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82/R
  • 国内刊号:11-5682/R
  • 影响因子:1.14
  • 创刊:1995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352
  • 全年订价:8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11期文献
  • 骨科患者术后血浆引流袋更换时间与引流管细菌滋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血浆引流袋佳更换时间,以降低引流管细菌滋生率,从而控制或减少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率。方法以方便采样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8月行手术治疗、术后置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浆引流袋的非感染性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3例)和观察组(B组,32例;C组,35例)。3组患者均于术后每24小时计量后排空引流袋,A组常规每天更换一次引流袋;B组每48小时更换一次引流袋;C组不更换引流袋。分别取各组橡皮引流管外口内侧及引流袋内引流液行一般细菌培养,观察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及切口感染率情况。结果术后24 h,3组一般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48 h,A组引流袋内液及引流管内口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6例,阳性率均为18.1%;B组两部位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有2例,阳性率均为6.4%;C组引流袋内液一般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P<0.05)。术后72 h, A、B、C 3组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分别均为8例、2例和0例,阳性率分别均为24.2%,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0.05)。 A、B、C 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5.1%(5/33),6.3%(2/32),0.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P<0.05)。各组间术后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53,P>0.05)。结论随着血浆引流袋更换频次的增加,不但引流袋内液与引流管内口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随之增加,而且所滋生细菌菌种及术后切口感染率也随之增加,骨科患者术后应每24小时计量后排空血浆引流袋即可,不必每24小时或48小时更换一次。

    作者:张杰敏;杨兴华;黄素碧;刘康;陈柯;吴青霞;白亦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为采取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家庭支持量表( PSS-Fa )对1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69.11±9.398)分,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 r=-0.359,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不舒服程度、既往有无支架史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047,3.131,4.229,-3.97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文娇;邓颖;沈玉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为患者选择佳的护理模式。方法选取160例围术期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63±1.60)d,住院费用(2286.28±320.2)元,分别少于对照组的(4.68±2.12)d和(2479.34±298.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6,3.943;P<0.05)。干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的比例为41.25%(33/80),高于对照组的22.50%(18/80);干预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7.50%(78/80),高于对照组的76.25%(6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13,15.841;P<0.05)。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除机体疼痛外,干预组其他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19,15.280,8.497,20.925,2.536,3.271,16.279;P<0.05)。结论妇产科患者围术期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可明显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并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消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疗法对早产儿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12月收治的9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疗法,比较两组患儿胃残留及呕吐、腹胀的例数,胎粪排尽时间以及肠道营养热量达到418.4 kJ/( kg · d)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胃残留发生率为12.5%(6/48),呕吐发生率为10.4%(5/48),腹胀发生率为8.3%(4/48),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1.2%(15/48),27.1%(13/48),22.9%(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4,4.38,3.87;P<0.05)。观察组患儿胎粪排尽时间为(5.6±0.7)d,肠道营养热量达到418.4 kJ/(kg· d)的时间为(18.6±2.8)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7.7±1.6),(21.9±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33,6.532;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消化功能的发育和成熟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素萍;余霞;陆丹琼;夏芬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全程护理干预在儿童纤维鼻咽喉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儿童纤维鼻咽喉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将104例首次接受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在检查过程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不适程度、检查所用时间及其检查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以及心率的改变。结果对照组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所用时间中位数为3.5 min,干预组中位数为2.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7,P=0.023)。两组紧张和恐惧的不适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4,P=0.007);恶心和呕吐的不适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8,P=0.949)。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各项生理指标在检查结束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检查前后,除收缩压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0,P=0.022)以外,舒张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患儿的身心痛苦,并有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

    作者:王宁;肖蝴蝶;王国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循证护理在老年乳腺癌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乳腺癌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86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出院护理计划;观察组依据循证护理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系统分析、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予以实施。运用奥马哈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出两组患者居家康复生活中环境、社会心理、生理及健康4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认知评分为(7.987±3.520)分,行为评分为(7.341±2.895)分,现状评分为(7.756±2.903)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456±4.123),(4.780±3.214),(4.653±3.4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98,4.495,4.179;P<0.05)。干预后观察组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方面的得分分别为(88.462±3.132),(96.875±1.990),(92.547±2.424),(86.342±3.452),(96.867±3.09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8.764±3.098),(70.624±4.252),(66.245±2.870),(73.085±2.094),(68.326±3.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69,5.412,5.478,5.398,5.402;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老年乳腺癌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良好。

