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9例断指再植术后中西药物联合治疗临床观察

阳晟;万雷;张文财;魏合伟;张志海;赵可伟;陈小华;梁秀珍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后, 中西医结合疗法, 活络效灵丹, 低分子右旋糖酐
摘要:目的:观察断指再植术后,中西药物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患指成活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断指再植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各40例,术后抗凝治疗.西药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中西药物组口服活络效灵丹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观察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患指成活率及术后半年断指功能评分.结果:除1例患者因药物过敏退出试验外,共7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2组79例89指中,成活86指,失败3指(术前经冰水浸泡约0.5~1.5h),患指成活率达96.63%.术后功能恢复良好69例,10例活动功能受限,经功能锻炼恢复较好.西药组40例43指,成活41指,失败2指,患指存活率95.35%;中西药物组39例46指,成活45指,失败1指,患指存活率97.83%.治疗后2组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药物组治疗后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后半年新指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2组断指患者再植后患指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中药活络效灵丹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减轻术后患指肿痛,有利于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促进患指功能的恢复.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复方丹参滴丸与消心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口服消心痛.8周后比较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7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体疗效优于消心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伟灵;陈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针刀加中药定向透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刀加中药定向透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患者先予针刀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囊松解,再以本院自制消痛软刺灵药液定向透入膝部治疗.结果:两方法联合应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总有效率达93.02%.结论:针刀加中药定向透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郑明锋;黄培祥;尹志平;陈志厚;黄栢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刺蒺藜治疗前列腺炎作用的探讨

    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刺蒺藜具有疏肝解郁、补肾利尿等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对前列腺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 蒺藜的来源、分布与其化学成分刺蒺藜又称白蒺藜、硬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一年生草本,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药材为刺蒺藜坚硬干燥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地[1].主要有效成分包括哈尔满、哈尔明、哈尔醇3种生物碱,延龄草苷、薯蓣素、原薯蓣苷、薯蓣皂苷元等皂苷,槲皮素,β-谷甾醇等[2-4].

    作者:陈伟中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社会或行为能力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认知功能、社会或行为能力及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神益智针法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的症状,是治疗VD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吉学群;张萍;杨元庆;杨秀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药结合肩零度位复位固定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肩零度位复位固定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保守组20例采用中药结合肩零度位复住固定保守治疗,手术组20例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40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发生切口或骨牵引口感染,均未出现腋神经损伤.优良率保守组为75.0%,手术组为3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保守组肩关节constant疼痛、活动范围评分改善明显优于手术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肩零度位复位固定保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比手术治疗的疗效更显著.

    作者:黄荷;廖志辉;唐冬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小鼠肝脏NF-κB表达的研究

    目的:以小鼠肝炎病毒A59株(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2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肝脏核因子κB(NF-κB)表达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菌组共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共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等5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表达.结果:模型组、肠菌组肝脏NF-κ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病毒组、模型组肝脏NF-κ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湿热组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P>0.05),病毒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B药组肝脏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S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着炎症;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NF-κB,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作者:李华锋;刘叶;罗炳德;郭进强;林培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岳仁宋教授从脾论治痤疮经验简介

    痤疮是由于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女的面部、胸部及背部等[1].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生素、雌激素或抗雄激素、维甲酸类等药治疗.中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酒刺、粉刺等,多认为是因肺经郁热,熏蒸颜面,或恣食膏梁厚味,脾胃蕴热所致,从肺、从热论治,用清肺泄胃、解毒、燥湿、疏风、凉血等法.成都中医药大学岳仁宋教授对痤疮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经验,认为痤疮消除较易,但防止其复发则较难,主张从脾论治,选用异功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临证,特将老师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彩虹;曹立虎;高晓斐;孙子微;胡晓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每天2丸,每天3次,口服3月.结果: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E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SDNN、PMSSD及PNN5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增加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作者:冉旭;陈立;吴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医辨证养生配合健康教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养生配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非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CRF非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膳、中医养生配合中医健康教育.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基本知识调查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施膳调查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养生调查表等3份调查表评分及血压、血肌酐(Cr)、尿素氮(BUN)、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红蛋白(Hb)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慢性肾功能衰竭基本知识调查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施膳调查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养生调查表3份调查表评分为优的患者构成比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和BUN明显下降,CO2CP和Hb有所升高,代谢性酸中毒明显改善,血压明显控制,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养生配合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CRF患者对CRF的认知及临床指标,有利于延缓CRF进展.

    作者:陈思洁;龚保文;陈建生;朱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消肿定痛膏治疗急性四肢关节软组织扭挫伤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外敷消肿定痛膏(经验方)治疗急性四肢关节软组织扭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3例和对照组87例,治疗组应用消肿定痛膏(经验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跌打镇痛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84例,有效2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80.5%.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41例,有效4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愈显率为50.6%.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治疗组仅有9例出现皮肤发红、局部瘙痒,构成比为8.0%,停药后自行缓解.对照组有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红、瘙痒等症状,构成比为18.4%.结论:消肿定痛膏治疗急性四肢关节扭挫伤效果良好.

    作者:晏宏伟;吕慧;陈卓;翁桂闽;彭丽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从气郁痰瘀论治亚健康状态下乳腺增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从气郁痰瘀论治亚健康状态下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亚健康状态下乳腺增生未加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从气郁痰瘀论治,采用相应中药治疗,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动态追踪观察.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2.8%、100%,对照组分别为22.3%、28.5%,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提示,从气郁痰瘀论治亚健康状态下乳腺增生具有显著疗效.结论:应用中医中药早期合理地干预及治疗亚健康状态下的生理性乳腺增生疗效显著,并能阻止亚健康状态下的生理性乳腺增生向病理性囊性增生发展甚至恶变.

