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住院患者压疮发生调研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

贾静;仇晓溪;蒋琪霞

关键词:压疮, 现患率, 管理, 对策
摘要: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患者压疮现患率及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分析压疮发生原因,提出压疮预防管理的方法。方法采用欧洲压疮专家组设计并经过信效度检测的资料收集工具和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制定的压疮现患率调查工具,对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并拟定对策,健全压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在压疮预防持续改进后,再次进行压疮现患率调查。结果压疮现患率从1.28%(51/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96%(10/1043),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0.58%(23/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29%(3/1043)。结论健全压疮管理体制,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能够有效提升压疮预防的效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尿液标本采集及时准确率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方法跟踪371份尿液标本的采集,由专人对没有及时准确采集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有效地进行临床标本采集的管理。结果330份尿液标本能及时准确采集,占88.95%;41份未能及时准确采集,占11.05%,其中10份是由于患者来月经、无尿或当日做检查需要憋尿而推迟,占2.70%,31份能够采集而没有及时准确采集,占8.35%。因患者新入院第1次留尿标本而错误采集的患者22例(91.67%);因同时留两个或两个以上标本而错误采集的患者10例(41.67%);因文化程度低由家人协助而错误采集的患者12例(50.00%)。结论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应作为一项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加强护士标本采集知识和质量意识的培训,协助患者留取标本,才能提高尿液标本采集的及时准确率。

    作者:马玉叶;韦如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64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医院内获得性压疮的相关原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64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找出导致压疮的原因、多发科室及多发部位,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因原发病加重死亡21例,病死率为32.81%。64例发生108处压疮,多发压疮(2处以上)25例,占39.06%,单发压疮39例,占60.94%。院内压疮高发科室为ICU,常见的部位为骶尾部和足跟。院内压疮分期多见为Ⅱ期压疮,其次为Ⅰ期压疮。主要对象为≥60岁、Braden评分有高度危险和中度危险、APACHE评分提示病情危重、禁食>3 d、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者。96.87%的患者使用了减压装置,56.25%的患者2 h翻身1次,43.75%的患者无规律翻身。结论影响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的因素众多,重点需要关注和检查骶尾部和足跟的Ⅱ期和Ⅰ期压疮,压疮的预防措施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完善。

    作者:蒋琪霞;刘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信息技术在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使用内镜洗消程序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与采用手工登记内镜清洗消毒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计算机记录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及十二指肠镜所用时间分别为(8.73±0.35),(8.26±0.47),(8.56±0.51),(8.13±0.68),(8.35±0.84)min,少于手工记录的(23.79±1.92),(23.57±1.89),(23.85±1.32),(23.61±1.56),(23.89±1.68)min,两种记录方法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8,14.77,15.02,15.28,15.13;P<0.01)。计算机记录资料的完整性可达100.00%,而手工记录完整性仅为77.33%,两种方法记录资料完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4,P<0.05)。结论采用信息技术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登记管理,方便省时、节省人力资源、科学规范,优于手工登记。

    作者:贾彩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护理执行力建设的质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护士的访谈,深入了解临床护理执行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进行护理执行力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护士长工作指明方向。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8名护士以目前执行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主线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果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执行不力现象,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工作监督和反馈力度、人文管理、护士长的表率作用、医院支持系统及执行者的行为是影响护理执行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护士长应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培养好每个执行者,发挥群体效应,才能更好地进行护理执行力建设。

    作者:周成;吴碎春;任晓碧;谢敏叶;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巧用灭菌透明自封袋储存清洗机消毒物品

    随着危重症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越来越高端的仪器设备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地控制ICU等高危病房的院内感染,目前,许多ICU内都配备了小型的自动清洗机。它是一款先进、高效、人性化的消毒和物品终末处理设备,可以在5~15 min内对呼吸机湿化罐、氧气湿化瓶、痰液收集瓶、脸盆脚盆等物品进行高、中、低3个水平的消毒。可是一些高水平消毒的呼吸机湿化罐、氧气湿化瓶等消毒后的储存却是一个临床难题,直接取出放在储物柜中,消毒时间先后不易区分,而且不符合消毒隔离的要求;若消毒完毕安装回原处备用,长时间不用容易再次污染。我科针对此问题自2011年6月至今采用灭菌透明自封袋储存消毒后的呼吸机湿化罐和氧气湿化瓶,效果良好,院感定期采样均符合要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燕;任国琴;程晓红;何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压疮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压疮预防执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较高的关键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优化护理流程,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结果改进后压疮风险评估率由82.6%提高到98.0%。压疮高风险患者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21.93%下降至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5﹚。结论基于问题现状,找出关键因素,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压疮管理的效能。

