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

胡嘉锡;甘爱萍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疗法, 柴胡疏肝散
摘要:笔者师从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甘爱萍教授,临床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 [2].①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反胃、吞咽困难等.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及对关节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通过测量其足踝体积和关节肿胀评分,并以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VEGF mRNA表达量,评价痹痛灵颗粒的治疗作用.结果:痹痛灵颗粒可明显降低造模大鼠关节肿胀度和关节评分,抑制关节滑膜组织VEGF mRNA过量表达.结论:痹痛灵颗粒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关节滑膜vEGF mRNA过量表达.

    作者:吴素玲;汪悦;夏卫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两面针洗剂治疗Ⅰ期肛裂35例

    目的:观察两面针洗剂治疗Ⅰ期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两面针洗剂配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溶液配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治疗,2组均治疗10天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42.9%;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71.4%.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面针洗剂治疗Ⅰ期肛裂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陈华兵;刘少琼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驳骨油纱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驳骨油纱对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X光骨痂量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影响.方法:11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9例待骨折手法复位后于患处外敷消毒好之驳骨油纱;B组57例待骨折手法复位后于患处使用无药物之纱布.再行小夹板外固定,比较2组治疗前后X光骨痂质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疗效、肿胀改善方面疗效、X光骨痂质量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骨折后21天时治疗组AKP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驳骨油纱能够增加血中AKP的活性.结论:驳骨油纱对骨折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莫健斌;梅汉尧;刘应杰;董彦;黄永杰;翁志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益气润肠汤通便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润肠汤的通便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失水性燥结便秘小鼠模型观察该方的促排便作用;采用小鼠小肠推进试验和阿托品引起小鼠小肠推进抑制模型,观察该方对肠道推进的影响.结果:益气润肠汤有加快小鼠粪便的排出、增加粪便排出的次数和粪便重量的作用;益气润肠汤方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有加快作用,对阿托品引起小鼠小肠推进抑制有拮抗作用.结论:益气润肠汤有促进排便和促进肠道运动的作用.

    作者:余幼鸣;梁学艳;王汝俊;巫燕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张凤山教授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

    张凤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风湿病专家.张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各种风湿病,在学术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笔者曾随师学习,现将其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罗丽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健脾化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症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健脾化痰法对血脂异常症患者血脂及其载脂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30例,健脾化痰组、健脾组、化痰组以及力平脂组.观察各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栽脂蛋白A-Ⅰ(ApoA-Ⅰ)及栽脂蛋白B(ApoB)等指标.结果:各组治疗后TC、TG、ApoB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HDL-C、ApoA-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健脾化痰组,治疗前后TC、TG、HDL-C的差值明显大于化痰组和健脾组,与化痰组和健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力平脂组治疗前后TC、TC的差值明显大于健脾化痰组,而HDL-C的差值明显小于健脾化痰组,与健脾化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poA-Ⅰ、ApoB的差值力平脂组与健脾化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法标本兼治优于单纯的健脾法或化痰法.

    作者:熊文生;区鸿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四物五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例

    笔者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采用四物五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疗效较好,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35.8岁;病程6~12月者20例,1~5年者11例,>5年者6例;侵犯手足小关节者21例,病及腕肘者9例,病及髋膝关节者7例.对照组31例,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36.5岁;病程6~12月者17例,1~5年者10例,>5年者4例;侵犯手足小关节者20例,病及腕肘者7例,病及髋膝关节者4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杨东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情志调护结合艾灸四花穴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情志调护结合艾灸四花穴预防卒中后患者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生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采用情志调护结合艾灸四花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卒中后常规治疗护理.结果:2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各级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情志调护结合艾灸四花穴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预防抑郁的发生.

    作者:雷丽芳;包庆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2例

    笔者自2008年5月~2009年7月采用自拟中药方结合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 [1] 制定.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③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④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正常,血脂增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符合所列前两项者,即可确诊.

    作者:田新花;汪学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跌打油纱治疗急慢性扭挫伤11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跌打油纱治疗急慢性扭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10例,外敷本院跌打油纱;对照组40例,外敷奇正消痛贴润湿剂.疗程为2天.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8.2%,对照组9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急性扭挫伤显效率80.6%,总有效率98.5%;治疗慢性扭挫伤显效率55.8%,总有效率97.7%;时照组治疗急性扭挫伤显效率75.0%,总有效率96.4%;治疗慢性扭挫伤的显效率50.0%,总有效率75.0%.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跌打油纱治疗急慢性扭挫伤疗效显著.

