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红;陈志军;盛秋洁
目的 分析工业用混合有机溶剂挥发性化学组分,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1年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的6种无注册商品名或成分说明的118份混合有机溶剂样品的挥发性化学组分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①“开油水”主要检出甲苯、甲醇和正己烷,部分样品检出苯与二甲苯;②“洗板水”主要检出甲苯、正己烷和甲醇,部分样品检出苯、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个别检出1,2-二氯乙烷;③“天那水”主要检出甲苯、二甲苯和苯,部分检出甲醇,个别检出1,2-二氯乙烷;④“清洗剂”主要检出正己烷、三氯乙烯和二甲苯,部分样品检出甲醇,个别检出苯和1,2-二氯乙烷;⑤“去污水”主要检出正己烷、苯和甲苯,部分检出甲醇和三氯乙烯;⑥“白电油”以检出正己烷为主.结论 工业用混合有机溶剂挥发性组分复杂,均不同程度地检出三氯乙烯、正己烷、苯或1,2-.二-氯乙烷等高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者:何家禧;周伟;黄红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肇庆市当前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情况和防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收集2011年全年本中心实施职业健康监护的全市68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资料,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家企业中只有60家每年对生产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监测率为88.2%;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为83.0%,其中私营企业员工受检率低于国有/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84.1%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上岗前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费用劳动者支付或者部分支付分别占69.1%和47.2%,均未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模式;76.5%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至2011年12月本市取得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只有3家,覆盖率为33.3%.结论 本市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仍存在不足,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持续发展.
作者:陈剑雄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某市劳动者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知晓和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自制职业卫生知识调查表对抽取的120家制造型工厂企业共14 400名劳动者进行调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12 169份,劳动者职业卫生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9.06%,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有户口所在地、年龄、学历、用工形式、工作岗位.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维护其权益.
作者:谭强;顾春晖;李旭东;刘移民;董雪梅;李荣宗;陈松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小企业员工职业安全氛围感知和职业安全态度及安全行为的现状,为开展中小企业工作场所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中山市42家中小型企业的2 128名员工开展职业安全氛围感知、职业安全态度及职业安全行为方面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型企业员工的职业安全氛围感知总体正确率为84.0%,安全警示防护措施、安全生产培训、管理者关注安全生产和同事关注安全生产4个维度正确率依次为88.1%、84.8%、79.0%和86.2%,管理者关注安全生产维度的正确率低于其他3个维度(P<0.001).职业安全态度总体正确率为76.7%,消极态度、对安全政策的态度、对管理者支持的态度和乐观主义4个维度正确率依次为64.8%、88.1%、90.7%和41.8%,消极态度和乐观主义维度的正确率低于其他2个维度(P<0.001).生产安全行为总体正确率为71.3%,作业姿势、操作安全、个人防护和卫生习惯4个维度正确率依次为57.1%、69.9%、76.1%和76.7%,作业姿势和操作安全维度的正确率低于其他2个维度(P<0.001).结论 对中小企业开展工作场所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干预重点是加强鼓励个人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工人对安全生产的乐观态度,促进工人纠正化学品操作和作业姿势的不安全行为.
作者:刘新霞;黄国贤;陈浩;郭智屏;刘序华;陈维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及预案规定,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需启动场外应急时,应采取组织核电站周边地区的公众服用稳定性碘制剂、避迁等综合防护措施[1-2].1977年美国国家放射防护和检测委员会(NCRP)首次提出使用稳定性碘作为甲状腺阻断剂预防核事故后甲状腺癌的发生.
作者:郑克非;孙全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加强广东省个人剂量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提高个人剂量检测技术水平.方法 9家参比实验室按要求准备5组剂量计(3组为盲样组,1组为跟随本底,1组备用),由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辐照检验室照射3组盲样剂量计,各实验室独立测量并处理数据后报送比对结果.结果 9家参比实验室比对结果优秀3家,良好、合格各2家,不及格2家,合格率为77.8%.结论 广东省个人剂量监测实验室总体情况尚好,建议测量结果平均偏差大于15%的实验室需要查找原因并进行整改,以提高监测质量.
