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容;陈敏;何莹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采用中药液含漱对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首程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消炎漱口液含漱,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液含漱,将黄柏25 g,黄芩25 g,蒲公英25 g,薄荷5 g混合清水洗净,置水沙煲内加水1000 ml文火煮沸后再用慢火煎煮30 min,纱布过滤,待冷却置于500 ml瓶中每日三餐前后、放疗前、睡前分次含漱。治疗期间和结束后采用WHO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对患者口咽部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结果放射治疗第3周末、第7周末、结束后1周末,观察组口腔黏膜反应情况均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645,22.880,10.874;P<0.05)。放射治疗第7周末,观察组咽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6.0%(8/50),对照组为34.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中药液含漱可有效预防与减轻鼻咽癌放射治疗所致口腔黏膜反应,减少口腔感染。
作者:林兰珍;徐燕;刘艳华;蔡小莉;欧燕飞;朱碧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两种不同配制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817例接受缓释微球注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对照组407例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轻轻振荡,抽取全部药液排气后行腹部皮下注射。观察组410例首先将亮丙瑞林干粉瓶放于垫有3层毛巾的治疗台面上轻轻振荡,使干粉松散,然后用5 ml注射器的7号针头抽取溶媒2 ml,注射到亮丙瑞林干粉中,再进行腹部皮下注射。比较两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针头堵塞及针头脱落以及药液喷射情况。结果对照组407例患者,发生堵管者106例,堵管率为26.0%;观察组410例患者,发生堵管者21例,堵管率为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解药物前先将药物干粉振荡使之松散后再将溶媒注入,可明显降低缓释微球注射时的堵管率,提高缓释微球皮下注射的成功率。
作者:李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重症护士群体工作压力、自尊、工作成就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65名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自尊量表、护士压力源量表。结果共发放问卷265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6.2%。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工作方面压力评分分别为(3.03±0.40),(3.12±0.54),(3.06±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34,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自尊评分分别为(19.87±2.17),(20.19±1.98),(18.93±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91,P=0.00);年资1年、2~5年、5年以上护士个人成就感评分分别为(4.18±1.64),(4.25±1.43),(4.20±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33,P=0.00)。急重症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各方面之间呈负相关(r=-0.317,-0.271,-0.211,-0.231,-0.356;P<0.05),与自尊呈正相关(r=0.357,P<0.01)。自尊在压力和工作成就感之间呈不完全中介效应,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1.244,P=0.305,RMSEA=0.019,NFI=0.977,RFI=0.984,IFI=0.987,TLI=0.960,CFI=0.937。结论急重症护士群体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工作成就感的作用之间中介效应显著。
作者:林羽;陈妍;李娜;叶诚栋;简钢仁;郑菁;林秀霞;吴静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ICU患者皮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9月-2010年12月19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2011年1月-2012年4月212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皮肤湿疹、压疮及冻(烫)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院外压疮好转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湿疹63例;院内压疮25例,其中鼻胃管所致5例,血压袖带所致1例,经鼻气管插管所致18例,骶尾部压疮1例;冻伤0例;胶布及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10例。观察组患者发生湿疹21例;院内压疮11例,即经鼻气管插管所致11例;烫伤1例;胶布所致皮肤损伤3例。湿疹、压疮及皮肤破损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74,6.92,4.48;P<0.05)。对照组患者院外压疮7例,其中痊愈0例,好转5例,未愈2例。观察组院外压疮9例,其中痊愈4例,好转5例。两组患者院外压疮护理好转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结论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ICU患者皮肤护理进行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与皮肤有关的并发症,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林月娟;谢丽琴;陈幼荫;高旭华;杨玉燕;郑色爱;黄晓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患者压疮现患率及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分析压疮发生原因,提出压疮预防管理的方法。方法采用欧洲压疮专家组设计并经过信效度检测的资料收集工具和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制定的压疮现患率调查工具,对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并拟定对策,健全压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在压疮预防持续改进后,再次进行压疮现患率调查。结果压疮现患率从1.28%(51/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96%(10/1043),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由0.58%(23/3989)下降至两年后的0.29%(3/1043)。结论健全压疮管理体制,建立专业人员主管的3级监控体系,制定压疮预防作业标准和相关指引,能够有效提升压疮预防的效果。
