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收入的脑梗死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性对症护理,两组分别记录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两相对比.结果两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并且干预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有效率为94.4%,远高于对照组的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是显著的,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利于脑梗死患者重新进入社会生活.
作者:刘烨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选取自2017年12月到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心内科治疗的患者共计100例,并对于患者的用药情况以及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抽取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当中,有10例出现了用药问题,达到了总体比例的10%.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药物配伍存在错误以及用药方法存在问题等.结论: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的常见问题,可以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用药水平,制定合理的用药策略.
作者:付英娟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实施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我中心内科治疗的患者73例,按照丢硬币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上介入人性化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加重、护理操作失误、医护纠纷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总不良情况发生率3.37%较对照组42.29%,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情况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94.91%较对对照组73.65%,研究组获得较多的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促进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作用.因此,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作者:郑晶琎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接收的60例感染科患者,依据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运用风险管理,分析不同护理管理后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医疗纠纷发生率与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0%和3.33%,对照组为10%和23.33%,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护理满意率上,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0%,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整体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高雅琴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支气管哮喘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入108例于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来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登记簿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统计两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呼气峰流速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健康、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应用前景可期.
作者:王兆娥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饮食管理对于胃肠道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并采用单盲法特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予以对照组患者主要以常规方式的饮食护理,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饮食管理的实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患者实施饮食的管理,不仅可有效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患者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临床广泛应用价值.
作者:夏玉洁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结合饮食调护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接收的乳腺啊化疗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数字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共有患者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护理组在个性化护理上再结合饮食调护进行护理,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SDS)、焦虑评分(SAS)及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及睡眠质量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的抑郁、焦虑及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结合饮食调护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永静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未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即为对照组)与60例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即为低血糖组)为本次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分析糖尿病低血糖发病原因.结果:低血糖组年龄在60岁以上个体、体质量(BMI)超过24kg/m2个体、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6%个体、Morisky依从性量表得分低于6分个体、糖尿病病程超过3年的个体以及有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个体所占比例均超过对照组,P<0.O5.结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与个体年龄、体质量、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医嘱依从性以及生活方式均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孙洪娟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家庭责任医生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安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管理科持续对2015-2017年间8个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慢病随访、录机质量控制,分析査桥片区各团队人员在慢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整改措施,按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将慢病管理质量逐步提高.结论通过有效地慢病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和控制,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讨论有效地慢病管理方式对社区慢病病人的治疗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慢性病患者管理自我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推动了家庭责任医生对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自我提高的要求.
作者:倪亚萍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在胃肠外科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采用品管圈活动,分析效果.方法:自我院随机选取46例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选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根据抽签法随机分组,行品管圈活动的2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行常规护理管理的2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21.93±4.59)h、术后24h内完成下床活动率95.65%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在胃肠外科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采用品管圈活动,效果理想.
作者:陈玉华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对于院前急救车辆实施6S管理方法的管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急救车辆管理(10辆)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我院的急救车分为观察组5辆和对照组5辆.其中观察组的车辆实施6S管理模式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的车辆实施常规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急救车辆的扣分情况发现,观察组急救车辆的医疗用品管理(t=-14.036,P<0.05)、无菌物品管理(t=-13.256,P<0.05)、医疗废物处置(t=-11.258,P<0.05)、手卫生管理(t=-10.695,P<0.05)的扣分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的情况且对比差异显著;通过对比两组急救车辆的使用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急救车辆利用率(t/x2=12.356,P<0.05)、护士跑动距离(t/x2=-9.786,P<0.05)以及红灯呼叫率(t/x2=-13.578,P<0.05)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的使用情况且对比差异显著.结论:对于院前急救车辆实施6S管理方法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管理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何萌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分析在胃肠手术后患者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于提升早期下床执行率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病例数为8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格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品管圈活动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胃肠手术患者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效果良好,有利于促进患者下床活动的依从性,加快康复.
作者:郑晓然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研究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共104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52)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应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实验组患者则应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6.15%,远高于对照组的73.08%,数据对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通气功能.
作者:杜宇腾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抗体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处理方法.结果:经过相应处理后,标本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均无异常.结论: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高效价冷抗体标本处理后进行正定型时可获得正确定论,且交叉配血患者输血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张兴辉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在感染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82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细节护理组,每组41例,分析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细节护理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结论:细节护理在感染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更加良好,临床上可以广泛进行采用.
作者:蔡宇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探究社区妇科门诊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方法探讨.方法:选择观察对象为我社区接受诊治的100例阴道炎患者,诊治时间均为2017年7月-2018年6月,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分析后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00例阴道炎患者的治疗显效例数为56例,占比56.00%,有效例数40例,占比40.00%,无效4例,占比4.00%,故而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结论:不同类型的阴道炎患者根据妇科门诊的分析和具有针对性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炎症明显减轻.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增加对于阴道炎知识的健康教育能够减少阴道炎的发生率.
作者:朱君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ICU护士对危重患者疼痛护理相关知识和实践现状.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64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抽取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疼痛组,常规组32例,采用常规方式护理,疼痛组32例,采用疼痛护理,对比两组危重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及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结果:疼痛组患者的疼痛评分(4.21±1.06)低于常规组(6.35±1.17),护理效果的满意度93.7%高于常规组75.0%,与常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U护士对危重患者疼痛现状进行分析,实施疼痛护理,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ICU危重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具有应用的价值.
作者:陈娟 刊期: 2019年第20期
随着建筑业、交通事业的发展,骨科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骨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而且骨科治疗患者多需长期住院,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增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常规骨科护理仅强调骨科疾病的康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患者以及临床的基本需求.如何及早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降低护理风险,是当前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时宝萍;段伟锋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全程助产护理模式对糖尿病产妇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我的院100例糖尿病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观察组,研究组的50例糖尿病产妇按照常规护理方式进行,观察组的50例糖尿病产妇则进行全程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果质量.结果:研究组的自然分娩数量、产后出血量以及分娩时间都要高于观察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助产护理能够提高糖尿病产妇分娩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艳 刊期: 2019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家庭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接收临产孕妇1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入研究组和常规组,分别予以产科常规护理和家庭护理,观察两组焦虑发生情况和分娩结局.结果:研究组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焦虑程度较轻(P<0.05);研究组经阴道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助产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家庭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产妇心理状态,降低应激反应损害,有利于改善分娩结局,促进自然分娩,值得在产科病房推广和示范.
作者:王艳芬;李艳丽;李冬静 刊期: 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