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高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在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在一定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完全断裂,髓核及纤维环突出,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和邻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本病为推拿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就近1年来所收治的慢性发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58例,采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福德;邓红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滚法是推拿的基础手法之一,也是手法教学的难点之一,它具有着力面积大、柔和舒适、渗透力强的特点,多用于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的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就读期间,有幸跟随王国才老师学习推拿手法,并得其指点,现总结点滴学习体会如下:
作者:徐臻;于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2003年5月,笔者随访了12年前曾在我院采用重力牵引下按摩经3个月治疗痊愈出院的邓某,出院后她从未复发.
作者:卢镇生;杨冬宝;陈其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四物四妙汤配合脊柱局部正骨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方法:随机将300例患者平均分为汤药组、推拿组和汤药加推拿组(结合组),采用长海痛尺对第1次治疗前和治疗第6天各组疼痛进行综合评定,所得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论:四物四妙汤配合脊柱局部正骨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笔者近年采用按摩针灸综合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较单纯用针刺治疗或服用改善脑循环及营养神经细胞药物疗效为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凡星;王广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梨状肌是臀部深层的一小块肌肉,形似梨状,为髋关节的外旋肌,坐骨神经多数经梨状肌下缘或肌腹之间穿出至臀部.在某些动作,尤其是下肢外展外旋由下蹲负重站立时,易使梨状肌拉长,过牵而损伤,产生痉挛、肿胀、粘连、压迫牵拉坐骨神经引起臀腿疼痛.笔者用药物封闭和推拿方法治疗梨状肌损伤5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金铎;许正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将所收集的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组简称为观察组)55例和单纯推拿治疗组(简称为对照组)55例.在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其总有效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在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提示:推拿配合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缩短疗程,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王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胃痛.于1996年11月25日因中午吃饭偏凉,晚上六点半突然出现上腹(胃区)疼痛,大汗淋漓,经B超检查,肝、胆、脾、胰腺、肾、阑尾无异常,考虑为胃痉挛,予肌注阿托品1mg、杜冷丁75mg,35分钟后疼痛稍缓解,80分钟后疼痛复发,用气功试治,导引方法:自然平卧,闭目,左手心放在胃区,右手心放在脐,从头到脚放松3遍,用顺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气从上丹田进入,直达下丹田、呼气时气由下丹田进入,直达上丹田,反复36次,上下丹田之间有温热线连通,胃痛略减轻,坚持导引50分钟左右,突然感觉左脚大(足母)趾有酸胀不适,马上放下左手,用左手拇指按压左足大(足母)趾甲根内侧隐白穴位,顿时疼痛消失,全身温热舒畅,背心微微汗出,胃区压亦无不适感,想吃东西,吃半碗米饭,饭后胃区无不适感,两小时后再进食大米饭一碗,无恙.当晚睡眠好,第二天早上吃面条一碗,然后上班.两年后胃痛再次发作,与上次一样,照法导引痊愈,现有5年未见复发.
作者:罗广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45岁,就诊于1997年12月7日.病史:因饮食不节,上腹常感不适,时发胀痛与嘈杂吞酸,反胃恶心等症状,进食或服碱性药物症状可缓解.曾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肥厚性胃炎.因失治,迁延至今已有数年.前天夜里12时左右,患者上腹空发绞痛,几不能忍,起卧受限,半倚半坐,斜靠在床头.本欲坚持到天明,怎奈疼痛持续不缓解,并出现心慌、手脚发凉、额冒虚汗等症状,遂于凌晨3时左右到达医院.服药(药名不详)后,疼痛缓解,已能忍受,胃中转如火烧,伴嘈杂倒饱、反胃吞酸、恶心欲吐等,及至笔者诊治,已近约50小时.其间,所食甚少,一日间惟饮米汤数口,药片照服未停.刻诊所见:面色黄白、憔悴,神情痛苦,诊时亦以臂护腹,呻吟不止.言服药后胃中疼痛虽减,依然万般难受,就仿佛有只热烙铁在里面搅扰、翻动一般.同时,周身畏冷、无力,口苦口粘,反胃吞酸,时欲呕吐.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而力,一息五至余.查体:体温正常,腹肌紧张,肠鸣音、腹式呼吸均减弱.脐部板硬如石,压痛(+),反跳痛未引出;上腹中部压痛(+),拒按,腹中动脉应指;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小便可,大便自病后未行.
