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帅;赵育刚;袁海升;李志成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总结,从常规针灸方法的角度来阐述针灸对荨麻疹的治疗,并总结针灸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俞国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期间追踪观察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资料,比较经针刺激四神聪为主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对照组仅用舒筋通督手法推拿[1]36例,每天一次,疗程均为10天,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参照张霆教授所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观察评分标准,通过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观察、体征观察及临床疗效,科学地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治疗组由治疗前的17.637±4.193下降至治疗后的7.522±3.326,对照组由治疗前的18.037±4.193下降至治疗后的8.022±4.326,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有效率93.47%,对照组有效率94.44%,两组间在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四神聪为主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皆有明确疗效,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方法.
作者:徐华明;付玉智;朱金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前臂双骨折运用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进行复位治疗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个月.38例均在3个月内骨性愈合;除3例前臂旋转功能10°左右受限,后经中药熏洗、功能锻炼恢复96%,余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经皮尺骨克氏针固定并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方法疗效好,创伤小,预后良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凯;任雪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腰椎问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椎问盘病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脱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部的病症,临床以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特征表现.1 治疗方法1.1 腰椎牵引炎症控制后,可行腰椎牵引,因腰椎牵引能进一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病人仰卧,牵引角度L3~L4为20°为宜.L4~5或L5~Sl为30°为宜.
作者:宋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的临床资料,治疗后随访4个月~2a,观察颈椎X线片、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优28例,良17例,中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推拿结合颈夹脊滞针法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治疗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万满堂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PHP治疗21例肱骨近端骨折,观察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1例患者平均随访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7周.按Neer评分标准:其中优11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结论:LPHP具有固定可靠、减少软组织损伤、血运破坏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雷卫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变,颈椎增生,颈肌劳损等原因造成颈部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和软组织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以神经根型颈椎并较为常见,我科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1 病例资料2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男8例,女17例.年龄60~74岁;平均68.1岁.受伤距复位时间短2天,长11天,平均5天.骨折部位为T11有8例,T12有2例,L13有15例,其中单纯压缩椎体1/3有15例,约1/2有7例,>1/2有3例.伴有附件骨折、椎体脱位、侧方压缩4例.25例患者脊柱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畸形.
作者:罗志安;邵丽萍;邓燕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78例社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8例患者仅给予常规神经药物治疗,而观察组40例患者则采用包括神经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康复干预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并对其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数据(P<0.05).讨论:综合康复干预能够有效帮助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康复,是脑卒中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孙显辉;罗宙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笔者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00名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基础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治疗前后的CSS和ADL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有效减少了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脑卒中患者治疗恢复.
作者:孙丽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体会.方法:取肱骨远端内外侧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并选用双钢板内固定.结果:治疗2例并随访1年,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愈合1例,畸形愈合1例,2例肘关节不同程度僵硬.结论: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双钢板内固定,骨膜剥离范围较大,骨愈合受影响.使用非锁定钢板,固定强度差,不能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易并发关节僵硬.
作者:张永庆;隆海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探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到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颈椎电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法治疗.分别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眩晕评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眩晕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张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讨论骨折患者的系统康复的护理,使骨折患者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废用和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尽快恢复生理及心理的康复以及早回归社会,改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59例骨折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及系统康复护理,提出及早进行有计划及规范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预后是十分有利的.结果:59例患者在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后,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废用和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指导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是必需的,而且要及早进行,这样能有效预防肌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废用和畸形,使患者尽快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梁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318例急性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按照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疗程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五组,记录患者出入院时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S)及其改善值,记录出院时住院总费用和药费.结果:五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时NIHSS明显改善(P<0.005),其中E组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低于A组(P<0.005),出院一年后神经功能恢复尚可.疗程组与无康复治疗组的疗程有不明显差异.结论:中、重度脑血管患者应尽早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且疗程要尽量大于14天.
作者:阿依努尔·艾尼;再努热·阿不拉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19例,女243例;年龄18~69岁,35-55岁居多;病程短1年,长10年.全部病例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改变.
作者:田建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使用平衡针灸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平衡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简单方便,效果明显,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谷录军;万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屈髋屈膝位大、小腿双向皮肤牵引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本组共计58例,随访52例,均获骨性愈合,治愈率92.3%.结论:双向皮肤牵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国帅;赵育刚;袁海升;李志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火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小针刀加火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30例.结果:有效率达100%,随访无复发.结论:小针刀结合火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见效快、痛苦小,疗效满意.
作者:王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带状疱疹是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计神经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在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情况下感染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多以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伴有明显疼痛为特征.中医称为缠腰蛇,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可能因情志内伤肝蕴化热或脾湿内蕴以致湿热蕴结肌肤而成,其次外受毒邪而诱发.恶性肿瘤病人并发带状疱疹表现为患者局部皮肤常有烧灼和刺痛感,1~3天后在疼痛的皮肤处出现片状排列的红斑,继而出现丘疹,迅速发展成如小米、绿豆大小样水疱,常伴有神经性疼痛,影响睡眠,可并发感染,通过对10例恶性肿瘤并发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现将临床中医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瑞芹;何光花;来庆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牵引复位装置辅助下微创复位技术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髋关节牵引复位装置辅助下微创复位技术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不增加治疗费用.
作者:冼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