    作者:姚建琴;沈定玉;倪卫燕;韩净;张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重症护士工作压力、自尊、工作成就感之间的路径分析

    目的:探讨急重症护士群体工作压力、自尊、工作成就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65名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自尊量表、护士压力源量表。结果共发放问卷265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6.2%。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工作方面压力评分分别为(3.03±0.40),(3.12±0.54),(3.06±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34,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自尊评分分别为(19.87±2.17),(20.19±1.98),(18.93±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91,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个人成就感评分分别为(4.18±1.64),(4.25±1.43),(4.20±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33,P=0.00)。急重症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各方面之间呈负相关(r=-0.317,-0.271,-0.211,-0.231,-0.356;P<0.05),与自尊呈正相关(r=0.357,P<0.01)。自尊在压力和工作成就感之间呈不完全中介效应,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1.244,P=0.305,RMSEA=0.019,NFI=0.977,RFI=0.984,IFI=0.987,TLI=0.960,CFI=0.937。结论急重症护士群体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工作成就感的作用之间中介效应显著。

    作者:林羽;陈妍;李娜;叶诚栋;简钢仁;郑菁;林秀霞;吴静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协同护理模式在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 CCM)对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处于康复期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CCM模式。入组时和护理半年后利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入组时与半年后对照组NOSIE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4.34,2.57,2.98,4.01,3.87,4.56;P<0.05);入组时与半年后观察组NOSIE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5.67,4.98,6.34,5.23,6.09,5.98,6.10;P <0.01)。半年后观察组NOSIE中社会能力得分为(21.81±4.46)分、社会兴趣得分为(11.02±3.06)分、个人整洁程度得分为(15.38±2.29)分、激惹程度得分为(13.74±3.37)分、精神病表现得分为(17.38±3.18)分、迟钝程度得分为(13.93±3.86)分、抑郁程度得分为(3.03±1.44)分;对照组分别为(18.89±3.36),(9.34±1.98),(11.57±3.02),(13.06±2.95),(18.38±3.71),(13.12±3.45),(4.20±1.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4.67,4.52,3.98,3.57,3.01,4.73;P<0.05)。入组时观察组SDSS评分为(6.45±2.02)分,对照组SDSS评分为(6.67±2.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6,P>0.05);半年后,观察组SDSS评分为(5.09±2.03)分,对照组SDSS评分为(6.37±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P<0.05)。结论 CCM能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

    作者:肖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集中培训在压疮调研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法对护士掌握压疮相关知识的效果及参与横断面调研的作用。方法压疮调研前,通过自愿报名、科室推荐和护理部审核,选择压疮发生高危科室的42名护理骨干,采用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理论授课以多媒体为主,技能培训采取人体模型演练、现场训练、教学查房、典型案例共享及疑难问题分析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为培训前后采用统一试卷考核压疮定义和分期,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提问考评Braden评分及压疮识别准确率情况。结果参加培训的42名护士,培训前理论考核成绩平均为(88.52±2.31)分,培训后平均为(97.16±3.2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3,P<0.01);培训前技能考核成绩平均为(86.19±4.68)分,培训后平均为(93.35±2.4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14,P<0.01)。42名护理骨干按要求完成调研工作。结论采取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法,提高了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作为今后综合医院选拔压疮调研护士的有效培训方法。

    作者:管晓萍;蒋琪霞;刘万芳;高艳红;武化云;陕海丽;公静;毛莎;冉敏;李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

    近年来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 NODAT)已经成为影响移植物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急慢性排斥反应。其多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这主要与第1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相对较大有关,也与患者年龄、肥胖、肝功能等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对NODAT的有效控制,在落实预防措施的同时,离不开护理干预。本文就国内外对NODA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孟晓云;孙珂珂;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减轻面罩吸氧面部受压方法介绍

    面罩吸氧可以有效、快速地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加氧分压,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然而由于面罩需要紧贴在患者口鼻部,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面部皮肤受压,尤其是消瘦、营养不良的患者易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失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受压处缺少肌肉脂肪组织的保护,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产生压疮。