    作者:彭翠娥;王卫红;谌永毅;周莲清;李金花;梁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群强度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对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疲乏及睡眠障碍症状群进行认知行为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62例癌症晚期患者分成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在入院为期1周的研究时间内,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放松练习和自然意象认知行为的干预。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简易疲劳量表( BF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及安德森症状测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症状强度上存在的差异。结果疼痛、疲乏、胃口差及睡眠障碍为常见的症状,其症状频率分别为95.1%,92.6%,88.5%,86.1%。干预组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2.47±0.53)分,低于对照组的(5.54±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1);干预组患者的BFI评分为(3.44±1.24)分,低于对照组的(4.92±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7,P<0.05);干预组患者的 PSQI 评分为(2.67±0.73)分,低于对照组的(5.18±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1)。结论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疲劳及睡眠障碍等症状。

    作者:曾静;杜娴;杜娟;方圆文;艾向霞;杨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专门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 d 后观察组患者pH 值为(7.4±0.1),PaO2为(72.5±7.0) mmHg, ;PaCO2为(40.0±6.0)mmHg,呼吸频率为(16.0±4.0)次/min,心率为(86.0±8.0)次/min,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3±0.1),(58.7±6.2)mmHg,(48.7±6.5)mmHg,(19.0±5.0)次/min,(93.0±9.0)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19,2.68,2.41,2.38,2.49;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0.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 P <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作者:胡慧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晚期骨肉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目的:了解晚期骨肉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体验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12例晚期骨肉瘤患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Giorgi现象学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结果晚期骨肉瘤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其影响因素包括疾病转归、经济因素、照护需求及传统死亡观等。自我感受负担对患者自我价值感、治疗及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晚期骨肉瘤患者普遍存在源于疾病和家属的自我感受负担的痛苦体验,针对不同自我感受负担内容及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该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作者:吴晶;程淑平;吕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品管圈活动在促进肥胖产妇腹部纵切口愈合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促进肥胖产妇腹部纵切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方法选择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后肥胖产妇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6±3.4)h,(12.2±4.8)h,(6.2±2.8)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13.1±3.9)h,(25.2±5.2)h,(14.3±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047,12.114,7.492;P<0.05)。观察组无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仅有1例发生脂肪液化现象,对照组分别有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3例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7,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产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袁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协同护理模式在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 CCM)对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处于康复期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CCM模式。入组时和护理半年后利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入组时与半年后对照组NOSIE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4.34,2.57,2.98,4.01,3.87,4.56;P<0.05);入组时与半年后观察组NOSIE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5.67,4.98,6.34,5.23,6.09,5.98,6.10;P <0.01)。半年后观察组NOSIE中社会能力得分为(21.81±4.46)分、社会兴趣得分为(11.02±3.06)分、个人整洁程度得分为(15.38±2.29)分、激惹程度得分为(13.74±3.37)分、精神病表现得分为(17.38±3.18)分、迟钝程度得分为(13.93±3.86)分、抑郁程度得分为(3.03±1.44)分;对照组分别为(18.89±3.36),(9.34±1.98),(11.57±3.02),(13.06±2.95),(18.38±3.71),(13.12±3.45),(4.20±1.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4.67,4.52,3.98,3.57,3.01,4.73;P<0.05)。入组时观察组SDSS评分为(6.45±2.02)分,对照组SDSS评分为(6.67±2.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6,P>0.05);半年后,观察组SDSS评分为(5.09±2.03)分,对照组SDSS评分为(6.37±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P<0.05)。结论 CCM能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