作者:麦维基;贾育新;刘小莲;张素芬;李明芳;林海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预防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有效管理模式.方法 评估分析本院针刺伤危害,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理论找出引起针刺伤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出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结果 通过应用HACCP理论对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风险管理,确定采血与注射、针头处理等环节为预防的重要环节.针刺伤发生率从HACCP实施前的33.3%下降至14.8%,且护理人员佩戴手套的情况亦得到改善,伤口规范处理率由80.6%提高到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应用HACCP理论能有效防范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作者:谢爱芳;章一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退休脱离粉尘接触(脱尘)老年晚发性矽肺患者的发病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退休脱尘后诊断的老年晚发性矽肺患者的职业病诊断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患者均在退休后因体格检查或者患病检查发现疑似尘肺病而要求诊断,所有患者及其用人单位(或上级单位)在诊断过程中均无法提供工作场所粉尘检测资料.确诊年龄61 ~77(68.8±3.7)岁,接尘工龄8~40(27.5±4.8)年,脱尘时间6~22(13.8±3.7)年.患者呼吸道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咯痰和气促,但阳性体征不明显.高千伏X射线后前位胸片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圆形小阴影q影(74.5%,79/106),大阴影以单发多见(59.2%,16/27).37.7%患者合并肺气肿,34.9%患者出现胸膜增厚或粘连.肺通气功能减退发生率为50.0%,矽肺叁期患者肺通气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矽肺壹期、贰期患者(P<0.01),并且肺通气功能减退程度较后者严重(P<0.01).69.8%患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伤残等级2~4级).结论 退休老年晚发性矽肺确诊时脱尘时间相对较短,应建立合理有效机制,加强对退休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作者:张莹;梁伟辉;郑倩玲;梁顺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已解散用人单位职业病诊断处理程序与救济机制.方法 对1起用人单位已解散的职业病诊断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恰当的处置办法.结果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解散后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机构在取得可靠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和职业史证据的前提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现行职业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并依法指导劳动者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和民政救助.结论 职业病诊断机构依法诊断,政府有关部门保证救济渠道畅通,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者:林辉;何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职业性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职业性黑变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六味地黄丸治疗;治疗组1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g+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10 ml+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以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变淡、消失或色素沉着面积变小者为有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74(18/19),对照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42.86%(9/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E、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职业性黑变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新;王洋;王慧娟;余善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提高职业病患者肺功能检查配合程度的有效管理模式.方法 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理论对消极配合(包括被动或不配合)肺功能检查的患者进行风险管理,以普通患者为对照(对照组),评估分析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患者(观察组)消极配合肺功能检查危害环节,找出显著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出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监控系统.结果 HACCP理论实施前,观察组肺功能检查配合率(68.8%)低于对照组(88.7%,P<0.001).HACCP理论实施后,观察组肺功能检查配合率(84.1%)高于实施前(68.8%,P<0.01),与同期对照组(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消极配合检查患者中,因担心诊断不上职业病或者评定不上更高级别伤残等级的患者构成比(61.1%)较HACCP理论实施前(83.3%)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HACCP理论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防范职业病患者消极配合肺功能检查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作者:李冬红;陈志军;盛秋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职业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应用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本省5家职业病专科医院共526名住院职业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进行评定式问卷调查,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职业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干预效果.结果 实施心理干预前,职业病患者SCL-90总分(162.34±54.21)高于全国常模(P<0.05),其中,躯体化(1.89±0.78)、焦虑(1.78±0.46)、抑郁(1.92±0.68)、敌对(1.92±0.57)、偏执(1.51 ±0.87)等5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而HAD焦虑维度评分(10.82±2.32)接近阳性(≥11分)水平.实施心理干预后,职业病患者SCL-90总分(135.35±40.32)和躯体化(1.67±0.53)、强迫症状(1.56±0.49)、焦虑(1.51±0.35)、抑郁(1.67±0.62)、敌对(1.59±0.49)、恐怖(1.19±0.54)、偏执(1.38±0.62)、精神病性(1.22±0.39)等8个因子分均较实施前下降(P<0.05);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与躯体化、焦虑、抑郁等3个因子分仍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HAD的焦虑(7.38±2.27)、抑郁(3.51±1.86)评分均低于实施前水平(P<0.05),焦虑、抑郁维度阳性率均较实施前下降(P <0.001).结论 职业病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卫生问题,职业病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黄丽屏;赵娜;郑倩玲;詹红婷;陈嘉斌;江嘉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某石化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情况,提出治理对策.方法 对该石化企业2008-2012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企业工作场所粉尘、苯、硫化氢、二氧化硫、甲苯和溶剂汽油等9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下简称“超标”)的情况;411个噪声监测点噪声强度均超过80 dB(A),噪声强度超过90 dB(A)者占31.4%.职业健康检查检出异常的情况主要包括苯作业工人白细胞偏低、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HL和粉尘作业工人肺纹理增多.职业病病谱发生变化,相对2000年以前主要发生急性职业性硫化氢中毒而言,2001年以来的职业病以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为主.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防控的重点已从急性硫化氢中毒转变为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应采取加强生产设施的密闭化改造,完善通风除尘设施,强化职工听力保护等措施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作者:朱燕群;党善锋;黄永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石加工行业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及危害状况,进一步达到控制和消除宝石加工行业粉尘危害的目的.方法 对本市50家宝石加工企业进行粉尘危害的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同时对273名宝石行业接尘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采集74个粉尘危害作业点共226份样品,43.36%的粉尘为矽尘,矽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百分含量中位数为38.78%;25个矽尘采样点中64.00%(16个)矽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440名粉尘作业人员接尘工龄中位数为2.50(0.17 ~19.00)年,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为62.05%,粉尘危害知晓率为74.32%,防护用品正确佩戴率为79.77%,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2.50%.抽查的273名宝石行业接尘人员中未检出尘肺病或者疑似尘肺病患者.结论 应加强对深圳市宝石加工行业粉尘危害的源头治理工作,防范尘肺病发生.
