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4-2014年全球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及预防对策

雷晖倩;杨连朋;李丽萍

关键词:踩踏事件, 公共场所, 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国内外公共场所重大踩踏事故发生特征及其原因,为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踩踏事故文献及利用百度检索工具检索自2004年以来在全球发生的重大踩踏事故,收集、整理2004年1月-2014年12月国内外发生的大型严重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结果 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踩踏事件共89起,2005年全球发生的踩踏事件伤亡情况为严重,此后有下降趋势,并于2010年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踩踏事件发生次数多的场所是体育场和宗教场所,均占20%,其次为学校(19%),伤亡人数严重的是宗教场所.就全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人群踩踏事件发生次数及伤亡情况明显低于亚洲及非洲地区.结论 踩踏事件仍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威胁公众安全的严重问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前预防,及时处理,有效救治,努力将损失降至小.
伤害医学(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踩踏的预防与现场紧急救护

    踩踏,这个令人嫌恶的字眼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眼前:大型赛事发生踩踏,激情的演唱会发生踩踏,庄严肃穆的宗教朝圣发生踩踏,元宵节看灯展发生踩踏,争购廉价商品发生踩踏,中小学生下课楼梯踩踏,大学生为睹球星风采踩踏……上海市在27年中发生了两次踩踏事件:1987年12月10日上海陆家嘴轮渡站踩踏事件死亡66人,受伤22人;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死亡36人,受伤49人.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某民办农民工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某民办农民工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深圳市某所民办农民工学校在校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 62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这1 627名学生中,校园暴力的自我报告率23.6%.其中,遭受校园暴力的自我报告率13.9%,其中男生为17.9%,女生为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自我报告率14.6%,初中生为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3%的中小学生遭受过3次及以上的校园暴力.中小学生施加校园暴力的自我报告率9.7%,其中男生施加校园暴力的自我报告率11.6%,女生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施加校园暴力的自我报告率10.1%,初中为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5%的中小学生施加过3次及以上的校园暴力.有56.3%的学生听说过校园暴力,有32.9%的学生目睹过校园暴力.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级、家庭排行、上学单程时间、吸烟、玩网络游戏、迁入现居住地时间是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某民办农民工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现象较为普遍,校园暴力的发生同个人行为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张艳;柳珍妮;帅健;方瑶;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某军区新兵集训期伤害调查两种报告方式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某军区新兵集训期伤害调查中军医登记与新兵自我报告两种方式收集的伤害发生信息,为今后有效收集伤害数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军区2011年度5个陆军新兵营的新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军医随访和集训期末新兵自我报告两种方式收集新兵集训3个月内发生的伤害信息.结果 军医登记3个月集训期共发生伤害130人次,伤害发生率为9.4%(95%CI:7.9%~ 10.9%);新兵自我报告伤害184人次,伤害发生率为13.2%(95%CI:11.4%~15.0%).两种方式均报告的伤害有106人次,仅军医随访登记报告伤害24人次,仅新兵自我报告伤害78人次,分别占51.0%、11.5%、37.5%.不同时间分布和不同部位伤害的两种报告方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兵自我报告和军医登记单一方式收集伤害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应结合两种报告方式收集新兵集训期伤害信息以提高伤害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作者:谭爱春;刘鑫;胡国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严重创伤生存概率评估方法与评价

    目前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概率Ps(Probability of survival)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纠正创伤和严重损伤评分法Ps(TRISS)(Trauma revised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和严重创伤特征评分法Ps(ASCOT》)(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rauma).本文主要对上述Ps的两种评估方法从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不足及未来展望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剖析我国Ps预测体系的现状,对未来建立我国自己的预测系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代君;邱俊;袁丹凤;梁毅;代维;周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城市学龄前3~6岁儿童烧烫伤简易风险评估问卷的研制

    目的 编制适用于我国城市学龄前3~6岁儿童烧烫伤简易风险评估问卷.方法 复习和总结学龄前儿童烧烫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经典案例、风险评估问卷等文献,采用专题组座谈法、深入访谈法形成问卷初稿.通过对179名儿童预测试筛选问卷条目,通过分层整群抽样调查6所幼儿园468名儿童和医院50名烧烫伤儿童,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风险等级,采用分布法确定小显著改变值.结果 城市学龄前3~6岁儿童烧烫伤简易风险评估问卷由15个条目构成,分为“防护不当”、“照顾不当”、“器材使用不当”和“洗澡处置不当”四个维度.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721,Cronbach's α系数为0.773.相关分析显示,每一条目与所属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493~0.879之间,与其他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033~0.475之间;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与其他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各个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各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验证性因子分析的x2/df、比较拟合指数C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规范拟合指数NFI、增值拟合指数IFI分别为3.81、0.070、0.887、0.856、0.889.烧烫伤害组问卷得分显著高于非伤害组(P<0.05).百分位数法确定风险评估得分≤21分存在低度风险,22~28分存在中度风险,>28分存在高度风险.分布法确定小显著变化值为5.10.结论 城市学龄前3~6岁儿童烧烫伤简易风险评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该年龄段城市儿童烧烫伤的风险评估.