    作者:肖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咽癌放疗患者采用中药液含漱减轻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采用中药液含漱对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首程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消炎漱口液含漱,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液含漱,将黄柏25 g,黄芩25 g,蒲公英25 g,薄荷5 g混合清水洗净,置水沙煲内加水1000 ml文火煮沸后再用慢火煎煮30 min,纱布过滤,待冷却置于500 ml瓶中每日三餐前后、放疗前、睡前分次含漱。治疗期间和结束后采用WHO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对患者口咽部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结果放射治疗第3周末、第7周末、结束后1周末,观察组口腔黏膜反应情况均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645,22.880,10.874;P<0.05)。放射治疗第7周末,观察组咽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6.0%(8/50),对照组为34.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中药液含漱可有效预防与减轻鼻咽癌放射治疗所致口腔黏膜反应,减少口腔感染。

    作者:林兰珍;徐燕;刘艳华;蔡小莉;欧燕飞;朱碧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4 R危机管理理论在 ICU 患者皮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ICU患者皮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9月-2010年12月19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2011年1月-2012年4月212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皮肤湿疹、压疮及冻(烫)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院外压疮好转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湿疹63例;院内压疮25例,其中鼻胃管所致5例,血压袖带所致1例,经鼻气管插管所致18例,骶尾部压疮1例;冻伤0例;胶布及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10例。观察组患者发生湿疹21例;院内压疮11例,即经鼻气管插管所致11例;烫伤1例;胶布所致皮肤损伤3例。湿疹、压疮及皮肤破损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74,6.92,4.48;P<0.05)。对照组患者院外压疮7例,其中痊愈0例,好转5例,未愈2例。观察组院外压疮9例,其中痊愈4例,好转5例。两组患者院外压疮护理好转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结论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ICU患者皮肤护理进行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与皮肤有关的并发症,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林月娟;谢丽琴;陈幼荫;高旭华;杨玉燕;郑色爱;黄晓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于 Riker镇静躁动评分的护理对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的干预评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躁动患者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Riker 镇静躁动评分( SAS)进行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肤受损及动脉瘤体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例,坠床0例,皮肤受损1例,再次出血0例,动脉瘤体破裂0例;对照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坠床6例,皮肤受损7例,再次出血5例,动脉瘤体破裂4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39,5.90,4.40,4.87,3.85;P <0.05)。结论使用SAS评分系统评估干预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左四琴;王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减轻面罩吸氧面部受压方法介绍

    面罩吸氧可以有效、快速地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加氧分压,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然而由于面罩需要紧贴在患者口鼻部,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面部皮肤受压,尤其是消瘦、营养不良的患者易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失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受压处缺少肌肉脂肪组织的保护,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产生压疮。

    作者:崔爽;刘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次性输血器在神经外科钻孔引流术中的应用

    在神经外科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传统手术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部位,将20 ml注射器去除针头和针管内芯后用针管外套筒接于引流管上,将针管外套筒抬高高于手术部位,反复往针管内注水,利用重力作用,将血肿反复冲洗以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钻孔引流术中用一次性输血器代替引流管及针管外套筒,700例手术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岳明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次性输血胶管在肝脓肿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是肝脓肿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减少反复穿刺导致肝脏和血管的机械损伤及因此给患者增加的痛苦,临床上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在B超引导下行肝脓肿穿刺置管后接一次性引流袋持续引流,但往往由于肝脓肿穿刺导管末端与一次性引流袋连接不紧密而导致引流液外渗,污染患者衣服及床单元,造成医源性污染,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我科采用一次性输血胶管作为“桥梁”,将肝脓肿穿刺导管末端与一次性引流袋紧密连接进行引流,克服了以上弊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娟;陈莉;龚荣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巧用灭菌透明自封袋储存清洗机消毒物品

    随着危重症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越来越高端的仪器设备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地控制ICU等高危病房的院内感染,目前,许多ICU内都配备了小型的自动清洗机。它是一款先进、高效、人性化的消毒和物品终末处理设备,可以在5~15 min内对呼吸机湿化罐、氧气湿化瓶、痰液收集瓶、脸盆脚盆等物品进行高、中、低3个水平的消毒。可是一些高水平消毒的呼吸机湿化罐、氧气湿化瓶等消毒后的储存却是一个临床难题,直接取出放在储物柜中,消毒时间先后不易区分,而且不符合消毒隔离的要求;若消毒完毕安装回原处备用,长时间不用容易再次污染。我科针对此问题自2011年6月至今采用灭菌透明自封袋储存消毒后的呼吸机湿化罐和氧气湿化瓶,效果良好,院感定期采样均符合要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燕;任国琴;程晓红;何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自制改良式多功能器械台用于截石位手术患者

