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壮医对经筋病的理论发掘与临床应用浅析

梁子茂;韦英才

关键词:经筋病, 壮医, 推拿, 火针, 理论, 临床应用
摘要:经筋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壮医对经筋病的治疗以壮医经筋疗法独具特色.目前壮医经筋疗法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推广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壮医经筋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确立,应用技术日渐提高,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报刺法浅析

    旨在对报刺法的源流、发展,及其功效作初步探析,结合临床应用进一步说明报刺法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希望通过对这一针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继承、发展和弘扬这一祖国医学的经典针法.

    作者:赖火特;郭庆祺;容智文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壮医对经筋病的理论发掘与临床应用浅析

    经筋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壮医对经筋病的治疗以壮医经筋疗法独具特色.目前壮医经筋疗法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推广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壮医经筋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确立,应用技术日渐提高,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子茂;韦英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拇外翻的预防与护理

    拇外翻是由于拇指受拇收肌和拇长伸肌牵拉而斜向外侧形成的足部畸形、疼痛及拇囊炎,治疗以预防及手术矫形为主,术后护理以早期功能锻炼为重.本文探讨拇外翻的发病机理、预防及治疗方法,研究拇外翻矫形术后护理措施.收集相关文献,总结拇外翻的病机及预防治疗方法,同时收集临床拇外翻病例,整理归纳矫形术后的护理经验.

    作者:占幽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内窥镜行腰椎间盘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采用内窥镜行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245例,其中单间隙椎间盘突出230例.寻找术中和术后需二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结果:术中髓核部分残留压迫神经根3例,2例Ⅱ期行开窗髓核切除术,1例Ⅱ期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出现椎间隙感染2例,1例给予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并局部应用抗生素,1例行后路开窗感染腰椎间盘清除术,均痊愈;术后复发8例,3例患者再次行内窥镜行腰椎间盘切除术,5例患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结论: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才能降低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发生二次手术发生率.

    作者:蔚辰强;杨学军;陈晓东;易小波;梁鹏展;赵海博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综合征对预防血栓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综合征对预防血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的102例代谢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了西药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观察比较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TG、HDL-C等指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TG、HDL-C等指标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中西医结合代谢综合症的分析,对治疗代谢综合征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且通过深入性的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血栓发生的概率,该治疗手段需要在临床医学中得到推广.

    作者:查金磊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药熏蒸康复疗法缓解运动型疲劳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康复疗法对运动型疲劳的缓解作用.方法:将运动型疲劳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放松训练和按摩,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康复疗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和血乳酸的数值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肌酸激酶、血乳酸和血尿酸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熏蒸康复疗法能够保护机体组织,缓解机体的运动型疲劳症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作者:陈琼夏;米日班古丽·依米提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循证护理的沟通技巧对门诊患者认知程度及复诊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的沟通技巧对门诊患者认知程度及复诊率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4月~10月半年内门诊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心血管内科高血压患者40例,口腔科40例,内分泌糖尿病患者40例,呼吸内科哮喘患者40例,在就诊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沟通过程中注意使用语言、表情及肢体动作等相关沟通技巧,就诊完毕后通过发放相关调查问卷,检测患者疾病认知度及对门诊护理满意度,并记录复诊率.结果:160份疾病认知调查问卷及满意度调查表发放,有效回收145份疾病认知调查问卷、152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疾病认知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表有效回收依次是心血管内科40份、40份,口腔科32份、36份,内分泌科38、38份,呼吸内科35份、38份;心血管内科优良率达到90.0%,口腔科84.3%,内分泌科89.4%,呼吸内科84.7%;满意度分别为95.0%、87.5%、92.1%、89.5%;复诊率依次为95.0%(38例)、82.5%(33例)、95.0%(38例)、92.5%(37例).结论:进行有效的循证护理沟通后,门诊患者对医护工作者接诊服务较为满意,且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普遍较高,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促使患者主动、自觉定期复诊.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蜂疗结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蜂毒直刺治疗结合小针刀与传统针灸及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行蜂毒直刺结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则行传统针灸及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治疗2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肩关节活动范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肩外展范围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毒直刺结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有治疗次数少、治疗效果快、疗程短等优点.