    作者:崔爽;刘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穿刺针保护套的制作与应用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患有血液传染疾病的患者未隔离治疗,而是与普通患者同一病房。临床医护人员在为上述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只是进行简单常规的自我防护如戴手套,并且输液结束后拔针,针头暴露在外,或者直接插入输液袋中(临床常见做法),但后者不符合感控要求,由于缺乏科学安全的防护设施,临床医护人员在处理拔针时容易被针头刺伤,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克服上述缺陷,遵循有效、低成本、简便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一种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拔针时避免针刺伤的保护套,以减少针刺伤的感染。

    作者:黄才翠;罗兴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为采取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家庭支持量表( PSS-Fa )对1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69.11±9.398)分,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 r=-0.359,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不舒服程度、既往有无支架史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047,3.131,4.229,-3.97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文娇;邓颖;沈玉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院ICU患者压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中医院 ICU 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找出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通过查阅ICU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在住院期间的危重病特别护理记录单和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26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 HAPU)患者发生院内压疮的分期、部位、压疮危险计分结果( Braden计分)、APACHEⅡ评分、发生时间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根据发生压疮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手术中和术后制动受压、医疗器具压迫或损伤、病情危重伴营养不良和大小便失禁综合作用等因素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26例HAPU以Ⅰ期压疮为主,高发于Braden计分中高度危险者,主要发生部位在骶尾部,高发时间以入住ICU>30 d和<24 h为主。2例患者因病情变化抢救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为7.69%,其余24例愈合出院。结论提高护士对压疮的预测、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是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掌握预防医疗器具压迫的护理技巧,采取护理三步曲联合中医护理方法保护局部皮肤。

    作者:周卉婷;郭秀君;沈媛;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4 R危机管理理论在 ICU 患者皮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ICU患者皮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9月-2010年12月19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2011年1月-2012年4月212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皮肤湿疹、压疮及冻(烫)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院外压疮好转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湿疹63例;院内压疮25例,其中鼻胃管所致5例,血压袖带所致1例,经鼻气管插管所致18例,骶尾部压疮1例;冻伤0例;胶布及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10例。观察组患者发生湿疹21例;院内压疮11例,即经鼻气管插管所致11例;烫伤1例;胶布所致皮肤损伤3例。湿疹、压疮及皮肤破损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74,6.92,4.48;P<0.05)。对照组患者院外压疮7例,其中痊愈0例,好转5例,未愈2例。观察组院外压疮9例,其中痊愈4例,好转5例。两组患者院外压疮护理好转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结论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ICU患者皮肤护理进行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与皮肤有关的并发症,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林月娟;谢丽琴;陈幼荫;高旭华;杨玉燕;郑色爱;黄晓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继续教育答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行动学习法在护士长管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成效

    目的:探讨提高护士长管理能力的有效培训方法。方法应用行动学习法对61名护士长进行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绩效管理、有效沟通、分层管理、现场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全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结果培训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分别为93.0%,96.6%,(95.97±2.24)分,较培训前的88.0%,94.0%,(95.01±2.06)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6,13.194;t=-2.489;P<0.05)。结论应用行动学习法进行护士长管理培训能有效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实现整个护理团队绩效的提升。

    作者:兰兴梅;董丽敏;姚雅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住院患者压疮发生调研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患者压疮现患率及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分析压疮发生原因,提出压疮预防管理的方法。方法采用欧洲压疮专家组设计并经过信效度检测的资料收集工具和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制定的压疮现患率调查工具,对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并拟定对策,健全压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在压疮预防持续改进后,再次进行压疮现患率调查。结果压疮现患率从1.28%(51/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96%(10/1043),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0.58%(23/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29%(3/1043)。结论健全压疮管理体制,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能够有效提升压疮预防的效果。

    作者:贾静;仇晓溪;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改良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配制方法的介绍

    目的:探讨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两种不同配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817例接受缓释微球注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对照组407例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轻轻振荡,抽取全部药液排气后行腹部皮下注射。观察组410例首先将亮丙瑞林干粉瓶放于垫有3层毛巾的治疗台面上轻轻振荡,使干粉松散,然后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再进行腹部皮下注射。比较两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针头堵塞及针头脱落以及药液喷射情况。结果对照组407例患者,发生堵管者106例,堵管率为26.0%;观察组410例患者,发生堵管者21例,堵管率为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解药物前先将药物干粉振荡使之松散后再将溶媒注入,可明显降低缓释微球注射时的堵管率,提高缓释微球皮下注射的成功率。

    作者:李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