作者:贾静;仇晓溪;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医院内获得性压疮的相关原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64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找出导致压疮的原因、多发科室及多发部位,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因原发病加重死亡21例,病死率为32.81%。64例发生108处压疮,多发压疮(2处以上)25例,占39.06%,单发压疮39例,占60.94%。院内压疮高发科室为ICU,常见的部位为骶尾部和足跟。院内压疮分期多见为Ⅱ期压疮,其次为Ⅰ期压疮。主要对象为≥60岁、Braden评分有高度危险和中度危险、APACHE评分提示病情危重、禁食>3 d、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者。96.87%的患者使用了减压装置,56.25%的患者2 h翻身1次,43.75%的患者无规律翻身。结论影响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的因素众多,重点需要关注和检查骶尾部和足跟的Ⅱ期和Ⅰ期压疮,压疮的预防措施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完善。
作者:蒋琪霞;刘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促进肥胖产妇腹部纵切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方法选择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后肥胖产妇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6±3.4)h,(12.2±4.8)h,(6.2±2.8)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13.1±3.9)h,(25.2±5.2)h,(14.3±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047,12.114,7.492;P<0.05)。观察组无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仅有1例发生脂肪液化现象,对照组分别有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3例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7,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产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袁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院 ICU 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找出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通过查阅ICU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在住院期间的危重病特别护理记录单和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26例医院内获得性压疮( HAPU)患者发生院内压疮的分期、部位、压疮危险计分结果( Braden计分)、APACHEⅡ评分、发生时间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根据发生压疮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手术中和术后制动受压、医疗器具压迫或损伤、病情危重伴营养不良和大小便失禁综合作用等因素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26例HAPU以Ⅰ期压疮为主,高发于Braden计分中高度危险者,主要发生部位在骶尾部,高发时间以入住ICU>30 d和<24 h为主。2例患者因病情变化抢救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为7.69%,其余24例愈合出院。结论提高护士对压疮的预测、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是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掌握预防医疗器具压迫的护理技巧,采取护理三步曲联合中医护理方法保护局部皮肤。
作者:周卉婷;郭秀君;沈媛;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压疮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本文从压疮处理的3个目标和4个环节指标与2个终末效果评价指标,阐述了全球新近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压疮护理达到国际标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作者:蒋琪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提高护士长管理能力的有效培训方法。方法应用行动学习法对61名护士长进行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绩效管理、有效沟通、分层管理、现场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全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结果培训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护士长满意度、基础护理质量平均分分别为93.0%,96.6%,(95.97±2.24)分,较培训前的88.0%,94.0%,(95.01±2.06)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6,13.194;t=-2.489;P<0.05)。结论应用行动学习法进行护士长管理培训能有效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实现整个护理团队绩效的提升。
作者:兰兴梅;董丽敏;姚雅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的干预评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躁动患者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Riker 镇静躁动评分( SAS)进行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肤受损及动脉瘤体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例,坠床0例,皮肤受损1例,再次出血0例,动脉瘤体破裂0例;对照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坠床6例,皮肤受损7例,再次出血5例,动脉瘤体破裂4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39,5.90,4.40,4.87,3.85;P <0.05)。结论使用SAS评分系统评估干预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左四琴;王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血浆引流袋佳更换时间,以降低引流管细菌滋生率,从而控制或减少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率。方法以方便采样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8月行手术治疗、术后置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浆引流袋的非感染性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3例)和观察组(B组,32例;C组,35例)。3组患者均于术后每24小时计量后排空引流袋,A组常规每天更换一次引流袋;B组每48小时更换一次引流袋;C组不更换引流袋。分别取各组橡皮引流管外口内侧及引流袋内引流液行一般细菌培养,观察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及切口感染率情况。结果术后24 h,3组一般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48 h,A组引流袋内液及引流管内口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6例,阳性率均为18.1%;B组两部位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有2例,阳性率均为6.4%;C组引流袋内液一般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P<0.05)。