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肖蝴蝶;王国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患者压疮现患率及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分析压疮发生原因,提出压疮预防管理的方法。方法采用欧洲压疮专家组设计并经过信效度检测的资料收集工具和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制定的压疮现患率调查工具,对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并拟定对策,健全压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在压疮预防持续改进后,再次进行压疮现患率调查。结果压疮现患率从1.28%(51/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96%(10/1043),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0.58%(23/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29%(3/1043)。结论健全压疮管理体制,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能够有效提升压疮预防的效果。
作者:贾静;仇晓溪;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提高ICU护士抬高危重患者床头依从性的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2-5月需要抬高床头的患者187例次,未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选取2012年7-10月需要抬高床头患者144例,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床头抬高的角度。达到30°为护士有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后护士抬高床头角度>30°患者121例次(84.0%),高于护理干预前的18例次(9.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88,P<0.01)。影响43名护士床头抬高依从性的原因中没有测量角度工具者43人(100.0%),患者下滑增加护理难度40人(93.0%),增加压疮风险20人(46.5%)。结论提高护士认识、改进护理用具、规范化培训及加强督导等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护士抬高危重患者床头依从性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晓静;鲍珍;孔媛媛;李慧鹏;龚琳;刘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是肝脓肿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减少反复穿刺导致肝脏和血管的机械损伤及因此给患者增加的痛苦,临床上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在B超引导下行肝脓肿穿刺置管后接一次性引流袋持续引流,但往往由于肝脓肿穿刺导管末端与一次性引流袋连接不紧密而导致引流液外渗,污染患者衣服及床单元,造成医源性污染,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我科采用一次性输血胶管作为“桥梁”,将肝脓肿穿刺导管末端与一次性引流袋紧密连接进行引流,克服了以上弊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娟;陈莉;龚荣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为采取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家庭支持量表( PSS-Fa )对1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69.11±9.398)分,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 r=-0.359,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不舒服程度、既往有无支架史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047,3.131,4.229,-3.97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文娇;邓颖;沈玉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膀胱截石位用于会阴部手术操作,此体位使手术野、术者、洗手护士和无菌器械车形成特殊的位置关系,致使器械频繁传递,费时费力并易造成污染;手术时间较长时,术者双臂悬空操作,容易疲劳而影响手术质量;连台截石位手术时频繁拆卸与安装手术床的尾部,不仅增加工作强度,同时在忙乱中也埋下了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并制作了改良式多功能器械台用于截石位手术患者,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魏兰双;靳红绪;张同军;王立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重症护士群体工作压力、自尊、工作成就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65名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自尊量表、护士压力源量表。结果共发放问卷265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6.2%。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工作方面压力评分分别为(3.03±0.40),(3.12±0.54),(3.06±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34,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自尊评分分别为(19.87±2.17),(20.19±1.98),(18.93±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91,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个人成就感评分分别为(4.18±1.64),(4.25±1.43),(4.20±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33,P=0.00)。急重症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各方面之间呈负相关(r=-0.317,-0.271,-0.211,-0.231,-0.356;P<0.05),与自尊呈正相关(r=0.357,P<0.01)。自尊在压力和工作成就感之间呈不完全中介效应,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1.244,P=0.305,RMSEA=0.019,NFI=0.977,RFI=0.984,IFI=0.987,TLI=0.960,CFI=0.937。结论急重症护士群体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工作成就感的作用之间中介效应显著。
作者:林羽;陈妍;李娜;叶诚栋;简钢仁;郑菁;林秀霞;吴静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两种不同配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817例接受缓释微球注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对照组407例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轻轻振荡,抽取全部药液排气后行腹部皮下注射。观察组410例首先将亮丙瑞林干粉瓶放于垫有3层毛巾的治疗台面上轻轻振荡,使干粉松散,然后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再进行腹部皮下注射。比较两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针头堵塞及针头脱落以及药液喷射情况。结果对照组407例患者,发生堵管者106例,堵管率为26.0%;观察组410例患者,发生堵管者21例,堵管率为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解药物前先将药物干粉振荡使之松散后再将溶媒注入,可明显降低缓释微球注射时的堵管率,提高缓释微球皮下注射的成功率。
作者:李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疗法对早产儿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12月收治的9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疗法,比较两组患儿胃残留及呕吐、腹胀的例数,胎粪排尽时间以及肠道营养热量达到418.4 kJ/( kg · d)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胃残留发生率为12.5%(6/48),呕吐发生率为10.4%(5/48),腹胀发生率为8.3%(4/48),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1.2%(15/48),27.1%(13/48),22.9%(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4,4.38,3.87;P<0.05)。观察组患儿胎粪排尽时间为(5.6±0.7)d,肠道营养热量达到418.4 kJ/(kg· d)的时间为(18.6±2.8)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7.7±1.6),(21.9±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33,6.532;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消化功能的发育和成熟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素萍;余霞;陆丹琼;夏芬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4岁以下门诊患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调查2010年2月-2011年9月212例门诊4岁以下患儿静脉穿刺情况,统计首次穿刺成功率,分析静脉穿刺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212例患儿中,首次穿刺成功者166例,占78.3%;其中<2岁患儿的穿刺失败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静脉穿刺失败主要受护士因素、患儿及家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影响。结论提高护士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去除导致失败的客观因素,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晓容;陈敏;何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在神经外科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传统手术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部位,将20 ml注射器去除针头和针管内芯后用针管外套筒接于引流管上,将针管外套筒抬高高于手术部位,反复往针管内注水,利用重力作用,将血肿反复冲洗以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钻孔引流术中用一次性输血器代替引流管及针管外套筒,700例手术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岳明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使用内镜洗消程序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与采用手工登记内镜清洗消毒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计算机记录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及十二指肠镜所用时间分别为(8.73±0.35),(8.26±0.47),(8.56±0.51),(8.13±0.68),(8.35±0.84)min,少于手工记录的(23.79±1.92),(23.57±1.89),(23.85±1.32),(23.61±1.56),(23.89±1.68)min,两种记录方法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8,14.77,15.02,15.28,15.13;P<0.01)。计算机记录资料的完整性可达100.00%,而手工记录完整性仅为77.33%,两种方法记录资料完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4,P<0.05)。结论采用信息技术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登记管理,方便省时、节省人力资源、科学规范,优于手工登记。
