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华;陈云彩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后静脉化疗时的静脉选择和保护.方法对120例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化疗期间给予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未作任何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6.7%,明显低于对照组78.3%(P《0.001) .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应用周围浅静脉化疗时,保护好被穿刺的血管,可明显地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避免静脉炎、血管栓塞或血管坏死的发生.
作者:陈红梅;周凤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子宫切除术式,以减少传统术式的并发症.方法 48例子宫良性病变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进行改良腹部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并与传统全子宫切除术的48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相比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疼痛程度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病率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改良腹部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式优于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式,对子宫良性病变又有切除指征者,改良腹部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式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作者:郭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鼻窦平滑肌瘤.就本病临床生物学特征、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手术后随诊2年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平滑肌瘤是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黄世凡;王庭阔;舒建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20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病例.结果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发生率占分娩数0.19%,手术指征为产科大出血,胎盘因素占首位45%,治愈率95%.结论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大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有效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作者:许少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护理实践中,静脉输液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操作过程中,当穿刺成功后打开调节器时,常会看到微量空气随着液体顺输液管进入血管;在输液过程中间,需静脉再给药或临时更换注射器或连接输液器时,也可见到微量空气进入血管.其结果是: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埋下了医疗纠纷的隐患.经过观察和思考及实践,笔者对微量空气的产生和解决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此提出,愿与护理同仁共同商榷.
作者:夏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毒鼠强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毒鼠药,也叫闻到死,三步倒.实验室哺乳动物口服的低致死剂量为0.10 mg/kg.它的毒性机理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有兴奋作用,导致四肢抽搐.毒鼠强无特殊气味,当拌搅各种食物做诱饵时,即可产生药效,小儿多由于好奇误食而导致中毒,死亡率高,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儿童户外活动较多或家长看管不严.临床上以抽搐,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作者:梁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诊断腹膜间皮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1例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并与大体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主要CT表现包括:腹水(21例,100%);腹膜不规则黏连(17例,80.9%);腹膜结节(7例,33.3%);大网膜受累(14例,66.7%);肠系膜受累(15例,71%);盆腔肿块(12例,57.1%)和胸膜受累(10例,47.7%).结论腹膜间皮瘤早期腹膜病变CT检查不易发现,当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广泛增厚黏连时,CT检查可提示此病的诊断,但不易与卵巢癌和转移瘤鉴别,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
作者:戴燕彬;卓岳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护理措施,减少化疗后毒副作用的发生.方法对4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42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42例,胃肠道反应32例,脱发32例,局部静脉炎10例,无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结论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万星明;林翠兰;邱琼华;雷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搜集体质资料及心脏插管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1具南方人尸体的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长度、直径夹角等情况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 81具南方人尸体的上腔静脉总长度为(60.84±12.14) mm,心包外段长度为(42.29±8.76) mm,外径为(17.51±2.99) mm;心包内段长度为(18.43±6.22) mm,外径为(19.21±3.15) mm.左、右头臂静脉长度为(66.89±10.01) mm,和(40.15±8.45) mm,外径分别为(12.61±2.56) mm和(12.17±2.56) mm和(12.17±2.82) mm.左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夹角为128°25′13″±24°25′13″.对上腔静脉主要属支的注入部位及管径也作了观察.结论心脏插管时,经右侧头臂静脉入右心较为短捷.
作者:王湘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在决定和满足其他健康需要方面,自我护理的应用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自我护理是人类和个体为了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宁而创造和采取的行为,这一理论早在1971年,由美国护理学专家Orem[1]提出.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慢性疾病的普遍化,人们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追求有意义的生存价值的意识不断提高,促使自我护理的行为得到发展.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年对在我科住院的50例高血压患者运用自我护理指导,效果良好,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了自我照顾能力.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文秀;王素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滨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麻疹减毒活疫苗(MV)纳入计划免疫后,麻疹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流行周期的延长,流动人口的增加,近年来麻疹发病有升高趋势.2005年我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81例,比去年同期上升88%,麻疹病例报告数有较大幅度上升,现就疫情监测分析进行探讨.
作者:邓竹青;宣凌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后鼻孔出血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部位在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它与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有关,也可见于糖尿病、鼻腔疾患和血液系统疾病,此类鼻腔出血存在出血量大、不易止血、易反复等特点.传统方法多采用凡士林锥形纱球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双腔气囊尿管行后鼻孔填塞止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何玉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的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方法对58例OSAHS患儿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观察患儿术前、术后情况.结果 58例OSAHS患儿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治疗,56例治愈,2例显效.结论对OSAHS患儿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
作者:蒋路云;戚思国;唐尚成;何恒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析头痛儿童脑电图变化,提高临床对儿童头痛型癫痫的认识.方法对120例发作性头痛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结果本组120例中常规描记111例,其中正常40例(36%),非特异性异常68例(61%),痫性放电3例(3%);长程脑电图监测9例,其中正常2例(22%),非特异性异常5例(56%),痫性放电2例(22%).结论脑电图(或长程脑电图)检查对发作性头痛患儿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徐凤鸣;戴映平;莫锦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尖锐湿疣又称肛门生殖器疣、尖圭湿疣、性病疣,临床表现形态多样,根治困难,容易复发[1].笔者2000~2004年,自拟除疣汤加减,内服外熏,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尖锐湿疣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吉;李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巴胺联合甲磺酸酚安妥拉明(商品名:立其丁)预防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82例,入院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立即抽血检查血气分析,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巴胺3~5 μg/(kg·min)、立其丁1~2 μg/(kg·min),治疗24 h后复查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和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胺联合立其丁预防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持续肺动脉高压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陆俏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纯饮食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改善母儿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期间确诊为GDM并在我院检查分娩的孕妇,单纯饮食控制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水平控制理想孕妇40例为观察组,同期未及时治疗或发现时间太迟、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或未进行产前检查入院时才确诊为GDM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孕妇的产科并发症和围产儿的结局.结果对照组孕妇分娩时体质指数(BMI)较观察组增高(P<0.05),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观察组显著增高(P<0.01),产科并发症、围产儿并发症及新生儿转科率较观察组高(P<0.05).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对确诊为GDM孕妇进行早期营养性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孕妇及围产儿的预后,有利于优生优育.
作者:钟绍涛;黄惠芳;陈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现代医学认为肝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状况、体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有关.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采用有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解除外源性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的硫普罗宁与具有显著降低转氨酶的功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联合治疗中度慢性乙型肝炎35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建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肠梗阻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1996~2005年12月196例老年性肠梗阻病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病例. 结果 196例病人中189例临床治愈,5例死亡,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结论老年性肠梗阻病人病情复杂,体质差,合并症多,应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时抓住手术时机,尽量减少病人的病痛,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玉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苦参素注射液(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159例慢乙肝患者分两组,治疗组86例用苦参素60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73例用甘草酸二铵(甘利欣)150 mg静脉滴注,两组均每日1次,疗程为2个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V-DNA)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1%和84%(P》0.05),而在血清总胆红素复常率上治疗组(76%)高于对照组(63%)(P《0.05);在乙肝e抗原(HbeAg)阴转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为15%和11%(P》0.05),在HBV-DNA阴转率治疗组(43%)明显高于对照组(12%)(P《0.01).结论苦参素治疗慢乙肝安全、有效、有一定抗乙肝病毒作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东;李继友;叶晓斌;杨继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