    作者:朱松林;王琦琦;廖先珍;何琼;谭爱春;黄渊秀;高林;田丹平;李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广州市3~6岁儿童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儿童伤害发生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广州市儿童伤害的干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广州市12个区中抽取9 600户,对被抽中家庭中全部的3~6岁儿童进行伤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9 600户中共有739名3~6岁儿童,伤害发生率为5.55%.男童、女童的伤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伤害的主要发生地点为家中.伤害主要原因构成为跌落/坠落46.34%、非机动车车祸12.20%、机动车车祸7.32%.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年龄,5岁年龄段的儿童伤害发生风险高.自费医药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父亲是否有慢性病、父亲现在吸烟史、父亲现在饮酒情况等也是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

    作者:陈雄飞;吴雪霁;利耀辉;潘冰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针对妇女暴力干预的研究进展

    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针对妇女暴力干预的研究,分析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做法,从而给制定针对妇女暴力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高欣;段蕾蕾;王临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全球道路安全状况(2013)》摘译

    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球第8位死因,而且是15~ 29岁人群的主要死因.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口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并且处理这些道路交通事故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目前的趋势显示,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3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上升为全球第5位死因.目前有些策略已被证实能够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一些国家已成功地使用这些策略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死亡人数.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了《道路交通伤害预防全球报告》.

    作者:世界卫生组织;杨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视觉功能损害和老年人跌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老年人跌倒问题随着全球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视觉损害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从视力、视野、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等多方面归纳了视觉损害与老年人跌倒的相关研究进展,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

    作者:章欣怡;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国内外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

    全民参与应急体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培训制度法制化、组织合作密切化、培训内容规范化、应急教育普及化、防灾演练实战化和资金保障专项化是使普及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综述国外在公众应急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制定及实施公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信息.

    作者:叶云凤;董晓梅;王声湧;张思恒;李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4-2014年全球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及预防对策

    目的 统计、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国内外公共场所重大踩踏事故发生特征及其原因,为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踩踏事故文献及利用百度检索工具检索自2004年以来在全球发生的重大踩踏事故,收集、整理2004年1月-2014年12月国内外发生的大型严重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结果 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踩踏事件共89起,2005年全球发生的踩踏事件伤亡情况为严重,此后有下降趋势,并于2010年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踩踏事件发生次数多的场所是体育场和宗教场所,均占20%,其次为学校(19%),伤亡人数严重的是宗教场所.就全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人群踩踏事件发生次数及伤亡情况明显低于亚洲及非洲地区.结论 踩踏事件仍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威胁公众安全的严重问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前预防,及时处理,有效救治,努力将损失降至小.

    作者:雷晖倩;杨连朋;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孕妇对儿童乘车安全认知、态度及行为的定性研究

    目的 探讨孕妇对儿童乘车安全的认知、态度及相关行为,以便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方法 以妊娠期4~9个月的孕妇为调查对象,采用深入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围绕驾驶行为习惯、对儿童乘车安全的认知和对相关立法的看法等方面,对汕头市某医院产科门诊就诊的30名调查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人员经过统一的培训,按照统一方法进行访谈,对访谈的全部内容进行录音,并应用QSRNvivo 8.0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辅助分析.结果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较为普遍;孕妇对儿童乘车安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诸多误区;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乘车安全知识的途径有限.结论 大部分孕妇对儿童乘车安全意识淡薄、知识匮乏,建议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孕妇的乘车安全意识,改变乘车行为.

    作者:刘翔翔;黄泽鹏;程福源;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伤害的零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家喻户晓的公共卫生纲领和行动指南.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证明,仅有“三级预防”是不够的,迫切需要建立“零级预防”的概念,将公共卫生的堤坝前移.曾光教授早于2006年提出了公共卫生零级预防(The zero level of prevention)的概念,继而有学者对公共卫生零级预防在传染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列探讨,伤害作为疾病谱的一大类疾病,对居民安全与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研究已证明,伤害是一类可以预防的疾病,本文试图探讨零级预防在伤害预防领域的应用现况,以便推动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发展.

    作者:曾光;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伤害医学(电子版)杂志

伤害医学(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