作者:贾彩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提高护士长管理能力的有效培训方法。方法应用行动学习法对61名护士长进行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绩效管理、有效沟通、分层管理、现场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全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结果培训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分别为93.0%,96.6%,(95.97±2.24)分,较培训前的88.0%,94.0%,(95.01±2.06)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6,13.194;t=-2.489;P<0.05)。结论应用行动学习法进行护士长管理培训能有效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实现整个护理团队绩效的提升。
作者:兰兴梅;董丽敏;姚雅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估分析ICU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ICU收治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由伤口干预组5人每月对全院各ICU追踪调查,专人查阅相关护理记录,调查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情况和可能的原因。结果共调查分析了2240例ICU患者,发现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压疮37例,发生率为1.65%。其中与机械通气装置压迫有关的压疮18例,占48.65%;与矫形固定装置压迫有关的压疮9例,占24.32%。造成压疮前3位的医疗器械是面罩及系带、矫正器和丁字鞋以及气管插管及固定带,按照压疮护理指南给予干预处理后,28例患者压疮愈合,愈合时间4~12 d,平均(6.33±3.67)d,6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结论 ICU患者压疮以使用机械通气装置和矫形固定装置压迫为多见原因,提示ICU患者预防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重点在于减除压迫和进行局部保护。
作者:刘亚红;李婷;付成成;周昕;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促进肥胖产妇腹部纵切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方法选择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后肥胖产妇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6±3.4)h,(12.2±4.8)h,(6.2±2.8)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13.1±3.9)h,(25.2±5.2)h,(14.3±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047,12.114,7.492;P<0.05)。观察组无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仅有1例发生脂肪液化现象,对照组分别有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3例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7,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产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袁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近年来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 NODAT)已经成为影响移植物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急慢性排斥反应。其多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这主要与第1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相对较大有关,也与患者年龄、肥胖、肝功能等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对NODAT的有效控制,在落实预防措施的同时,离不开护理干预。本文就国内外对NODA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孟晓云;孙珂珂;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专门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 d 后观察组患者pH 值为(7.4±0.1),PaO2为(72.5±7.0) mmHg, ;PaCO2为(40.0±6.0)mmHg,呼吸频率为(16.0±4.0)次/min,心率为(86.0±8.0)次/min,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3±0.1),(58.7±6.2)mmHg,(48.7±6.5)mmHg,(19.0±5.0)次/min,(93.0±9.0)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19,2.68,2.41,2.38,2.49;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0.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 P <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作者:胡慧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描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手术后24 h内的体温变化规律、发热的发生率及发热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矫治手术后患儿200例,收集患儿术后24 h内体温及临床结果相关资料。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手术后3 h 体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术后早期(术后24 h 内)发热发生率为63.5%。发热组(≥38.0℃)和正常组(<38.0℃)两组患儿仅在主要疾病诊断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41,P=0.001),其他基础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和正常组患儿ICU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8.50 h和46.00 h,20.00 h和16.00 h,16.00 d和12.00 d,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1.971,-1.998,-3.700;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术后3 h体温达到高峰,超过半数的患儿会出现术后发热现象,术后发热可影响临床结局。
作者:李淑兰;吴芳琴;吴瑛;韩月红;王艳蓉;王艳玲;刘淑媛;田静辉;王培;沈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院 ICU 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找出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通过查阅ICU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在住院期间的危重病特别护理记录单和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26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 HAPU)患者发生院内压疮的分期、部位、压疮危险计分结果( Braden计分)、APACHEⅡ评分、发生时间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根据发生压疮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手术中和术后制动受压、医疗器具压迫或损伤、病情危重伴营养不良和大小便失禁综合作用等因素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26例HAPU以Ⅰ期压疮为主,高发于Braden计分中高度危险者,主要发生部位在骶尾部,高发时间以入住ICU>30 d和<24 h为主。2例患者因病情变化抢救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为7.69%,其余24例愈合出院。结论提高护士对压疮的预测、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是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掌握预防医疗器具压迫的护理技巧,采取护理三步曲联合中医护理方法保护局部皮肤。
作者:周卉婷;郭秀君;沈媛;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患有血液传染疾病的患者未隔离治疗,而是与普通患者同一病房。临床医护人员在为上述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只是进行简单常规的自我防护如戴手套,并且输液结束后拔针,针头暴露在外,或者直接插入输液袋中(临床常见做法),但后者不符合感控要求,由于缺乏科学安全的防护设施,临床医护人员在处理拔针时容易被针头刺伤,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克服上述缺陷,遵循有效、低成本、简便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一种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拔针时避免针刺伤的保护套,以减少针刺伤的感染。
作者:黄才翠;罗兴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