作者:王利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胸椎后关节紊乱症又称胸椎后关节错缝,是骨伤科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主要是指单个或多个椎体及相应胸椎小关节发生轻度移位,从而使相应的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器官产生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顽固性背痛和呼吸痛.针对该病目前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法治疗因其经济、速效、安全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于1995年8月~2003年2月期间,治愈该病8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海;高山山;张明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赵某某,男,42岁.2002年7月3日携带颈椎X片来我科就诊,诉颈椎病并要求推拿治疗.主诉:颈项部不适两月,伴右侧肩部及右半身疼痛;无头晕、头疼、呕吐及上肢麻木疼痛症状.诉说时神情激动且语速较快.舌苔厚腻,纳差,脉弦数,二便正常.X片:C5~7钩椎关节增生.检查:颈项部无压痛,椎体活动范围正常;叩顶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性;肩胛提肌和菱形肌体外投影处压痛明显,且有条索状物;右上肢外展,及内外旋试验(-)性.余遂排除颈椎病及肩周炎拟诊为肌纤维质炎,行推拿治疗每日1次,7日后疼痛减轻.但是与预期疗效相去甚远,遂怀疑赵某是否兼患其它疾患,后经深入问诊,了解到其近期右侧胸部发闷,体重也骤减.检查:胸骨柄压痛.经胸部透视,示:甲状腺体积增大,并下移胸柄处.建议深入检查T3、T4,及作甲状腺CT.后确诊为甲状腺肿瘤,不久即病亡.
作者:王成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诊断与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死亡率较以往明显下降.但在我国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推拿作为传统的康复手段在治疗中风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推拿治疗中风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齐瑞;严隽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软组织挫伤系指直接暴力打击,撞击或重物挤压等原因直接作用于肢体局部,引起该处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等损伤.我们用中医洗伤手法治疗软组织挫伤130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朝京;吴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阔筋膜张肌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发生在该肌起止点及腱移行的髂胫束处.本人以手法治疗28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积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硬膜外麻醉下大推拿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4月~2003年4月间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手术室行硬膜外麻醉下大推拿复位治疗.结果:56例患者中,治愈42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优良率达92.9%.56例平均住院20.2天.结论:硬膜外麻醉下大推拿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是非手术疗法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高群兴;张盛强;何风春;朱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颈性头痛头晕是由于头颈肩背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劳损,加之外感风寒湿邪及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以及情志等因素,使得头颈肩背部的软组织发生痉挛,或变性、渗出、肥厚、增生等.从而使肌性固定的脊柱排列结构出现紊乱,脊柱排列形成的管道,缝隙发生改变,致使管道缝隙内的神经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神经血管受到牵拉、卡压、痉挛或炎性渗出的刺激,或血液流速流量发生了变化,故而出现了头痛、头晕的临床症状.
作者:蒋军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手法对于颈本体觉紊乱的眩晕患者的头颅空间回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头颅三维空间运动测量仪,观察临床72例颈本体觉紊乱的眩晕患者手法治疗前后其头颅空间回复能力的变化.另外随机选取51例颈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及1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结果:手法治疗后本体觉紊乱组在三个运动轴线上的头颅空间偏移度均有明显减小,在颈屈伸方向上明显.椎动脉供血不足组在颈屈伸方向也有头颅空间偏移度的减小.结论:手法有即刻改善颈本体觉功能的作用,在临床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发病也存在着本体觉紊乱的因素.
作者:胡军;吴嘉容;沈国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头痛,特别是顽固性头痛一直困扰着头痛患者.调查显示,每3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紧张性头痛或顽固性头痛,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大约有四千多万的人正处于痛苦中.这里避开了传统的取穴方法,采用郑怀贤教授的伤科经验穴和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研究成果:运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运动性失眠,并结合本人临床中总结的耳环穴综合治疗头痛,尤其是顽固性头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20多例患者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这一疗法介绍如下,与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桂绍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治疗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般采用口服药物和静脉点滴的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对30名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用口服药物、静脉点滴、按摩、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局部涂药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获得优于单纯内用药物的效果.兹报道如下.
作者:王忠华;孙吉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已经进行的研究表明,血压的昼夜模式具有独立于血压水平的诊断价值,非杓型者靶器官损害较之于杓型者更为严重.一些研究显示,恢复血压的杓型节律有助于靶器官损害的逆转[1].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通过对3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观察,提示了中医中药对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作者:黄小平;赵静;古学文;叶志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