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病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手术时机选择

梁宗潮;孙蜀汉;张元强

关键词:
摘要:我院自1991年至1999年12月,对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施行了手术,现对手术时机选择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6岁,病史长20年,短6天,主要症状:右上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侧肩部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其中有轻度黄疸6例,合并胰腺炎4例.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有时可扪到肿大而触痛的胆囊,Murphg征阳性.术前并存其它病者15例,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肿气肿、肝硬化、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行B超检查提示: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颈部结石嵌顿26例.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例心脏骤停9次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

    1病例介绍患者男,64岁,既往身体健康,1999年8月27日下午4:50分,因心前区剧痛3小时送入急诊科就诊,查T36℃,P10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呼吸稍促,精神差,痛苦面容,大汗淋漓,急诊心电力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与直立T波相混,呈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V1至V5导联段明显降低和T波倒置,为急性心肌缺血表现.立即输氧,建立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ml加硝酸甘油10mg静滴,每分钟18滴.行心电监护,半小时后,病情加重,出现心跳停止搏动,面色青紫,呼吸停止,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加压吸氧,随即胸外直流电电击除颤,首次除颤电能为200焦耳,同时配合胸外按压,2分钟病员面色青紫有所好转,心率逐渐恢复.在随后2小时内出现8次心跳骤停,均经各种复苏抢救成功.

    作者:刘国芳;王翠荣;刘思洋;刘玉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海上航行时的手术麻醉处理

    目的:探索海上航行时不同海情下各种手术的适宜麻醉处理.方法:根据我院20余年在海上不同海情下完成的57例伤病员手术的麻醉处理,分析不同航行状态下对手术麻醉处理的要求.结果:大风浪中完成麻醉5例,中等风浪中完成15例,小风浪中完成37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结论:麻醉方法以静脉复合全麻加气管内插管较妥,并适用于任何海情的手术麻醉处理.中等风浪除全麻、局麻外,还可考虑低位硬膜外阻滞等方法.蛛网膜下腔阻滞不适宜于中等风浪以上海情的麻醉选择,但可用作小风浪时的手术麻醉.麻醉期间应加强呕吐管理、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纠正及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术后海上换乘,应在麻醉完全苏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进行.

    作者:张毅;蔡雅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甲襞微循环检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分析我院4年间为3400名中老年居民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发现高粘滞血症1425例,检出率为41.91%.并对其中520例高粘血症患者进行了干预性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新民;王翠凤;于清香;吴建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循环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IA定量检测75例乙肝患者(包括16例急性乙肝,34例慢性乙肝及25例肝硬变患者)及10例新兵体检标本血清VEGF含量.结果:正常对照、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肝硬变(LC)患者的VEGF含量分别为71.3±16.9pg/ml、203.4±29.4pg/ml、64.5±17.2pg/ml、49.7±10.9mg/ml.提示急性乙肝患者显著升高(P<0.001),LC患者明显降低(P<0.01),而慢性乙肝患者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与肝细胞再生、肝内血管病变及改建密切相关;检测血清VEGF含量能为临床提供一新的诊断手段.

    作者:陈文笔;严家春;马勇;沈月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顺铂及异长春花碱治疗晚期肺癌出现感染-发热后抗菌素治疗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998-1999年以晚期肺癌入院进行化疗且出现体温38℃临床医师疑有感染但未查出明显感染病灶的病例32例,其中磷癌7例,腺癌8例,腺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无病理报告15例(经CT检查诊断),共计32例.转移部位:多部位转移8例,脑转移4例,骨转移4例,纵膈转移8例,并胸腔积液3例.肺部肿块大小平均值25mm2.1.2治疗方法方案:顺铂剂量为30mg/m2,异长春花碱剂量为25-30mg/m2,其近期缓解率达76%[1],化疗同时或其后给予特尔立150 μ g7-10天或吉粒芬150 μ g或7-10天、或生白片、或黄芪注射液60ml10-30天.

    作者:邹红玲;张玲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症,其特点病情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伤后应激性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提高治愈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淑珍;孙青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高粘滞血症80例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对高粘滞血症患者血脂、血粘度的影响,对80例高粘滞血症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UBIO组和精制蝮蛇抗栓酶组各40例,疗程均为15天,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娟;袁春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FC治疗牙齿敏感症的疗效观察

    甲醛甲酚液简称(FC)为广泛使用的根管消毒药物,本文作者用其治疗牙齿敏感症与75%氯化钠甘油糊剂比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凡是牙齿在受到外界刺激能引起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的酸痛,而患牙无中等以上缺损的,用尖锐探针可在牙面上查到敏感点的就诊病人130例,男70例,女60例.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40岁.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78例,对照组52例,实验组用FC,对照组使用氯化钠糊剂.

