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护康复治疗护理,采用Fugl-Meye量表和Ba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Fugl-Meye评分及Ba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作者:易骏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70例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①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1%,肝损害发生率与年龄大小,甲亢病程,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P<0.05);②肝功能损害以ALT升高为主(占85.1%);③治疗以控制甲亢为主,保肝为辅.结论:甲亢容易合并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的轻重程度与患者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有关.甲亢性肝损害如诊断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何启蓉;王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多.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很严重,可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意义重大.
作者:吴云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经桡动脉穿刺行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在全程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现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无1例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手部血管易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手部血液循环因术后未恰当处理而出现障碍甚至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中需做好穿刺、术后拔管的配合,对手术血运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时,在围术期实施全面针对性的护理及监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治疗安全性提高,促进手术成功完成.
作者:贺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是根据颅内囊性病变的发生部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CT扫描(平扫+增强),提高对囊性病变的认识,鉴别是囊性肿瘤还是囊性其他病变(炎症性、脑血管性、寄生虫性、先天性).是脑内病变还是脑外病变.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王幼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外科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62例脑外科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老年脑外科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颅内高压不典型、手术耐力差、多病并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等,通过密切的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护理后,患者的GCS评分、ADL等级及NDF评分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脑外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应结合其本身的临床特征,有侧重点的进行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飞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以病人为中心,切实做好基础护理,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加强护理管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护理服务各方面的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水平,更有效地推行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沈丽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较复杂的关节之一,而膝关节及邻近组织严重损伤后,经常使用手术内、外固定、韧带修复、移植等手段进行治疗,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均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障碍将给患者日常活动带来极大不便,需通过康复治疗改善和恢复患膝关节功能.本文旨在论述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并进行展望.
作者:谢辉;刘兆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磷脂酶A2(PLA2)与腰椎间盘突出症(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所致的腰腿痛密切相关,抑制PLA2的产生,可以缓解减缓椎间盘的退变、缓解临床症状.中医药与西药干预治疗LIDP可影响LIDP模型或患者髓核、黄韧带、血清中PLA2等的代谢,从而达到缓解LIDP的症状体征并延缓其进展的目的.
作者:黄济炎;章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病人也不断增加.他们在生理功能退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衰老,从而形成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于促进恢复,保存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长期的临床护理中,通过对数百名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与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玉倩;徐锡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笔者对眼科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了阐述.
作者:陶红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磁振热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疼痛缓解的疗效.方法:按试验设计选取80例患者,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禁烟酒,合理膳食,接受日照及配合适当的运动.磁振热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以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1个月,随后隔天治疗1个月的磁振热治疗.观察内容主要是疼痛的缓解程度,以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定,得分0--10分,代表无痛至疼痛难忍.结果:磁振热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静止时自发性疼痛、扣压痛、活动痛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磁疗组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磁振热能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有效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秦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CIN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024例宫颈CIN患者,对这些患者的宫颈组织使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我院检查治疗的1024例患者中,96.8%的患者被检查出有HPV感染,HPV16、52、58、33以及31亚型排在前五位.结论:对于宫颈癌来说,HPV是导致其出现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HPV感染患者进行定期检查,以便能够尽早发现治疗.
作者:周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观察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肛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肛瘘患者13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使用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对照组(使用肛瘘切除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的有43例,远期治愈的有12例,无效的有11例,其中复发的有4例,术后肛门变形的有1例,术后感染的有1例,无肛门括约肌伤引起大小便失禁;对照组痊愈的有31例,远期治愈的有11例,无效的有24例,其中复发的有12例,术后肛门变形的有4例,术后感染的有6例,肛门括约肌伤引起大小便失禁的有1例,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瘘管隧道法切除并I期缝合治疗肛瘘,其术后创口愈合快,术后疤痕小,感染率低,复发率低,对肛门括约肌伤害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兆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失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11月~2011年4月4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中先行切除髋关节周围关节囊.对照组采用传统取出股骨头后再切除关节囊.对其术中总出血量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术中总出血量平均出血量430ml±68ml(280ml~700ml),对照组术中总出血量平均出血量为680ml±124ml(360ml~1030ml),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运用先行切除髋关节周围关节囊可减少出血量.
作者:刘义辉;刘雯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我院儿科病房收治一月至14周岁的患儿,允许1-2位家属陪护.在患儿住院期间,由于患儿好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发生烫伤、坠床、跌倒、指甲剪划伤皮肤等意外伤害.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治愈患儿的疾病,保障患儿的安全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近几年来,我科对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得患儿的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减小.
作者:崔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调查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接种情况,探讨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方法:调查我院管辖六个社区的2007-2009年出生流动儿童,采用现场询问及查对疫苗接种记录情况的方法,获得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出生地点、性别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对流动儿童的父母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住院分娩,提高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减少相应传染病发病率.
作者:赵霞桂;黄敏园;容林惠;关玉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随机选取我院33例以酮症起病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与感染,血脂,血糖,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监测血糖,血脂,C肽水平.结论:感染是以酮症起病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原因;糖脂毒性与其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冯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在近几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脑外伤后的急性和迟发性脑缺血所致.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使毛细血管通畅,微循环改善,侧支循环建立,使大脑前、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从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缺血状态,缓解脑组织缺氧;同时电刺激小脑顶核可通过直接抑制缺血后的脑血管炎性反应,减轻缺血性脑损害.因此,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是治疗脑外伤后恢复期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唐湘鄂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以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为首发症状,骨髓各系受累较外周血轻,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像未见特征性变化的患者要完善检查,防止延误诊断.
作者:崔海龙;张贺;梁宝英;刘宇松;王鹤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