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立干;邹秀珍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之间存在的病因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接受治疗的31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脑卒中组,其中包括脑梗死患者18例(脑梗死组),脑出血患者13例(脑出血组),另择取同一时间段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31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健康组,对脑卒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与健康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载脂蛋白A、B(ApoA、ApoB)等血脂和空腹血糖水平(GLU)等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的临床血脂(除ApoA外)及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脑出血患者与健康者的临床血脂水平(除ApoA外)及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过高与病情严重的脑卒中患者预后可能有关;而血脂水平异常则与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其中TG、LDL以及HDL对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林健贤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医正骨结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河南省职工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门诊患者、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除采用腰椎旋转复位法进行治疗外,同时结合推拿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腰痛、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翻身困难、直腿抬高等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9.05%,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正骨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缓解腰痛、下肢痛麻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韦茜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影响非溶栓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有针对性干预非溶栓性H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非溶栓性急性HT的283例患者,以及非溶栓性急性脑梗死后未合并出血转化的321例患者,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非溶栓性HT的独立因素.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脑梗死面积≥5 cm2、累及皮层、前循环梗死、糖尿病、心房颤动、脑梗死后1d高平均血糖浓度≥12mmol·L-1促进HT,其OR值分别为14.996、2.153、2.113、2.356、1.885、4.792;夏季、秋季、冬季发生HT的风险<春季,其OR值分别是0.116、0.192、0.164.而脑梗死后高收缩压在130 ~ 149 mmHg以及≥160 mmHg,脑梗死后高舒张压血压≥80 mmHg时抑制HT,其OR值分别为0.340、0.293、0.421.上述结果的P值均<0.05.结论:脑梗死面积>5 cm2、累及皮层、前循环梗死、春季发病、糖尿病、心房颤动、脑梗死后1d高平均血糖浓度≥12 mmol·L-1促进HT,其中脑梗死面积≥5 cm2促进HT的风险高.脑梗死后高收缩压在130 ~ 149 mmHg以及≥160 mmHg,脑梗死后高舒张压血压≥80 mmHg时抑制HT.
作者:陈宏;詹自雄;汪银洲;张旭;郑峥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肾病患者凝血筛查试验异常的原因.方法:选取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凝血检查,其中检查117次.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的凝血筛查试验异常情况,对其中原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在117次的凝血筛查检查中结果异常的有42次,其所占比例为35.90%(42/117),剔除重复送检的患者,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或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患者共70例,其中明确和不明确判别原因的患者分别10例和60例;再从检查结果异常的次数中分析比较发现PT延长合并APTT延长的为15次,其所占比例为35.71% (15/42).在凝血筛查试验异常情况单独分析来看,在A组(临界值范围内)造成患者单独PT延长、单独APTT延长和PT延长合并APTT延长的主要原因分别为FXⅡ缺乏(47.62%)、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联合缺乏(42.86%)和各种凝血抑制物居多(50.00%);从B组(临床意义)角度发生上述3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各种凝血抑制物、原因不明和狼疮抗凝药物阳性(LA),其主要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34.78%、100.00%和100.00%.结论:肾病患者在接受常规四项凝血功能检查过程中会出现异常情况,其中异常原因主要包括2方面即PT延长及APTT延长等,临床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不同原因的产生,对其予以规避,保证患者凝血筛查试验的准确有效性,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志程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提升AECOPD抗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80例痰细菌培养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180例AECOPD患者痰培养阳性84例(46.67%),分离菌株106株;革兰阴性杆菌72株,占比67.92%,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3株(21.70%),铜绿假单胞菌19株(17.92%),肺炎克雷伯菌14株(13.21%);真菌23株,占比21.70%,其中白色念珠菌10株(9.43%),热带念珠菌7株(6.60%),近平假丝酵母菌4株(3.77%);革兰阳性菌11株,占比10.38%,其中溶血葡萄球菌5株(4.7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3株(2.83%),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1.89%);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8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磺胺甲恶唑、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度分别为100.00%、66.70%、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红霉素敏感度分别为100.00%、100.00%、100.00%;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对5-氟胞嘧啶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广州市白云区AECOPD患者近年来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首选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菌首选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真菌首选5-氟胞嘧啶.
作者:龙妙甜;刘云阁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期间西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SA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应用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ESCV)评估两组患者的眩晕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0 d后眩晕症状评分以及ESCV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SA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结合颈椎牵引的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作者:冯刚;张瑶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探查术后再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析广州市白云区中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8月开展31例开腹胆道探查术后再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41 ~ 72岁,平均年龄(61.48±4.32)岁,既往行一次开腹胆道探查术29例,行两次开腹胆道探查术2例.结果:28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因十二指肠与肝十二指肠韧带粘连严重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60~170 min,平均(120±15)min,术中出血量10~80 mL,平均(40±5)mL.术后无大出血、胆道出血、胃肠道损伤、气体栓塞、胆管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例出现胆汁漏,经Winslow孔引流管引流3~5 d后无胆汁漏.住院时间5~9d,平均(6.5±1.0)d.结论:开腹胆道探查术后再次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效果满意,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作者:孔连广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观察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阳张仲景医院收治的35例行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共发现肺动脉1681支,其中385支(22.90%)表现为不同程度栓塞;(2)直接征象表现为中心型、完全阻塞型等类型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主要有肺梗死、肺动脉高压以及心包积液等.结论:16层螺旋CT可有效诊断肺动脉栓塞,能够清晰显现栓塞特点.