术后72 h, A、B、C 3组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分别均为8例、2例和0例,阳性率分别均为24.2%,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0.05)。 A、B、C 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5.1%(5/33),6.3%(2/32),0.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P<0.05)。各组间术后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53,P>0.05)。结论随着血浆引流袋更换频次的增加,不但引流袋内液与引流管内口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随之增加,而且所滋生细菌菌种及术后切口感染率也随之增加,骨科患者术后应每24小时计量后排空血浆引流袋即可,不必每24小时或48小时更换一次。
作者:张杰敏;杨兴华;黄素碧;刘康;陈柯;吴青霞;白亦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内镜清洗消毒登记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使用内镜洗消程序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与采用手工登记内镜清洗消毒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计算机记录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及十二指肠镜所用时间分别为(8.73±0.35),(8.26±0.47),(8.56±0.51),(8.13±0.68),(8.35±0.84)min,少于手工记录的(23.79±1.92),(23.57±1.89),(23.85±1.32),(23.61±1.56),(23.89±1.68)min,两种记录方法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8,14.77,15.02,15.28,15.13;P<0.01)。计算机记录资料的完整性可达100.00%,而手工记录完整性仅为77.33%,两种方法记录资料完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4,P<0.05)。结论采用信息技术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登记管理,方便省时、节省人力资源、科学规范,优于手工登记。
作者:贾彩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近年来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 NODAT)已经成为影响移植物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急慢性排斥反应。其多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这主要与第1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相对较大有关,也与患者年龄、肥胖、肝功能等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对NODAT的有效控制,在落实预防措施的同时,离不开护理干预。本文就国内外对NODA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孟晓云;孙珂珂;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是肝脓肿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减少反复穿刺导致肝脏和血管的机械损伤及因此给患者增加的痛苦,临床上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在B超引导下行肝脓肿穿刺置管后接一次性引流袋持续引流,但往往由于肝脓肿穿刺导管末端与一次性引流袋连接不紧密而导致引流液外渗,污染患者衣服及床单元,造成医源性污染,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我科采用一次性输血胶管作为“桥梁”,将肝脓肿穿刺导管末端与一次性引流袋紧密连接进行引流,克服了以上弊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娟;陈莉;龚荣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晚期骨肉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体验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12例晚期骨肉瘤患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Giorgi现象学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结果晚期骨肉瘤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其影响因素包括疾病转归、经济因素、照护需求及传统死亡观等。自我感受负担对患者自我价值感、治疗及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晚期骨肉瘤患者普遍存在源于疾病和家属的自我感受负担的痛苦体验,针对不同自我感受负担内容及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该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作者:吴晶;程淑平;吕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描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手术后24 h内的体温变化规律、发热的发生率及发热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矫治手术后患儿200例,收集患儿术后24 h内体温及临床结果相关资料。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手术后3 h 体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术后早期(术后24 h 内)发热发生率为63.5%。发热组(≥38.0℃)和正常组(<38.0℃)两组患儿仅在主要疾病诊断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41,P=0.001),其他基础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和正常组患儿ICU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8.50 h和46.00 h,20.00 h和16.00 h,16.00 d和12.00 d,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1.971,-1.998,-3.700;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矫治术后3 h体温达到高峰,超过半数的患儿会出现术后发热现象,术后发热可影响临床结局。
作者:李淑兰;吴芳琴;吴瑛;韩月红;王艳蓉;王艳玲;刘淑媛;田静辉;王培;沈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在神经外科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传统手术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部位,将20 ml注射器去除针头和针管内芯后用针管外套筒接于引流管上,将针管外套筒抬高高于手术部位,反复往针管内注水,利用重力作用,将血肿反复冲洗以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钻孔引流术中用一次性输血器代替引流管及针管外套筒,700例手术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岳明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