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蓉;王英
对杜仲近20年来,在降压、抗肿瘤、降血脂作用、免疫增强作用、对骨质的影响和对血糖的影响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及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10月本科肿瘤患者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346例次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导管通畅232例次,占67.05%.部分堵管102例次占29.48%;完全堵管12例次占3.47%.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使用时间过长、静脉营养等为堵管的主要原因.结论:为了减少堵管几率,应掌握适应症指针、采用正压脉冲封管技术、合适的肝素封管浓度、适当安排药物输入前后顺序、严格掌握留置导管时间.
作者:丁露露;孔敏;张娅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临床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53例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结果:阿奇霉素治疗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疗程长短不一,患儿均经过阿奇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精心的护理是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康复的关键医疗措施之一.
作者:黄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血液透析患者常伴有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且经常与血液接触,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制约肾移植手术,加重病情和增加病死率.本文着重探讨HD肝炎患者在普通病房的隔离管理对策,以预防交叉感染及职业暴漏.
作者:刘向宁;杨静毅;苏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声门下吸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可吸引气管切开导管,这种导管配有一个终止于声门下区(气囊上方)独立的附加管腔,可通过位于气囊上方的开口吸引声门下分泌物,以恒定的负压每2小时对声门下分泌物进行间断吸引,滞留物粘稠时与气囊上腔隙冲洗配合使用.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导管.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声门下吸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有预防作用,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作者:陶春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全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和对照组(地塞米松)各2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53,P<0.05.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6.452,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失眠、高血压、高血糖、继发性感染、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及消化道出血等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何文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自拟穴位按摩手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单纯穴位按摩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结果:穴位按摩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结果改变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促进肠道炎性病灶的吸收直至痊愈.
作者:刘焕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社区护理,使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促进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健康教育.结果: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使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结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社区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加强社区护理不仅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国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对于呼吸科人文关怀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5月在某医院呼吸科收治患者150例,其中男70例,女80例,年龄51-72岁,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护理.结果:150例呼吸科患者经过上诉人性化护理之后,显效150例(100%),有效142例(98.80%),无效2例(1.40%),总有效率98.80%.结论:可见,呼吸科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效果良好.
作者:陈朝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影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素,探讨术中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手术室护理和术后临床护理工作也带来不利的影响.方法:对6例手术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患者手术自身因素,患者年龄大于55岁,手术时间过长,麻醉因素等是导致压疮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术前对患者全面详细的评估,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预防计划,加强术中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到及时处理,并采取护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以下.
作者:周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艾蒿、生姜施灸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将70例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均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针灸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蒿隔姜施灸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传统针灸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1.4%,对照组治愈率4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艾蒿隔姜施灸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凤艳;尹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实验室面向广大患者,化验结果准确与否直接与患者诊疗的准确性相关.因此当实验室内同一检测项目在两套以上分析系统检测或使用一些新方法、试剂、仪器时,必须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倚评估,对这些项目在分析系统间的偏倚有了准确的评价管理依据,对不可接受偏倚的项目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稳定.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调查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接种情况,探讨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方法:调查我院管辖六个社区的2007-2009年出生流动儿童,采用现场询问及查对疫苗接种记录情况的方法,获得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出生地点、性别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对流动儿童的父母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住院分娩,提高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减少相应传染病发病率.
作者:赵霞桂;黄敏园;容林惠;关玉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垂体瘤显微切除术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我科28例经鼻蝶窦垂体瘤显微切除手术病例的护理,尤其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本组28例,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尿崩症2例,垂体功能低下1例,其余均获得良好预后.结论:对于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朱廷芳;庞凤华;尹杏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性治疗,社区护理工作可深入病人家庭,重视健康指导,保证正确用药的措施,督促定期复诊是并发症得以早诊断、早治疗的有效方法,良好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社区护理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余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磨痂、异体皮覆盖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本组27例深Ⅱ度烧伤患儿分别在伤后48h内实施磨痂术,术后异体皮生物辅料覆盖创面,5~7天后更换外敷料,以后根据情况换药直至创面愈合.结果:22例创面于伤后15~19d达到一期愈合,功能和外观良好.结论:小儿深Ⅱ度烧伤实施磨痂术可减轻感染、缩短疗程、减少瘢痕增生、减轻患儿痛苦和提高愈合质量.
作者:张卫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总结近年来放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放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发现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但相关研究较少,很多没有设置对照组,不具备对比数据,这在统计学上就不能体现客观性,而缺乏说服力.建议今后要提升研究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证据.
作者:张学如;王建春;王甜;雷潇潇;李熙;陈建国;李卉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方法:对61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3.3%(61/457),再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及骨窗张力增高(去骨瓣患者),手术后血压仍持续增高且波动幅度大;70.5%(43/61)再出血发生在手术后24h内.结论: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手术后血压高且波动幅度大及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妥善止血和术后保持血压平稳是避免和减少再出血的关键因素.
作者:戴翠萍;黄羽桃;钟金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使用电针以齐刺法治疗对骨质增生性膝关节痛症临床疗效,寻找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痛症的佳方法.方法:110例增生性膝关节疼的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膝眼、梁丘、足三里、膝髌周部位阿是穴予以电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华佗夹脊、承山、曲泉、膝阳关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1
作者:李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行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者为观察组;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结局.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孙健;李亚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