作者:何俊涛;黄奕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研究时期,蛋白质组研究应运而生.而血清蛋白质组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它是在建立正常蛋白质表达图谱的基础上,寻找目标人群血清差异蛋白质点,研究与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研究将有利于阐明疾病发病机制,并可能发现与疾病特定状态相关的标志性蛋白质,为研究重大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病程及疗效监测、药物作用靶点等开辟了新途径,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2].
作者:誉倩文;袁建辉;唐焕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钒职业接触人群早期主观症状表现特点,探讨钒与主观症状表现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接钒组(1 177名钒作业≥1年工人)和对照组(1 052名无钒接触史工人),分析钒对职业接触人群主观症状影响.结果 接钒组与对照组皮肤黏膜刺激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0.6%、4.8%,呼吸系统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0%、1.3%,神经系统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0.5%、7.5%,心血管系统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5%、1.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刺激症状检出率与累计接钒量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x2=9.006,P<0.01).结论 接钒工人主观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刺激症状和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且皮肤黏膜刺激症状检出率与累计接钒量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作者:李红;何克平;封承勇;张勤;周鼎伦;兰亚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1-溴丙烷(1-BP)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12只.大鼠均置于动式吸入染毒柜内,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质量浓度为1 250、2 500和5 000 mg/m3 1-BP暴露染毒,对照组给予新鲜空气,每天染毒8h,每周染毒5d,连续4周.染毒结束,采用肌电图仪对所有大鼠进行双侧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每组各取3只大鼠灌流固定,取坐骨神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砂罗铬花青法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1-BP各染毒组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末端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 <0.05或P<0.01);1-BP高剂量组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或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1-BP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髓鞘疏松变性、排列杂乱,部分呈现空泡样变,轴索偏移.结论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是反映1-BP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蒋柳权;宋向荣;黄丽蓉;李宏玲;赵娜;阮小林;张爱华;戎伟丰;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对博来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预防性干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第2代HUCBMSC培养至第4代;取无特定病原体级5周龄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博来霉素组、干细胞干预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30只.前3组分别经气管注入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干细胞干预组造模后经鼠尾静脉注入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HUCBMSC,地塞米松干预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连续腹腔注射地塞米松7d,阴性对照组经气管注入等体积生理氯化钠溶液,在第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中的10只动物,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马松三色染色,碱水解法测定肺羟脯氨酸的水平.结果 干细胞干预组第7、14、28天肺组织均可见Brdu标记的干细胞.3个时间点的博来霉素组肺羟脯氨酸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第28天达高水平(P<0.01).3个时间点干细胞干预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的肺泡炎症及肺纤维化程度均分别较博来霉素组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CBMSC可以定植于受损的肺组织中,并可能在肺纤维化早期有效减轻肺泡炎及肺纤维化.
作者:刘晨;王雁;王红阳;梁小梅;付爱双;刘信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套适合于尘肺病筛查的多层螺旋CT(MSCT)低剂量扫描方案.方法 将30例受检者同时做MSCT常规剂量扫描(130 kV,25 ~ 75 mAs)与方案1(110 kV,16 mAs)、方案2(80 kV,16 mAs)的低剂量扫描,对不同层厚重建图像、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的图像质量与尘肺病痛变的显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案1的图像质量基本能满足诊断需要,对30例受检者的肺部小阴影均能显示,与常规剂量扫描的诊断结果一致.方案2的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差,伪影较多,对p、s型小阴影基本不能显示,30例中仅13例受检者(43.3%)可显示小阴影,与常规剂量扫描显示的小阴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能满足尘肺病筛查需要.结论 MSCT用于尘肺病筛查的胸部低剂量扫描方案以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3~ 1/6为宜,肺窗图像采用高分辨率薄层和常规5 ~ 10 mm层厚2种方式重建,并辅以薄层的MPR与厚度为5~10 mm的冠状位MIP为好.
作者:刘贵喜;周建中;陈丽琨;陈简超;陈朝东;杨爱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宁波市2001-2010年新发尘肺病发病特点,为政府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10年宁波市新诊断的737例尘肺病病例按工种、尘肺期别、接尘工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本市新发尘肺病呈下降趋势,新诊断尘肺病共737例;①尘肺病病种分布以矽肺为主,占95.4%(703例);724例明确分期,其中尘肺壹期516例(70.0%),贰期150例(20.4%),叁期58例(7.9%);②工种主要分布于坑道工、蔺草工和铸造工;③患者年龄中位数47.6岁,接尘工龄中位数8.0年;④企业类型分布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结论 2001-2010年本市尘肺病发病呈下降趋势,仍应从政府、企业、劳动者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尘肺病防治工作.
作者:边国林;郭延波;王群利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