作者:杨贤增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急诊胸腹部创伤临床诊断中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以及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阳江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1000例,以数字随机法作参考,对患者进行分组,500例接受CR检查,归为CR组;500例接受螺旋CT检查,归为CT组;以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螺旋CT以及CR检查结果.结果:比较病理检查结果,CT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CR组患者的诊断率为87.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所纳入1000例对象中,创伤类型多为肋骨骨折,经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肋软骨存在线样低密度影,或是钙化区中断,少数患者CT检查显示为断端错位;其次为肩胛骨骨折、锁骨骨折,合并症状包括皮下气肿、肺挫伤、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膈气肿、肝脏损伤、脾脏损伤、肾脏损伤、胰腺损伤、腹腔积血、肠系膜撕裂以及膈肌损伤.结论:对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行螺旋CT检查,相比较CR检查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而且在胸腹部创伤患者合并多脏器损伤,或是病情较为危重情况方面的检出率更为可靠.
作者:李旭军;陈任政;陈智慧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与探究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中的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400例护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龄不同分为四组,每组各有100例护理工作人员,其中,将护龄<1年的实习护理工作人员作为观察1组,将护龄为1~5年的护理工作人员作为观察2组,将护龄为5~ 10年的护理工作人员作为观察3组,将护龄>10年的护理工作人员作为观察4组,对比并分析四组患者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3组、观察4组的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的发生总例数与观察1组、观察2组相对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4组的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的发生总例数与观察3组相对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工作人员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的发生原因有心理紧张、急救急用、用力不均、方法错误、不熟练等.结论: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中均有发生,加强对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相关原因的防范十分重要.
作者:张景欣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泡足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早期(0级)糖尿病足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加中药泡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足背动脉和踝肱指数(ABI)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ABI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泡足治疗早期糖尿病足患者疗效较好.
作者:王志彬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究雷火灸配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对腰腿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中山市陈星海医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116例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艾灸+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与观察组(58例,雷火灸+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与运动功能、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富格·迈耶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所降低,FMA评分均有所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远低于对照组,FMA评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55%远高于对照组8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配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可减轻腰腿痛患者疼痛、提升下肢运动功能与治疗效果.
作者:林兆辉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以及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M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更好,BCVA、CMT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以及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临床效果更好,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较快且视力显著改善.
作者:陈玉敏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析检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使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检查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共72例,根据所实施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而观察组患者则选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检查后的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检查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不仅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并且还可以及早开展治疗,以及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作者:杨海辉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采用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视觉功能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样本为南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比较不同手术患者视觉功能与生存质量.将两组患者视觉功能、生存质量作为其手术效果的判断依据.结果:根据研究数据得知,超声乳化吸除术组患者视觉功能各项评分与生存质量各项评分相对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更为优异,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患者视觉功能与生存质量均存在改善效果,但是超声乳化吸除术较为优异.
作者:张晓飞;张秀芝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氢化可的松联合维生素C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间清远市人民医院选择7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遵循等比例原则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出现脓毒性休克后均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38例,常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观察组38例,微量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同时,加用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h、1d、2d、5d的平均动脉压(MAP)、乳酸清除率(LCR)、心率(HR)与中心静脉压(CVP)四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休克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和30 d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微量泵入氢化可的松联合维生素C,能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平衡.
作者:刘初铭;罗刚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治疗低龄儿童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ll例低龄儿童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均行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术后定期门诊随访,随访时间8月~6年.结果:有限后颅窝减压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复查MRI示小脑扁桃体下缘均不超过枕大孔边缘以下5 mm,预后良好.结论:单纯后颅窝减压术可有效治疗低龄儿童Chiari畸形Ⅰ型患者.
作者:陈昆;林佳平;张明亮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几种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新诊断的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70例作为A组,于同期另选取80例肺部良性肿瘤体检者作为B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糖分解烯醇酶(NSE)、癌胚抗原(CEA)及细胞角蛋白(CYFRA21-1)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CC-Ag、NSE、CEA及CYFRA21-1对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血清SCC-Ag、NSE、CEA及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四项联合对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约登指数、敏感度和特异度高,NSE对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高.结论:联合检测SCC-Ag、NSE、CEA及CYFRA21-1有助于提高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作者:温丽娴;卢星照;高敏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情况及手术效果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年内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对患者机体损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患者妊娠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凌莉莉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来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甲组(n=50)和乙组(n=50).甲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乙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FIB水平、D-D水平方面,乙组患者显著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乙组患者总有效率88.0%高于甲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乙组患者发生率6.0%低于甲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FIB水平、D-D水平,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林东 刊期: 201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