    作者:孔庆新;张玮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16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胃损害的内镜下表现

    急性胰腺炎合并胃损害的内镜下所见报道甚少.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6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通过内镜检查证实伴有活动性急性胰腺炎病人通过内镜检查证实伴有活动性胃炎及溃疡.现将内镜下所见分析如下:

    作者:吴秋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评价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价值

    目的:为评价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价值及各类型在食管心房调搏上的特征.方法:对10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用腔内电生理检查(IEPS)和射频消融术(RF).结果:发现食管心房调搏的诱发率为79.4%,食管心房调搏能鉴别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AVNRT S-F)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能鉴别左、右侧房室旁道所致AVRT顺向型,但不能进一步鉴别侧壁、后侧壁、后间隔等.结论:食管心房调搏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电极在食管中与左房的位置有关.故食管心房调搏可能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术前判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作者:杨芳;黄捷英;李莉;王丽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先天性子宫畸形误诊1例

    患者女,27岁,孕2产1,因停经40余天,于 1999年5月27 日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横切面子宫形态失常,宫底平面呈现羊角形的两个子宫角.左侧宫角大小约3.1×2.7×2.0cm,内含宫腔波;右侧宫角大小约3.9×3.2×2.7cm,内见妊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纵切面宫体下段及宫颈无异常.双侧附什无异常.超声诊断:①可疑先天性子宫畸形(双角子宫);②右侧子宫早孕.

    作者:孙俊芳;杨雪萍;王兰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酷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以酷似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并不多见.由于AMI和病毒性心肌炎在早期治疗、预后明显不同,故对酷似AMI的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例青年男性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病原学临床分析,来探讨酷似AMI的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辉;崔炜;姚洪森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超声心动图研究

    目的:讨论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方法:对1024例60岁以上老人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退行性瓣膜病319例(检出率31.35%),其中主动脉瓣268例,二尖瓣51例.造成主动脉瓣狭窄9例,关闭不全174例;二尖瓣狭窄2例,关闭不全42例.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累及部位主动脉瓣主要于闭合缘的中心结、主动脉瓣环及基底部;二尖瓣多见于后叶瓣环、二尖瓣叶及腱索.结论:本病将成为一组老年人常见的瓣膜病.

    作者:竺清渝;宁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多种肝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

    原发性肝癌(PHC)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较多,但特异性较高,应用较广泛的仍为甲胎蛋白(AFP),一部分患者其血清AFP呈低浓度升高或阴性,临床上对这部分病人的诊断仍有困难,因此,我们选择了特异性、敏感性均较好的aL-岩藻糖苷酶(AFU)、r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r-GT11)、碱性磷酸酶同功酶(AKP1)及AFP进行联合检测,探讨其对良、恶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陆伟;邱秀霞;金宝艳;龙治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急性阑尾炎胃部改变(附52例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上常见及多发病,多表现为右下腹部疼痛,伴发烧、呕吐及腹泻等,严重时出现腹膜炎体征.就其胃部表现我们进行了探讨,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以1996年2月至1998年9月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拟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5-72岁,平均37岁.

    作者:刘士林;王法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肝得健治疗肝肾综合症21例

    肝肾综合症(HRS)是指肝硬化及严重肝病患者发生以少尿、无尿、氮质血症、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和肾血流量减少为主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HRS发生率均占肝硬化的1/3,在内科系统疾病中是棘手问题之一.本文应用肝得健(EPL)治疗HRS21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修道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肺结核误治难治的原因分析

    近年米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核病耐药病例急剧上升,据估计全球已有5000万人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病控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耐药状况的动态监测已成为评价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NTP)的重要指标.

    作者:单志荣;赵宗仁;何天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的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

    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临床应用已久,并成为某些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我们从5000余例FNAC检查结果中选取了148例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恶性肿瘤的病例,与术前FNAC诊断做了对比,现介绍如下:

    作者:常霞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变化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探讨这2种物质在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ET)明显增多,血清氧化氮(NO)明显下降.结论:内皮2(ET)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个重要的损伤因素,而一氧化氮(NO)是个重要的抗损伤因素.

    作者:罗义;张渝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老年肺癌围术期呼吸道护理

    肺癌术后呼吸道并发症为常见.因此,做好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是预防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柴茂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