    膀胱截石位用于会阴部手术操作,此体位使手术野、术者、洗手护士和无菌器械车形成特殊的位置关系,致使器械频繁传递,费时费力并易造成污染;手术时间较长时,术者双臂悬空操作,容易疲劳而影响手术质量;连台截石位手术时频繁拆卸与安装手术床的尾部,不仅增加工作强度,同时在忙乱中也埋下了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并制作了改良式多功能器械台用于截石位手术患者,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魏兰双;靳红绪;张同军;王立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穿刺针保护套的制作与应用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患有血液传染疾病的患者未隔离治疗,而是与普通患者同一病房。临床医护人员在为上述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只是进行简单常规的自我防护如戴手套,并且输液结束后拔针,针头暴露在外,或者直接插入输液袋中(临床常见做法),但后者不符合感控要求,由于缺乏科学安全的防护设施,临床医护人员在处理拔针时容易被针头刺伤,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克服上述缺陷,遵循有效、低成本、简便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一种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拔针时避免针刺伤的保护套,以减少针刺伤的感染。

    作者:黄才翠;罗兴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我国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现状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护理专业的发展,专科护士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也开始十分重视专科护士和专科护理的发展,2005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科护士[1]。”2007年,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提出专科护士培养的具体要求[2],经过近几年的培训和发展,专科护士已经开始在临床出现并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现阶段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现状,以期为加强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其他领域专科护士的建立提供依据。

    作者:范国荣;薄海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继续教育答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

    近年来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 NODAT)已经成为影响移植物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急慢性排斥反应。其多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这主要与第1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相对较大有关,也与患者年龄、肥胖、肝功能等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对NODAT的有效控制,在落实预防措施的同时,离不开护理干预。本文就国内外对NODA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孟晓云;孙珂珂;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重症护士工作压力、自尊、工作成就感之间的路径分析

    目的:探讨急重症护士群体工作压力、自尊、工作成就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65名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自尊量表、护士压力源量表。结果共发放问卷265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6.2%。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工作方面压力评分分别为(3.03±0.40),(3.12±0.54),(3.06±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34,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自尊评分分别为(19.87±2.17),(20.19±1.98),(18.93±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91,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个人成就感评分分别为(4.18±1.64),(4.25±1.43),(4.20±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33,P=0.00)。急重症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各方面之间呈负相关(r=-0.317,-0.271,-0.211,-0.231,-0.356;P<0.05),与自尊呈正相关(r=0.357,P<0.01)。自尊在压力和工作成就感之间呈不完全中介效应,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1.244,P=0.305,RMSEA=0.019,NFI=0.977,RFI=0.984,IFI=0.987,TLI=0.960,CFI=0.937。结论急重症护士群体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工作成就感的作用之间中介效应显著。

    作者:林羽;陈妍;李娜;叶诚栋;简钢仁;郑菁;林秀霞;吴静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术后早期的体温变化规律

    目的:描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手术后24 h内的体温变化规律、发热的发生率及发热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矫治手术后患儿200例,收集患儿术后24 h内体温及临床结果相关资料。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手术后3 h 体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术后早期(术后24 h 内)发热发生率为63.5%。发热组(≥38.0℃)和正常组(<38.0℃)两组患儿仅在主要疾病诊断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41,P=0.001),其他基础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和正常组患儿ICU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8.50 h和46.00 h,20.00 h和16.00 h,16.00 d和12.00 d,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1.971,-1.998,-3.700;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术后3 h体温达到高峰,超过半数的患儿会出现术后发热现象,术后发热可影响临床结局。