    作者:林静吟;庾伟中;冯小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寒热并用法在辨治脾胃病中的应用

    寒热并用法是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又发挥治疗作用的疗法 [1].因脾胃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性,易产生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之证候,单一的清热法或祛寒法难以以一概全,而寒热并用法的用药特点恰能适应脾胃病的病机特性,既可平衡阴阳,又可斡旋气机 [2],使脾胃气机升降调顺,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调治脾胃病的目的.笔者秉承仲景理论,考究历代医家临床验案,融合导师余绍源教授临床经验,应用寒热并用法辨治脾胃病,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林穗芳;刘敏;余绍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脾阴虚证及其临床论治

    脾阴是对脾脏濡养、成形和制约阳热等生理功能的一个概称,它和脾阳相反相成,协调运动,共同完成脾的运化、升清和统血功能.因而,临床决不能忽视脾阴的存在.

    作者:夏忠诚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针药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终对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的资料进行观察.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5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完全消失者27例,脊柱活动度、椎旁触压放射痛、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正常者23例,感觉、肌力、腱反射正常者23例,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1例、8例、8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的23例复查CT,17例椎间盘突出物回纳消失,6例残留(0.1~0.2)cm×(0.3~0.4)cm;对照组治愈8例复查CT,1例椎间盘突出物回纳消失,7例残留.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涛;杨忠华;王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调经筋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7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调经筋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观察要求病例72例,应用基础取穴、调经筋以及经筋取穴手法配合自拟舒筋活络汤熏洗,观察治疗1疗程后的疗效情况.结果:参照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15例,良38例,可17例,差2例,优良率73.6%.结论:应用调经筋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海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加味身痛逐瘀汤结合唑来磷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对照组予唑来磷酸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骨痛分级程度均有下降,治疗组止痛总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为71.4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经对症处理能缓解.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结合唑来磷酸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

    作者:陈晓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加味乌头汤治疗痛痹102例

    目的:观察加味乌头汤治疗痛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痛痹患者使用加味乌头汤治疗,治疗30天为l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60例,好转3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2%.结论:加味乌头汤治疗痛痹,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蔡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通痹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痹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通痹合剂组:给予通痹合剂治疗;柳氮磺吡啶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服药6月后.采用国际As评价组推荐的疗效标准ASAS20,观察病情活动指数、病人总体评价、总体肿胀关节指数、患者躯体功能、骨骼和肌肉系统活动度、实验室炎性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痹合剂组满意率为82.5%,柳氮磺吡啶组满意率为5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肿胀关节总数,2组治疗后备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胸廓活动度、Schober、指地距、脊椎左屈、脊椎右屈、脊椎后仰等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脊椎左屈、脊椎右屈、枕墙距,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痹合剂治疗AS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柳氮磺吡啶.

    作者:刘晓玲;李拥军;刘琼;陈纪藩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清肝泄肺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

    笔者自2003年5月~2008年5月采用清肝泻肺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12岁,其中3~6岁8例,7~9岁16例,10~12岁6例;病程2月~5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5~12岁,其中2.5~6岁7例,7~9岁17例,10~12岁6例;病程6月~4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陈竹;龚勤;彭文;冷丽;杨见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浅谈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体会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臌胀的范畴,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损,导致气滞血瘀、水湿内停为患,其病在水,其源在血.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等兼夹证候,病机错综复杂,常表现为正虚邪恋.究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毒、瘀所致,病位在肝脾,日久及肾.故在治疗中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患者体质,针对其气血阴阳与热、寒、瘀等邪气的盛衰,既要祛邪,更宜扶正.

    作者:李晓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予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7天后,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5只:中药低剂量组(糖痹胶囊0.5g·kg-1·d-1)、中药高剂量组(糖痹胶囊1.0g·kg-1·d-1)、弥可保组(250μg·kg-1·d-1),中西药组(糖痹胶囊0.5g·kg-1·d-1及弥可保250μg·kg-1·d-1),予药物行灌胃治疗;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另取5只设为正常组,正常喂养.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测定血糖与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及中西药组均能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P<0.05,P<0.01),但各组降糖作用不明显.结论:糖痹胶囊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对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红霞;欧海宁;郭友华;高雪亮;莫秀云;陈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