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王俊静

关键词:肱骨, 按摩治疗, 手法
摘要: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因慢性劳损或急性扭伤,导致肱骨外上髁伸腕肌腱的敷着处发生撕裂而出血,使局部形成纤维组织而致病.近10年来,笔者运用按摩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935例可起到缓解痉挛、解除粘连、活血散结、软坚止痛之目的,疗效可嘉,现简述如下.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318例急性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按照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疗程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五组,记录患者出入院时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S)及其改善值,记录出院时住院总费用和药费.结果:五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时NIHSS明显改善(P<0.005),其中E组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低于A组(P<0.005),出院一年后神经功能恢复尚可.疗程组与无康复治疗组的疗程有不明显差异.结论:中、重度脑血管患者应尽早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且疗程要尽量大于14天.

    作者:阿依努尔·艾尼;再努热·阿不拉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手术风险评分在普外科病人术后分级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在普外科病人的术后分级护理中,手术风险评分的使用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9月~2011年6月间手术病人43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比组.其中实验组220例,对比组210例.实验组运用手术风险评分对病人进行术后护理分级,并根据分级的结果进行护理工作.对比组则按照医师下达的护理级别进行护理工作.术后一周,实验组和对比组分别对手术病人进行基础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并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基础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平均得分为95.78,护理服务满意度平均得分为96.55.对比组基础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平均得分为92.63,服务满意度为93.12(P<0.05).对比结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结论:手术风险评分在普外科病人术后分级护理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聂祖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产后2小时按摩子宫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

    目的:对产后2小时按摩子宫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5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自然生产初产妇28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和产后2小时没15分钟定时进行子宫按摩处理,而后比较两者产妇产后2小时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2小时给予产妇定时子宫按摩能够有效减少出血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予以注意.

    作者:尹煌秀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骨密度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66例患者,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2周以内的急性患者和发生在2~8周内的亚急性患者,治疗前均有明显腰背部疼痛症状,且压缩骨折排除L2-4椎体压缩骨折,被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PKP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两周、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行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仪全椎体测量(L2-4椎体).结果:术后患者获随访12~28个月,PVP手术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测量无显著差异,保守治疗组半年内治疗前后骨密度测量差异显著(P<0.05),半年后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差异.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早期能够有效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陈茂水;吕洲明;李勇;唐上德;李振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电针加TDP照射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

    颞颌关节紊乱症是指影响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系统的一组疾病总称.其临床表现为颞颌关节疼痛,运动时弹响及开口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影响说话及进食.笔者自2010年4月以来,采用电针加TDP(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60例,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设对照组50例进行了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谢晓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指导

    腰椎问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椎问盘病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脱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部的病症,临床以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特征表现.1 治疗方法1.1 腰椎牵引炎症控制后,可行腰椎牵引,因腰椎牵引能进一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病人仰卧,牵引角度L3~L4为20°为宜.L4~5或L5~Sl为30°为宜.

    作者:宋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颈椎电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法治疗.分别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眩晕评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眩晕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张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迟缓愈合、不愈合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迟缓愈合、不愈合的效果.方法:21例成人股骨干骨折手术后骨迟缓愈合及不愈合采用股骨带锁髓内钉重新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个月~32个月,影像学检查证实21例患者经治疗后6~14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成角畸形均得到矫正、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无术后感染、再次更换锁钉等病例发生.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迟缓愈合及不愈合具有固定牢固、可进行术后早期功能训练、促进骨折愈合等应用特点.

    作者:肖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荨麻疹的针灸治疗进展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总结,从常规针灸方法的角度来阐述针灸对荨麻疹的治疗,并总结针灸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俞国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椅背复位法整复难复性肩关节前脱位32例

    文章总结介绍了32例难复性肩关节脱位病例,通过椅背复位法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该复位法简便、易行,一人操作,患者痛苦小,医者省力,复位成功率高,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吴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PHP治疗21例肱骨近端骨折,观察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1例患者平均随访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7周.按Neer评分标准:其中优11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结论:LPHP具有固定可靠、减少软组织损伤、血运破坏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雷卫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的临床资料,治疗后随访4个月~2a,观察颈椎X线片、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优28例,良17例,中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治疗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万满堂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法分析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法进行分析及研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的患者86例,对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甲组患者46例采取患者在生活中自行锻炼安排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乙组患者采用集中综合性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统计分析其两组具体的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乙组患者主要采用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的恢复,其中包括:运动训练、中医针灸及药浴等,乙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及保持良好的关节活动性、肌耐力及肌肉的收缩舒展能力,乙组患者的恢复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甲组总有效率78.26%,两组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规律性及有针对性的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缩短康复治疗的时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作者:吐鲁娜依·万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分期辨证对围手术期创伤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以清热活血益气为主的分期辨证疗法对普外患者术后创伤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8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临床路径治疗;治疗组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加用分期中医辩证治疗:手术当日及术后第1-3天静滴清开灵、丹参针;术后第4-7天静滴参麦针、丹参针.观察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体重变化、伤口愈合情况、胃肠道功能回复情况、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WBC恢复正常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拆线时间、体重减轻、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分期辨证可提高手术患者组织修复,有助于术后康复.

    作者:王松;陈志强;谭志健;何军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四神聪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期间追踪观察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资料,比较经针刺激四神聪为主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对照组仅用舒筋通督手法推拿[1]36例,每天一次,疗程均为10天,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参照张霆教授所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观察评分标准,通过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观察、体征观察及临床疗效,科学地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治疗组由治疗前的17.637±4.193下降至治疗后的7.522±3.326,对照组由治疗前的18.037±4.193下降至治疗后的8.022±4.326,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有效率93.47%,对照组有效率94.44%,两组间在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四神聪为主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皆有明确疗效,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方法.

    作者:徐华明;付玉智;朱金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变,颈椎增生,颈肌劳损等原因造成颈部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和软组织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以神经根型颈椎并较为常见,我科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

    目的:了解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前臂双骨折运用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进行复位治疗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个月.38例均在3个月内骨性愈合;除3例前臂旋转功能10°左右受限,后经中药熏洗、功能锻炼恢复96%,余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方法疗效好,创伤小,预后良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凯;任雪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体会.方法:取肱骨远端内外侧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并选用双钢板内固定.结果:治疗2例并随访1年,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愈合1例,畸形愈合1例,2例肘关节不同程度僵硬.结论: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双钢板内固定,骨膜剥离范围较大,骨愈合受影响.使用非锁定钢板,固定强度差,不能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易并发关节僵硬.

    作者:张永庆;隆海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双向皮肤牵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屈髋屈膝位大、小腿双向皮肤牵引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本组共计58例,随访52例,均获骨性愈合,治愈率92.3%.结论:双向皮肤牵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国帅;赵育刚;袁海升;李志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解剖钢板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解剖钢板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30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都采取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待肿胀减退后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的固定治疗.后记录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对这30例患者进行手术后随访,随访时间都在4~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在术后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以及解剖关系方面都恢复良好.结论:肩关节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在肩关节复位后仍有明显移位的患者,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及进行修复肩袖治疗,解剖钢板固定十分牢靠、全面,患者在早期可进行肩关节功能的锻炼,能使肩关节功能恢复到大程度.

    作者:黄朝荣;梁小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