    作者:李淑兰;吴芳琴;吴瑛;韩月红;王艳蓉;王艳玲;刘淑媛;田静辉;王培;沈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无保护会阴分娩法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分娩法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7月1日-2013年2月1日分娩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01位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无保护会阴法208人,常规会阴切开分娩法493人,分别对产时、产后第1天、第1周和3个月的母婴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保护会阴组产时出血量、缝合材料用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会阴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58,-97.07,-21.88;P <0.01)。会阴切开率无保护会阴组为24.04%(50/208),常规会阴切开组为61.26%(302/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6,P<0.01);会阴状态无保护会阴组完整、仅切开、仅裂伤、切开+裂伤例数分别为65,44,93,6人,常规会阴切开组分别为78,269,113,33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9,P<0.01);会阴疼痛产后第1天、第1周、3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95,32.51,5.58;P<0.01);尿潴留(χ2=10.07,P<0.01)、切口未愈或延迟(χ2=18.79,P<0.01)及性交痛(χ2=18.83,P<0.01)无保护会阴组明显低于常规会阴切开方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保护会阴组第一产程(t=-1.72,P>0.05)、第二产程(t=1.55,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t=0.91, P>0.05)、新生儿Apgar评分<7分(χ2=0.10,P>0.05)及转科(χ2=0.60,P>0.05)与常规会阴切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保护会阴分娩法能有效降低产后的短期不良影响及部分长期不良影响,是一种全新的限制性会阴切开理念。

    作者:吴吉梅;盛文伟;朱卫国;高健;吕述彦;王凤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1级护理本科《妇产科护理学》考试试卷分析

    目的:评估护理本科学生《妇产科护理学》期末考试试卷质量,找出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方法采用试卷分析软件对55名2011级四年制护理本科学生的《妇产科护理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生考试得分为94.0~34.5分,平均(68.5±13.0)分,及格率80.0%(44/55)。试卷难度系数为0.69,信度为0.81,结构效度为0.25,主观题区分度为0.315,客观题区分度为0.234。结论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试卷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总体难度偏大,较真实可靠、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作者:彭文涛;罗碧如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提高 ICU护士抬高危重患者床头依从性的管理方法

    目的:探讨提高ICU护士抬高危重患者床头依从性的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2-5月需要抬高床头的患者187例次,未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选取2012年7-10月需要抬高床头患者144例,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床头抬高的角度。达到30°为护士有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后护士抬高床头角度>30°患者121例次(84.0%),高于护理干预前的18例次(9.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88,P<0.01)。影响43名护士床头抬高依从性的原因中没有测量角度工具者43人(100.0%),患者下滑增加护理难度40人(93.0%),增加压疮风险20人(46.5%)。结论提高护士认识、改进护理用具、规范化培训及加强督导等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护士抬高危重患者床头依从性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晓静;鲍珍;孔媛媛;李慧鹏;龚琳;刘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行动学习法在护士长管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成效

    目的:探讨提高护士长管理能力的有效培训方法。方法应用行动学习法对61名护士长进行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绩效管理、有效沟通、分层管理、现场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全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结果培训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分别为93.0%,96.6%,(95.97±2.24)分,较培训前的88.0%,94.0%,(95.01±2.06)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6,13.194;t=-2.489;P<0.05)。结论应用行动学习法进行护士长管理培训能有效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实现整个护理团队绩效的提升。

    作者:兰兴梅;董丽敏;姚雅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护理执行力建设的质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护士的访谈,深入了解临床护理执行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进行护理执行力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护士长工作指明方向。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8名护士以目前执行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主线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果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执行不力现象,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工作监督和反馈力度、人文管理、护士长的表率作用、医院支持系统及执行者的行为是影响护理执行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护士长应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培养好每个执行者,发挥群体效应,才能更好地进行护理执行力建设。

    作者:周成;吴碎春;任晓碧;谢敏叶;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改良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配制方法的介绍