    作者:袁端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补脾益肠丸联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丸联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补脾益肠丸组单纯采用补脾益肠丸治疗,培菲康组单纯采用培菲康治疗,联合组采用补脾益肠丸、培菲康联合用药治疗.治疗2周后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第2周末,3组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不尽感4项症状的相应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4项主要症状积分均低于补脾益肠丸组和培菲康组(P<0.05),补脾益肠丸组4项症状积分和培菲康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补脾益肠丸组和培菲康组(P<0.05),补脾益肠丸组总有效率与培菲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补脾益肠丸联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建华;蔡北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3种方案治疗痰热型慢性咽炎的疗效及成本分析

    目的:比较3种方案治疗痰热型慢性咽炎临床疗效及的经济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治疗费用.方法:痰热型慢性咽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中药汤剂组给予咽一方汤剂治疗;中成药组给予喉舒宁片、咽立爽口含滴丸及感咳双清胶囊治疗;西药组给予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3种方案的总有效率中药汤剂组76.19%,中成药组77.50%,西药组81.58%,经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汤剂组、中成药组和西药组3种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50、1.69和1.99.结论:中药汤剂组的成本在3种方案中低,具有明显的经济学优势,为治疗痰热型慢性咽炎比较理想的药物,可以作为临床用药方案的参考依据.

    作者:吴声振;冯惠玲;雷凯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肾炎宁方对IgA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炎宁方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感染的复合方法,复制大鼠IgA肾病模型,并给予肾炎宁方治疗,检测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以及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其mRNA表达.结果:肾炎宁方可明显抑制IgA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中TNF-α的分泌及其mRNA表达,减少模型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结论:肾炎宁方抑制IgA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TNF-α分泌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肖汇颖;陈小华;戎曙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补脾强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Ⅰ、Ⅱa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脾强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MG)Ⅰ、Ⅱa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MGⅠ、Ⅱa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强的松30~50mg,4周后逐步递减直至停服;溴吡斯的明每次30~60mg,每天2~3次,儿童酌减.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脾强力胶囊3~5粒,每天3次.连续观察1年后统计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71.1%,对照组4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8.9%,对照组73.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电位衰减百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人数为2/32,对照组为5/21;治疗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向心性肥胖5例,骨关节痛3例.结论:补脾强力胶囊对重症肌无力Ⅰ、Ⅱa型患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复发率低,有潜在减轻激素类药物毒副作用的效应.

    作者:况时祥;张树森;赵芝兰;赖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二步补肾法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不孕症临床体会

    不孕症是临床常见病,约占已婚夫妇的10% ~ 30%[1].近年来,随着辅助生育技术(artificial reproduction technology,AR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ART获得了妊娠.ART是解决不孕症患者生育问题的有效手段,广义的ART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术等[2].IVF-ET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通过超促排卵获得数量适中的优质卵子,但部分患者尤其是大龄不孕症患者因卵巢功能下降,不能募集足够数量的卵子,甚至被迫取消促排卵周期.对于这部份卵巢功能下降的患者,如何利用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的优势弥补辅助生育技术的不足,成为困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作者:张旭宾;孙靖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电针对家兔颈性眩晕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颈性眩晕家兔模型,观测电针后推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椎动脉血管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示,电针治疗组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1),电针治疗组收缩期大流速(PSV)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光镜下显示,电针治疗组椎动脉内膜光滑,稍增厚,内弹力板较完整;模型对照组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内膜增生,内膜增厚处向腔内呈丘状或扁平状隆起.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同时可以抑制椎动脉刺激性的内膜增生,从而预防推动脉的进一步狭窄.

    作者:罗仁浩;陈秀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复方红景天咀嚼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复方红景天咀嚼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红景天咀嚼片中的成分红景天、巴戟天和西洋参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红景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TLC特征斑点明显、专属性强;红景天苷进样量在0.44~3.96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4%.结论:TLC方法简单,专属性强;应用HPLC法测定红景天咀嚼片的红景天苷的含量灵敏、重现性好.

    作者:郑创钦;何连枝;罗丹冬;张会平;李庆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正虚与老年恶性肿瘤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正虚在老年恶性肿瘤发病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89倒不同年龄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60岁以上患者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的比例显著高于30~49岁组与50~59岁组(P<0.01);不同年龄组间虚证与实证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虚证的比例增高,而实证的比例降低;②不同年龄组间虚实夹杂证与实证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虚实夹杂证的比例增高;③不同年龄组间虚证与虚实夹杂证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虚证与虚实夹杂证的比例同步增高.结论:正虚是老年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必须注意扶正培本,祛邪不伤正,才能达到治病留人、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

    作者:张卫华;彭树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促进胃动力、抑酸或抗酸的西药吗丁啉、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四逆术苓汤治疗.2组均以14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综合疗效、症状疗效及纤维胃镜疗效等.结果:近期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2.5%、90.6%,对照组分别50.0%、83.3%,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胃脘胀闷不适或疼痛、胃脘灼热感、嗳气泛酸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53.6%、36.0%;总有效病例经6月随访,复发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6.9%、20.0%,2组转阴率反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胃脘胀闷不适或疼痛、胃脘灼热感、嗳气泛酸等症状,并可降低复发率.

    作者:李丹青;吴艳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