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阳;张珊;张钧;张蕾
目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各省(区、市)较为主要的伤害原因及残疾特点,为有针对性地提供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并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年龄分组,从人口学角度出发,对各省的伤害致残情况进行分解分析.结果经济不发达或医疗水平不高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北省、河南省和陕西省,或以工业为主的吉林省,采矿业为主要行业的山西省,肢体致残现患率较高.医疗力量较弱的省区市,如贵州省和青海省,中毒致听力残疾的比例较高.结论我国伤害致残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应针对地区差异开展伤害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提高医疗水平,加强高风险行业安全监督.更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减少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并由劳务输入地对输出地因伤害致残造成的经济负担给予一定补偿.加强技术创新,减少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数量.
作者:王灏晨;白波;王艳芳;胡成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安全是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问题.然而,与之对应的各种伤害每年都会造成世界超过五百万人的死亡,并对数千万人造成危害.如今,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伤害已经成为居民第4或第5位的死亡原因,对世界各国的健康构成威胁.而更严峻的是,那些经过伤害幸存下来的人们,很大一部分会成为暂时或永久性的残疾.然而,目前伤害监测重点往往局限于其近期结果,如伤害致死或与伤害相关的损伤或急性疾病,而残疾作为这些伤害的重要结局却被忽视,伤害致残的全球和区域估计数据缺乏或少有利用.目前我国对伤害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集中于伤害的发生而忽视伤害的结果、结果中重视死亡而忽视残疾”的特点,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全面系统的伤害致残研究.
作者:郑晓瑛;郭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在1991年开展了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该研究囊括了291种疾病和伤害,对1160种疾病导致的后遗症和67种危险因素以及多重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中采用统一的方法严格评价了不同条件下有效的信息,使得这种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系统性,评价来自各国家不完整的数据,利用标准化的指标报告疾病负担,并且结果具有良好的内部效度.
作者:Christopher J.L.Murry;D.Phill;Alan D.Lopez;程福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伤害致残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年龄段的人群健康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型,阐述伤害致残的研究现状.从伤害致残原因的角度回顾并总结了相关文献,提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及可以开展研究的方向.同时介绍了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该综述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郑晓瑛;王灏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儿童伤害致残的现状并对儿童伤害致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运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频数、百分比对0~14岁儿童各原因伤害致残的现患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伤害致残的相关因素进行推断性分析.结果在479 581名10~14岁儿童中,残疾儿童7 569名,其中因一种或多种伤害原因致残584人,占残疾儿童的7.72%,整体儿童的伤害致残现患率为121.77/10万.男童(OR:1.247,95%CI:1.057~1.470),年龄在5~9岁(OR:2.738,95% CI:2.050~3.656)、10~14岁(OR:3.971,95% CI:3.023~5.218),居住在农村(OR:1.568,95% CI:1.257~1.956),西部地区(OR:1.839,95% CI:1.468~2.266),户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OR:1.713,95% CI:1.398~2.098)是儿童伤害致残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儿童伤害致残情况较为严重,应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儿童安全和健康.
作者:郭超;王临虹;张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从性别的角度探讨我国因交通伤致残人群的年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和残疾特征差异,为今后交通伤害致残人群的残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因交通事故致残的人群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交通伤害致残人群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男性因交通伤害致残占男性残疾人口的比例为5.81%,女性仅为2.25%,男性比女性高出3.56%.交通伤害致残人群人口金字塔属成年型.25岁后,男性交通伤害致残比例大幅上升,55岁后该比例缓慢回落.男性因交通伤害致残发生高峰年龄段为20~49岁,其中30~34岁为峰值.在农村地区,交通致残男性人口比例高于女性.东部地区,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中西部地区交通致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交通残疾的发生性别比呈现省际上的聚集.结论我国交通伤害致残人群的年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和残疾特征呈明显的性别差异,应重点加强对男性成年人口、年轻人口的道路交通安全干预,降低全人群交通伤害致残风险.
作者:高嘉敏;刘民;吴金晶;刘继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第四节伤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以及现有资料研究中收集到的现存资料,只是伤害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开始.研究人员要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对原始资料或现存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组、汇总和再加工.资料整理是调查和实验工作的继续,也是分析研究工作的开始,它在整个研究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目前一般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本节将围绕统计软件在资料整理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伤害资料数据库建立后,可用各种常规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林汉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北京市老年人自杀意念出现率及其相关联因素,为预防老年人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北京市部分)数据,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共调查北京市老年人3 662人.结果北京市老年人在调查前一年内自杀意念的患病率为2.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关联因素包括:抑郁症状(OR:1.29,95%CI:1.20~1.39),居住在农村(OR:2.27,95%CI:1.43~3.59),躯体健康状况较差(OR:2.69,95%CI:1.31~5.54),以及子女不孝顺(OR:3.72,95%CI:1.41~9.83).结论北京市老年人自杀意念患病率并不高.抑郁症状、躯体健康以及子女孝顺与老年人自杀意念有密切的关系,应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作者:刘玉博;李宁;高嘉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我国因伤害致残人群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情况和利用状况,为今后伤害致残人群康复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伤害致残人群康复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88.70%伤害致残人群有康复服务需求,需求实现率为49.24%,其中医疗救助与服务需求高.伤害致残人群在康复服务的需求意愿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老年组残疾人高于其他年龄组.然而,在康复服务需求实现方面男性、城市、成年组伤害致残人群的实现率更高.就不同类型残疾而言,伤害致肢体残疾人群康复服务需求高并且实现水平高,而伤害致听力残疾人群有较高的康复服务需求,但是需求实现率在各类残疾中低.在不同的致残原因中,外伤致残人群的康复需求高,然而工伤及交通事故致残人群的需求实现率高.结论伤害致残人群的康复需求实现率不高.康复服务需求存在人群和城乡差异,然而服务的实现情况与这种差异不一致,应根据我国伤害致残人群康复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作者:胡向阳;张珊;张钧;张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伤害致残是我国人口残疾的风险因素之一,它的预防是重要却被相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介绍了我国伤害致残的概况及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为预防伤害致残进行的努力,并指出了残疾预防整体性策略在预防伤害致残工作中的适用性.
作者:陈功;宋新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