    目的:探讨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两种不同配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817例接受缓释微球注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对照组407例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轻轻振荡,抽取全部药液排气后行腹部皮下注射。观察组410例首先将亮丙瑞林干粉瓶放于垫有3层毛巾的治疗台面上轻轻振荡,使干粉松散,然后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再进行腹部皮下注射。比较两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针头堵塞及针头脱落以及药液喷射情况。结果对照组407例患者,发生堵管者106例,堵管率为26.0%;观察组410例患者,发生堵管者21例,堵管率为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解药物前先将药物干粉振荡使之松散后再将溶媒注入,可明显降低缓释微球注射时的堵管率,提高缓释微球皮下注射的成功率。

    作者:李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便携式输液贴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普遍运用的输液贴为独立包装,一包输液贴中4条胶贴用于固定头皮针及输液管道。为满足灾害救援、战地救护大批量伤员救治的要求,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既携带方便、又可提高输液效率的便携式输液贴,现介绍如下。

    作者:支晨;黄叶莉;欧敏;吴妮;甘维军;任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4岁以下患儿静脉穿刺失败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4岁以下门诊患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调查2010年2月-2011年9月212例门诊4岁以下患儿静脉穿刺情况,统计首次穿刺成功率,分析静脉穿刺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212例患儿中,首次穿刺成功者166例,占78.3%;其中<2岁患儿的穿刺失败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静脉穿刺失败主要受护士因素、患儿及家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影响。结论提高护士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去除导致失败的客观因素,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晓容;陈敏;何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用于血液病患者 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银离子敷料)用于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PIC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银离子敷料置于穿刺点,对照组采用无菌纱布置于穿刺点。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处切口感染发生率、穿刺点处切口愈合前换药次数及加压时间。结果观察组加压时间为(2.77±1.27)d,无红肿热痛患者,PICC全部保留;对照组患者加压时间为(4.51±1.41)d,有1例患者发生红肿热痛症状,PICC全部保留,两组患者加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7,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为(2.74±0.99)次,对照组换药次数为(4.73±1.4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40,P<0.05)。结论使用银离子敷料可以减少血液病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处切口愈合前换药次数和加压时间,加速切口愈合。

    作者:杨嫚;武全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信息技术在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使用内镜洗消程序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与采用手工登记内镜清洗消毒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计算机记录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及十二指肠镜所用时间分别为(8.73±0.35),(8.26±0.47),(8.56±0.51),(8.13±0.68),(8.35±0.84)min,少于手工记录的(23.79±1.92),(23.57±1.89),(23.85±1.32),(23.61±1.56),(23.89±1.68)min,两种记录方法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8,14.77,15.02,15.28,15.13;P<0.01)。计算机记录资料的完整性可达100.00%,而手工记录完整性仅为77.33%,两种方法记录资料完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4,P<0.05)。结论采用信息技术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登记管理,方便省时、节省人力资源、科学规范,优于手工登记。

    作者:贾彩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尿液标本采集及时准确率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方法跟踪371份尿液标本的采集,由专人对没有及时准确采集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有效地进行临床标本采集的管理。结果330份尿液标本能及时准确采集,占88.95%;41份未能及时准确采集,占11.05%,其中10份是由于患者来月经、无尿或当日做检查需要憋尿而推迟,占2.70%,31份能够采集而没有及时准确采集,占8.35%。因患者新入院第1次留尿标本而错误采集的患者22例(91.67%);因同时留两个或两个以上标本而错误采集的患者10例(41.67%);因文化程度低由家人协助而错误采集的患者12例(50.00%)。结论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应作为一项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加强护士标本采集知识和质量意识的培训,协助患者留取标本,才能提高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

    作者:马玉叶;韦如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压疮处理目标和效果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压疮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本文从压疮处理的3个目标和4个环节指标与2个终末效果评价指标,阐述了全球新近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压疮护理达到国际标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作者: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压疮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压疮预防执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较高的关键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优化护理流程,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结果改进后压疮风险评估率由82.6%提高到98.0%。压疮高风险患者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21.93%下降至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5﹚。结论基于问题现状,找出关键因素,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压疮管理的效能。