    作者:耿会;崔可俊;杨新贵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则配合功能锻炼,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7.5%、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75.0%(P<0.05).结论: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建忠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电针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电针联合中医推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为0.80±0.76分、NDI评分为12.33±3.2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67±0.88分、24.40±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中医推拿能够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对其颈椎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锐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针刺结合腰椎整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1、IL-6、TNF-α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腰椎整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的影响,探讨针刺结合腰椎整脊对LDH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针刺结合腰椎整脊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腰椎整脊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干预.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及血清IL-1、IL-6和TNF-α,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IL-1、IL-6和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腰椎整脊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减轻患者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含量的调节作用,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可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陈飞;曹弈;蒋涛;郭庆军;王坤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公交车司机的职业康复:1例报告

    公交司机是工伤的高发人群.公交司机受伤后因自身职业技能的单一性,多数仅能选择司机重返工作的目标岗位,从而造成复工困难;同时,公交司机岗位对司机的安全驾驶要求极高,受伤的公交司机能否重返此类工作岗位需要一套系统的评估、训练方法及完善的就业安置服务.本文对一位C4颈髓损伤的职业司机在接受职业康复服务后成功重返工作的案例进行报道,旨在探索职业康复计划在工伤公交司机复工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敏;邱梓瑜;伍尚锟;徐艳文;周慧玲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盆底康复治疗仪配合膀胱扫描仪下间歇导尿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作者:洪志评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1例淋巴瘤骨髓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排斥的护理

    目的:分析并总结1例淋巴瘤骨髓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排斥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密切观察淋巴瘤骨髓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排斥的病情改变,采用皮肤护理、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作者:林晓芬;郑素瑜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分阶段针刺联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阶段针刺联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则在运动再学习训练基础上联合分阶段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和FI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针刺联合运动再学习训练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运动再学习训练.

    作者:石慧;马红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布洛芬合并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

    通过回顾布洛芬合并对乙酰氨基酚急性中毒患者引起机体损害的临床表现,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中毒的急诊救护措施和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以期降低此类药物中毒患者的肝损害和并发症,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作者:胡佳俊;林黄果;蔡鑫桂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电针八髎穴配合温灸器灸治疗小儿遗尿30例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配合温灸器灸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遗尿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电针八髎穴配合温灸器灸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遗尿频率、次数及治愈者已接受治疗的次数,从而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遗尿消失所需治疗次数11.21±4.12次,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8.31±5.67次(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配合温灸器灸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有武;赵冬娣;袁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综合康复治疗脑梗塞验案一例

    脑梗塞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塞后缺血病灶可在短时间内完全坏死,出现不可逆性改变,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80%,严重影响了患者参与日常生活的能力.本案例主要采用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辨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灸治疗脑梗塞具有多样性,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证型及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取穴方法,形成一种动态的康复方案.

    作者:许文威;王林林;陈岚榕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涌泉穴对足跟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涌泉穴对足跟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7例足跟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均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取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试验组则取涌泉、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治疗7次后评定疗效.结果:试验组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涌泉穴能够改善足跟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俞萍;林洁;李凤;黄蕤;蒋剑文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与神经节苷脂(GM-1)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CCD)的疗效.方法:将125例CCD患儿随机分为HBO组(72例)与GM-1组(53例),均给予神经发育、物理因子、按摩等综合治疗,GM-1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GM-1治疗,HBO组则给予HBO+GM-1治疗,测评两组患儿发育商DQ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HBO组总有效率为93.06%,显著高于GM-1组的79.25%(P<0.05).结论:HBO与GM-1联合治疗CCD具有比单纯GM-1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清华;徐菁菁;祝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