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救治程序一体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陈仕峰

关键词:急诊救治, 程序一体化, 模式, 实施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救治程序各个环节中环环相扣实现一体化的方法,评价急诊救治过程中程序一体化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不同阶段两种急救模式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346例和实验组372例,并总结统计相关数据做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出诊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例数、转运成功的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的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两小时内死亡的例数,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诊救治程序形成有效一体化管理是保障急救成功的关键.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对消化性溃疡的辅助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8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41)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n=4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一个月后,对照组痊愈5例(12.2%)、好转18例(43.9%)、无效18例(43.9%),总有效率56.1%;观察组痊愈12例(29.3%)、好转22例(53.7%)、无效7例(17.1%),总有效率82.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962807,P=0.008322).结论:常规内科治疗联用小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姚丽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颅后窝畸胎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报告了手术治疗颅后窝畸胎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与神经系统体征、腰大池引流袋的护理,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认真做好出院指导.

    作者:阮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结直肠息肉病理结果分析-附100例报告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作者:冯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研究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表现、MRI特征,提高对PRES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例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2例患者经治疗7~15d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明显好转,随访1周~1个月均预后良好,未再出现视力障碍及癫痫发作.结论:PRES通过MRI特征和病史可作早期诊断,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作者:杨伯郁;杨培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金双歧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金双歧片主要含有双歧杆菌活菌,其活菌数量达每克1亿个,能有效地补充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调节人体肠道中的菌群平衡,具有双面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可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并维持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肠道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同时还可激活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二者两用可以明显缩短病程,疗效好.

    作者:乔石钰;陈英;李红梅;常香云;侯春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15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与内镜下分析

    老年消化性溃疡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发生的消化性溃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胃镜诊疗技术的完善,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确诊病例呈上升趋势.本文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我院胃镜室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150例与同期检出的中青年消化性溃疡286例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张云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春节烟花爆竹致眼外伤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春节期间烟花爆竹致眼外伤病因和临床特点,为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6年因烟花爆竹致眼外伤并在唐都医院就诊的病例,对其治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结果:按性别、年龄、致伤类型、致伤时间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爆炸性眼外伤好发于男性,21~40岁患者居多,闭合性损伤多见,多为复合性损伤,常同时累及眼部多个部位.致伤时间集中在除夕夜、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及正月十五四个时间段.致盲率高.结论:爆炸性眼外伤是一种较严重而复杂的眼外伤,多为复合性损伤.受伤早期处理对预后至关重要,外伤后及早就诊,可以减少感染和减轻损伤.要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和急救措施.

    作者:夏年轻;明平良;陈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单层螺旋CT在小儿腹部增强扫描中的运用

    目的:分析单层螺旋CT对小儿腹部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诊断的患者22例,对其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方式.结果:经过诊断有5例患者是恶性肿瘤,图像显示患者腹腔内存在面积十分巨大的肿块阴影.有1例患者检查出为肾上腺血肿,究其根源是肾上腺出现病变.3例患者确诊为血管瘤,经过单层螺旋CT检查后可以看出肿块旁边呈结节形状的血管十分显著.有4例患者为胆总管囊肿CT扫描后发现在肝门下方和胆囊两个位置会出现呈不规则形状的囊状液性阴影,当把CT的值调节到16HU时,囊壁的阴影有所增强.有3例患者诊断为肾积水.结论:对患者采取单层螺旋CT增强技术可以准确的判断病灶的位置和面积,及时得出周围组织受侵袭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确诊率,帮助患者早日接受有效的治疗.

    作者:胡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短效避孕药在人工流产后应用宫腔粘连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短效避孕药在人工流产后对于宫颈粘连的预防作用,评价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9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人流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月经复潮时间、月经减少量及两组患者子宫粘连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月经复潮时间及月经减少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粘连发生率为8.3%(4/48);对照组患者子宫粘连发生率为18.8%(9/48),观察组患者子宫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后应用短效避孕药能够有效的减少子宫粘连的发生率,减少月经复潮时间及月经减少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美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脑利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脑利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诊治153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功能Killip's分级分为Ⅰ组(46例)、Ⅱ组(74例)、Ⅲ组(21例)、Ⅳ组(12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脑利钠肽水平,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相关功能指标.结果:脑利钠肽随着患者心功能级别的增加,且BNP水平与左心室相关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BNP对于评价心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指标.

    作者:刘炳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秋冬季腹泻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秋冬季腹泻患者8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喜炎平治疗,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副作用发生,对照组粒细胞减少、血胆红素水平升高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秋冬季腹泻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显著改善了预后,不良反应少,明显提高了患儿生存质量.

    作者:毛秀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异位妊娠破裂失血休克的救治与护理策略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策略.方法:对我科90例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位妊娠患者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及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异位妊娠破裂的急诊救护中,要求护士在接诊时要认真细致地询问病史;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密切监测病情动态变化;果断而紧急的急救处理能力;抢救时分秒必争,医护配合密切,使患者转危为安,所以采取准确、快速、细致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

    作者:赵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对减少COPD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2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于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0.2g,特布他林2.5mg,每日2次,口服;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μg)1吸,每日2次,疗程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肺功能改善和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改善肺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国华;宋红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康妇消炎栓治疗90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运用康妇消炎栓来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随机地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静注氧氟沙星与甲硝唑,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直肠给予康妇消炎栓.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7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妇消炎栓联合氧氟沙星与甲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范晰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体外循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研究

    随着体外循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广泛应用,由此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有两种机制,即坏死和凋亡,并且凋亡是重要原因.如何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综述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证据、可能的相关机制、参与调节的相关基因分子和信号转导、以及初步阐述目前减少心肌凋亡的方法.

    作者:赵业芳;王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高频电刀在手术使用中的细节操作与安全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再手术使用中的细节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引起病人及操作者灼伤或击伤[1].方法:通过对高频电刀发生器、电刀笔、电极板再操作中的细节要求,保证电刀在手术中的安全使用.结果:3254例手术患者及操作者无1例发生灼伤及击伤.结论:在高频电刀的使用中只要认真细致的执行操作规程就能防患于未然.

    作者:满都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信息化管理

    医院无菌物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1].由于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管理和使用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进行管理,通过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互补,提高物资需求资讯的准确度和供应室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对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谢月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对于26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医疗探讨

    目的:探究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到2012年4月的26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个月后进行拉格拉斯评分,良好者一共8例,中残,重残,植物状态分别为3例,3例,2例,死亡10例,死亡率38.46%.相比于继发性的脑损伤机理,原发性的脑损伤机理还有待考证.笔者认为,脑脊液冲击室管壁是造成脑室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作者:曾盛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后腹腔镜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中的广泛应用,其术前心理护理、血压监测以及术后管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孙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穴位按压对腹部术后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对腹部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穴位按压组各30例,均行常规术后对症治疗,穴位按压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穴位按压治疗,观察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比较发现,穴位按压组术后腹痛、腹胀、切口痛、呃逆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压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穴位按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穴位按压可明显缩短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按压可有效改善腹部术后患者腹痛、腹胀等情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肯定.

    作者:李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