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地理区域的美洲大蠊同一种变应原其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编码的氨基酸亦不相同.本研究提示在临床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断和脱敏治疗中,为了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治疗疗效,应尽可能使用具有我国区域特色(即本地化)的变应原.

    作者:刘志刚;黄炯烈;杨慧;周珍文;李金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台湾肺吸虫病的考察

    2001年9月,应邀赴台作肺吸虫病等交流、考察.历时7d,环岛一周.到过首例肺吸虫病发现地淡水镇;在阳明山捕到放逸短沟蜷,但在屏东捕到的这种螺的尾部是尖的;在东海岸水沟中捉到台湾南海溪蟹;台湾的地理、地貌适为肺吸虫疫源地,其中种、螺、蟹、终末宿主、转续宿主的种类可能更多,感染率可能更高.

    作者:李友松;黄毅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护士(生)进行护理体检(身体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护理体检(身体评估),是病人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为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为护理措施的实施提供指南,也能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1].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护士(生)参与护理体检(身体评估)学习和应用的热情,并影响其具体的开展及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存问题,本文认为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和应用.

    作者:谭坚铃;梁嘉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定量分析血清HBV DNA

    目的检验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real-time detection PCR, RTD-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重复性,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的关系.方法 HBV定量按深圳匹基公司乙肝PCR荧光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对乙肝标志物已明确的773例血清中HBV DNA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时监测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的灵敏性高,可检测低至1000拷贝/ml血清;可重复性好,批间误差<20%;各种标志物类型的血清HBV DNA含量分布情况表明,HBV血清标志物中HBeAg与HBV DNA含量有明显的关系,一般HBeAg阳性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例外.结论 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灵敏性高可重复性好;仅根据HBV血清标志物往往不能确定乙肝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的高低,HBV DNA定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洁;关宇;王燕军;杨守昌;侯金林;骆抗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C分子结构分析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受者HLA-C分子结构差异,探讨免疫抑制信号系统在HSCT后GVHD中的作用.方法利用DNA测序和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模拟分析方法回顾性观察HSCT后发生GVHD的供受者的HLA-C分子结构差异.结果 HLA-C分子在氨基酸序列、三维空间结构、电性分布和分子表面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HSCT供受者间HLA-C分子结构差异导致HLA-C分子不能被供者免疫细胞的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识别,从而促进了GVHD的发生.

    作者:潘兴华;王春燕;段连宁;郭坤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纳洛酮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纳洛酮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综合近几年来纳洛酮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疗效.结果纳洛酮治疗镇静、麻醉类药物中毒、急慢性呼衰、中毒性心肌病、脑梗塞、心肺脑复苏及各种类型休克等的效果显著.结论纳洛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

    作者:肖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支原体在泌尿生殖系统中感染现状与药敏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泌尿生殖系统中的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药敏情况.方法支原体检测采用Mycoplasma IST试剂盒,阳性者计数≥104,解脲支原体培养24 h,人型支原体培养48 h观察结果.结果 1659例泌尿系患者中有766例支原体阳性,占46.2%(766/1659),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738例,占44.5%(738/1659),人型支原体阳性占141例,占8.5%(141/1659),二者混合感染113例,占6.8%(113/1659);交沙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原始霉素对支原体耐药率分别是23.6%、31.8%、76.4%、73.3%、41.9%、12.3%,且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性逐年下降,分别下降到12.3%和29.2%.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了解泌尿系统的支原体感染状况,及时掌握支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动态.

    作者:万德胜;李俊杰;梁沛扬;罗北京;林绍华;黄素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清远市1988~2001年细菌性痢疾流行情况分析

    本文对清远市1988~2001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1988~2001年全市菌痢平均发病率为49.02/10万,死亡率0.05/10万,病死率0.11%.1992年平均发病率93.71/10万为高年份;2001年发病率降至9.88/10万,比1988年下降了86.70%.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四年无菌痢死亡病例报告.

    作者:黄金英;华卫平;孙小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我国类鼻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类鼻疽是Whitmore于1911年在缅甸仰光发现的.本病为类鼻疽杆菌所致的以东南亚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性传染病.我国类鼻疽杆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1995年,发现福建蒲田的稻田也存在类鼻疽杆菌.本文对20多年来我国类鼻疽流行病学、细菌学及免疫学研究现况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蒋忠军;宋阳;陆振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海南省黎族乡村医生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当卫生宣传员,对当地人群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工作.方法对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基线调查后,通过培训、发放宣传材料、播放VCD等参与性教学,提高乡村医生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并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33名乡村医生全程参加了培训.培训前仅31.30%的医生听说过艾滋病,培训后上升到90.90%,有显著提高(P<0.01).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从培训前的12.50%~48.48%提高到培训后的42.42%~81.82%. 培训后对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提高了63个百分点.但是对性病病征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结论对黎族乡村医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的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言;杜建伟;邢伟;林明和;潘文利;符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