    作者:姚建琴;沈定玉;倪卫燕;韩净;张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集中培训在压疮调研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法对护士掌握压疮相关知识的效果及参与横断面调研的作用。方法压疮调研前,通过自愿报名、科室推荐和护理部审核,选择压疮发生高危科室的42名护理骨干,采用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理论授课以多媒体为主,技能培训采取人体模型演练、现场训练、教学查房、典型案例共享及疑难问题分析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为培训前后采用统一试卷考核压疮定义和分期,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提问考评Braden评分及压疮识别准确率情况。结果参加培训的42名护士,培训前理论考核成绩平均为(88.52±2.31)分,培训后平均为(97.16±3.2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3,P<0.01);培训前技能考核成绩平均为(86.19±4.68)分,培训后平均为(93.35±2.4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14,P<0.01)。42名护理骨干按要求完成调研工作。结论采取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法,提高了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作为今后综合医院选拔压疮调研护士的有效培训方法。

    作者:管晓萍;蒋琪霞;刘万芳;高艳红;武化云;陕海丽;公静;毛莎;冉敏;李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住院患者压疮发生调研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患者压疮现患率及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分析压疮发生原因,提出压疮预防管理的方法。方法采用欧洲压疮专家组设计并经过信效度检测的资料收集工具和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制定的压疮现患率调查工具,对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并拟定对策,健全压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在压疮预防持续改进后,再次进行压疮现患率调查。结果压疮现患率从1.28%(51/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96%(10/1043),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0.58%(23/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29%(3/1043)。结论健全压疮管理体制,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能够有效提升压疮预防的效果。

    作者:贾静;仇晓溪;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ICU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评估分析ICU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ICU收治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由伤口干预组5人每月对全院各ICU追踪调查,专人查阅相关护理记录,调查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情况和可能的原因。结果共调查分析了2240例ICU患者,发现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压疮37例,发生率为1.65%。其中与机械通气装置压迫有关的压疮18例,占48.65%;与矫形固定装置压迫有关的压疮9例,占24.32%。造成压疮前3位的医疗器械是面罩及系带、矫正器和丁字鞋以及气管插管及固定带,按照压疮护理指南给予干预处理后,28例患者压疮愈合,愈合时间4~12 d,平均(6.33±3.67)d,6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结论 ICU患者压疮以使用机械通气装置和矫形固定装置压迫为多见原因,提示ICU患者预防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重点在于减除压迫和进行局部保护。

    作者:刘亚红;李婷;付成成;周昕;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院ICU患者压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中医院 ICU 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找出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通过查阅ICU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在住院期间的危重病特别护理记录单和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26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 HAPU)患者发生院内压疮的分期、部位、压疮危险计分结果( Braden计分)、APACHEⅡ评分、发生时间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根据发生压疮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手术中和术后制动受压、医疗器具压迫或损伤、病情危重伴营养不良和大小便失禁综合作用等因素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26例HAPU以Ⅰ期压疮为主,高发于Braden计分中高度危险者,主要发生部位在骶尾部,高发时间以入住ICU>30 d和<24 h为主。2例患者因病情变化抢救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为7.69%,其余24例愈合出院。结论提高护士对压疮的预测、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是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掌握预防医疗器具压迫的护理技巧,采取护理三步曲联合中医护理方法保护局部皮肤。

    作者:周卉婷;郭秀君;沈媛;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64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医院内获得性压疮的相关原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64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找出导致压疮的原因、多发科室及多发部位,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因原发病加重死亡21例,病死率为32.81%。64例发生108处压疮,多发压疮(2处以上)25例,占39.06%,单发压疮39例,占60.94%。院内压疮高发科室为ICU,常见的部位为骶尾部和足跟。院内压疮分期多见为Ⅱ期压疮,其次为Ⅰ期压疮。主要对象为≥60岁、Braden评分有高度危险和中度危险、APACHE评分提示病情危重、禁食>3 d、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者。96.87%的患者使用了减压装置,56.25%的患者2 h翻身1次,43.75%的患者无规律翻身。结论影响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的因素众多,重点需要关注和检查骶尾部和足跟的Ⅱ期和Ⅰ期压疮,压疮的预防措施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完善。

    作者:蒋琪霞;刘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